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侍奉父母修行

繁体

孝子侍奉父母修行

有一对勤劳善良、年近花甲的盲眼老夫妇,他们无儿无女,只有二个人相依为命过日子。光阴一天天过去,老俩口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他们决定到深山去修行,以求得到来世的解脱。但是,让他们忧虑的是,山高路远,对两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是多危险的啊!

「有人想修行是好事,但是他们看不到路,如果掉在山谷里怎么办呢?如果遇到野兽又该如何是好呢?」有一个年迈的修道人知道了这对老夫妻的心愿后,非常同情他们,于是想将来做他们的儿子,照顾他们。

修道人死后便如愿投胎到老夫妇家。

夫妻俩老年得子,高兴得不得了。他们给孩子取名为眹子,付出全部心血来精心抚养他。老夫妻有了儿子,生活过得无忧无虑,他们逐渐淡了进山修行的心愿。

眹子十岁时,跪在父母跟前说:「以前父母曾经有过进山修行,以求永生永世解脱苦难的心愿。后来,因为我的出生,父母似乎放弃了进山修行的志愿。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生命不能永世长存,如不赶快进山修行,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希望父母不要放弃原来的志愿,我会和父母一起进山,侍奉你们,让你们安心修道。」

眹子的一番话重新唤起了他们进山修行的想法。他们准备了简单的行装,并把家中的所有的财物和用具都施舍给穷人,一家三口便启程进山。

到了山里,眹子用柴草修了一间茅屋,一家人便在山中居住下来。

山林中百鸟齐鸣,群兽起舞,到处是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给眹子一家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一点儿也感觉不到远离人群的孤寂。

一天,眹子到泉边去汲水,一群鹿看到眹子,便跑到他的身边簇拥着他。来到泉水边,眹子和小鹿们一起嬉水玩耍。

迦夷国的国王恰巧打猎路过这里,远远地看到一群鹿正在水边嬉戏。国王引弓搭箭,瞄准一只鹿一箭射去。

「啊!」没想到那应声倒地的猎物却发出人的叫声。国王赶紧跑过去下马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自己射中的不是鹿,而是人。

眹子胸前的伤口不断地流血。国王十分懊悔地说:「可怜的孩子,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只要能救活你的性命,我愿付出所有的财产,甚至王位。」

眹子看到国王惊恐的神色,他明白,是国王误射了他。奄奄一息的眹子断断续续地对国王说:「也许是我前世作了孽,今生得到报应。我死不足惜,可是我年迈的父母,双目失明,一旦失去我就无法活下去了。」

国王听了眹子的话,心中悔恨莫及,没想到自己一时的快乐,竟给眹子一家带来如此的痛苦。国王羞愧地跪在眹子身边哭泣,他向眹子发誓:

「如果我不能救活你,那么我今生再也不回王宫,我要长住在山中,侍奉你的父母,让他们像你在世时一样生活得舒适快乐,直到百年。让天地鬼神作证,我决不违背誓言!」

「让陛下亲自替我奉养父母,实在过意不去。不过如果你真能这样做,一定能消除一切罪孽,得到无量的福报,我也死而无憾了。」眹子强忍着痛苦说道。

由于国王的话使眹子得到莫大的安慰,他痛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眹子抬起手臂指着一条小路说:

「顺着这条小路,走不多远便能看到一座茅屋,我的父母就住在那里。请陛下少带几个人,慢慢走过去,不要惊吓了两位老人家。请您告诉我的双亲,我不能侍奉他们了,愿天地鬼神保佑他们,使他们不遇到灾难,快乐地生活,健康长寿。」说完,眹子便闭上眼睛安详地死去。

这时,在眹子的家中,老夫妇俩正在茅屋中十分焦虑地等待着儿子归来。

「眹子去打水怎么还没回来啊?该不会发生了什么意外吧?」两位老人正在家中担心着。

「是谁来啦?」外面传来了「沙沙」的脚步声,两位老人从声音中分辨出,来人不是眹子,老人们的心情更加忐忑不安。

「老人家,我是迦夷国王,听说你们在这里修行,特地前来拜访。」国王向两位老人施了礼。

眹子的父母听了这话,感激地对国王说:「感谢陛下光临寒舍,祝陛下和王后、太子们健康长寿。」

「谢谢你们的祝福。你们在深山修行,生活一定非常艰辛,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谢谢陛下的关心。我们有个儿子,平日都是他照料我们的饮食起居。这孩子十分孝顺,我们什么都不缺,过得很好。他刚才出去汲水,应该快回来了。」

国王听了眹子父母的话,更加悔恨自己的鲁莽。他忍不住掉下泪来,悲痛地说:「老人家,我今天进山打猎,不幸误伤了你们的儿子,他现在已经死了,我对不起你们」

这突如其来的恶耗,像晴天霹雳一样把两个老人吓呆了。好半天,他们才清醒过来,痛哭失声地说:「我们的眹子是天下最好、最孝顺的孩子,为什么要让他遭受这样的横祸呢?」两位老人悲凉的哭声使在场的人个个都落下泪来。

国王跪在老人面前,沉痛地说:「老人家,是我给你们造成了如此的不幸。我已经向眹子发过誓,要奉养你们终生。我会像眹子一样孝敬你们,请您们节哀保重身体。」

「我们想陪陪眹子。」二老央求国王指引他们到眹子遗体旁。

眹子躺在泉水旁边,群兽围绕在他尸体的四周哀叫,众鸟落在他的身上,轻轻舐着他胸前的血迹。

两位老人扑倒在地,紧紧抱住儿子的尸体,用颤抖的手摸着儿子的身体放声大哭。哭声撕人心肺,震天撼地。

老夫妇的丧子之痛,震惊了生活在忉利天上的天神。天神往人间一看,原来是一对盲眼的修道人正在哀悼自己的儿子,百鸟群兽、花草树木也在悲鸣低泣。

天神即刻下凡来到人间,掏出灵丹妙药,灌入眹子的口中。药刚一入口,顷刻之间,箭便从伤口中跳了出来,眹子复活了。

两位老人听到儿子死而复生,突然感到眼前一阵明亮,他们俩的眼也一下子恢复光明。

国王和侍从们看到这一切,都发出惊异的欢呼。从此,国王视眹子为亲兄弟,敬眹子的父母为亲父母。

国王并且下令,从此以后不准任何人滥杀弱小的生命。使迦夷国内,到处都充满了慈悲吉祥的气氛。

女人,想嫁他,就别跟他同居!

女人,想嫁他,就别跟他同居!女人,想嫁他,就别跟他同居!女孩千万不要选择跟男人同居!本来有句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无非是因为婚姻中,大大小小的琐事,油盐酱醋,家庭关系的介入,让原来纯净的感情沾染了很多..

造屋供佛的商人

造屋供佛的商人《四十二章经》中,佛说: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作无修无证之者。何谓无念无作无修无证之者?即是无所染着的清净心,因此,一无所求的虔诚供养,方为最无上的供养功德。舍卫国有一位商人,因..

大学上妇产科课程的时候

先说一下自己的成长背景,因为毕竟每个人背景不同观点也就会不一样。。。我出生在80年代初,但是因为提前上学所以我的同学都是70年代末的人;我本科是学临床医学的,需要学妇产科课程,和到妇产科病房和门诊实习;我..

噶玛仁波切:出现经济纠纷,自己吃亏忍让也会有罪业吗?

噶玛仁波切:出现经济纠纷,自己吃亏忍让也会有罪业吗?【问题】顶礼上师!请问师父:如果不想和众生结恶缘、不想受恶报,那么在处理一切世间事时,除了按常理衡量之外,是不是还要考虑善恶果报?比如,出现了经济纠纷..

大和:维持内房行业“中性”评级 首选世房、润地等四股

大和:维持内房行业“中性”评级 首选世房(00813)、润地(01109)等四股原标题:大和:维持内房行业“中性”评级 首选世房(00813)、润地(01109)等四股 来源:智通财经智通财经APP获悉,大和发表研究报告表示,上半年内..

楞严咒吊坠的佩戴方法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楞严咒吊坠的佩戴方法。经咒真言,皆为佛菩..

女生为何要自爱

女生为何要自爱这是戒色论坛清清姐的文章,可能有很多人已经看过了,但还是觉得有必要转发一下。女生为何要自爱?戒色论坛在提倡节欲养生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现在男士方面。不少男性朋友已经开始朝向阳..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九华山开示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307)九华山开示(5)上师教言集:佛陀所宣讲的佛法里面会对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要求,要我们记忆的东西很多。但这不是给我们的压力,它讲的是真理,是正知正见,是一切法的真相,但我们就是不愿..

大德故事:不退大乘心

大德故事:不退大乘心 说起须达长者因布施精舍给佛陀,而能借舍利弗的天眼通看到天上的宫殿,关于舍利弗的眼睛,在他往昔因地中大概是六十小劫以前,行菩萨道时,有这么一段故事。舍利弗发心修菩萨道,行大乘布施,..

大乘戒和小乘戒的关系

昨天讲持戒既是修道的基础同时也是修行的目的,它俩不相违背,因为戒就是佛,佛就是戒,虽然是从相上来讲是戒,但它没有离开性,它只是性的一种表示,所以如果我们性到位,无不持戒。所以真正的大乘没有不持戒,不会..

大同华严寺不仅有中国第一铜造地宫和第二木塔,还藏有难解之谜

大同华严寺不仅有中国第一铜造地宫和第二木塔,还藏有难解之谜中国土地上古建众多,名山古刹,古寺高塔。由于地域和风俗不同,导致古时建造的古建会出现重名现象。一提华严寺,江西九江有,北京海淀有,山东青岛有,..

传喜法师:冤亲债主哪里来的?

传喜法师:冤亲债主哪里来的?选自《传喜法师文集荟萃》问:冤亲债主从哪里来的?师父:每天冤亲债主不都是外面来的,都是每天我们八识田里出来的,无量劫来我们的生命造就了种种黑暗面,黑暗面刹刹那那、分分秒秒,..

隐密暴露

世间每一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隐密,而隐密也有善的也有恶的。譬如隐恶扬善隐人家的过错,而扬人家的善德即是善的。反过来说,把人家的过错秘密公开出来,人家的善心善行隐藏起来,即是恶的,对别人如此,对自己呢?对自..

阳光的故事

爱心能够破除冰冷的感觉,及时的帮助,就像温暖的冬阳。天气转冷了,总是让人感到一股凄凄的凉意!每当天候转冷的时候,就会想到:富有的人家有暖和的棉衣或皮衣可以御寒;但是,一些一贫穷人家,房子无法遮风蔽雨,..

顶果钦哲仁波切:你会许愿吗?

顶果钦哲仁波切:你会许愿吗?任何时候我们都应为所有众生的利益许下广大的愿望我们执着于自己的程度,让我们几乎从来不去想他人的福祗----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兴趣不比老虎对吃草的兴趣大。这和菩萨的观点完全相反..

女居士

在古印度有位女居士,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她虽然没有出家当比丘尼,但对佛教的教义、法术十分精通,时时修炼钻研, 是位功道高深的女居士,很有名望。一天,女居士前往拘萨罗国游历,在迦旃延婆罗门的尼庵中的罗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