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是永远幸福的秘诀
学佛是永远幸福的秘诀
文/观珩
转眼,加入三级修学已有月余,从刚进班时的一腔热情和一知半解,到现在经过四个章节法义的学习,自己究竟有没有收获,有没有认识上的改变呢?可能最好还是从最初的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皈依来回答吧。
关于为什么要学佛的问题,我想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1.学佛让我正视生活的苦恼
2.学佛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3.学佛让我学会了感受幸福的智慧
以前遇到求而不得、得而复失的情况,常常会带点阿Q精神地自我安慰:“知足常乐”。其实说的时候心里是酸酸的、无奈的,因为心底还是觉得拥有更好。现在,我明白真正的知足常乐,不是求而不得的自我安慰,而是因为有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心态,所以能够伸手可及而不取。之所以不取,是因为知道自己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终将成为生活和人生包袱的东西。
以前也跟风“断舍离”,处理掉挤满生活和家庭空间的各种东西,一开始觉得一切井然有序,心里很轻松,但很快又招架不住各种“买买买”的呼声。于是各种新的东西又填塞满了空间,身心重新回到了那种疲惫的状态。
当心情很烦躁的时候,我也尝试过用各种方法来寻求内心的平静。比如学书法、国画,弹古筝,但是除了提高一点自己的艺术修养,对解决人生的困惑似乎一点帮助也没有。
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篇章中,法义告诉我们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俗道德中,都能找到佛教的思想,并且它们密不可分。可是如果在这些领域里寻求解脱之道,并不会有效。因为究竟的人生智慧,还需要在佛法中寻求,解决人生问题还需要从根本上去改变心行。要在因上努力,才能通往幸福人生。否则,观念和心态不改变,即便去到天堂,想必烦恼还是如影随形。
在《人生五大问题》中又学习了“什么是我”。正如法义所言,自己历来就是把这个躯体执著为“我”,把所有的思想,包括观念、情绪,执著为“我”。于是,别人在地铁里挤到“我”,“我”会不高兴;有人说“我”的想法是错的,我会去争辩;别人说“我”坏话,“我”会生气难过。就是在这种日复一日不断强化“我”的重要性的过程中,无意中就和身边的人对立了起来,很容易产生矛盾和纷争。
当然,不可能学佛一日就真的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会有情绪,现在照样还是有。只不过以前情绪是来得快、去得慢,对方话没说完,自己已经开始暴怒,甚至宣言老死不相往来。现在情绪是来得慢、去得快,一旦发现自己有情绪,就开始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很快就能释怀。时间久了,有些原本一定会引发情绪的事,慢慢就会平和地去看待了。
幸福一直是苦苦追求的东西,可究竟什么是幸福呢?为人母以后,更多地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希望在祝福孩子永远幸福的同时,能够告诉他如何才能幸福。虽然自己曾非常困惑,因为父母希望我幸福,我又常常看到他们自己好像并不那么幸福。那他们告诉我的那些幸福要素究竟对不对呢?
以前对我来说,幸福就像是高高建立起来的楼阁,支撑着幸福感觉的是爱情、事业、家庭、亲情、经济、社会认可等等。总以为支柱越多,幸福就会越稳定。可让我困惑的是,这些支柱本身一直在变化。爱与不爱,一念之间;有钱没钱,跌涨之间;亲人在否,呼吸之间……
一切变化既捉摸不透,又不能掌控,所以就像《人生五大问题》里说的:幸福只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如果想要一种稳定的幸福感,唯有将其支柱改变为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心态。所谓正确的观念,就是如何正确去看待爱情、事业、家庭、亲情等;所谓良好的心态,就是如何去面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孩子掌握了这两点幸福秘诀以后,我觉得再也无需担心什么。
佛法的智慧,给我带来了正见和平和,让我更接近稳定的幸福感。所以,当然要学佛,要通过改变观念,到改变心态,最终改善生命品质。
关于要不要皈依的问题,我从来没有纠结过。当我第一次在寺院里听到远远传来的佛乐,当下心生欢喜和清净,那种感觉我从没有在别处找到过。所以,在我对佛法还一知半解时,就已经皈依了。但是以前学佛只停留在自己看书,了解法义,偶尔运用于解决生活烦恼上。似乎不皈依都不妨碍学佛,按照佛法去做就好。皈依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是仪式。
《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中说到,信仰不是可有可无的生活点缀。当面对人生大事时,面对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信仰就会是黑暗前路里的明灯,会是内心无处不在的警察,保护着自己所有的善念。
当我们讨论活着为什么的时候,我深刻地体会到,如果人真的只有这一世,那活着就是不断地靠近死亡,这是没有终极意义的。因为过程中再多的繁华荣耀,离世时和自己都没有任何关系。我不会因为有家财万贯、高冕头衔而死得更开心,反而可能更不甘心。那么我为那么多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事耗尽全力,又是为什么呢?
活着,就是要去了解生命的真相,从无尽的轮回里获得解脱。如果解脱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那我又要依靠什么不让自己迷失,不让自己在遇到违缘时退却,不让自己在强大的业力和串习中沉沦呢?一定是需要一股强大的信心来支撑的,所以皈依便是深信,因为深信而能更好地前行。三宝,指的是佛法僧三宝。如果不信佛,就好比不信成功故事里的主角有一天会是自己,那自然不会向他学习,精进努力。如果不信法,就好比我信自己也会取得他那样的成功,但是我不按他的成功方法去做、去思考,而是按自己以往的串习。那往往是现在如何,将来依旧如何。如果不信僧,就好比我们说自己可以自学,不需要别人指导、教授。可是就算读到了博士,尚还需要导师,何况我在浩如烟海的佛法中只是个无明的婴儿,又要如何只靠自己修成博士后呢?
所以,学佛一定是要皈依的。坚定自己的信念,有依靠、有方法、有指导,才能到达彼岸。
念佛不出声心里默念可以吗
问:请问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先去想厌离娑婆,然后欣求极乐,最后回归于一声佛号。那回归这一声佛号的时候,我们坐下来念佛号,像我们年纪大,念念就没声了,那我也就默念了。可是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有的时候..
忏悔自己好争好斗,欲望太强的罪过
忏悔自己好争好斗,欲望太强的罪过太好争斗,欲望炽盛,又极力去控制自己,导致内心压抑负累。当这种压抑负累到一定程度,就又难以控制,会通过邪欲这种方式释放出来。回忆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确实是好争好斗,又压..
快绝望了,但只有忏悔改过才有用
我结婚两年了,和公婆分开过的,我丈夫有个哥哥没结婚(智障),我们有个可爱的宝宝,今年一岁多。我们99年认识,到结婚只用半年的时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不听父母的,会选择他!我们吵架如家常便饭!结婚前两天是第..
想发财,却不去做能发财的事[达真堪布]
拼命地想发财,为了发财付出了那么多,经历了那么多,但是能发财的事情却不去做。佛法多圆融,多方便啊!都可以做布施,我们还不做,多愚痴,多可怜啊!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学佛的人,太可怜了,不会学,不会修,自..
陈大惠居士:16行偈
陈大惠居士:16行偈*陈大惠居士在丁嘉丽居士家中念佛共修时,眼前出现了16行偈生命已入倒计时, 首先就要破情执;家亲眷属全是债,讨债还债这一世;身外之物全是假,若能带走是愚痴;放下万缘精进修,灾难只是来考..
念佛为什么要回向?
念佛为什么要回向? 弟子问:师父,我每天早课诵普门品、念佛,也有时候早课内容想多加一部地藏经,请问:念完普门品、念完佛后念三皈依和回向,然后诵地藏经后再多念一遍三皈依回向,这样行吗?师答不用,念完地藏..
想改变境遇?这样做或许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想改变境遇?这样做或许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作者:秦东魁一切外部环境都会随着内部能量场进行转变。我最近看到一个报道,一个没有双腿的残疾人,跑成冠军。他的这个能量场非常强,他能被万物所滋润,不因为身残,就..
念佛不为自己,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
念佛不为自己,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问:下面一个问题。我念佛不为自己,为了救度父母,希望父母临终时不要受折磨,不要堕地狱,能够得度。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定弘..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修善益增慈悲心 要常修善法,善法就是培养我们超越苦的资粮。面对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情愿的去面对,那个苦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一个是欢喜的接受,那苦就好像慈悲心。要对众生慈悲是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睹纤毫而周性海』,纤毫是什么?就是一微尘,他看一微尘,遍法界虚空界他都知道。真的,惠能大师的报告,不就是显示这个吗?他报告很简单,见性,真放..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