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明心见性,人生果然不同!

繁体

陈果:明心见性,人生果然不同!

千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于自我的探索。在西方,我们知道,雅典有一座祭奠太阳神阿波罗的德尔菲神庙。两千年来,它静静地矗立在雅典的郊外,在它残破斑驳的石柱上,就镌刻着那句举世闻名的:“人啊,认识你自己!”从此点燃了古希腊光辉灿烂的哲学历程。

在东方,无论是儒家、道家或是佛家精神,都绕不过一个重要的思想内核,我们称之为——明心见性,也就是看清自己的这颗心,了解自己的本性。但不论是认识你自己,还是明心见性,人类始终对这个神秘的自己和这个神秘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今天我来跟大家来讲讲,东西方哲学对认识自我和认识这个世界是怎么说的,以及如何在这广阔的天地间找到我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好像完全是由古希腊哲学这个西方文化提出来的,但是真正在实践它的,其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思想,包括儒家、世家、道家,一言以蔽之的话,它的思想便是明心见性。

要看清自己的心,要看清自己的性情。唯有你明心见性,你才能在自己明鉴心性的基础之上,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之上,修心养性。把自己的心性修养好,就能够在关键时候,自己给自己一种处理的办法。当别人需要的时候,还能够致人。所以东方文化、东方思想,它注重的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向内求索,I see who I am,明鉴自己的心性。然后在这个明鉴的基础之上,修心养性,自渡渡人。帮助自己,同时尽力去帮助别人。

有人认为他当然了解自己的性情,性子急的人,碰到事情会比较焦躁;性子缓的人,本来上课迟到五分钟,会想既然迟到了,那就迟到更久吧。我们好像很了解自己的心性,其实未必!

讲个苏东坡跟一个和尚的故事。苏东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好朋友,是个和尚,名字叫作佛印。苏东坡每一次在外面的时候都特别嘚瑟,因为自己的诗才也好,书法也好,都胜人一筹,唯独跟佛印在一起的时候,每每跟他比斗下来,往往败下阵来。苏东坡非常生气,非常不甘心。如同好学生都很不容易甘心,一定要找一次机会把一切都扳回来。

有一天,阳春三月,和风习习,两个人坐在西湖边上一个凉亭当中,泡上一壶龙井茶。两个人互相对视,不说话。你不要以为不说话就是互相之间没有交流,在中国文化当中,有一种交谈方式是境界很高的人才会有的,叫清谈。水至清则无鱼,所谓清谈,就是不谈,眼睛一对。高手之间对决也是一样的,还需要打架吗?不需要,眼睛一对,你的能量,你的能量已经把我击退了,或许眼睛当中有点冲击波吧,高手之间一对,便知不是你的对手。

苏东坡跟佛印两个人呢,就坐在西湖边上,饮着龙井茶,互相之间眉来眼去,清谈。正在这个时候,佛印他感觉到非常舒适,因为外面也热腾腾的,茶喝下去,胃里面也热腾腾的,整个人很舒适,于是他就开始在自己的蒲团上面打起坐来。打起坐的时候,他头上升起了袅袅蒸气。然后苏东坡乐了,计上心头,他说:“嗯,佛印啊佛印,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大家知道苏东坡胡子一把,大腹便便,相当富态,于是佛印就笑眯眯地对他说:“东坡兄,我看你像一尊佛。”

来而不往非礼也。人家苏东坡都问佛印了,佛印好意思不问吗?然后佛印他就说:“啊,东坡兄,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然后大家知道,他在四肢交缠打坐,头上蒸气腾腾,苏东坡就说:“我看你像一坨牛屎。”然后佛印一笑置之。

那天苏东坡心情格外美好,大腹便便,一路小跑,逢人便讲,然后大家便对他盛赞有余。结果苏东坡回家之后,碰到家里又一个很有才的人——苏小妹。苏家没有等闲之辈,他看到苏小妹,好高兴,跟她讲这个事情来龙去脉,他说我是佛,我说他是牛屎,你看,我赢了!苏小妹一听啊,一拍桌子,戳了戳他的大肚子,“哎呀,我看你是输了。”

苏东坡不解,“他说我是一尊佛,我说他是一坨牛屎,我怎么可能输了,你倒说说看!”苏小妹说了一句:“人家佛印心中是佛,所见之处处处是佛。那么你呢?以何眼观世界,观到何种世界,你的心眼决定了你的双眼。”

佛印心中是佛,以佛眼观世界,所见之处处处是佛。苏东坡心中是屎,以狗眼观世界,所见之处处处是狗屎。那么你呢?以何眼观世界,观到何种世界?我们经常在教育当中说到一个世界观,什么叫世界观?就是这句话。你是用什么样的双眼在看这个世界,其实印证了你具有怎么样的心眼。如果你心眼大,你所见的世界宽广无边;如果你心眼小,充满了羡慕嫉妒恨,所见的世界也是偏狭。心境决定眼界,心境高,你的眼界也就高。你这个人活得太LOW了,你看到的世界不会太美好。

所以以何眼观世界,观到何种世界。而你的双眼由什么决定?由你这个心眼决定。所以要明心见性,佛印以佛眼观世界,心中是佛,以佛眼观世界,所见之处处处是佛。那么你呢?你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你看到的世界其实是一面镜子,它折射的是你的心眼是什么样的,你拥有怎么样的一颗心。不要以为你很了解你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说很了解你自己,那么中国哲学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东方文化不可能这样备受尊重。所以明心见性,自我认知格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同修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

同修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一般我们做世间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时都要再三考虑,然后再做决定。我们帮助别人、利益众生是做好事,是佛菩萨的伟大事业。正因为如此,就更要小心谨慎,必须先观察、考虑清楚自己有没有这个..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七卷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七卷长水沙门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二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四。一致请三。一总述未了三。一展敬伸叹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

同性恋到底对不对?

同性恋到底对不对? 各位大德善知识 阿弥陀佛!! 不知道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对,我觉得应该和大家相互探讨,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帖子会变成很笑的很不好意思为什么呢? 同性恋,只是爱的性取向有所不同,又没有伤害..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一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一卢景裕后魏卢景裕字仲儒,节闵帝初年,做国子博士,信奉佛教,解释周易、论语。跟着他的兄长拜神。因为乡人反叛,逼迫他一起去对付西魏,后被捕押在晋阳监狱。他诚心念金刚经..

阎王的感叹

有个事业有成的年轻人,正值壮盛之年,却被黑白无常带到阴曹地府。;为什么这么早就把我抓来?他忿恨不平地问阎王。;你的时辰到了啊!根据黑白无常提的报告书中这样写着:浑浑噩噩,四肢无力,满脸愁容,健康不佳,压..

史书记载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一

史书记载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一卢景裕后魏卢景裕字仲儒,节闵帝初年,做国子博士,信奉佛教,解释周易、论语。跟着他的兄长拜神。因为乡人反叛,逼迫他一起去对付西魏,后被捕押在晋阳监狱。他诚心念金刚经。..

同愿同行菩提道

同愿同行菩提道丽 群似水的暮春五月,阳光正暖,携一缕浅夏的芬芳走进菩提家园。5月28日,我们班迎来了进班以来第一次庆生会。班级共修结束之后,在慈善义工兰英师兄的精心安排下,为本班的六位师兄举行庆生会。熙攘..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或者你有些家庭困扰,经常想哭,你责怪他人:“这个人不..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无论你学了多少天佛,念了多少天经,该业障现前的时候,还是会业障现前,这没什么不好,消业嘛!有些弟子学佛后,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却变得很奇怪,甚至有一点儿离谱。有个弟子..

吠陀婆本生

贪恋金钱享受是人生痛苦之源,佛家禁绝一切贪欲,并规劝世人不要追求身外之物,《吠陀婆本生》的主题即在此。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吠陀婆的法师,他精通一种巫术:每年,当天上星宿排列成一定形态时,他就念咒作法使天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好处

《心经》是一部非常简短的佛法经典。它主要讲述了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的表象其本质都是空的,我们不必执着于得到什么,也不用舍不得什么,也不要用自己的立场看待眼前的情境,这样人们就能少了很多烦恼,获得更多快乐。..

念诵药师经感应

念诵药师经感应是每个人都去感受到的,所以师兄一定要按照正确念诵药师经的步骤去诵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有感应出现,当师兄能够坚持的念诵的诵读时,也是能够全文都讲解了什么内容,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念药师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