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侍奉父母修行
孝子侍奉父母修行
有一对勤劳善良、年近花甲的盲眼老夫妇,他们无儿无女,只有二个人相依为命过日子。光阴一天天过去,老俩口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他们决定到深山去修行,以求得到来世的解脱。但是,让他们忧虑的是,山高路远,对两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是多危险的啊!
「有人想修行是好事,但是他们看不到路,如果掉在山谷里怎么办呢?如果遇到野兽又该如何是好呢?」有一个年迈的修道人知道了这对老夫妻的心愿后,非常同情他们,于是想将来做他们的儿子,照顾他们。
修道人死后便如愿投胎到老夫妇家。
夫妻俩老年得子,高兴得不得了。他们给孩子取名为眹子,付出全部心血来精心抚养他。老夫妻有了儿子,生活过得无忧无虑,他们逐渐淡了进山修行的心愿。
眹子十岁时,跪在父母跟前说:「以前父母曾经有过进山修行,以求永生永世解脱苦难的心愿。后来,因为我的出生,父母似乎放弃了进山修行的志愿。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生命不能永世长存,如不赶快进山修行,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希望父母不要放弃原来的志愿,我会和父母一起进山,侍奉你们,让你们安心修道。」
眹子的一番话重新唤起了他们进山修行的想法。他们准备了简单的行装,并把家中的所有的财物和用具都施舍给穷人,一家三口便启程进山。
到了山里,眹子用柴草修了一间茅屋,一家人便在山中居住下来。
山林中百鸟齐鸣,群兽起舞,到处是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给眹子一家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一点儿也感觉不到远离人群的孤寂。
一天,眹子到泉边去汲水,一群鹿看到眹子,便跑到他的身边簇拥着他。来到泉水边,眹子和小鹿们一起嬉水玩耍。
迦夷国的国王恰巧打猎路过这里,远远地看到一群鹿正在水边嬉戏。国王引弓搭箭,瞄准一只鹿一箭射去。
「啊!」没想到那应声倒地的猎物却发出人的叫声。国王赶紧跑过去下马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自己射中的不是鹿,而是人。
眹子胸前的伤口不断地流血。国王十分懊悔地说:「可怜的孩子,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只要能救活你的性命,我愿付出所有的财产,甚至王位。」
眹子看到国王惊恐的神色,他明白,是国王误射了他。奄奄一息的眹子断断续续地对国王说:「也许是我前世作了孽,今生得到报应。我死不足惜,可是我年迈的父母,双目失明,一旦失去我就无法活下去了。」
国王听了眹子的话,心中悔恨莫及,没想到自己一时的快乐,竟给眹子一家带来如此的痛苦。国王羞愧地跪在眹子身边哭泣,他向眹子发誓:
「如果我不能救活你,那么我今生再也不回王宫,我要长住在山中,侍奉你的父母,让他们像你在世时一样生活得舒适快乐,直到百年。让天地鬼神作证,我决不违背誓言!」
「让陛下亲自替我奉养父母,实在过意不去。不过如果你真能这样做,一定能消除一切罪孽,得到无量的福报,我也死而无憾了。」眹子强忍着痛苦说道。
由于国王的话使眹子得到莫大的安慰,他痛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眹子抬起手臂指着一条小路说:
「顺着这条小路,走不多远便能看到一座茅屋,我的父母就住在那里。请陛下少带几个人,慢慢走过去,不要惊吓了两位老人家。请您告诉我的双亲,我不能侍奉他们了,愿天地鬼神保佑他们,使他们不遇到灾难,快乐地生活,健康长寿。」说完,眹子便闭上眼睛安详地死去。
这时,在眹子的家中,老夫妇俩正在茅屋中十分焦虑地等待着儿子归来。
「眹子去打水怎么还没回来啊?该不会发生了什么意外吧?」两位老人正在家中担心着。
「是谁来啦?」外面传来了「沙沙」的脚步声,两位老人从声音中分辨出,来人不是眹子,老人们的心情更加忐忑不安。
「老人家,我是迦夷国王,听说你们在这里修行,特地前来拜访。」国王向两位老人施了礼。
眹子的父母听了这话,感激地对国王说:「感谢陛下光临寒舍,祝陛下和王后、太子们健康长寿。」
「谢谢你们的祝福。你们在深山修行,生活一定非常艰辛,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谢谢陛下的关心。我们有个儿子,平日都是他照料我们的饮食起居。这孩子十分孝顺,我们什么都不缺,过得很好。他刚才出去汲水,应该快回来了。」
国王听了眹子父母的话,更加悔恨自己的鲁莽。他忍不住掉下泪来,悲痛地说:「老人家,我今天进山打猎,不幸误伤了你们的儿子,他现在已经死了,我对不起你们」
这突如其来的恶耗,像晴天霹雳一样把两个老人吓呆了。好半天,他们才清醒过来,痛哭失声地说:「我们的眹子是天下最好、最孝顺的孩子,为什么要让他遭受这样的横祸呢?」两位老人悲凉的哭声使在场的人个个都落下泪来。
国王跪在老人面前,沉痛地说:「老人家,是我给你们造成了如此的不幸。我已经向眹子发过誓,要奉养你们终生。我会像眹子一样孝敬你们,请您们节哀保重身体。」
「我们想陪陪眹子。」二老央求国王指引他们到眹子遗体旁。
眹子躺在泉水旁边,群兽围绕在他尸体的四周哀叫,众鸟落在他的身上,轻轻舐着他胸前的血迹。
两位老人扑倒在地,紧紧抱住儿子的尸体,用颤抖的手摸着儿子的身体放声大哭。哭声撕人心肺,震天撼地。
老夫妇的丧子之痛,震惊了生活在忉利天上的天神。天神往人间一看,原来是一对盲眼的修道人正在哀悼自己的儿子,百鸟群兽、花草树木也在悲鸣低泣。
天神即刻下凡来到人间,掏出灵丹妙药,灌入眹子的口中。药刚一入口,顷刻之间,箭便从伤口中跳了出来,眹子复活了。
两位老人听到儿子死而复生,突然感到眼前一阵明亮,他们俩的眼也一下子恢复光明。
国王和侍从们看到这一切,都发出惊异的欢呼。从此,国王视眹子为亲兄弟,敬眹子的父母为亲父母。
国王并且下令,从此以后不准任何人滥杀弱小的生命。使迦夷国内,到处都充满了慈悲吉祥的气氛。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或者你有些家庭困扰,经常想哭,你责怪他人:“这个人不..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无论你学了多少天佛,念了多少天经,该业障现前的时候,还是会业障现前,这没什么不好,消业嘛!有些弟子学佛后,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却变得很奇怪,甚至有一点儿离谱。有个弟子..
吠陀婆本生
贪恋金钱享受是人生痛苦之源,佛家禁绝一切贪欲,并规劝世人不要追求身外之物,《吠陀婆本生》的主题即在此。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吠陀婆的法师,他精通一种巫术:每年,当天上星宿排列成一定形态时,他就念咒作法使天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好处
《心经》是一部非常简短的佛法经典。它主要讲述了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的表象其本质都是空的,我们不必执着于得到什么,也不用舍不得什么,也不要用自己的立场看待眼前的情境,这样人们就能少了很多烦恼,获得更多快乐。..
念诵药师经感应
念诵药师经感应是每个人都去感受到的,所以师兄一定要按照正确念诵药师经的步骤去诵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有感应出现,当师兄能够坚持的念诵的诵读时,也是能够全文都讲解了什么内容,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念药师经..
持诵楞严咒的感应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持诵楞严咒的感应。梦里:1、梦中,在一个..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十不起贪计身见愿。这一愿意谓:设使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以般若的空性,破除对身见的贪恋执著;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阿弥陀佛因地..
钟茂森:碎碑刻碑
钟茂森:碎碑刻碑安士先生引用了一段历史的故事给我们说明,利物利人的果报,以及自利他又有什么果报。这是讲到一个「碎碑刻碑」的故事,他是从《感应篇》的注解里面节选出来的。唐朝有一位医学大师,叫做孙思邈,孙..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作者: 素食星球这是个全民抗病的时代,医学的进步似乎让各种疾病都有了对策,罹患疾病的人会去医院接受治疗、定期服药或遵守特定的饮食和生活准则。但是疼痛呢?剧烈头痛、经痛、肠胃不适总是..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这次去甘肃看见很..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真相实验:黄鳝体内有要命的寄生虫。每年进入春夏之交,是食用黄鳝的旺季,但你可能不知道,黄鳝体内有多种寄生虫,烹熟都未必能杀死。这些寄生虫、解剖黄鳝时,用肉眼都能看见!某君的爸爸是黄..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现在人的心动荡得太厉害了,所以灾难就很多。大家都想着快、好,世间妄想多,想要享受得多,人间灾难就多。浮躁是最不好的东西,修道首先要除浮躁,内心要安详,安定,天下自得安宁。社会需..
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
今天有师兄问我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告诉师兄们,其实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是给不出来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的,药师经有药师经的功德作用,药师咒有药师咒的功德作用,我们只能说看自己需要哪一个的功德利益而选择哪..
邪淫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淫
邪YIN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YIN经论中说,以贪心、嗔心、痴心都可引起邪淫。一般来讲,大多数邪淫都是贪心引起的,这一点不用多讲,大家也应该很清楚。有些邪淫是嗔心引起的,如对怨敌的女人行淫,或者..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问: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如果身口意达不到一致,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达真堪布答:虽然你发心没有完全到位,但是你同时也发了一些善心,也生起了一..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佛教主张三世因果——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很吝啬,未曾布施,那么即便今世得到了亿万遗产,也未必有福享用;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多行布..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