《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犏载莫移牛(二)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再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
古时候,有一位高僧正在山洞里闭关修行。一个小偷刚杀了别人的一头牛,被牛主人发现了,于是慌忙逃跑,牛主人穷追不舍。小偷手里还拿着带血的刀,跑啊跑啊,跑到了高僧闭关的山洞。小偷看到高僧,心生一计,把带血的刀放在高僧面前,自己继续逃跑。牛主人追来以后,看到带血的刀,误以为杀牛的是高僧,于是抓住了高僧,高僧却并没有做任何辩解。牛主人把高僧带到官府,由于证据确凿,高僧被关进了监狱。六个月后,小偷被抓住了,大家才知道高僧受了冤枉,赶紧放他出来。出狱以后,高僧非但没有任何怨言,还告诉大家这件事的宿缘:多生多世以前,自己曾误认为一位出家人偷了东西,因此让他受了六个小时的冤屈。这个因果经过百千万年以后,积累成今生六个月的冤狱,由于毫无怨言地承受了冤屈,自己往昔的过失也得以赎清。
所以,《修心七要》为什么要求我们要承担他人的过失?因为这样能消除我们很多业障。如果这位高僧被关进监狱时大喊冤枉,他的宿罪不仅难以消除,而且还会越积越多,也许就不只是六个月了,而是六年、六十年。
第二个故事:西藏热咋地区曾有一位非常出色的比丘,他去一个制茶场做工。做工时,茶场刚好丢了一个盆,大家都认为是被这个比丘偷走的。比丘受了冤枉,心里很难过,就去找自己的上师问:“我该怎么办?”上师回答:“你不但要承认,还要买一个新盆还给他们,而且还要给大家供茶,这样你的业才会消掉。”比丘按照上师的话做了,当天晚上就做了一个很吉祥的梦,比丘明白这个梦象征自己消了很多业。不久以后,那个丢失的盆找到了,茶场里的人赶紧对比丘忏悔,而且对比丘的上师也生起了强烈的信心。于是,这件小小的冤案不仅没有结出恶果,反而发展了很多善业。
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多启发:如果别人冤枉了我们,或者在背后说了我们很多坏话,我们应该做到“犏载莫移牛”,默默承受他们的过失,因为这样可以消很多宿业。受八关斋戒、修四加行、念百字明等都可以消业,但当我们默默忍受别人的冤枉时,宿业不知不觉就消除了,这样消业不是更容易、轻松吗?所以,当你被别人冤枉时,我要恭喜你!一个人冤枉你,你就消了一个人的业;一百个人冤枉了你,你就消了一百个人的业,消业的效率非常高。这并不是我安慰大家,这是真实的因果规律。
《入行论》说:
他虽犯大过,欣然吾顶替;
自过纵微小,众前诚忏悔。
别人犯了错误、造了恶业,我们要当成是自己的缺点,欣然地代人受过;而自己小小的恶业,要全部宣扬出去,并真诚忏悔。第一句就是在讲“犏载莫移牛”,大家可能还能够做到,第二句就比较难做到了吧?例如,今天我们做了一件坏事,伤害了某个人,我们若能主动告诉很多人,这样这个恶业就可以迅速消除。但我们有这个勇气吗?可能大多数人是没有的,我们都很好面子,都怕这样做会失去别人的尊重。但《入行论》是这样要求我们的,《修心七要》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如果我们想消业,想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就必须在实际生活中这样训练,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二、《修心七要》能带给我们一个美丽人生
《三字经》中有一个小故事,孔融让梨:孔融在四岁时,跟兄长们一起吃梨,他专门挑最小的梨吃,大人问他为什么,孔融回答:“我年纪小,应该吃小梨,大梨让给哥哥们。”这个传颂千古的小故事就是“犏载莫移牛”的好榜样。为什么孔融四岁就能有这样的好习惯?肯定是因为他过去世训练得好。我们已经好几十岁了,大多数人仍然没有“孔融让梨”这样的习惯,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过去世缺乏这样的教育,更没有实际去修行。
现在我们学了《修心七要》,懂得了“犏载莫移牛”的道理,这些窍诀是我们凡夫想象不到的,因为,这些道理跟我们习以为常的世俗观念是恰恰相反的。没有这样的窍诀,我们的自私心就无法改正,就无法从痛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如果我们能依照这些窍诀来克制自己、约束自己,努力往菩提心的方向发展,那么我们此生和来世的生命一定会很精彩、很美丽,说不定来生四岁的时候也可以“让梨”哦;如果我们不能依照这些窍诀克制自己、约束自己,即使我们下一世还能做人,天性也会充满自私、狡猾和嗔恨,不仅不会“让梨”,说不定还会去抢梨。
此生能遇到《修心七要》,是我们千载难逢的幸运,以后我们能不能成为一位菩萨,完全取决于得到这些窍诀之后,有没有在家庭、工作、社会生活中加以运用,内心有没有实质性的改善与提升。
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无论富贵还是贫穷,无论顺利还是坎坷,无论长寿还是短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正确的观念融入内心,牢牢地种在自己的阿赖耶识之上,然后通过实修,让信心、虔诚、利他的观念得以长久稳固的发展。
因此,虽然我们听法时还是会感觉腰酸腿痛,有时还会有些困倦,实修的时候还是会感觉困难重重,但一定要坚持,心里要这样想:“《修心七要》无比殊胜,传承无比清净,会给我带来极大的利益,让我从自私、烦恼、各种负面情绪中彻底解脱,让我的心得到自在、安宁、慈悲和智慧,让我的生命从黑暗走向光明,所以必须要坚持……”要有这样的认识、这样的愿力、这样义无反顾的勇气。我们每个人都平等具备美好、正面的潜能,可惜我们过去迷失了自己,现在遇到了展现真实自我的时机,一定要好好把握。
佛陀有洞察因果的智慧,所以告诉了我们“犏载莫移牛”这些窍诀。作为金刚乘弟子,我们要尽力依照这些要求去做。否则,总是把利益占为己有,总是把亏损推给别人,总是在“犏载移牛”,这就不配说自己是一个佛教徒。
以往我们在贡嘎山朝圣时,我不看谁做功课最多,谁睡得最晚、起得最早,我只看谁最无私,谁为他人付出的最多,谁住得最差,谁吃饭最晚,谁坐大巴时先让老年人就坐,能做到这些,才是一个有希望的修行人。如果不会照顾别人,对他人很冷淡、很漠视,功课做得再多也代表不了什么,即使能从成都磕大头到拉萨也代表不了什么。最难做的就是发自内心地照顾大家,为大家服务、奉献,这才说明真正有了利他之心,这就非常接近菩提心了。
这次学习《修心七要》,不仅对大家有帮助,对我自己也有很大的鞭策和巩固。我们学了以后,要尽量以身作则,要让我们周围的人感到温暖,这样的进步是应该有的!
我接触过一些老修行人,与他们相处,能感受到他们对众生发自内心的热情,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后来发现他们修的就是《修心七要》。他们身上很多习气和毛病真的不见了,无私、智慧和菩提心真的展现出来了!这说明《修心七要》所讲的内容,我们是完全能够做到的。所以,当我们情绪不好,生气、沮丧、伤心、失望的时候,要想起《修心七要》,要用这些教言来调整自己,这就是修行最大的进步。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当前又正值末法时代,内在的疾病、外在的灾难层出不穷,死亡随时随地都可能降临,我们确实没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浪费了!实修《修心七要》是我们此生唯一的光明之路。
学佛人最大的任务,就是要把任何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如果总是纠缠在烦恼里,甚至把快乐也当成烦恼,那么人生的幸福从何而来?修习《修心七要》,能让我们坦然面对一切顺境与逆境、一切悲欢与离合,能让我们包容一切、接纳一切,心甘情愿地吃苦耐劳、奉献他人,即使身处末法时代,我们也能拥有一个积极、美丽的人生,这是真实不虚的。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3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修善益增慈悲心 要常修善法,善法就是培养我们超越苦的资粮。面对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情愿的去面对,那个苦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一个是欢喜的接受,那苦就好像慈悲心。要对众生慈悲是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睹纤毫而周性海』,纤毫是什么?就是一微尘,他看一微尘,遍法界虚空界他都知道。真的,惠能大师的报告,不就是显示这个吗?他报告很简单,见性,真放..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就是让众生能接触到一乘了义,接触到一乘佛法,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这「示」就是为众生开示,让他了解佛法、了解大乘..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大乘佛教里面有很多表法。每一尊菩萨都是德,这些全部菩萨的品德总和,就是佛。 所以我们要修,透过一个德的门进入。譬如,透过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进入,一门深入,通达到实相。 这个要打..
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
我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达真堪布答:自己多去忏悔嘛!身体多病,这是杀业的果报;心里总是有恐惧,这也是杀业的果报。其实谁都有这个业力,只是现在还没有显现。你现在显现了,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是往昔..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知随波逐流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古人参方行脚,访寻知识,单为究明己躬下事。今人行尽天下,历遍丛林,唯鼓粥..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世间的女子医院、各大医院,电视荧屏充斥着无痛人流、快速人流等等琳琅满目的广告,诱导男男女女们认为堕胎是一件越来越轻松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的事情。很多人不相信佛法、大法师..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就如身..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佛教的历史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这里面有很多比我们聪明的人,比我们能力大的人,他们都在信佛、学佛。如果信佛、学佛没能给他们带来实质的好处,还有人会延续下去吗?当一..
善,有一千张面孔!
善,有一千张面孔!一在香港上班的时候,最常见到的现象就是一个个打扮精致的女人从ifc购物中心出来,穿过天桥走去四季酒店。就是那短短的一段路上有很多乞丐。他们其中的一个是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没有下肢,一寸寸..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