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是永远幸福的秘诀

繁体

学佛是永远幸福的秘诀

文/观珩

转眼,加入三级修学已有月余,从刚进班时的一腔热情和一知半解,到现在经过四个章节法义的学习,自己究竟有没有收获,有没有认识上的改变呢?可能最好还是从最初的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皈依来回答吧。

关于为什么要学佛的问题,我想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1.学佛让我正视生活的苦恼

2.学佛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3.学佛让我学会了感受幸福的智慧

以前遇到求而不得、得而复失的情况,常常会带点阿Q精神地自我安慰:“知足常乐”。其实说的时候心里是酸酸的、无奈的,因为心底还是觉得拥有更好。现在,我明白真正的知足常乐,不是求而不得的自我安慰,而是因为有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心态,所以能够伸手可及而不取。之所以不取,是因为知道自己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终将成为生活和人生包袱的东西。

以前也跟风“断舍离”,处理掉挤满生活和家庭空间的各种东西,一开始觉得一切井然有序,心里很轻松,但很快又招架不住各种“买买买”的呼声。于是各种新的东西又填塞满了空间,身心重新回到了那种疲惫的状态。

当心情很烦躁的时候,我也尝试过用各种方法来寻求内心的平静。比如学书法、国画,弹古筝,但是除了提高一点自己的艺术修养,对解决人生的困惑似乎一点帮助也没有。

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篇章中,法义告诉我们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俗道德中,都能找到佛教的思想,并且它们密不可分。可是如果在这些领域里寻求解脱之道,并不会有效。因为究竟的人生智慧,还需要在佛法中寻求,解决人生问题还需要从根本上去改变心行。要在因上努力,才能通往幸福人生。否则,观念和心态不改变,即便去到天堂,想必烦恼还是如影随形。

在《人生五大问题》中又学习了“什么是我”。正如法义所言,自己历来就是把这个躯体执著为“我”,把所有的思想,包括观念、情绪,执著为“我”。于是,别人在地铁里挤到“我”,“我”会不高兴;有人说“我”的想法是错的,我会去争辩;别人说“我”坏话,“我”会生气难过。就是在这种日复一日不断强化“我”的重要性的过程中,无意中就和身边的人对立了起来,很容易产生矛盾和纷争。

当然,不可能学佛一日就真的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会有情绪,现在照样还是有。只不过以前情绪是来得快、去得慢,对方话没说完,自己已经开始暴怒,甚至宣言老死不相往来。现在情绪是来得慢、去得快,一旦发现自己有情绪,就开始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很快就能释怀。时间久了,有些原本一定会引发情绪的事,慢慢就会平和地去看待了。

幸福一直是苦苦追求的东西,可究竟什么是幸福呢?为人母以后,更多地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希望在祝福孩子永远幸福的同时,能够告诉他如何才能幸福。虽然自己曾非常困惑,因为父母希望我幸福,我又常常看到他们自己好像并不那么幸福。那他们告诉我的那些幸福要素究竟对不对呢?

以前对我来说,幸福就像是高高建立起来的楼阁,支撑着幸福感觉的是爱情、事业、家庭、亲情、经济、社会认可等等。总以为支柱越多,幸福就会越稳定。可让我困惑的是,这些支柱本身一直在变化。爱与不爱,一念之间;有钱没钱,跌涨之间;亲人在否,呼吸之间……

一切变化既捉摸不透,又不能掌控,所以就像《人生五大问题》里说的:幸福只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如果想要一种稳定的幸福感,唯有将其支柱改变为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心态。所谓正确的观念,就是如何正确去看待爱情、事业、家庭、亲情等;所谓良好的心态,就是如何去面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孩子掌握了这两点幸福秘诀以后,我觉得再也无需担心什么。

佛法的智慧,给我带来了正见和平和,让我更接近稳定的幸福感。所以,当然要学佛,要通过改变观念,到改变心态,最终改善生命品质。

关于要不要皈依的问题,我从来没有纠结过。当我第一次在寺院里听到远远传来的佛乐,当下心生欢喜和清净,那种感觉我从没有在别处找到过。所以,在我对佛法还一知半解时,就已经皈依了。但是以前学佛只停留在自己看书,了解法义,偶尔运用于解决生活烦恼上。似乎不皈依都不妨碍学佛,按照佛法去做就好。皈依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是仪式。

《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中说到,信仰不是可有可无的生活点缀。当面对人生大事时,面对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信仰就会是黑暗前路里的明灯,会是内心无处不在的警察,保护着自己所有的善念。

当我们讨论活着为什么的时候,我深刻地体会到,如果人真的只有这一世,那活着就是不断地靠近死亡,这是没有终极意义的。因为过程中再多的繁华荣耀,离世时和自己都没有任何关系。我不会因为有家财万贯、高冕头衔而死得更开心,反而可能更不甘心。那么我为那么多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事耗尽全力,又是为什么呢?

活着,就是要去了解生命的真相,从无尽的轮回里获得解脱。如果解脱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那我又要依靠什么不让自己迷失,不让自己在遇到违缘时退却,不让自己在强大的业力和串习中沉沦呢?一定是需要一股强大的信心来支撑的,所以皈依便是深信,因为深信而能更好地前行。三宝,指的是佛法僧三宝。如果不信佛,就好比不信成功故事里的主角有一天会是自己,那自然不会向他学习,精进努力。如果不信法,就好比我信自己也会取得他那样的成功,但是我不按他的成功方法去做、去思考,而是按自己以往的串习。那往往是现在如何,将来依旧如何。如果不信僧,就好比我们说自己可以自学,不需要别人指导、教授。可是就算读到了博士,尚还需要导师,何况我在浩如烟海的佛法中只是个无明的婴儿,又要如何只靠自己修成博士后呢?

所以,学佛一定是要皈依的。坚定自己的信念,有依靠、有方法、有指导,才能到达彼岸。

女人,想嫁他,就别跟他同居!

女人,想嫁他,就别跟他同居!女人,想嫁他,就别跟他同居!女孩千万不要选择跟男人同居!本来有句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无非是因为婚姻中,大大小小的琐事,油盐酱醋,家庭关系的介入,让原来纯净的感情沾染了很多..

造屋供佛的商人

造屋供佛的商人《四十二章经》中,佛说: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作无修无证之者。何谓无念无作无修无证之者?即是无所染着的清净心,因此,一无所求的虔诚供养,方为最无上的供养功德。舍卫国有一位商人,因..

大学上妇产科课程的时候

先说一下自己的成长背景,因为毕竟每个人背景不同观点也就会不一样。。。我出生在80年代初,但是因为提前上学所以我的同学都是70年代末的人;我本科是学临床医学的,需要学妇产科课程,和到妇产科病房和门诊实习;我..

噶玛仁波切:出现经济纠纷,自己吃亏忍让也会有罪业吗?

噶玛仁波切:出现经济纠纷,自己吃亏忍让也会有罪业吗?【问题】顶礼上师!请问师父:如果不想和众生结恶缘、不想受恶报,那么在处理一切世间事时,除了按常理衡量之外,是不是还要考虑善恶果报?比如,出现了经济纠纷..

大和:维持内房行业“中性”评级 首选世房、润地等四股

大和:维持内房行业“中性”评级 首选世房(00813)、润地(01109)等四股原标题:大和:维持内房行业“中性”评级 首选世房(00813)、润地(01109)等四股 来源:智通财经智通财经APP获悉,大和发表研究报告表示,上半年内..

楞严咒吊坠的佩戴方法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楞严咒吊坠的佩戴方法。经咒真言,皆为佛菩..

女生为何要自爱

女生为何要自爱这是戒色论坛清清姐的文章,可能有很多人已经看过了,但还是觉得有必要转发一下。女生为何要自爱?戒色论坛在提倡节欲养生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现在男士方面。不少男性朋友已经开始朝向阳..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九华山开示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307)九华山开示(5)上师教言集:佛陀所宣讲的佛法里面会对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要求,要我们记忆的东西很多。但这不是给我们的压力,它讲的是真理,是正知正见,是一切法的真相,但我们就是不愿..

大德故事:不退大乘心

大德故事:不退大乘心 说起须达长者因布施精舍给佛陀,而能借舍利弗的天眼通看到天上的宫殿,关于舍利弗的眼睛,在他往昔因地中大概是六十小劫以前,行菩萨道时,有这么一段故事。舍利弗发心修菩萨道,行大乘布施,..

大乘戒和小乘戒的关系

昨天讲持戒既是修道的基础同时也是修行的目的,它俩不相违背,因为戒就是佛,佛就是戒,虽然是从相上来讲是戒,但它没有离开性,它只是性的一种表示,所以如果我们性到位,无不持戒。所以真正的大乘没有不持戒,不会..

大同华严寺不仅有中国第一铜造地宫和第二木塔,还藏有难解之谜

大同华严寺不仅有中国第一铜造地宫和第二木塔,还藏有难解之谜中国土地上古建众多,名山古刹,古寺高塔。由于地域和风俗不同,导致古时建造的古建会出现重名现象。一提华严寺,江西九江有,北京海淀有,山东青岛有,..

传喜法师:冤亲债主哪里来的?

传喜法师:冤亲债主哪里来的?选自《传喜法师文集荟萃》问:冤亲债主从哪里来的?师父:每天冤亲债主不都是外面来的,都是每天我们八识田里出来的,无量劫来我们的生命造就了种种黑暗面,黑暗面刹刹那那、分分秒秒,..

隐密暴露

世间每一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隐密,而隐密也有善的也有恶的。譬如隐恶扬善隐人家的过错,而扬人家的善德即是善的。反过来说,把人家的过错秘密公开出来,人家的善心善行隐藏起来,即是恶的,对别人如此,对自己呢?对自..

阳光的故事

爱心能够破除冰冷的感觉,及时的帮助,就像温暖的冬阳。天气转冷了,总是让人感到一股凄凄的凉意!每当天候转冷的时候,就会想到:富有的人家有暖和的棉衣或皮衣可以御寒;但是,一些一贫穷人家,房子无法遮风蔽雨,..

顶果钦哲仁波切:你会许愿吗?

顶果钦哲仁波切:你会许愿吗?任何时候我们都应为所有众生的利益许下广大的愿望我们执着于自己的程度,让我们几乎从来不去想他人的福祗----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兴趣不比老虎对吃草的兴趣大。这和菩萨的观点完全相反..

女居士

在古印度有位女居士,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她虽然没有出家当比丘尼,但对佛教的教义、法术十分精通,时时修炼钻研, 是位功道高深的女居士,很有名望。一天,女居士前往拘萨罗国游历,在迦旃延婆罗门的尼庵中的罗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