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8.见无左右

繁体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8.见无左右

五峰常观禅师问一僧曰:「汝还见牛麽?」

(缘起现象界,师欲了知该僧对见性之见地。)

僧曰:「见!」

(是牛当然见过,奈师所指者为见性事,以牛来喻本性。)

师曰:「见左角?见右角?」

(既见应有尘境始可见,当然有左、右角。但本体空相,何有所见。行者若有所见,即非本性也,是应缘的一面。)

僧无对。

(本性是实相、空相、无所有相,故应无所见,有见定非本性也。)

师自代曰:「见无左右!」

(若见左角、右角均非本性空相。若不得一法,不可一觉,乃是人牛两相融之境。)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修行人常言要「见自本性」,或言「明心见性」,或言「证得佛性」,或言「本来面目」,此等名词严格地说是有分别的,我们是否能分辨清楚?唯识学讲到叁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此叁性与前所言「本性、见性、佛性、本来面目」等有何关联?

当然「遍计所执性」不会与之有关,无所不执不是本来真性,故经云五蕴虚妄,而它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熏习而成的妄执性所认知,此妄执性对缘时,成为一切习气反应的本源,不是依真心实性在应缘。习气包括有好坏、顺逆觉受等,不管执好、执坏都是非真心实性本来。譬如说,您行侠仗义,所执者为正义之神,这是一般人所喜爱的,但对悟道者来说,还是偏於喜「正」、厌「恶」,这样不是还有所执於不喜欢「恶」吗?故说不能符合真心实性本来。若厌恶也不对,您会问:难道我们应该喜欢不好的人或事物吗?如果您不能超越觉受,来看世间一切的因缘果报观,您就会被万相所迷,也才有依习气产生心中的喜厌、顺逆想。

在说明「依他起自性」前,先来了解何谓吾人体性本来的「圆成实性」,然後再回头来说明「依他起自性」,才更能清楚地分别它的体相与功用的样子。「圆成实性」是我们佛性的本来,可以「空有二相」来诠释其体相与功用。「空性」是佛性的体,「不空能生万相」的是佛性体的用,这样了知後,此与佛性、本来面目等名词,即是指同一样的东西与它能起的功能。

举例来说,凡夫也有佛性,能见闻、觉知的是佛性的用,此用是依佛性中的空性而起;圣人或菩萨、佛等,他们也是一样能见闻、觉知,只是因为他们心地清净无染,故他们佛性的空性完全显露,其结果却能显示真正佛性的真用,其真用所能见闻、觉知者,都是超越了凡夫所认识的世界,而能达到十方世界或十二类众生等。佛尝言众生皆有佛性,那圣人与凡夫既然都有佛性,为何圣人就是圣人,而凡夫还是凡夫?差别就在於遍计所执性,此性在圣人位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圣人见闻、觉知的能力,是依佛性之空体而起,因真心无染故,其功能能完全发挥出来。而凡夫也能依佛性的真空而能见闻、觉知,但因真心还被妄习或善恶习气等所蒙蔽,故其功能仅在於人世间层次的见闻、觉知,同时也在於见闻、觉知时,又加上自无始劫以来,所熏习而成的善、恶习气加以对境反应,故有遍计所执的发生,因而迷失在恩怨分明中,也就在六道轮回中,永不能起超脱者。

再来说明「依他起自性」,凡夫与圣人待有因缘来时,他就依因缘而起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觉性与心性。这是在说明佛性,也就是「圆成实性」遇缘起法相应的过程。若是无因缘来,诸佛、菩萨们是不会在心湖中有心意念的,因为他们已修证到内心无染着的习气,故无因缘时,不会自己打妄想,也就无有心意念在其心中时生时灭。圣人若遇有因缘来时,即能以如实空的体,产生见闻、觉知的用,亦即依缘应缘,但不入遍计所执性,故面境能如如不动。

而凡夫与圣人相同者,是依缘能应缘,但仅止於世间层次的境界。另外,凡夫在无因缘来时,亦会起心法,这就是依五蕴(色、受、想、行、识等)非真的妄缘而生妄想心。当然有因缘起法的过程,凡夫与圣人相同的,只是後者觉照後能不理、放下,而凡夫就会有遍计所执性相应而入烦恼位。

以上说明「证得佛性」或证得「本来面目」之情形,而所提的「见自本性」是能悟知佛性本来空体的样子。「明心见性」即是说要见性当言先明心,心不明即无所从见,这两个名相在释题中再来说明。

2.释题

本公案名为「见无左右」,很明显的禅师所要说明的是要悟得「真空实相」,才是修佛禅的正理,而佛禅的修证者,首要能无一物一法可见、可执。若一个修行者不能确实地证得「我空」、「法空」理地,虽说其灵知、灵觉的心,能 照遍满十方界,或知十二类众生因缘果报,但面对因缘法却不能灭却它,即是未实证得「空」,则此种修证与诸外道或色界、无色界天众所修证者,有何不同?也 有灵知灵觉众缘的心,而不能得解脱知见。

在禅宗修学者因要悟得空,故当有一入处时,定要否决一切内心所起的法,不能以心感来论觉知真假。若心所感知为假,当然此法缘来自於第八意识中的法尘,此法尘虽实有,但已是过去式,仅待空留回忆。若有一法相,起自因缘法,而因缘法来自於外,再与内缘种子相应,好像有那麽回事,此时行者在修空观,宁可信其无,不能信其有,这是修「空」、「解脱道」的途径。

那「见无左右」怎麽说呢?能够见得佛性的空性,就是「见无左右」的写照,此可分「动、静」二相来说明。以「静」相说,当无因缘法来时,行者内心也无所攀缘起心念时,在「不思善、不思恶」之间,这就是「空」的实相。此境界的认知,可分为二:一为初悟空时,还有一觉知心在,故此觉知能了知当下无一法起,但却有一能觉的心在。此境界在禅宗十牛图中,即是未达「忘牛存人」的第七图境界。待突破觉性的攀缘心後,又会回到「人牛俱忘」的第八图,即一圆型图中无有一法。

若在「动」相中,觉知心能分辨因缘法起,在法起中有动相与静相,行者能体知静相者,是指能觉知或 照的体空,动相者是依缘而起的法相,此是佛性能反应不空之一面。简而言之,此时行者是有两个心,能觉知、 照的心为其一,能体知真心应缘而起的法相,为其二。此处心识当然不加入前五识的功能,故才说是有两个心而已。

本公案以「见无左右」为题,是偏指「空」的体知,禅师要行者认识「空」的形相,且要确实地认识它,悟得它。悟後,才能让觉知、 照的心应缘後,仅能以本来佛性的「空体」与此诸缘相应,如此自然就能舍弃妄习应缘的机会,才能入无为境,面境如如不动。

3.语体文解

五峰常观禅师有一日问一僧说:「汝还见牛麽?」「牛」在禅宗行者来说,意指佛性的觉知心,此心只能觉而无所相。此公案缘起於现象界,常观禅师欲了知该僧对见性之见地,故有此一问。

此僧说:「见!」禅师问此僧见本性了没?此僧说「见」,两人应是讲见本性空相之事。当然禅师也不会无聊到与此僧谈论世俗间「牛」的认知,所讨论者,当然是修行上实证的境界。按语说:是牛当然见过,奈师所指者为见性事,以牛来喻本性。

禅师又问:「见左角?见右角?」既然答称见牛,那我请问您所见的牛,是见其左角或见其右角,或左右两角都见着?这问句很有学问地,也可考问学者是否智慧具足,或是否能入空相无执。除了真见性者,才能知无一法可说,当然不屑回答此一问题,以免被抓住把柄。但无知或世间禅者,对於佛性的觉知很执着,故对於能见光、能见非人、能见诸佛菩萨、能体知一切因缘法,都可能认为是见性的境界。其实见性当以悟知体性空为第一修证,悟知空者当无一法可说,无一法可执,故常能不落於语言文字相。若认识不清或修世间禅定者,就会很执着所觉知的境界,认为此境是真实的,既然对因缘法认为真,且无进一步的修证空,当然不能得解脱的力量。这种行者可称为「见着左、右角」,是执一切境为真的一群外道行者。

当然,一个正规的佛弟子,因有诸佛、菩萨的护持,一开悟後即能知要修空观,舍一切法、舍一切境,纵然在知法要後,习气还会执取其境,但也能稍加用心力,即能摆脱执取境界的纠缠。而一个外道行者,或与一些非人为伍者,都以一些怪力乱神事为修行的体验,以觉知心为我,或以鬼神附体为我,当然无法修证空、无相的叁昧耶。更离谱者还会自称已成佛作祖,犯了大妄语戒而不自知,当从沦坠。

按语说:既见应有尘境始可见,当然有左、右角。但本体空相,何有所见。行者若有所见,即非本性空也,是应缘的一面。一个真开悟的行者,才有禅的境界。何谓禅的境界?很多人认为「禅是不可说,能说的不是禅。」其实,禅的境界是行者的心能见、能闻、能心知,此种境界的能知就是禅的境界,故说禅是心的动相。禅境不是不能说,是不屑一说,一说出其境,就代表您有法的执着,就是无解脱的知见。故真正禅者是禅心多多,且能对境心不起,进而无一法可说,这样就是真禅定。若所知境不能无黏,即是不能得定,是有禅无定,是谓散乱。在神经病院里不难找到此种似疯不疯,似病非病的人,他们所说的境界,似真非真,似假非假,除了修行过来人能体知他们感知的真假之外,而医生虽不知此种境况,只能从药物来控制他们面境不能得定的心,以调治其心不要乱动。

禅师问说:既有所见,是见左角?还是见右角?僧无对。此僧因未彻底见性,故理念还不是很清楚,故经禅师如此一问,便傻住了,不知如何回答。按语说:本性是实相、空相、无所有相,故应无所见,有见定非本性也,可说是应缘後的心法。

禅师自代答说:「见无左右!」若真见性者即能见空性,若见性再回凡者,虽见有相後能无着,也可说不屑提出一说,也是见无左右。不管悟「空性」或悟「空有不二」者,都能以此句来说明见无左右,不住一法即无左右。按语说:若见左角、右角,均非本性空相。若不得一法,不可一觉,乃是人牛两相融之境。前段在说明修行者要以修空为究竟,得悟空才能得真解脱,才不会像世间禅的行者,所得者为有为定,非无为、无黏的解脱知见。但行者修证到空後,也不能执空为最究竟,还是要进一步找回佛性不空的如来藏性,才能证得「空有不二」的境界,圆满菩提自性的本来功能。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世间的女子医院、各大医院,电视荧屏充斥着无痛人流、快速人流等等琳琅满目的广告,诱导男男女女们认为堕胎是一件越来越轻松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的事情。很多人不相信佛法、大法师..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就如身..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佛教的历史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这里面有很多比我们聪明的人,比我们能力大的人,他们都在信佛、学佛。如果信佛、学佛没能给他们带来实质的好处,还有人会延续下去吗?当一..

善,有一千张面孔!

善,有一千张面孔!一在香港上班的时候,最常见到的现象就是一个个打扮精致的女人从ifc购物中心出来,穿过天桥走去四季酒店。就是那短短的一段路上有很多乞丐。他们其中的一个是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没有下肢,一寸寸..

味道:法海一滴

味道:法海一滴法海一滴作者:味道末法时期,多有邪师借行菩萨道之名而染著五欲六尘,引许许多多的学法众生现世行于非法,身后入无间狱。这是佛在楞严经中的预言,从表象上看,有不少有名的师父也要你行善积德,习诸..

嘎玛仁波切: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嘎玛仁波切: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现在很多人都有精神上的隐患,只是自己没感觉。如果你经常感到焦虑和恐惧,没有安全感,有时很暴躁,控制不住自己,睡不好,吃不好,爱胡思乱想,这些都可能是精神疾病的开始。从前..

为什么很多人都读不懂佛经?

为什么很多人都读不懂佛经?问:现在人看经典,有语言障碍,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好不好?晓:不好!你若实在没事儿做,我建议你吃过饭后搬个小板凳去坐到树下看蚂蚁搬家,就这也比把经典译成白话文有益。问:那么,看不..

唐僧和悟空都成佛了,他们的结局是最好的吗?

唐僧和悟空都成佛了,他们的结局是最好的吗?唐僧师徒五人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除了取到经书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封圣,唐僧和孙悟空都成佛了,八戒是净坛使者,而沙僧是金身罗汉,小白龙是八部天龙菩萨,那么对于他们..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8.见无左右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8.见无左右五峰常观禅师问一僧曰:「汝还见牛麽?」(缘起现象界,师欲了知该僧对见性之见地。)僧曰:「见!」(是牛当然见过,奈师所指者为见性事,以牛来..

呷绒多吉:什么是正法?

呷绒多吉:什么是正法?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93)什么是正法?对众生发菩提心,改变自己内在的烦恼习气。闻思修佛法也是为了这两个,只要走在这条道路上就是在修行正法。菩提心很重要,如果像对待世间职业一般去行善..

千两黄金的福报

千两黄金的福报有一个青年,二十岁的时候,就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了。他到了阎王爷的面前,阎王从生死簿上查出,这个青年应该有六十岁的年寿,他一生会有一千两黄金的福报,不应该这么年轻就饿死。阎王心想:“会不会..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以念给去世的人吗

心经是可以念诵给去世的人的,在念诵的时候我们也是要有一个自己的方法的,这样我们在那时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去念诵。而且我们一心一意的去念诵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在念诵的时候是不能有任何的杂念的。我们可以..

念药师经有禁忌吗

其实我们修行的药师经并没太多的禁忌去紧固我们修行药师经,因为学佛就是学习自在,有太多的条框的话反而让我们感觉到经文枯燥,只要我们修行的时候将自己的心态放正,那么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药师经的含义的。印光大师..

普门品念诵及回向的方法是什么

回向是我们修行路上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回向并不只是将我们的功德回向出去,更是把我们的善念、善心传递出去,回向不会让我们的功德减少,反而会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功德。《普门品》是非常好的经文,念诵《普门品》也是..

楞严经重要偈句

其实在楞严经的每一卷中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偈语,我们可以把这些当成是重点,然后背诵下来。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卷的重要偈语吧: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

达真堪布:念观音心咒有时候观想佛菩萨有时候观想众生如法吗

达真堪布:念观音心咒有时候观想佛菩萨有时候观想众生如法吗问:念观音心咒的时候,有时候观想的是佛菩萨,有时候观想的是众生,这如法吗?达真堪布答:修法的时候一定要按传承、按仪轨、按上师的要求去做。不要再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