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功过如何抵消?
1.问:佛门讲功过不能抵销,请问要怎样说明才圆满?对于修行人有什么启示?
答:功过确实不能抵销,我们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做比喻,瓜的因不好,代表恶,豆代表善。我的瓜种下去了,现在知道错了,我现在豆种得很多,瓜会不会变成豆?不会!瓜还是结瓜,豆还是结豆。这就说明功过不能抵销。决不是我豆种多了,瓜就不结瓜,它还是一样结瓜。
无始劫以来,我们的善恶业因绝对不能抵销,但是因要变成果,当中要有缘,所以佛讲缘生。我的恶因很多,我不想结恶的果报,我就把恶的缘断掉。譬如种瓜,我不想让它结瓜,我把瓜的种子放在茶杯里面盖起来,它没有土壤、空气、水分,经过一百年,它也不会结瓜,这是缘没有了。如果你把瓜种在肥沃的土地,它有水分、肥料、日光的缘,它一定生长得很好。所以,我们要想善成就,一定要修善缘;要想断恶,将恶缘断除,恶的种子就不会结果。
2.问:因果永不消灭,善恶不能抵销,何以印光大师临终三要又说: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桂引杏)
李炳南老居士答:因果不消灭者,乃谓不自消灭。岂但此也,且亦不自生。必先明乎不自之理,方能谈斯问题。因谓亲因,果指习果,二者之间有一重要枢纽,名之为缘。此缘具增上力者,因即生起;如种子在地遇水,便能生芽,不遇此增上力,则种子仍伏地中,故曰不灭。倘缘具减损力者,因即变坏;如种子在地遇石灰硝强之类,便渐蚀腐,不遇此减损力,则种子亦仍伏地中,故曰不灭。念佛者实为恶因之减损缘,能将恶种子蚀腐,故曰消灭,理非矛盾。更应知此是以缘转变其成分,决不是善恶抵销也。(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3.问:老师与梁启超先生均说佛教因果率善恶不能相抵,此与了凡四训所言是否矛盾?尢智表居士的佛教科学观小册子内亦言多行善事可以赎过,究竟何者为是?(罗剑仁)
李炳南老居士答:善恶不抵,是言真学理,袁尤所云赎过,是言善巧之事,言理者与事须办,言事者非理不圆,应知万法之生,只一缘字,无缘则徒因不果,且无万法,先明缘生,始能谈因说果,善恶不抵者,如先布瓜种,后布豆种,两种虽聚一地,瓜豆两种,不能互抵,生时瓜自瓜豆自豆耳。赎过云者,先作恶因,续作不改,即是恶缘滋润,则因熟而变恶果,续作不改,即是恶缘滋润,则因熟而变恶果,如已作恶因,后不以恶缘滋润,而改作善业,即将先作恶因压伏,不遇恶缘,因暂不生,而善业日增,善缘日润,有缘润者先熟,先食善报也。而恶因种子,却依然存在,此是不抵之理,故不矛盾,倘善缘停止不压,仍能发生,必善缘压之又压,其恶因久久自腐,是其无力自灭,仍非抵耳。(出处同上)
4.未信佛前所造的罪业,及信佛之后所做的功德能不能相抵?(如本法师答问)
这应该从三方面谈起:
一、未信佛之前所造的过失,必定恶因已种下八识田中,将后随机缘成熟,必感召恶果,造作何因,将得何果!
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若信佛学佛之后,善根大展流露,懂得广造一切善因,亦将感召一切善果,这话如何说呢?因为种善因必得善报故 。依因果律而言,因果(梵语hetu-phala)是有规律的,不会脱离轨道的,因果是平等的,迟早总会受报的,甚至不会错乱的,因果受报轻重丝毫不差的。
因果之存在,不论有信佛无信佛,因果总是存在的,若有人深信因果,因果之存在,不是因信因果之后,因果才开始有;更不是不信因果,因果从此就没有了,若有人不信因果,因果还是宛然存在的,不会因你的不信而因果就自然不存在了,是故:
佛陀告诉弟子说:因果的存在与不存在,不是信有因果就有因果,信无因果就没有因果的,不是强辩来肯定的,因果不是佛陀的产物与申请专利品,因果是来自每个人心目中的造作,有造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无造作则无因果,如是正见,是名因果之义,因果(梵语hetu-phala)不离心(梵语citta),心不离因果,因果由心造作所得,心能造作诸因果,心与因果正等无异。
二、过失与功德能否相抵呢?若以定业不定业,轻业与重业而言,就有差别了;若轻业或不定业,所造的恶因不很强烈,又能加上自己努力精进用功,广造诸善,大行布施、爱语、同事、利行、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是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恶因久而无因缘促成,必得干枯焦芽,因而不复造成恶果;譬如一颗种子置于无水分及泥土的石头上,久而久之,被太阳晒干水分,又无泥土滋润,必将枯死无疑,轻业与不定业亦复如是。
若造下重业与定业,因果则另当别论了,重业与定业在八识田中,已构成明显的因果条件,迟早总是必报的,虽勤修佛道,已证成佛果,圣位亦有果报,圣凡不出因果,只是圣者受果报之际,心地如如不动,不恐慌,自在无动本尊,内心始终光明无惑,何以故?因为圣者明白造何因必感召何果啊!
三、化业力为愿力,以愿力净化业力:如果修行者的愿力坚强,能勇猛精进,往往可以将业力转为愿力的,这要看行者的智慧与悲愿的造化来决定,这话如何说呢?因为,有业力则无愿力,有愿力则无业力,业力与愿力不能同时存在;修行者就是将愿力抖擞图强起来,将业力加以净化而已!
若业力不能净化,不能清净圆满,那么,凡夫修行就休想成佛了,既然修行可以成佛,业力就可以转化为愿力了,何以故?因为佛是由凡夫而得成就的,佛可以成佛,我们亦可以成佛, 成佛是人人平等的,我们欲得成佛,必将业力净化为愿力,依愿力而净化业力。
楞严经全文读诵木鱼版
很多的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时候,是选择楞严经全文读诵木鱼版内容的,不管师兄是选择的什么版本的楞严经,只要能够坚持的读诵就是能够知道修行楞严经的好处,但师兄也是要知道念楞严经的注意事项是什么,这样我们对楞..
钱与吃,是现代人的共同爱好
贪婪与掠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习性。从在胎中汲取母亲的养分开始,随着人不断长大,欲望也会越来越增长。在不停地追求与拥有中,人也会越来越累,觉得照顾不了那些房子、车子、衣服、鞋子和包包等等,这是很多人都有的..
净土法门法师:遇到了你不怀疑,释迦如来、一切菩萨罗汉都祝福你、都赞叹你
净土法门法师:遇到了你不怀疑,释迦如来、一切菩萨罗汉都祝福你、都赞叹你普贤,一般知识分子没有不仰慕的、没有不欢喜的,哪里晓得还有比他更高的、比他更妙的,普贤菩萨度不了的,这个法门能度。这个法门就是“信..
南山寺七月佛七开示:“鬼节”实为报恩节
南山寺七月佛七开示:“鬼节”实为报恩节昨天跟大家讲到,生命来到这个世间都不是平白无故来的,也不会平白无故到某个家庭,都是有一定的因缘福德。佛陀讲“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两个难的我们今天都得到了,说明大..
华严经怎么读
一、供养在佛、菩萨的像(塑像、画像、照片,没有的心里想一下他们的样子也可以)前供上一杯清水。水用纯净水、白开水、茶水、饮料都可以。有条件的摆上水果点心,没有的可以省略。点一到三支香(或烧一盘香)即可,不必..
善恶功过如何抵消?
1.问:佛门讲功过不能抵销,请问要怎样说明才圆满?对于修行人有什么启示?答:功过确实不能抵销,我们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做比喻,瓜的因不好,代表恶,豆代表善。我的瓜种下去了,现在知道错了,我现在豆种得很..
达真堪布:如果灾难来临,我们应该念什么?
达真堪布:如果灾难来临,我们应该念什么?问:如果发生大灾难了,我们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念什么呢?答:念什么都行!只要不念世间的这些就行,只要不念财产和儿女就行。念阿弥陀佛也行,念金刚萨埵也行,念上师也行。..
有孩子能不能念大悲咒
有孩子也是可以去念大悲咒的,而且还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一起来念大悲咒,对于孩子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坚持念大悲咒可以让孩子增加更多的智慧,让他们有一定的思想。所以下面我们就简单的了解..
身体真的排毒了吗?
身体真的排毒了吗?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我母亲总说:“不要在刚吃完饭后游泳。你将可能因肌肉痉挛而被淹死的。”长期以来,我总一笑置之,认为这是她的一个策略:不用看管着游泳池里的我,她就能在用餐后小憩一下了。..
念佛为何越念杂念越纷飞
问:请教法师!本来念佛应该是越念越清静的,为什么我会越念杂念越纷飞?大安法师答: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
陈沛然博士:心经语译
陈沛然博士:心经语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香港佛学研究所所长陈沛然博士语译1. 观自在菩萨,2. 深切地修行圆满之般若智之时,3. 观照到自我的存在(五蕴)全都是空的,4. 能够度过一切痛苦与困厄。5. (弟子)舍利子啊!6...
净宗法师: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四条「唯嘱念佛」之文
净宗法师: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四条「唯嘱念佛」之文第十四条「唯嘱念佛」之文第十四文:释迦如来不付嘱余行,唯以念佛付嘱阿难之文。这条文也是引自《观无量寿经》。《观经》讲的内容非常广博,讲了十三定观,又讲了..
善导大师:念佛百分之百往生有四个原因
善导大师:念佛百分之百往生有四个原因【无外杂缘得正念】第一,“无外杂缘,得正念故”。是因为没有外杂之缘、内心有了正念的缘故。这一点要解释,有人以为什么叫“无外杂缘”呢?(我当初也是这样理解的)“我在家里..
净界法师:心住在外境,生命就产生了三种障碍
净界法师:心住在外境,生命就产生了三种障碍佛教的因缘观,当它从一种理论的思想转化成一种实际的修证的时候,这个因缘的修证,它是分成内外两个因缘来看。外在的因缘在《楞严经》的意思,是一个充满障碍的因缘;而..
十八、十九 离恶止恶业
十八、十九 离恶止恶业十八、十九 离恶止恶业「严以责己,宽以责人」是止恶行善的根本概念。学佛之人宜时时作是念:我亦是有诸贪嗔痴,仍有是习气毛病的人;怎可於他看不顺眼?岂能於他诸多挑剔?只要 时时抱著宽容之..
钟茂森博士:见他色美。起心私之
钟茂森博士:见他色美。起心私之(下)【见他色美。起心私之。】 刚才我们还没有讲完,见到美色,这心里动了心,这就已经犯下了恶行。要知道犯罪,包括身体,包括口,讲的言语,包括念头上,起这不正念头,那都是造..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