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修行人最缺的是什么?

繁体

如今的修行人最缺的是什么?

反躬自省我自己,通过多年的听闻与思维,确实明白了很多佛法的道理,但是有些道理就是做不到;我也见过不少道友,道理都能振振有词地说出一大堆,但就是很少能够真实落实的(这种寻觅他人过失的心,真的不是很好!希望能够尽快做到印光大师所说的“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有时候我在想,要是我们能够将口中所说佛法的道理都彻底做到,那么我们肯定是圣人了!

一个人明白道理,但实际又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没有座上实修!

什么是座上实修呢?就是将听闻到的道理,在座上反复思维,然后自己发愿做到,观想自己的心成为那个样子,并持续保持在那种状态不要动摇。

例如,很多人都听说过“发火不好,不发火很好”的道理,但是实际生活当中一遇到不如意的对境还是会发火,事后想想就很后悔,不仅后悔而且懊恼——我以前明明知道“发火不好,不发火很好”的道理的,而且也下过决心遇事不发火的,怎么遇到事情就忘了过去的誓言了呢?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自己过去确实下过决心不发火,但是由于缺乏“座上实修”的心理训练,自己遇事发火的习气并没有得到有效对治,所以遇事依然会发火。世间的一切无不在落在因果之中,离开因果规律的事情一件也没有,既然自心的发火习气并没有用一种方法去对治,凭什么就遇事不发火了呢?打个比方来说,种在田里的杂草种子,我们在道理上虽然知道这些杂草的种子不好,但是行动上却没有用除草剂去除,或者用一种方法将杂草的种子坏掉,然后就希望这些种子不发芽,这不是太愚蠢了吗?我们必须有一种坏掉这些种子的措施,然后才可以希望这些杂草的种子不发芽。同样的道理,自己心中的种种习气的种子,通过过去的很多事情渐渐培养起来了,现在并没有一种方法去对治它们,有时不但没有对治,反而还给这些习气的种子“添水加肥”,我们怎能希冀这些习气就突然消失呢?

如同仅仅知道“杂草的种子是不好的、是无用的”道理并不能真正去除杂草的种子一样,仅仅知道不发火的道理也不能真正去除发火的习气。我们需要一种发火习气的真实对治法——那就是座上实修。

如何座上实修呢?从形式上来说,座上实修分三个步骤:一是前行,二是正行,三是后行。

前行分两个步骤:一、调整身口意;二、祈祷。

如何调整身口意呢?调身:于舒适坐垫之上身体端正而坐(或以毗卢七法而坐),既不懒散也不紧张,松紧适当;调气:口中缓缓呼出浊气三次,或通过“九节佛风”观想呼出脉内浊气;调意:通过口中念诵皈依词观想皈依境,以及念诵发菩提心文使内心生起慈悲和觉悟之心,而使心意调柔宁静。

如何祈祷呢?需要明白祈祷的对境、内容与方式。

祈祷的对境:一、暂时的对境——在自己头顶上方观想自己最有信心的佛菩萨或者上师,观想清晰之后,向其祈祷;二、究竟的对境——在无思无虑中所体会到的无言的空性,在不离这个空性的境界中祈祷。当然,能将顶上之佛菩萨或上师与究竟之无言空性无二双融作为祈祷之对境为最佳。

祈祷的内容:这一座要修什么就祈祷什么。例如,要去除发火的毛病,就这样祈祷:“祈请佛陀或上师加持我在这一座之上,断除发火的毛病,迅速修成遇事柔和起念、柔和说话、柔和行动的习气!”如果要修慈悲心,就这样祈祷:“祈请佛陀或上师加持在这一座之上,迅速修成慈悲心!”

祈祷的方式:真诚、发自内心,并非仅仅口中不痛不痒地说说而已。祈祷完毕之后,观想顶上佛菩萨或上师化光从梵顶穴融入心间,自己获得了加持,从而具足了所祈祷的功德。然后内心宁静地安住一会,再开始进入正行的观察修与安住修。

正行有两个要素:先思维修(或者说观察修),然后安住修。例如,如果这一座是专门对治发火毛病的,就思维发火的坏处和不合理之处,思维安忍的功德;这样思维之后,内心就会自然生起一种愿望,从今以后不再发火,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发火。这样发起愿望之后,就想像自己遇到各种逆境,内心都能平和、言语也很柔和。这样一边想像自己安忍的样子一边发愿成为那个样子,这是思维修(或者说观察修)。思维修之后,就可以安住修,想像自己的内心具备了安忍的素质,心在不动摇中安住。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如果起妄念了,就又开始新一轮的思维修与安住修。就这样,不停地在一座之上发愿与想像,并且保持正确的心念安住。到了预定的时间之后,就可以下座了。

结行:下座之前,需要发愿下座之后自己遇事真实做到,并将这一座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也具备这个美德,并愿他们最终离苦得乐。

就这样针对自己的任何一个坏毛病一座一座地修。一座、二座、三座,直至上百座、上千座,直到自己座下能够圆满做到为止。

要想断除自己的任何一个过失、培养任何一个美德,无论是慈悲还是空性,也无论是布施还是持戒等美德,在初步听闻、思维之后,都需要用这种座上实修的方法一遍一遍地训练自心。如果内心在座下还不圆满具备这种美德,就说明座上的对治修还不足够,还不能停止这种座上实修,就像病症没有消失之前,不能停止服药一样。

上面所说的这种实修,或者说心理训练,就是我们每个修行人真正最最缺少的!

如果我们花了很多精力,搜集了很多美味的食品放在桌子上,但自己没有去吃,那么身体的饥饿显然是不能去除的。同样的道理,虽然已经听闻并明白了很多佛法的道理,但是还没有趋入这里所说的座上实修,内心仍然会烦恼重重。如果仅仅口中空谈佛理而不实修的话,佛经里面说:“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六祖大师也在《六祖坛经》说:“愚人口说,智者心行。”

愿我与普天下所有的修行人,都能将听闻的每一个大大小小地道理在座上如是实修,最终断除内心的一切过失、圆满具备一切美德!阿弥陀佛!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或者你有些家庭困扰,经常想哭,你责怪他人:“这个人不..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无论你学了多少天佛,念了多少天经,该业障现前的时候,还是会业障现前,这没什么不好,消业嘛!有些弟子学佛后,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却变得很奇怪,甚至有一点儿离谱。有个弟子..

吠陀婆本生

贪恋金钱享受是人生痛苦之源,佛家禁绝一切贪欲,并规劝世人不要追求身外之物,《吠陀婆本生》的主题即在此。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吠陀婆的法师,他精通一种巫术:每年,当天上星宿排列成一定形态时,他就念咒作法使天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好处

《心经》是一部非常简短的佛法经典。它主要讲述了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的表象其本质都是空的,我们不必执着于得到什么,也不用舍不得什么,也不要用自己的立场看待眼前的情境,这样人们就能少了很多烦恼,获得更多快乐。..

念诵药师经感应

念诵药师经感应是每个人都去感受到的,所以师兄一定要按照正确念诵药师经的步骤去诵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有感应出现,当师兄能够坚持的念诵的诵读时,也是能够全文都讲解了什么内容,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念药师经..

持诵楞严咒的感应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持诵楞严咒的感应。梦里:1、梦中,在一个..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十不起贪计身见愿。这一愿意谓:设使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以般若的空性,破除对身见的贪恋执著;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阿弥陀佛因地..

钟茂森:碎碑刻碑

钟茂森:碎碑刻碑安士先生引用了一段历史的故事给我们说明,利物利人的果报,以及自利他又有什么果报。这是讲到一个「碎碑刻碑」的故事,他是从《感应篇》的注解里面节选出来的。唐朝有一位医学大师,叫做孙思邈,孙..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作者: 素食星球这是个全民抗病的时代,医学的进步似乎让各种疾病都有了对策,罹患疾病的人会去医院接受治疗、定期服药或遵守特定的饮食和生活准则。但是疼痛呢?剧烈头痛、经痛、肠胃不适总是..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这次去甘肃看见很..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真相实验:黄鳝体内有要命的寄生虫。每年进入春夏之交,是食用黄鳝的旺季,但你可能不知道,黄鳝体内有多种寄生虫,烹熟都未必能杀死。这些寄生虫、解剖黄鳝时,用肉眼都能看见!某君的爸爸是黄..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现在人的心动荡得太厉害了,所以灾难就很多。大家都想着快、好,世间妄想多,想要享受得多,人间灾难就多。浮躁是最不好的东西,修道首先要除浮躁,内心要安详,安定,天下自得安宁。社会需..

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

今天有师兄问我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告诉师兄们,其实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是给不出来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的,药师经有药师经的功德作用,药师咒有药师咒的功德作用,我们只能说看自己需要哪一个的功德利益而选择哪..

邪淫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淫

邪YIN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YIN经论中说,以贪心、嗔心、痴心都可引起邪淫。一般来讲,大多数邪淫都是贪心引起的,这一点不用多讲,大家也应该很清楚。有些邪淫是嗔心引起的,如对怨敌的女人行淫,或者..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问: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如果身口意达不到一致,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达真堪布答:虽然你发心没有完全到位,但是你同时也发了一些善心,也生起了一..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佛教主张三世因果——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很吝啬,未曾布施,那么即便今世得到了亿万遗产,也未必有福享用;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多行布..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