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恒学三总义(二)

繁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四)三种戒的本质


别解脱戒的本质是出离心。

有些人在别解脱戒的外相上表现得很清净,但内心却没有生起出离心,这就不是真正的持戒。无论是一戒居士还是圆满居士,无论是沙弥还是比丘,如果没有出离心,别解脱戒也就没有了。有些人虽然没有受过别解脱戒,但生起了真实无伪的出离心,那么他的别解脱戒是最真实的。

缺乏出离心的别解脱戒属于世间法,根本不能解脱轮回;以出离心摄持的别解脱戒则超越了世间,属于出世间法。

菩萨戒的本质是利他。

如果我们受了菩萨戒,但内心中既没有利他的思想,外表也没有利他的行为,我们认为自己身上还有菩萨戒吗?没有了!这一点务必要记住。

有些人虽然没有接受过菩萨戒的仪轨,但有真实无伪的利他之心,在日常生活中也总能有利他之行,这就等于是菩萨戒。菩萨戒并不取决于外表,即使我们总是面带微笑、神态慈祥、耳垂很大、肩膀很宽,这也都不能说明什么,这也许只是过去世一些小小的善行,此生在面相上有一点体现而已,至于菩萨戒是否具备,则不一定。当然,也许有些人既具备了利他之心,外貌也随之圆满了,这当然更好了。

总之,菩萨戒的本质是利他。不要只重视修持菩萨戒的仪轨,或者只重视背诵菩萨戒的戒条,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利他,包括利他之心和利他之行。这种利他要不求回报、毫无条件、没有目的性。如果表面上做了很多利他的行为,内心的动机却是为了个人名利,这不叫利他,这叫自利,更谈不上是菩萨戒了。

金刚乘持明戒的本质是清净观

只要有了清净观,持明戒就清净了。有些人认为持明戒必须要在大德面前接受灌顶、接受口传,必须要把宝瓶、铃、杵等法器放在头顶上……当然这些都是有关系的,但都属于手段,属于受戒的助缘,金刚乘真正的戒律不是这些,是清净观。下面我们从几个角度简略讲述一下清净观:

第一,不要过于自信。

清净观首先要求我们不要过于自信,正如《四十二章经》所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们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尤其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想法。因为我们是无明的,所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是靠不住的。用眼睛来举例,并不是说我们视力极佳,不用戴眼镜,眼睛就没问题了。我们的肉眼视力再好,所能看到的范围也相对极小,太远的看不见,几百米以外看得到吗?太近也看不到,谁能看见自己的眼睫毛?太大也看不到,三千大千世界能看见吗?太小也看不到,谁能看见细菌?所以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耳朵也一样,声音太远听不到,太近也听不到;太大听不到,太小也听不到。六根都是如此。而我们凡夫最可笑、最可悲、也最可怕的就是:虽然我们的六根如此狭隘、如此脆弱、如此错误,但我们却对六根深信不疑。

清净观告诉我们: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是错觉。我们之所以看到眼前的世界是浊恶的,之所以看到别人有很多缺点,都因为我们的六根出了问题。而佛菩萨的六根是清净的,所以,他们的所见所闻都是真实的,在佛菩萨眼里,整个世界是庄严的坛城,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金刚乘首先要让我们明白:我们自身这个工具靠不住,看到的东西当然也靠不住,必然是错觉。要想看到真相,必须要把工具升级,就像现在的应用软件一样,要不断升级。如果继续固执地相信自己,我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见,错觉就会更加根深蒂固,最后会变成一个刚强难化之人,根本无法生起清净观。没有清净观,金刚乘持明戒也就没有了。

第二,一切显现来源于我们的自心。

在我们凡夫眼里,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其他生命更是形象各异、千差万别。为什么我们会看到这么多差别?万物真的如此吗?不是,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分别念。当我们通过金刚乘的修行,把分别念彻底净化了、使之彻底平等了,我们就会发现:一切众生都是同一尊佛。清净观就是使我们明白——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外相给我们带来的感受,都与我们内心的分别、习气和无明有关,一切显现都来源于我们自己的心,哪怕是沉睡中的一个梦,都与内心有关。

第三,虽然世间的一切显现并不真实,但我们必须遵守世间的规律。因果是决定不虚的,世间有世间的因果规律,出世间有出世间的因果规律。虽然我们看到的一切显现都是不真实的,都是无明的产物,但在无明的范畴里,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因缘和规律,我们必须遵守这些因缘和规律。除非我们真的悟道了,内心的清净观和外在的现实完全结合起来了,本质和显现成为一体了,就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样,可以在岩石内自由穿行,可以在虚空中躺着睡觉,否则,必须要遵守世间的规律。

第四,放下执着。


我们懂得了眼前的一切都是无明的产物,都是不真实的,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我们在生活中就不会过于执着,对世间八法也可以比较淡定地面对——得到了怎么样?本来就不真实;失去了又怎么样?本来也不真实。这样,我们就更容易生起清净观。

(五)三戒一体

简单地说,别解脱戒是小乘注重的戒律,以出离心为根本,以解脱为目标,侧重于身和语,不以意为主。能断除对众生的直接伤害,但不能承办利益众生的广大事业。菩萨戒具备了出离心,更以菩提心来摄持,不仅断除了对众生的伤害,还能承办利益众生的广大事业。金刚乘持明戒以出离心为基础,以菩提心来摄持,更加上了清净观,视一切众生为本尊。

显而易见,金刚乘是完整的教法,不仅具备了别解脱戒的出离心,也具备了菩萨戒的菩提心,更有独一无二的特色——清净观、气脉明点、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等,这些内容小乘是没有提及的,大乘也是一知半解的,在金刚乘里是完整而圆满的。

以身体来做比喻,别解脱戒就像双足,菩萨戒就像躯干,金刚乘持明戒就像头颅,只有头、躯干、双足都具备了,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同样,只有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乘持明戒都齐备了,才是一个圆满的修行人。

再比如,要盖一座大厦,小乘相当于地基,大乘是架构,金刚乘就像大厦的装修。只有地基、架构、装修都具备了,才是一座完美的、可以居住的大厦,三者缺一不可。

有些人认为自己是修大乘的,所以小乘的戒律就没必要了解;或者认为自己是修金刚乘的,小乘和大乘的戒律没必要遵守,这些想法是极端错误的。就像盖大厦时,如果不打地基就开始搭建架构,大厦一定会倒塌;如果没有地基、没有架构,装修又从何谈起?所以,大乘行者也要遵守小乘戒律,金刚乘行者更要同时遵守别解脱戒、菩萨戒、持明戒。不能违背承诺过的任何戒律。

有些法教把别解脱戒定为外法,菩萨戒定为内法,金刚乘持明戒定为密法。外、内、密的差别并不取决于外在形式,在同一条戒律上可以同步具备。

例如不杀生戒,如果为了减肥而受持了不杀生戒,这样连小乘都不是,属于世间法;如果以出离心而受持了不杀生戒,就属于别解脱戒;如果以菩提心受持了不杀生戒,这条戒就属于菩萨戒;如果以视一切众生为本尊的见地受持了不杀生戒,那就属于金刚乘的戒。

三种戒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外修就是别解脱戒;内修就是菩萨戒;密修就是持明戒,一个修行人可以同步修持三种戒律。

总之,无论是金刚乘持明戒,还是菩萨戒、别解脱戒,我们一定要抓住其重点:没有出离心,受持再多的别解脱戒也毫无意义;没有利他之心,受多少菩萨戒也形同虚设;没有清净观,无论受多少灌顶、接触多少密法,金刚乘持明戒也根本不存在。

进一步说,别解脱戒、菩萨戒、持明戒,这三戒都建立于一点之上,哪一点?就是降伏自心!如果能做到降伏自心,等同于三种戒都圆满了。

如果没有做到降伏自心,只停留在外相上,那么三种戒都不存在。

(六)密勒日巴尊者关于三种戒的开示

密勒日巴尊者把三种戒定义为“基道果”:别解脱戒定义为“基”,菩萨戒定义为“道”,持明戒定义为“果”。“基”是基础的意思,“道”指中间的路,“果”是指结果。

我们凡夫处于“基”的层面,要特别重视别解脱戒,不杀生、不妄语等等。然后继续修行,侧重于利他之心、菩提心,这时会有一些修行上的觉受,烦恼、我执也破了一些,这是“道”的过程。最后,必须通过金刚乘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果法来证悟,这是“果”的过程。虽然别解脱戒是基础,但如果没有中间的菩萨戒,修行就无法提升;具备了菩萨戒,如果没有持明戒,修行就无法成就。

密勒日巴尊者的开示是很有特色的,意思也是说,别解脱戒、菩萨戒、持明戒属于密不可分的同一体系。

(七)阿底峡尊者关于三种戒的开示

阿底峡尊者的弟子曾经问尊者:“是不是我们的三种戒很清净,修持也非常精进,就已经掌握佛法了?”

阿底峡尊者回答了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如果没有厌离三界轮回的心,就算清净持守三种戒律,还是会成为轮回的因。”

这和我们刚才讲的完全一致——别解脱戒的根本是出离心。如果从外表看戒律非常清净,但内心没有体会到轮回是充满痛苦的,没有生起出离心,这样的话,持戒也会变成流转轮回的因!

即使能一辈子清净地严守三戒,比如天天过午不食,有时甚至一天什么都不吃,常年闭关打坐等等,如果没有出离心,这些全都是流转轮回的因啊!那我们何苦要持戒呢?如果我们想要流转轮回的因,不如去打打麻将嘛,那多舒服啊。

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窍诀!有些人很重视修行的外在形式,但对修行的关键重点却一无所知!无论是汉地还是藏地的佛弟子,甚至包括很多出家人,心里依然有追求名利之心,依然对此生有所贪执,真正具备出离心的人很少,这一点我们一定要重视。

尊者回答的第二个要点是:“如果不懂得回向圆满菩提,就算三门昼夜不懈地行善,也一定会被颠倒分别所牵引。”

三门就是指身口意。常常会有弟子问我:“我想在某某时间内完成某某数量的修法,可时间不够怎么办啊?”从来没有人问我:“我的出离心不够怎么办啊?我的菩提心不够怎么办啊?”阿底峡尊者说得非常尖锐:即使不分昼夜地精进行善,却不懂得回向菩提,行善的功德都会被摧毁的。真正的回向是很困难的,内心必须有真实无伪的慈悲心,如果我们所做的功课没有立即以菩提心和慈悲心来回向,内心就会产生很多分别念,这样的话,无论多么勇猛精进,所有的功德都会被分别念所摧毁。

第三要点是:“如果没有舍离世间八法,就算博学、持戒、说法、禅修,一切作为只会成为今生的目标,终究找不到来世的方向。”

世间八法是什么?是“称讥、毁誉、苦乐、利衰”,作为修行人,一定要尽力去平和对待世间八法,得到不要太贪恋,失去不要太灰心。“善缘随它去,恶缘由它来,一切无所求。”这样的心态就是舍弃了世间八法。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4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修善益增慈悲心 要常修善法,善法就是培养我们超越苦的资粮。面对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情愿的去面对,那个苦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一个是欢喜的接受,那苦就好像慈悲心。要对众生慈悲是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睹纤毫而周性海』,纤毫是什么?就是一微尘,他看一微尘,遍法界虚空界他都知道。真的,惠能大师的报告,不就是显示这个吗?他报告很简单,见性,真放..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就是让众生能接触到一乘了义,接触到一乘佛法,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这「示」就是为众生开示,让他了解佛法、了解大乘..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大乘佛教里面有很多表法。每一尊菩萨都是德,这些全部菩萨的品德总和,就是佛。 所以我们要修,透过一个德的门进入。譬如,透过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进入,一门深入,通达到实相。 这个要打..

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

我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达真堪布答:自己多去忏悔嘛!身体多病,这是杀业的果报;心里总是有恐惧,这也是杀业的果报。其实谁都有这个业力,只是现在还没有显现。你现在显现了,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是往昔..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知随波逐流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古人参方行脚,访寻知识,单为究明己躬下事。今人行尽天下,历遍丛林,唯鼓粥..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世间的女子医院、各大医院,电视荧屏充斥着无痛人流、快速人流等等琳琅满目的广告,诱导男男女女们认为堕胎是一件越来越轻松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的事情。很多人不相信佛法、大法师..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就如身..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佛教的历史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这里面有很多比我们聪明的人,比我们能力大的人,他们都在信佛、学佛。如果信佛、学佛没能给他们带来实质的好处,还有人会延续下去吗?当一..

善,有一千张面孔!

善,有一千张面孔!一在香港上班的时候,最常见到的现象就是一个个打扮精致的女人从ifc购物中心出来,穿过天桥走去四季酒店。就是那短短的一段路上有很多乞丐。他们其中的一个是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没有下肢,一寸寸..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