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

繁体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

佛教修行有三善,那么其中何为究竟善,何为无记心呢?

中国的历史文学范围比较广,这些年主张的国学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也是一种信仰的传承。国学分类比较多,“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等等,国学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没有出明确的界定。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作为我们佛学就涵盖在我们宗教学里。有书记录,国学的精髓分化出了十二个点来分化,而这十二个点和面涵盖了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的国学精髓。有书国学十二道有云,国学分为十二道,其中孔子的(为人之道)、老子的(处事之道)、庄子的(养性之道)、孟子的(君臣之道)、荀子的(学习之道)、孙子的(韬略之道)、管子的(教练之道)、韩非子的(统驭之道)、鬼谷子的(权谋之道)、大学的(修身之道)、易经的(天地之道)、禅宗的(死生之道),称为国学十二道,广义上代表了从古至今的文化和学术思想。

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者如何做到清净心呢

其中禅宗就是国学中,我们都知道禅宗以心学为主,我们学禅也是以心为主,禅宗学里特别强调调心的作用。佛教里有句话“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禅学里就离不开心,意思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离不开心,都与我们的心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上说:“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这段话告诉我们,一切心以清净心来做事,就一定是善事;如果以不善的心来做事,就一定是恶事。所以,净慧长老《生活禅篇》书中说到,所以清净心是善业的根本,不善心是恶业的根本,以两个根本来概括清净心。

天然禅寺道场

佛教中修行的三种善:现善、后善和究竟善,何为究竟善呢?说到善,前面我们说到了善心,那我们佛教中还有三种善:现善、后善和究竟善。现善可理解为眼前的利益,也就是当下的利益或今世今生。后善理解为长远利益或来生来世,乃至尽未来际;究竟善可理解为根本利益,即解脱成佛。符合三善的思想言行,就是善法,反过来就是恶法。所谓的一念善,念念善;一念恶,念念恶;如果我们眼前都没做好,后善于究竟善就一样的受到损失。

起心动念有三种善心:善心、恶心、无记心。何为无记心呢?

《华严经》上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照。”净慧长老曰:这里的一切包括善业、不善业和非善非恶的无记业。”那什么叫无记业呢?禅者曰:“人的起心动念分三种情况:一种叫善心、一种叫恶心、还有一种不可以说善,也不可以说恶,佛教把它叫做无记心。所谓无记,就是无法界定它善还是恶,所有没有特定目标思想言行都属于无记。”那什么有是特定目标呢,这里的特定目标是什么意思呢?

天然禅寺道场

例如说,自己起心动念是善,然后按善念去落实了,这种行为也是善;倘若起心动念对他们有损害,或者有意的给某人某事造成物质上、身体上、精神上造成了伤害,并且也在行为上落实了,这样的思想言行就属于恶;除了两种情况外,生活上不管任何时候,没有对他人的精神、身体和物质造成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就属于无记。

所以,我们学佛、修行的人要克服种种恶念,也要转化为无记念,要有意识的修善,如净慧禅者说的一样,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使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与善法相应,这就是净慧禅者说的“善用其心”,要排除恶念,把无记的念头转成善念,要用善心、善念来占据我们的思想空间,这也是修行的根本要领。我们学佛修行的人,每天可以反省下自己,我们每天所做的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呢?

所谓学佛修行的人,就一定有善心善缘,我们学佛禅修如何做到有清净心呢?那我们就要从善极恶,有了善心,因果轮回,起心动念就不会有烦恼心,当下时时刻刻就能安心,这也是我们学佛禅修的法门,我们自然就有清净心了。

为什么拜罗汉?

为什么拜罗汉?为什么拜罗汉?罗汉是佛陀的学生,听闻佛陀的教育,用功修行,解脱了烦恼和痛苦。我们拜罗汉、数罗汉,就要学罗汉,听闻佛法,修正错误的思想、言语、行为,从而离苦得乐,身心清净,生活幸福。..

这样贴秋膘:小心贴出一身病

这样贴秋膘:小心贴出一身病导语: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为了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把苦夏失去的“膘”补回来,北京、河北等地流行“贴秋膘”。但是否所..

宋李秉《净土圣贤录》

李秉,不详其所出。绍兴末,为内廷官,历三朝,爵武功大夫,管御药院,乞宫祠以去。秉壮岁,慕禅宗,参净慈自得禅师,有省。已而归心净土,刻龙舒净土文以劝世。持诵谨笃,逾三十年。子元长,偕诸同好,结净业会于传法寺,秉与焉。..

钱财不要赚尽,留一些给别人赚

钱财不要赚尽,留一些给别人赚凡是都不能太过,太过就是不吉祥。福报不可享尽,势力不可用尽,好话也不可说尽。太有钱的人的痛苦,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要知道,钱财是水,太有钱的人,就是大河水,大河水是不好管理..

猕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门

猕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门昔日,佛陀在王舍城郊区的灵鹫山精舍里,为天、人、龙、鬼等众生宣说微妙法义。当时,有一人舍去了家宅、妻儿,来到精舍求见佛陀,希望能于佛陀座下出家修行。佛陀慈悲应允后,为其剃度,并且教..

全部与部分

有一个很穷困的女子,她将自己仅有的两文钱供养三宝,方丈和尚亲自为她回向。世事多变,这位女子后来做了皇后,就带着许多宫女再回到这个寺院修大供养。方丈和尚没有亲自主持,只让徒弟为她诵经回向。她觉得很奇怪,问老和..

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怎么打 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打法攻略及奖励

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怎么打 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打法攻略及奖励本文导航第1页: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怎么打第4页:兑换奖励 五星蛋/黑蛋第2页:阴阳师海之旅玩法奖励详情第5页:海之旅头像框第3页:距之力以及每日任务阴..

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二条 「唯照念佛」之文

【正 讲】第十二条 「唯照念佛」之文 下面是讲《观无量寿经》。第十二文: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 阿弥陀佛的光明不照摄念佛之外修其它修行的人,只照念佛的人。我们愿生极乐世界,是在弥陀的光明照..

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 阿弥陀佛

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续一)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佛说阿弥..

忍得过,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

忍得过,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一是忍得过。忍一时之气,消百日之灾;能忍,不一定是懦弱。二是看得破。最大的淡定,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看透人生以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三是拿得起。做人要有担当,不推诿逃避,直面惨淡..

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 两种熏习义③

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 两种熏习义③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续前)在唯识学中,讲到熏习义的经论很多,比较著名的,有二部论。第一部是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此论以如来的十相殊胜殊胜语摄尽一切大乘佛法,所以名为..

心静身动的黄铁匠念佛成就:叮叮当当 我往西方!

心静身动的黄铁匠念佛成就:叮叮当当 我往西方!文:大安法师宋朝时,有一位姓黄的铁匠,大家都叫他黄打铁。他通过打铁感觉到人生很苦,一天不打铁一天就没有生计。天天在火炉旁烤着,抡着沉重的铁锤,想想看这个活..

嗔恨心、发脾气、骂人果报很厉害!

嗔恨心、发脾气、骂人果报很厉害!1、对凡夫和菩萨起嗔恨心的后果如果你嗔恨的对象他表面是一个凡夫, 内在是一个菩萨(不是指修行高深的人,而是有慈悲心的普通人), 你对他起了一念的嗔恨心, 你就麻烦了, 你一千个大..

忍养福,慈养心,宽聚气忍能养福

忍养福,慈养心,宽聚气忍能养福忍能养福人活着,不过一口气。谁都有不顺心,谁都会不顺利。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成大事者必有大气,有大气者必有大忍。忍不是逃避,而是能量的一种积蓄,等到一定的时机选择爆发。善..

怎么样才能彻底放下一个人?

怎么样才能彻底放下一个人?喜欢一个人很容易,但是如果要放下一个人真的有点难,特别是对于那些初次投入爱海的小伙伴们。虽然很难,缘分尽了,感情也就不复存在了,本人向来追求的是对人对事,讲的是好聚好散,没有..

告诉你3点:如何确定婴灵被超度了?

告诉你3点:如何确定婴灵被超度了?各位缘主安康,我是师傅。接下来和大家继续说一说有关“婴灵超度”的事,此前向一些苦于婴灵的缘主们介绍了一下在家中自己超度婴灵的方法,很多人都说我按你说的去做了,如何确定..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