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是一种平和的生存态度,也是一种禅的境界,到底什么是随缘
随缘是一种平和的生存态度,也是一种禅的境界,到底什么是随缘
纵观世间的一切法,无论是人、事、物都无一没有相互关系的存在;而一切的存在又如同重重的幻网,惟有在如幻的缘起法中观察因果,才能澈底通达缘起的因、果、性、相、力、用。所以要明白因果原理,必须先理解缘起性空。这里也可以解释为缘是因缘,起是生起;因是主要条件,缘是助缘,主要条件的因,必须藉缘的助力才能生起,故曰缘起。
宇宙万有诸法无不是由种种因缘关系结合而成,一切是随因缘生而生,随因缘灭而灭,完全受因缘所支配。这显示缘生的一切法,其本身就没有独立的自体。所以,不要说轮回是受因果的制约,就是涅槃和解脱也脱离不了因果定律。
事实上宇宙间没有一法不是从缘而生的,所以要寻求一一法常住独立的自性(实体)是不可得的。佛法不是玄学,只是即现实而如实知之而已,亦即是在现实经验中体悟诸法本性空寂,如实的宣说。
随缘总之,法法从缘起,法法本性空,缘起(有)与性空,不一不异,相得相成。凡是因缘而成的法,也就是因果的关系 在我们了解佛教的“因缘”之后,我们相信一切万有皆受因缘所支配。世间上的事情是不可思议的,缘分犹如一种无形的频率一样,频率相同就可以相互接通,频率不同就无法接通。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亦如此,有缘分的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没有缘分一看就不喜欢,就无法相处。也可以这样理解:每个人的磁场是不一样的,磁场相同,就容易相处,磁场不同,就会互相排斥,那就无法相处。这些都是相同的道理。
缘分就是缘分,不要任何解释,也不需要任何理由。人的缘分也是一种因果关系,在佛法里就有“三世因果”。人生的缘分不论是恶缘、善缘、情缘、顺缘、逆缘等等,都是多生多世累积而所招感的结果。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恼忧愁而不顺心的事情时常困绕着我们,那该如何面对呢?如果我们能随缘自适,烦恼自然慢慢消去。
随缘人世间人和人交往,的确需要缘份。自古以来,有缘无分的事情可多了。人世间的分分合合,缘来缘散缘如水啊。缘分能让陌生的人相识,这叫萍水相逢。也能使熟悉的人陌生,这叫流水无情。有缘犹如胶水一样有粘性,无缘犹如胶水失去了粘性一样。所以我们学佛之人要常怀容人之心和感激之情,人与人交往就当结缘,人与人分手也要随缘。
这里所谓的随缘,虽不是随随便便,而是要顺其自然,不怨恨,不急躁,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而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相反,随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是人情的练达。何为缘?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相遇、相随、相乐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缘,无可能即无缘。缘,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你、我、他都在缘的网络之中。常言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在万里之外,异国他乡,有陌生人对你那怕是相视一笑,这便是缘。也有的心仪已久,但终因相会无期,这便是无缘。
随缘缘,有聚有散,有始有终。有人悲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缘是一种存在,是一个过程,“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若如此,人生哪里还会有什么烦恼可言?苦乐随缘,得失随缘,以“入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这就是随缘人生的最高境界。
随缘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心态,冷静的头脑;随缘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经验,是透支人生的顿悟。诚然,随缘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马虎。“缘”需要很多条件具备成熟才能成立,若能随顺因缘而不违背真理,这才叫“随缘”。
随缘生活中,常有人会有这样的感慨和迷惑:为什么有的人不喜欢我,为什么有的人不理解我,为什么有人对我这么好?为什么会是这样?若从随缘角度看,不喜欢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欢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对我这么好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缘分就是缘分,不需要任何理由。
顺其自然,不怨尤、不急躁、不冒进、不强求、不悲观、不慌乱、不过分、不计较、不执着、不计仇、不越位——这便是随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是有事必有缘,如喜缘,情缘、官缘、商缘、福缘,人缘,财缘,机缘,善缘,恶缘等。万事随缘,随顺自然,毫不执著,这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觉悟精神。
随缘随缘是一种平和的生存态度,也是一种禅的境界。古德言: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凡事事过境迁,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随境而安,便识得有事随缘皆有禅味。在这繁忙的名利场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闲,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日久功深,便会识得自己放下诸缘后的本来面目,那就是活泼泼的,清静无染的菩提觉性。由此,人们对缘的获得不是靠奋斗和创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领悟。
佛教常谈到随缘,到底什么是随缘?一般人对随缘的理解是比较消极的。碰到挫折的时候,总是告诉自己“随缘吧!”随缘是什么?最为简单的理解是随顺因缘。万物因缘生,万物因缘灭。世间万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其实,人生本身就是一大因缘,只是人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随缘,乃是一种如法如律的生活态度。佛家多讲随缘,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莫攀缘”等说法。
随缘所以,“随缘”不是随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随顺当前环境因缘,从善如流;“不变”不是墨守成规、冥顽不化,而是要择善固守。随缘不变,则是不模糊立场,不丧失原则。俗谚云:“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为此,在世间上做人,虽然要通情达理、圆融做事,但更要以因果律为原则,才能够达到事理一如,随缘不变,不违背真理。
随缘,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觉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能够随缘的人,总能在风云变幻时审时度势,在艰难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总能在逆境中找寻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随缘,是对现实正确、清醒的认识,是对人生彻悟之后的精神自由,是“聚散离合本是缘”的达观。
随缘因此,若能拥有一份随缘之心,就会发现天空中无论是阴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生活的道路上无论是坎坷,还是畅达,心中总是会拥有一份平静和恬淡。所以,在生活中,如果能在真理的原则纲领下持守不变,在小细节处随缘行道,自然能随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这样,随缘便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个意境,又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从更深的层次看,随缘更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思维方式。或者说,随缘是一种随着形势发展而行事的观念,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是一种美满人生乐观的心态。万事皆缘,随遇而安。我们生在人世间,要学会随缘一世,一世随缘。这样才能活得自在。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或者你有些家庭困扰,经常想哭,你责怪他人:“这个人不..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无论你学了多少天佛,念了多少天经,该业障现前的时候,还是会业障现前,这没什么不好,消业嘛!有些弟子学佛后,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却变得很奇怪,甚至有一点儿离谱。有个弟子..
吠陀婆本生
贪恋金钱享受是人生痛苦之源,佛家禁绝一切贪欲,并规劝世人不要追求身外之物,《吠陀婆本生》的主题即在此。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吠陀婆的法师,他精通一种巫术:每年,当天上星宿排列成一定形态时,他就念咒作法使天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好处
《心经》是一部非常简短的佛法经典。它主要讲述了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的表象其本质都是空的,我们不必执着于得到什么,也不用舍不得什么,也不要用自己的立场看待眼前的情境,这样人们就能少了很多烦恼,获得更多快乐。..
念诵药师经感应
念诵药师经感应是每个人都去感受到的,所以师兄一定要按照正确念诵药师经的步骤去诵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有感应出现,当师兄能够坚持的念诵的诵读时,也是能够全文都讲解了什么内容,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念药师经..
持诵楞严咒的感应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持诵楞严咒的感应。梦里:1、梦中,在一个..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十不起贪计身见愿。这一愿意谓:设使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以般若的空性,破除对身见的贪恋执著;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阿弥陀佛因地..
钟茂森:碎碑刻碑
钟茂森:碎碑刻碑安士先生引用了一段历史的故事给我们说明,利物利人的果报,以及自利他又有什么果报。这是讲到一个「碎碑刻碑」的故事,他是从《感应篇》的注解里面节选出来的。唐朝有一位医学大师,叫做孙思邈,孙..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作者: 素食星球这是个全民抗病的时代,医学的进步似乎让各种疾病都有了对策,罹患疾病的人会去医院接受治疗、定期服药或遵守特定的饮食和生活准则。但是疼痛呢?剧烈头痛、经痛、肠胃不适总是..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这次去甘肃看见很..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真相实验:黄鳝体内有要命的寄生虫。每年进入春夏之交,是食用黄鳝的旺季,但你可能不知道,黄鳝体内有多种寄生虫,烹熟都未必能杀死。这些寄生虫、解剖黄鳝时,用肉眼都能看见!某君的爸爸是黄..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现在人的心动荡得太厉害了,所以灾难就很多。大家都想着快、好,世间妄想多,想要享受得多,人间灾难就多。浮躁是最不好的东西,修道首先要除浮躁,内心要安详,安定,天下自得安宁。社会需..
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
今天有师兄问我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告诉师兄们,其实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是给不出来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的,药师经有药师经的功德作用,药师咒有药师咒的功德作用,我们只能说看自己需要哪一个的功德利益而选择哪..
邪淫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淫
邪YIN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YIN经论中说,以贪心、嗔心、痴心都可引起邪淫。一般来讲,大多数邪淫都是贪心引起的,这一点不用多讲,大家也应该很清楚。有些邪淫是嗔心引起的,如对怨敌的女人行淫,或者..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问: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如果身口意达不到一致,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达真堪布答:虽然你发心没有完全到位,但是你同时也发了一些善心,也生起了一..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佛教主张三世因果——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很吝啬,未曾布施,那么即便今世得到了亿万遗产,也未必有福享用;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多行布..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