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生命的觉醒
嘎玛仁波切:生命的觉醒
生命之劫
生与死,是每个生命都需要面对的,而死是生命过程中最不受重视的。比起死,生比较能够被了解。特别是人类,当有新生婴儿初到这个世上,家人都会庆祝,每年会帮他过生日。至于死亡的部分,我们比较容易轻忽它,原因是不敢面对或害怕看到,恐惧谈死这件事。
实际上,人更需要面对的是死的问题,而不是生的问题。在母胎时,一直有母亲呵护着。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有很多亲朋好友在成长过程中陪伴着我们。人虽然孤独地来到世间,但只要学会与人互动就可以不孤独。
而死亡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孤独的,不管我们有多少亲情、友情、权力、金钱等等世间福报,在死亡时带不走,也失去意义,每个人必须独自面对死亡。无论人们如何恐惧死亡,当这时刻来临时,也不得不去面对。
所以,我们更需要学会面对死亡。
作为佛教徒,我们最大的功课是学会利用得来不易的身体,累积更多的福报和智慧,不让自己无助地死,而能够有智慧地选择面对死亡的方式。
假设没有宗教信仰,对死亡无知,多数人对死亡都会有诸多恐惧。很多人认为死亡后生命就结束了,好像火熄灭或水蒸发了,一无所有。实际上不是这样,生命在死后还是会继续。既然生命会延续,或说假设它会延续下去,那么在我们不知道的另一个生命状态中,比如中阴时,该怎么去面对?
根据我长时间以宗教方式做临终关怀的经验发现,不管活着的时候有没有信仰,很多人在面临死亡时,会看到地狱道或饿鬼道的众生出现在眼前,因而感到非常害怕。这时候,临终者会后悔在这一生中,虽然有足够的时间累积善业来避免这时的恐惧,却没有去做,以致在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感到非常害怕。
对于像我们有信仰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因为我们相信轮回的存在,也相信这一世的生命是短暂的,随时随刻都会面临生与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死就是一个过程的开始与结束,就好像每天早上从沉睡中醒来,前一日的生命已消逝,当天又是一个新生命延续的开始,这也是一种生与死。
一件事物延续的过程中,前面阶段的结束,可以称为“死”,后面新阶段的产生,可以称为“生”。生和死的发生,可以是极短的时间。比如思考事情,也许你从一个、二个、三个细节一直完整思考到最后,但也许在思考一个细节的中途时,思虑就中断了。这个过程可能延续了好几秒、好几分钟,乃至延续很久。在这些思想的运作过程中,都有短暂的生和死。
在一天又一天的生命循环过程中,我们每天都在做重复的事情,讲很多重复的话。这些重复的动作、语言或做人处事的方法,随着每天一再地轮回循环,已经愈来愈熟悉。如此延续下来的,就是佛教所讲的习气,或说是业力的延续。
而比较让人感到恐惧的是,在思想生生灭灭的过程中会造作很多不同的善恶业力,这些业力将会影响我们未来的生命。
好比一颗种子埋入土里,当它得到土壤、阳光、水分、肥料等滋润,会慢慢成长。从种子入土,长出青苗,到开花结果,实际上是同一株植物随着时间一直在变化。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而变化过程就像蝉脱壳一样,或许小时候的长相和老年时完全不一样,但某些特质会延续下来,包括习惯性的思维和动作。
惯性所累积的一切善恶念头和作为,将变成下一世福报和智慧的源头或种子延续下去。所以,在思想“生”起时,如何让它成为更有智慧、可以带来更多福报的种子,也就是如何播种正确的概念,变得很重要。
当一个念头生起的刹那,就开始在意识上播种。即使在母胎时,胎教也一样重要,因为胎儿是靠意识接收所有信息,不管是外在言语或母亲的思维,这些善恶的信息都会对胎儿的意识产生影响。
所以,很多母亲怀孕时喜欢多听美好正面的声音,不喜欢恶口伤人等负面的语言。而出生后,这种正面思想也会持续灌输,从父母到学校老师,以及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包括宗教上的教育,都是教导我们如何建立正确的观念。
例如,佛法教导的菩提心,让我们学习对所有众生负责任的心态,这也是在思想上播种的一种方法。
要遇到这种机会,还要有足够的福报。假设对老鼠等动物天天讲应该大发慈悲心,要对众生都平等看待,看待众生有如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贵,即使讲一辈子,它们也不可能认同,因为它们的福报还没达到这个层次。
在六道众生里,人类最能真正思考“我来自哪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也有能力让生命变得更好。
这件事情很重要,因为人如果一辈子都没有正确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到底我为何而来,那就跟其他动物一样了。但实际上,真正懂得生命的又有几个人?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依靠学佛了解出生在这个世间的目的。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的是,暇满人身难得。人身之所以难得,是因为明白了人类跟其他动物的差别。如果对猫狗等众生讲道理或讲经说法,它们不一定听得懂,而听不懂不代表它们不比人类聪明。很多动物的某些能力比人类强很多,比如能展翅飞翔在天空的能力、在海中游好几万公里的能力,都是人类所欠缺的。
但是,人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是拥有能多层次思考的智能,可以思考未来,也可以思考过去,也就是具有反省的能力。
我们的生命不仅无法永恒,而且还很短暂。古人言“人生七十古来稀”,而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又有多少?
而且在一生中还要面临很多困难,寿终正寝的又能有多少呢?任何小生命一出生,表达健康的方式是哇哇大哭,而不是带着笑容,这就表示在母胎时就感受到这世界是个受苦的地方,来到这个世界就准备要面对痛苦。
所以,佛陀讲“苦集灭道”四圣谛时,第一个讲的就是苦。佛陀在第一次讲经说法时就连续讲了三次“苦”,才开始讲佛法。
我们的生命中有很多苦,而要了解为什么会有痛苦,就要寻找它的来源。
生与死的转换交替,说大了是生命起始和终结的交错,说小点,其实每分每秒的流逝都是一场生死演变。
有始有终本身就是一个规律,我们往往偏激地分别和取舍,只执著生而忽略死。
轮回中有很多的麻烦和痛苦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因为断章取义的执著所造成的。
不去理智尊重事物的常态,这就是一种颠倒。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倘若我们能真正理解三心不可得的意思,那么生与死对于我们就不会有任何区别。
邪淫最直接的报应:卑微下贱,处处受人欺负
邪YIN最直接的报应:卑微下贱,处处受人欺负邪淫之人必定:面目丑陋、低贱卑劣、不被人重视、处处遭人呵斥、处处受人排挤、处处被刁难、人人皆敢欺负、做事情慌乱不堪、说话总是逻辑不清,办事总是费力不讨好!以上种..
地藏经和药师经可以一起念吗
地藏经和药师经都是佛经当中很重要的经典,各自都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不建议 一起念,因为这样在修行的时候是会有影响的。所以大家在念这两部经文时,可以分开念,当把一部经书念完后,再去念另外一部,这样才能很..
道本无界 诛仙2仙魔佛阵营转换系统
道本无界 诛仙2仙魔佛阵营转换系统仙魔无界,谁能辨我是正邪?《诛仙2》仙魔佛造化阵营转化系统精彩启动,雾气萦绕的仙家之地、六根清净的佛门禁地、萧杀神秘的魔之领域,重新选择你的进修之地!成仙、修佛或是入魔..
道证法师:学佛人,你喜欢坐电梯还是走楼梯?
道证法师:学佛人,你喜欢坐电梯还是走楼梯?下面我们打个比方来说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坐电梯”,不论是脚力很好的,或是脚受伤很难走的,或是坐轮椅的,或是用推车送的病人,不论是好人、坏人,只要有信愿,搭上..
楞严经浅释卷二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当尔之时,阿难及在会诸大众,听闻佛所教诲后,心和身都非常舒适自在。又回想无始劫以..
酒醉念佛,也能驱鬼
酒醉念佛,也能驱鬼自流井街市狭窄,往往后临溪上,以木支板,为楼居之,开窗则可俯视溪水,比屋皆然,触目无异。篾工某,夜作,闻两鬼相语于水际曰:我明日得替代,当脱苦去矣。他鬼曰:为尔贺,其人云何?鬼曰:午..
道是无情却有情:张雅轩丧子实为善报
道是无情却有情:张雅轩丧子实为善报你比如张雅轩,他是王凤仪先生最得力的弟子,他也是办女学使女学倡兴大发展的最得力的助手。他原来出身是一个马贩子,马贩子就是贩卖马匹,贩卖牛啊、驴啊、骡子、马啊这些东西。..
这才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这才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有名的东园鹿子母讲堂的捐赠者毘舍佉,因为孙女苏达坦不幸逝世而十分难过,就前去向佛陀叙说她的悲通之情。佛陀安慰她:“毘舍佉,妳看看舍卫城里一天有多少人去世?如果他们都是妳的孙女,妳岂..
遇事发脾气,就跟地狱的缘断不了
遇事发脾气,就跟地狱的缘断不了人要修行,首要断贪。贪心很可怕,贪心要不断,就跟饿鬼道的缘分没有断。无论贪什么,世间名闻利养,甚至于佛法,贪佛法也不行。不论你贪的对象,问题是你有贪心,你只要有贪爱,你跟..
钟茂森博士:以恶为能
钟茂森博士:以恶为能【以恶为能。】 这是以造作恶业为能事。我们现在看当今社会,社会大众好像都把贪瞋痴为能事。你看大家所争的、所比的都是谁赚钱最多,这是贪;谁更霸道,这些都是『以恶为能』。这一条太上老君..
这是否与一门深入的原则相抵触
问:平时念《阿弥陀经》及佛号,有时帮莲友临终助念结缘《地藏经》,这是否与一门深入的原则相抵触?大安法师答:修行净土法门,宜专精。善导大师提出专修的五种正行:一心专门读诵净土经典;一心观想忆念阿弥陀佛及..
方海权:为什么功德要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方海权:为什么功德要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摘自《人生改造命运要义》我们改命求福之人,必须福慧双修。修福我们已经明白应该怎么做,而修智慧就是要深入佛圣贤所讲的教典,使自身明心见性。并且要以念阿弥陀佛的方法..
人矛盾的心理
人矛盾的心理人生每个人都有希望,希望的将来是美丽的,可是失望却是最痛苦的。要实现未来的希望,现在必须付出努力的代价。必须要劳心劳力和忍耐,甚至准备尝尝失败的痛苦,最后才有享受成功的快乐。人类的心里往往..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障碍太多怎么办-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障碍太多怎么办?这桩事情只有佛搞清楚、搞明白了,教我们远离,不受外头的环境干扰,我们念佛功夫才得力;如果还受外面干扰,我们念佛的功夫被它破坏了。这是要很高很高的警觉。如果这个障碍太多,..
钟茂森博士的九大孝愿
钟茂森博士的九大孝愿一. 我从今日至未来际,对于父母,倾尽所有,乃至身命,以至诚心,礼事供养,昼夜六时,心不间断。若对父母,或因悭吝不舍,或贪利养名闻,不勤奉事,我则名为欺诳如来。 二. 我从今日至未来际,..
道安——佛教文化忠诚追随者
道安——佛教文化忠诚追随者道安——佛教文化忠诚追随者说起为佛教文化进入中国,在中国得以落地生根并且能够让佛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变得易于传播的人物,不得不提起道安的名字。他是佛学在中国得以打下广泛群众基础..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