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之义

繁体

随缘之义 杨云唐 识与智的最主要差别在—识是有「自我」的成分,而智是脱却了「自我」的色彩。意识,它所取的都是有利自己、保护自己、顺于自己的;所以它能自己养胖自己。也因此,意识活在自己世界里,一直在自我堆积,因而积重难返(反转),所以要跳出自己的意识与习性,总是非常困难。意识是自我束缚的原因,而相对地,解脱就是不再被自我的意识所缚。脱却「自我」色彩的人,过的是一种自然随缘的生活。「随缘」的一词,佛教徒都朗朗上口,但事实上对未解脱的人而言,多半只是在勉强随缘,或不解要如何才是随缘。佛法讲「法无我」,因缘与「法」可以说是同一个内涵,所以当然要先通透法,或说进入「法无我」之境,才可能彻底随缘。意即真的随缘的人,他不会在任何关头中冒出丝毫「自我」的成分,这种境界应该是只有大菩萨与佛才能到达。随缘是没有一个我在随缘,否则这「我」若还在,就会与「法」相对,而无法打成一片。有「我」的成分,就不可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或者说若还有「明镜台」,则必然会惹尘埃。因此,随缘是没有自己的企图,不是主动想要做什么,也没有个人的责任。但也不是被动地做或无法做什么,而是做可以做的,是在现成因缘条件下,把可成就的事成就之。举例言之,若以在家人言,「没有自己的企图」是—他不刻意要与谁成家,所以「不主动」去追求感情或意恋谁。而若成了家,也「没有个人的责任」,不会硬把家人的温饱享乐,当作是自己的责任(因为既然彼此愿意在一起生活,应是大家一起的责任,只是分工有别)。这在出家人言也一样,住持没必要一定负责大家的生活所需。「大家一起的责任」是这里面不分彼此,谁有能力因缘,谁就多发挥一些;若没有因缘,谁也不必自责或责怪他人,而是看待因缘,继续努力。若成就了,这也不是谁的功劳,所以每个人都可「安心」享受成果,不必太过「知恩图报」。知恩图报固然是对的,但佛教的报恩对象不限于少数个体,而是全人类乃至于山河大地等有情无情。而「报恩」并不是居于对「我」有恩,而是所有的有缘无缘,都是大因缘的贡献者,所以报恩是以「交互回向」的心,在无尽时空里,只要缘成,迟早都能互惠。如此,则不会「营党结派」地继承既得利益,造成纷争;没有争执,就无有「强弱」与「幸运」之别,骄慢与卑慢也就不会出现而误导修行。问题是,在随缘时我们要不要「尽分」?如何才不致冷漠无知呢?尽「分」是指投入大全体中的「一份」力量,但不是「非我这份不可」,别自恃太高,但也不推卸责任;另一方面言,这「一份」也属于全体因缘中的一缘,所以随缘就不可坏缘,不可把自己这份毁坏,还是要「尽力」,只是尽了力而不计结果。然而,不计结果不是不管结果,而是从结果中要吸取经验,以后可作调整,却不是对既成结果懊悔或激赏。若认为我要改变事实、扭转结果,这是一种「我慢」成分的表现。每个人在大全体中的影响力,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就像一颗螺丝,可能造成机器垮掉,也可能微不足道。俗话说「没有你,地球还在继续转」,其实说到「地球」还是太过于大的,应还要补上「墙边小花仍继续开」。从另一方面说,即使地球不再转、小花不再开,那也不是你个人力量可扭转的。当我们尽分后,或即使没真看清而不知如何去尽分,这大全体的因缘都还在继续,永远都还不是最后的结局,还有学习的余地,轮回还会提供你机会,这就是佛法所说的「无尽缘起,生灭不已」。无尽的成住坏空,不论好的、坏的,都是无常的。所谓「富不过三代」、「人算不如天算」,若只知在结果打算,这个人的人生将注定无法安住,将是惶惶不可终日。从「成住坏空」看,譬如爬山,上了山还是要下山的,但爬山目的不在证明自己可以征服高山,而是在怡养身心、训练体力、培养心志、会友交谊等。亦即,人生其实是活在过程中,不是为了结果。因此,随缘另一正念就是随时活在过程中,而不是为了结果。而且,有时「退步原来是向前」,若放下个人的企图,可能反而能知道如何随缘。例如现在的经融风暴,这种「因缘所生法」,是全人类追求经济的共业,不是谁的责任。个人的刺激消费,就是随缘尽分。但除了救经济之外,这可说也是一种因缘,在让人类沉淀、思考、反省。若只想要救经济,而不去看清因缘的全体性,可能最后经济又起飞了,但人将更无法慢下脚步、也无法回头,甚至要牺牲子孙的资源。这是聪明的人类应谋求观念改变的时刻,到底人是走资本主义的经济挂帅,还是应兼顾环保与心灵提升?人类应该利用机缘教育人民,走向觉醒。学佛人常有「说得到做不到」的问题,这也是因「有我」缘故。有了「随缘」正观,这「我」才不会一直落在「一片浮云横谷口,几多飞鸟迷归巢」的局面。人因为「做不到」,有时就会「心不直」,于是掩饰的行为或假仁假义便会出现,愈是如此逃避转向,就愈要想办法说服自己「转向」的正当性,于是很多佛法的法义也就被拿来解释自己是有理的,于是飞鸟就从此迷途不返,修行也无法上路。世间有很多的「大成就」的事例,一般人能推究的,都偏向个人的努力,乃至某大师的出现,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让人觉得「有为者亦若是」。但这些想成为「大师」者,多半落于沽名钓誉或误导徒众。其实,「时势造英雄」,是因缘聚会中加上个人福德所成。世间所有的河流都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强烈个人的企图,虽然也会有些成果,但若「缺少东风」,毕竟难以大成。尤其是「出世间」的智慧与「广度众生」的成就,只能经过「无住」,才能真的真的达到「生心」。佛子发心要广度众生,靠的不是雄心壮志,也不是个人福报,而是透视因缘的智慧与无所得的方便。透视因缘才能随缘,「随缘」是靠历事中不断学习而有的智慧,不是强迫性,不在积极、消极的两边,也不是教条的遵守。我们是不是在随缘,是要看个人有没有看清楚整体性的内外现象与道理,而知道依随轻重缓急,同时也要看有没有放下个人的主见,而不是只要求他人顺从。但放下个人的主见绝对不是没有正见在打迷糊仗而自说随缘。一般言,我们未透视法以前,只是学习如何随缘,谈不上完全随缘,所以到底随不随缘,不是从眼前对与错或利与害来评断的,只能先问有没有在因缘中「学习」;亦即,若能「随着因缘提升智慧」,这便是随缘者的「积极」表现。祖师言:「随缘消旧业,莫再惹新殃」,有这样的存心,我们的随缘便有了个准则,而不会变成在对错上争讨。若一直在对错上争讨,可能未成就菩提,就被因缘淘汰了,或者若糊涂随缘却没得到好处,因而变成离经叛道,或另外开展了一套自己的哲学,这都是缺少随缘的准则。想「随着因缘提升智慧」,首先面临的还是自我意识的干扰。想摆脱干扰,就要不断依于止观的练习,学着跳出意识,观照它的真面目。意识的真面目,依经典言,不外是「虚妄」与「偏执」。但问题是意识是非常相信自己的,要看到自己是虚妄是很不容易的。楞伽经言:「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识只缘所知范围,识被自己所建立的世界所遮障,看到的都是自己所认同的。人常会问说:「若说这是虚妄,那什么是真实呢?」对这问题,圆觉经解释说「舟行岸移」、「未入圆觉而辨圆觉」,所以没跳出意识而要说「虚妄」,这是说不清的,也是修行的最大难关。要求这问题的出路,就不得不先「放下己见,听信圣言量」了。依着了义正法正见增上,也回头对自己看法「起疑」,不断反观。念念觉,念念透视,念念舍,因缘会聚时,就能看到原来意识总是与妄念同在的,看到妄就离了。离却了妄念的主导,法就呈现了,不会被我见所惑,而能在因缘中随顺,自在地生活。此后不必问如何才是随缘,也没有一个我在随缘,而入于如如不二,就像文殊菩萨所说「我即文殊,没有是不是文殊」。菩萨的随缘境界,是也同时随顺众生的,而不只是事情因缘的流变而已。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