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莫学重义气(二)

繁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四、去除怀恨之心的方法

最后,给大家介绍几种去除怀恨之心的具体方法:

(一)遵守修学次第

大乘、金刚乘的法教,一定要有系统、有次第地修学,不能道听途说、断章取义。佛陀说法是应病与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所以很多经典会出现看似矛盾之处。如果不讲次第、不明根器地盲目学法,会越学越头痛的。

清楚了大乘和金刚乘的次第,就会发现佛法是无尽的宝藏,尚有很多我们前所未闻的内容,像大海一样深邃,像天空一样广阔。随着修学的逐步深入,我们会越来越积极、越来越欢喜、越来越勇猛精进。

我们现在身为人类,又遇到了金刚乘法教,想闻思、想实修,这些条件都具备了,这是极为幸运的。如果一辈子忙碌于名利、奔波于事业、沉迷于吃喝玩乐,几十年的时光转眼就会消失殆尽。假如来生变成了一只宠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主人学佛,自己一句也听不懂,这时候再想变回人类已经不可能了。所以现在一定把握时机、珍惜时间、好好闻思,修学才能不断深入。

《修心七要》属于窍诀性的法教,不是理论性的。噶举传承还有《解脱庄严论》、中观、般若等很多殊胜的法教,太殊胜、太伟大了,至于金刚乘的甚深密义和大手印教言,那更是不可思议了。我们将来修学这些法教的时候,如果大家能理解,一定会欢喜得跳起来;如果现在基础没打好,到时候也会跳起来,是着急得跳起来,因为一个字也听不懂。

我常常会发自内心地感慨:自己过去世积累了什么样的福报才能遇到这样殊胜的法教啊!真是非常自豪,感觉自己“生在福中能知福”。同时,看到很多人为了各种无关紧要的事忙忙碌碌一辈子,对佛法没有兴趣,更没有福报接触佛法,内心也会感到深深的痛惜。

一个修行人成就的程度,取决于对佛法的认知程度。有了闻所生慧,才会引发思所生慧,有了思所生慧,才会引发修所生慧,修所生慧的顶级就是证悟。我们常常发愿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但如果一本书都不看,怎么“愿解”呢?不必顾虑自己学历太低、年龄太大,每一个人都平等具备如来的智慧,只要闻法、思法、修法,佛法就能进入我们的心,心里的负面烦恼必能逐渐消失,本有的智慧必将不知不觉地开启。

大乘法教对于菩提心有很多不同角度的描述,有些强调菩提心的因,有些强调菩提心的对境,或是强调菩提心的本质、分类、功德,有些描述菩提心的层次,对于这些关于菩提心的法教了解得越深广,怀恨之心就越容易控制住。一个好的修行人,他的观念就是跟普通人不一样,因为他听得多、看得多,掌握修行的方法,知道怎样控制怀恨之心、怎样对治烦恼、转换烦恼,乃至彻底解决。烦恼会一天比一天更弱、一天又一天地输给正念,修行人也会一天比一天更自在、更欢喜。就像一个战士,手里掌握的武器越多,使用得越熟练,战斗力就越强,在战场上就能无往不胜。《修心七要》《解脱庄严论》这些大乘法教就是我们的武器,有了武器,又能长期地坚持训练,我们必能摧毁怀恨心等烦恼怨敌,竖起菩提心的胜利之幡。

有时候我常常想:此生我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修心七要》、般若、中观这些佛法。我愿生生世世对佛法不离不弃,直至成佛。虽然我现在没有成就、也没有开悟,但是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很多殊胜的体悟和法喜,真的是用言语无法形容、无法描述的,就像哑巴吃糖一样。

(二)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毕竟我们还是凡夫,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我们对众生的怀恨之心肯定会常常生起,要尽力觉察到这种心态,然后尽快忏悔、对治、消除。如果白天生起了舍弃众生的念头,晚上一定要忏悔。只要能加以对治和忏悔,就不属于舍弃众生,菩萨戒也没有被毁坏。

(三)在生活中和修法中训练菩提心

当菩提心慢慢展现的时候,怀恨之心就会自然消失;怀恨之心降低了,菩提心就没有退失之忧,二者是一体之两面。

这样说一说很容易,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菩提心要慢慢培养,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中训练利他的习惯。比如说,自己口渴了,倒一杯水喝是很自然的行为,这时也是训练自己的好机会:先给别人倒一杯水,然后再给自己倒。吃东西、洗衣服……一切日常琐事都可以这样训练:先考虑别人,再考虑自己。长此以往,菩提心的修持就能自然地融入生活。久而久之,利他之心就能像利己之心一样熟练、自然、任运。

此外,要把慈悲心的训练与修法、持咒结合起来。做功课的时候,要把所有心力集中起来,推翻怀恨之心,展现慈悲之心,这样对修持菩提心的帮助会很大。慈悲心有了,等于拥有了一切法,如《摄正法经》所说:“欲获得佛果,学多法不成,唯当学一法。何为学一法?此乃大悲心。”

(四)以德报怨


古代大德告诫我们:如果想去除怀恨之心,必须要以德报怨。对于那些对我们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的人,我们要加倍地对他产生慈悲之心;对于那些世间的恶人,比如拐卖儿童的人贩,以及毒枭和贪官,他们也不是我们愤恨的对境,而是慈悲的对境。因为他们被贪嗔痴所主宰,做不了自己的主,他们做了坏事之后将承受难以想象的惨痛果报,是值得怜悯的。要念观音心咒回向给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早日步入佛门。

以德报怨的道理何在呢?假如一位儿童得了精神病,伤害了他的母亲,母亲会恨他吗?不会的,母亲不仅不会生气,反而会加倍地疼爱他、保护他。一切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恶人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对待恶人不仅不应该怀恨,反而要生起怜悯之心,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的人才有菩提心,这是圣者的特质。圣者不是头上放光、身体腾空的人,这些魔术师也能做到;圣者也不是相貌酷似佛陀的人,这个花点钱在美容院就能做出来。圣者的考核标准就是能以德报怨,对于伤害他的人,反而能更加慈悲、更加关爱,这才是圣者的特质。

(五)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菩提心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需要我们掌握具体的方法,这些方法就是《修心七要》所说的“断一切果求。舍弃有毒食,莫学重义气”等。这些窍诀都是为了使我们更加快速、直接且圆满地展现菩提心。我们听闻、接受了这些教言,迟早会变成菩萨。需要多长时间呢?这取决于我们精进的程度。有些人可能这一世能成就,有些人则是下一世,还有些人可能需要几个大劫、甚至几百个大劫以后。无论何时,我们现在能欢欢喜喜地听闻《修心七要》,这已经是具备菩萨根器的一个征兆。当年佛陀宣讲《法华经》的时候,很多小乘弟子没有福报接受这个法教,当场就退席了,退席者有五千人之多。所以大家没有离席而去,说明都具有菩萨根器,要珍惜自己,趁热打铁,努力精进。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一定会面临许多艰难困苦和挑战,需要我们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无数的佛菩萨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如果我们觉得修菩提心太辛苦了、太艰难了,不妨换个角度思维:修行虽然艰难,世间事难道不艰难吗?我们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改善生活,付出过多少劳累和辛苦?忍受过多少失败和屈辱?为了公司的一个项目,我们可以昼夜不停地忙碌;为了追求爱情,我们肝肠寸断也无怨无悔;甚至仅仅为了看一个综艺节目,我们也可以茶不思饭不想……我们为世间事如此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得到了什么结果?除了轮回和痛苦,还有别的吗?没有了!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把奋斗目标改一改呢?为什么不为生起菩提心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呢?正如一位大德所说:“如果我们能像为金钱一样,为佛法付出,我们早就是登地菩萨了;如果我们能像思念情人一样,思念佛陀,我们早就成佛了。”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3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修善益增慈悲心 要常修善法,善法就是培养我们超越苦的资粮。面对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情愿的去面对,那个苦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一个是欢喜的接受,那苦就好像慈悲心。要对众生慈悲是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睹纤毫而周性海』,纤毫是什么?就是一微尘,他看一微尘,遍法界虚空界他都知道。真的,惠能大师的报告,不就是显示这个吗?他报告很简单,见性,真放..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就是让众生能接触到一乘了义,接触到一乘佛法,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这「示」就是为众生开示,让他了解佛法、了解大乘..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大乘佛教里面有很多表法。每一尊菩萨都是德,这些全部菩萨的品德总和,就是佛。 所以我们要修,透过一个德的门进入。譬如,透过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进入,一门深入,通达到实相。 这个要打..

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

我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达真堪布答:自己多去忏悔嘛!身体多病,这是杀业的果报;心里总是有恐惧,这也是杀业的果报。其实谁都有这个业力,只是现在还没有显现。你现在显现了,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是往昔..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知随波逐流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古人参方行脚,访寻知识,单为究明己躬下事。今人行尽天下,历遍丛林,唯鼓粥..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世间的女子医院、各大医院,电视荧屏充斥着无痛人流、快速人流等等琳琅满目的广告,诱导男男女女们认为堕胎是一件越来越轻松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的事情。很多人不相信佛法、大法师..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就如身..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佛教的历史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这里面有很多比我们聪明的人,比我们能力大的人,他们都在信佛、学佛。如果信佛、学佛没能给他们带来实质的好处,还有人会延续下去吗?当一..

善,有一千张面孔!

善,有一千张面孔!一在香港上班的时候,最常见到的现象就是一个个打扮精致的女人从ifc购物中心出来,穿过天桥走去四季酒店。就是那短短的一段路上有很多乞丐。他们其中的一个是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没有下肢,一寸寸..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