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贤人罪恶非常重

繁体

「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盛事是好事,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心里面受不了,要想方法破坏。「又害贤曰嫉」,好人做的好事,他偏偏要障碍,让他这个好事做不成功。这桩事古今中外常常看到,这是烦恼当中造作罪业极重的一项,它摆在第一。嫉妒,你障碍别人,要看这个障碍的影响多大,范围多大,影响时间多久,从这里结罪。如果这个事情好事,是他个人的利益,与别人不相干,你障碍他,你破坏他,那个结罪很小。为什么?对一个人,冤家对头只有一个,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也就这么一回事情。如果他这个事情对社会对众生有大好处、有大利益,你把它破坏了,这个事可麻烦了,结罪不是跟他结罪了,跟所有得利益的人结罪,这个范围就太大了。如果影响深远,不但现在人这个好处你得到了,他这个好处会延到将来,能延到将来的时候,连将来的人也得不到好处,这个罪可重了,这个罪就变成无间地狱的罪了。世法里面一个好的政策,像国家的好的政策,利益众生的大事业,你把它障碍了,这个结罪可不得了。

好事也不行,要知道,因果这桩事情善恶没有抵消的,没有说我做了很多坏事,我多做一点好事可以弥补,可以把那个恶的抵消,没有,因果里头没有抵消的,善就有善报,恶就有恶报,种瓜就得瓜,种豆就得豆。不能说我种的这个瓜,我不想瓜了,希望这个瓜能长出豆来,这不可能的事情。因果确实就是如此,你一个恶念一个恶行就有恶报,一个善念善行它就有善报,不能说用善来抵恶,不可能的,这是一定要知道的。你真明白之后,你就晓得人不能有恶念,不能有恶言,不能有恶行,肯定有恶报,善做得再多,那是善报,各有各的报。什么时候先报,什么时候后报,那是缘不一样。所以佛法讲缘生,它不讲因,缘决定你果报的先后,因是决定你有果报,你有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决定有,什么时候报,什么在先,什么在后,缘,缘非常重要,要明白这个道理。佛家讲缘生,讲得很深。

害贤曰嫉,嫉妒贤人罪恶非常重。为什么?贤人他能为社会、为国家、为大众做许许多多的好事,你要是嫉妒他、障碍他,他无所谓,他可能还很欢喜。为什么?我不需要做了,你不障碍,他事情很多,他天天要忙碌去做事情,你障碍他,他就不要做了,他好好去念佛去了,可是那个罪可不得了。如果这个贤人,你不障碍,他能够利益千万人,他能够利益,时间来讲能利益几百年、几千年,这个功德多大,你障碍他,让他不能成就,这个罪多重、多深,你自己能想得到。所以佛家,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有「随喜功德」,这个好人他做好事,不嫉妒,随喜。随喜什么?欢喜赞叹,尽心尽力帮助他,他有多大的功德,帮助他的人也是一样大的功德。

这有智慧,他才会干这个事情,没有智慧的人他就嫉妒,有智慧的人随喜。随喜,把他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嫉妒呢?障碍他,他没有事,他那些不善的一些影响,他的善行的影响,你障碍他不能成就,许许多多人不能得到他的利益,这个帐全算在你身上,那个罪就太重太重了!在中国古代国家法律里就有这一条,进贤受上赏。就是国家最高的赏赐是给谁?替国家推荐好人、贤人,国家给你的赏赐是最高的。如果要是嫉妒贤人、障碍贤人,那你受的这个刑罚是杀头。这个事情是真的,在历史上我们看到有记载,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所以看到别人好事,欢喜赞叹,有力量的,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他。这不是成就他个人,成就他的好事就是成就利益社会众生。这是第一个例子,也是最容易犯的,犯了之后,这个罪过非常非常之重,摆在第一。

「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又害贤曰嫉。」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但是这一段没有学完,今天我们从头念起。这个是有意无意造作的罪业很重,别人有好事,一般人看到都生嫉妒心,而不知道这种嫉妒的念头、嫉妒的行为,对别人伤害并不大,别人受害顶多三分,自己受害是七分,把自己的善心破坏,没有了。自己的功德破坏了,将来果报在哪里?果报在地狱,想到地狱苦,这个事情怎么能做。他为什么这么做法?这真正叫愚痴,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明白人绝不干这个事情,没有智慧、愚痴迷惑才干这个事情。这桩事情,佛在大小乘经典里面说得太多,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特别建立一愿叫随喜功德,对治嫉妒的。别人做好事,我们能够随喜,把他的好事功德变成我的好事功德,这何乐而不为之,为什么要嫉妒去破坏?破坏的罪业多大?他这桩好事,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层面愈大,你的果报就愈严重;如果他利益的时间愈长,你在地狱里受苦的时间也愈长,完全成正比例。

这桩好事,如果是能够利益天下国家后世,你要是嫉妒障碍破坏它,堕在地狱,那可能是永远不能翻身,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清楚的,所以佛对于这桩事情是常常说。如果你明白了,人家做这个好事,我们有能力出钱出力去帮助他,随喜功德,他的功德多大,我们得到的福报跟他一样大。如果我没有能力随喜,没有能力也没有财富,帮不上忙,我生欢喜心,我赞叹,那一分随喜的功德也不可思议。《楞严经》上讲的,功德还是圆满的,为什么?你的心圆满,大乘法论心不论事。有的时候发心,他没有力量,他发的心真圆满,比那个随喜功德出钱出力的,他的果报还超胜。这什么道理?譬如这是一个富翁,他有一百亿的财富,他只拿个几万块钱来随喜,太少了;你一分钱没有的,你那个随喜的心超过他,所以福报,这个人超过那些富翁,我们今天讲这些财主,超过他很多,这才能讲得通,才能讲得圆满。所以随喜功德不可思议,尽心尽力,不要去留。

女人,想嫁他,就别跟他同居!

女人,想嫁他,就别跟他同居!女人,想嫁他,就别跟他同居!女孩千万不要选择跟男人同居!本来有句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无非是因为婚姻中,大大小小的琐事,油盐酱醋,家庭关系的介入,让原来纯净的感情沾染了很多..

造屋供佛的商人

造屋供佛的商人《四十二章经》中,佛说: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作无修无证之者。何谓无念无作无修无证之者?即是无所染着的清净心,因此,一无所求的虔诚供养,方为最无上的供养功德。舍卫国有一位商人,因..

大学上妇产科课程的时候

先说一下自己的成长背景,因为毕竟每个人背景不同观点也就会不一样。。。我出生在80年代初,但是因为提前上学所以我的同学都是70年代末的人;我本科是学临床医学的,需要学妇产科课程,和到妇产科病房和门诊实习;我..

噶玛仁波切:出现经济纠纷,自己吃亏忍让也会有罪业吗?

噶玛仁波切:出现经济纠纷,自己吃亏忍让也会有罪业吗?【问题】顶礼上师!请问师父:如果不想和众生结恶缘、不想受恶报,那么在处理一切世间事时,除了按常理衡量之外,是不是还要考虑善恶果报?比如,出现了经济纠纷..

大和:维持内房行业“中性”评级 首选世房、润地等四股

大和:维持内房行业“中性”评级 首选世房(00813)、润地(01109)等四股原标题:大和:维持内房行业“中性”评级 首选世房(00813)、润地(01109)等四股 来源:智通财经智通财经APP获悉,大和发表研究报告表示,上半年内..

楞严咒吊坠的佩戴方法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楞严咒吊坠的佩戴方法。经咒真言,皆为佛菩..

女生为何要自爱

女生为何要自爱这是戒色论坛清清姐的文章,可能有很多人已经看过了,但还是觉得有必要转发一下。女生为何要自爱?戒色论坛在提倡节欲养生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现在男士方面。不少男性朋友已经开始朝向阳..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九华山开示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307)九华山开示(5)上师教言集:佛陀所宣讲的佛法里面会对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要求,要我们记忆的东西很多。但这不是给我们的压力,它讲的是真理,是正知正见,是一切法的真相,但我们就是不愿..

大德故事:不退大乘心

大德故事:不退大乘心 说起须达长者因布施精舍给佛陀,而能借舍利弗的天眼通看到天上的宫殿,关于舍利弗的眼睛,在他往昔因地中大概是六十小劫以前,行菩萨道时,有这么一段故事。舍利弗发心修菩萨道,行大乘布施,..

大乘戒和小乘戒的关系

昨天讲持戒既是修道的基础同时也是修行的目的,它俩不相违背,因为戒就是佛,佛就是戒,虽然是从相上来讲是戒,但它没有离开性,它只是性的一种表示,所以如果我们性到位,无不持戒。所以真正的大乘没有不持戒,不会..

大同华严寺不仅有中国第一铜造地宫和第二木塔,还藏有难解之谜

大同华严寺不仅有中国第一铜造地宫和第二木塔,还藏有难解之谜中国土地上古建众多,名山古刹,古寺高塔。由于地域和风俗不同,导致古时建造的古建会出现重名现象。一提华严寺,江西九江有,北京海淀有,山东青岛有,..

传喜法师:冤亲债主哪里来的?

传喜法师:冤亲债主哪里来的?选自《传喜法师文集荟萃》问:冤亲债主从哪里来的?师父:每天冤亲债主不都是外面来的,都是每天我们八识田里出来的,无量劫来我们的生命造就了种种黑暗面,黑暗面刹刹那那、分分秒秒,..

隐密暴露

世间每一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隐密,而隐密也有善的也有恶的。譬如隐恶扬善隐人家的过错,而扬人家的善德即是善的。反过来说,把人家的过错秘密公开出来,人家的善心善行隐藏起来,即是恶的,对别人如此,对自己呢?对自..

阳光的故事

爱心能够破除冰冷的感觉,及时的帮助,就像温暖的冬阳。天气转冷了,总是让人感到一股凄凄的凉意!每当天候转冷的时候,就会想到:富有的人家有暖和的棉衣或皮衣可以御寒;但是,一些一贫穷人家,房子无法遮风蔽雨,..

顶果钦哲仁波切:你会许愿吗?

顶果钦哲仁波切:你会许愿吗?任何时候我们都应为所有众生的利益许下广大的愿望我们执着于自己的程度,让我们几乎从来不去想他人的福祗----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兴趣不比老虎对吃草的兴趣大。这和菩萨的观点完全相反..

女居士

在古印度有位女居士,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她虽然没有出家当比丘尼,但对佛教的教义、法术十分精通,时时修炼钻研, 是位功道高深的女居士,很有名望。一天,女居士前往拘萨罗国游历,在迦旃延婆罗门的尼庵中的罗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