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师:为什么要忏悔 忏悔是对自己的救度

繁体

妙祥法师:为什么要忏悔 忏悔是对自己的救度

在佛法中, 忏悔 是进修的方便。忏悔罪业为日常修持的方便。即使没有学佛的人,忏悔也非常的重要。如果没有内心的忏悔,就算生活条件再好,也不会在心中产生丝毫的快乐和幸福,而当心中拥有了忏悔所产生的清净,即使生活条件稍微差一点,也不会影响人们心中的安乐。

在家或者是出家,无论受戒与不受戒,造作恶业,都会引起内心的忧悔、不安,如古人所说的 内心负疚 、 良心不安 那样。这不但是罪,更是障碍修行的。

因此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请求忏悔,请求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法忏悔出罪,就消除了内心的障碍,安定喜乐,能够顺利的修行。达到灭罪清净目的。所以说 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

往昔,指过去生中,无量劫以来,乃至今生,昨天,在我们忏悔的以前每一个恶的念头,都叫做往昔。在这生生世世所造的很多恶业,如杀生、偷盗、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贪酒食肉。宰杀禽兽。取欢作乐。不孝父母,不敬父母,轻慢圣贤,不信三宝,见佛不礼,闻法不信,逢僧不敬,毁谤善人,破人斋戒,不信因果等。

贪即贪心、贪著,贪名、贪利,贪财产,贪权势等等,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追求物欲享受,追求以及生活环境的舒适,在贪图过份的物质、物欲的同时,必定会造罪与造业,贪求永无止境,而心内疲惫不堪,不知无所求方为真正快乐。

嗔即嗔怒,嗔恚,生气,发怒,一种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一大障碍。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 三毒 。

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痴,就是愚昧,说为物欲蒙蔽,为主观所蒙蔽,被自己的惯性、心态的趋势所操纵,而不明真理,而不知佛所言的诸法实相。

为何造很多恶业呢?全由无始劫以来生出的贪心、嗔心,和痴心。从身生出杀、盗、淫的业,从口生出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的业,从意生出贪、嗔、痴的业。佛言: 阎浮提的众生,在起心动念中,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这所有的业,我现在都要忏悔,改过自新。所谓 弥天大罪,一悔便消 ,不论你有什么罪业,只怕你不忏悔,能忏悔,罪便没有了。有过则不要怕改,若怕改,过就多了。如果过能改,就归于无。若想掩饰,不欲人知,过就更多了。愚痴的人说他们没有过错,小人有过就要掩饰,君子有过能改,圣人少过,到了佛菩萨就没有过了。

如《普贤行愿品》所说 忏悔业障者 :菩萨自念: 我在过去无始劫来,由于贪心、嗔心、痴心,而发生身业、意业、口业,所作出的种种恶业,没有数量,也没有边际,假设恶业有形体相貌,就是遍满虚空,也容纳不了。我现在全以清净的三业,不造身业,不造意业,不造口业;身口意三业清净,遍于法界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刹土。我在这么多的国土,一切诸佛菩萨的面前,诚心诚意的忏悔,再也不造罪业,常常住于净戒上,守持戒相一切功德,和所有修行的功德。像这样子虚空没有了,众生没有了,众生业没有了,乃至众生烦恼也没有了,我的忏悔愿力才没有。但是虚空不会没有,众生不会没有,众生业不会没有,众生烦恼也不会没有,那我忏悔的愿力也不会没有的,念念相续,接连不断,身语意三业没有疲倦厌烦的时候。不会说拜忏,拜得累了。菩萨是越拜佛,越有精神;越忏悔,越欢喜,这才是真正的忏悔。发忏悔心都是菩萨,凡夫没有善根,就不会忏悔。

《业报差别经》曰: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谓悔谢罪过而请求宽恕。即作罪或犯罪时,皆应忏悔,始得除罪而清净。

忏悔,是一个清洗过去心灵的污秽,以获得净化和再生的不间断过程。一个不忏悔的人,是无法在心灵上有所进展和进化的,因为不忏悔,意谓着心灵的停滞和继续染污;不忏悔,意谓着以前的过错没有消除,而新的过错又将源源不断的产生。

忏悔,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不仅要 忏其前愆 ,以前所造的过错要忏除,也要 悔其后过 ,让以后的过错不再产生,一般人只知 忏其前愆 ,而不知 悔其后过 ,以致前罪还没消灭,后过又产生了。

当一个人出现了 后过 ,就代表忏悔的不够真诚彻底,如果要能真正的将前罪忏除掉,就必须要能真正的 悔其后过 ,也就是,相同的过错,绝不重复。当一个人可以 不二过 时,我们就可以说,我们已经完全忏除我们的前过了。

而要能够除过,不论是 前过 或 后过 ,我们就必须坦承我们的过错,或看清楚我们的过错是什么!

所以,忏悔,就意味着,卸除所有心灵的武装或伪装,不管是意识或潜意识里,任何 合理化 的伪装。

那是一种完全对自己的坦白,将自己的过错或心灵的污秽,赤裸裸的、不加任何隐瞒的坦露出来。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忏悔需要 诚恳 ,为什么无法诚恳的人,就无法有真正的忏悔,因为诚恳意味着,坦白、不曲诈、不迂回、不推诿,是一种完全的 直心 ,是一种 直下承担 !直心是道场,《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能够诚恳的人,能够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然后藉由这样面对,来 认清 真正的自己,并藉此而达到 醒悟 和 清洗 的目的。

所以,一个能够诚恳的人,也才能有真正的忏悔,也才能以这样诚恳的心,去面对别人,直下承担自己的过错和责任。

所以,忏悔就像一种 心灵的沐浴 或 甘露 ,对我们心灵的种种污染和污垢,进行一次次彻底的清洗,当我们的忏悔愈深切,愈是能洗涤我们愈微细的心念污垢,愈清除我们重大的罪业!

而忏悔,也带有某种的 超度 作用,不只往内超度了我们的贪、嗔、痴,超度了我们心中无数的 众生 ,更且往外超度了别人的怨恨,因为深切的诚意和忏悔,就像清凉的甘露,霎那浇却熊熊的怨恨怒火。

所以,我们不仅要为我们所知的罪业忏悔;更要为我们所不知的罪业忏悔,而且应念念忏悔,时时忏悔。

当我们藉着这样不间断的,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的深入忏悔下去,我们的心,就渐渐的清了,人生的梦,也渐渐的醒了,最后我们将了悟到,原来,所有的 罪业 ,都是从 心 上升起的,而 心 的本质是 虚幻 的,并没有一个叫 心 的实质存在,所以 罪业 的本质,也是虚幻的、空的,并没有一个叫 罪业 的实体存在。 那时,我们也能真正的了悟了:

当达到了这样的终极忏悔,才是 真忏悔 ,那时我们才真正了知,并没有一个实质的心,可以去造作和承受罪业。

当达到这样一种 三轮体空 的觉悟时,我们就好像突然从梦里清醒了,醒来后,才知原来梦中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那时不只 心亡 了,连 罪业 也应时消亡,而一切善恶境界,和一切的相对概念和执着,也顿时的一并超越!

虽然,究竟来说,忏悔的心,也是一种 虚幻 ,但毕竟,那是一种在人生虚幻的迷梦中,可以逐渐让我们清醒的有力工具。

所以, 心亡罪灭两俱空 ,那是我们所可仰望的 终极目标 ,但如果心还是虚妄沉迷,还是不行忏悔的话,恐怕人生的迷梦,将更深沉难醒,而罪业也将更为深重难救了。

所以,能够诚恳的人,有福了!而一个懂得忏悔,能够真诚忏悔的人,更有福了!

因为忏悔是从诚恳开始的,有真实的诚恳起步,才能达到最后真正的 真忏悔 。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这是很高明的忏悔法。但一般人只能做到 相似 的观空,也就是从理上说的空。真正达到这个境界要实证得空性。证得之后,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又现前一念,即是无始。犹如翳眼见空华、又如梦中所见境,皆是无始。虽无始而念念中有也。贪、嗔、痴若本有实有者,即无人能破,亦即无人能成佛。克其本体、诸佛于成佛证到时,即证到本来是佛。真本有者,以无念故,不贪、嗔、痴,妄本空者。以有念故,有贪、嗔、痴。学佛法人,歇下妄念,即是正念。

所谓正念者,唯念无面目之本来面目,其余一切皆不分别,即成无分别智。贪嗔痴为造恶业之因缘,身语意为造业之具,是增上缘。旧恶已改,新善从生,是为真忏悔也。

罪从心生,罪从心灭,所以将心忏,用真心来忏悔所造的业, 心亡 就是把所造的过错亡掉,罪业也没有了。所谓 过能改,归于无 ,如果有过不改,把它藏起来,不教人知道,那才是罪上加罪。君子有了过错,就好像日蚀和月蚀一样,人人都能看见;若是能及时改过,则人人都会敬仰而羡慕。古时大英雄、大豪杰,都是勇于改过。

有一个公案,是关于大小乘,而后来忏悔的故事,在古时印度有位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他俩是兄弟。世亲菩萨学习小乘教义,而无著菩萨却是学习大乘教义。世亲菩萨非常聪明,他哥哥总想度他信大乘法,乃想出一个方便法门,故意装病,请他弟弟来探病。弟弟来后,哥哥说: 弟弟,我现在快死了,你能否诵一遍大乘经典? 弟弟本不愿意,但为满足哥哥最后之要求,便翻看大乘经典,他把《法华经》、《楞严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三部大乘经典念过后,豁然明白,知道自己以前多么不对:讪骂大乘佛教,毁谤大乘经典,说大乘经典是假的。他知道自己错了,非常后悔?心里懊丧地自责: 我以前尽骂大乘佛教,我造了这么多的罪业,一定要下地狱啦!我这舌头真是坏透了。 想着就拿刀要把自己的舌头割下来。

他哥哥便说: 何用割舌呢?现在你改变你的说法,可用你的舌头来赞叹大乘。

世亲菩萨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他的勇气很大,真的完全改变了,所以自此以后他所造的论都是赞叹大乘的。他从前写了很多骂大乘佛教的书,他都通通烧毁了。现在,只遗留下来他赞叹大乘佛教的论文。世亲菩萨通过忏悔也成为后来的一代祖师,受到后人的尊重敬仰。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云: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云 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皆除。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巨海,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

宣化上人:戒定不足无智慧

宣化上人:戒定不足无智慧不守规矩就不会有定力,戒定不圆满,绝无真正的智慧。◎一九八三年十月十七日晚间开示人若不修“戒”而想得到“智慧”,是办不到的。戒是“言顾行,行顾言”,处处都要守规矩,不能越矩。戒..

宣化上人:我们念经、念佛、诵咒,要学会用丹田气

宣化上人:我们念经、念佛、诵咒,要学会用丹田气气的根本在丹田从丹田发出来,这是气的根本,这气是源源不断的。◎宣化上人我们人无论念经、念佛、诵咒,都要会用气力。这气力怎样用呢?这股气要从丹田发出去;回来也..

嘎玛仁波切:切莫等到躺在手术台上感受恐怖恶报时,才后悔当初杀生的残忍

嘎玛仁波切:切莫等到躺在手术台上感受恐怖恶报时,才后悔当初杀生的残忍虽然现今医术和保健方法看似可以延长人的生命,但实际上寿命的长短是与生俱来的,除非今生经常积德行善,能让生命得到些许延续,否则想改变寿..

夏天来了,如何面对衣着暴露的美色?

夏天来了,如何面对衣着暴露的美色?每年入夏,随着汛期的到来,有关部门都会召开专题会议,部署防汛防潮工作,做到有备无患。同样,夏天来了,天热了,衣着暴露的妹纸们出没了,吊带,热裤,黑丝袜,超短裙,花样百..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

原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

坚持每天读经,听经,念佛四

坚持每天读经,听经,念佛四记得听过修无法师在哈尔滨极乐寺往生的故事,临终前留下了一句话: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下定决心,就立即去做。只要坚持,一定会有所收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

传喜法师:为什么要做功课?

传喜法师:为什么要做功课?改变懒惰之心弟子:师父,我原来有个想法,觉得功课可做可不做,只要在生活工作中体现自己的善心就行。也许是为自己不做功课找理由。师父:这样一个道理。像所有的高僧大德一样,他们也会..

家中可以养小动物吗?

问:学佛后,家中可否饲养小动物?答:很多人通过养小动物获得生活乐趣,并成为业余爱好。但我们可曾想过,把小鸟关在笼内限制自由,是对它正常权利的损害。所以,菩萨戒规定,家中不可豢养狸猫猪狗。佛教提倡众生平..

韩国茶道历史“朝鲜李朝时期”

韩国茶道历史“朝鲜李朝时期”这个时期朝鲜李朝时期,前期的十五、十六世纪,受明朝茶文化的影响,饮茶之风颇为盛行,散茶壶泡法和撮泡法流行朝鲜。始于新罗统一、兴于高丽时期的韩国茶礼,随着茶礼器具及技艺化的发..

圣玄法师:文殊菩萨八字真言

圣玄法师:文殊菩萨八字真言复有一切佛心大无畏八字真言,名最上增益大吉祥。断三界生死,消除一切恶趣,能灭一切灾害,作一切事,皆得安乐。寂静如现在见佛。此妙吉祥菩萨,宣布最上秘密真言相,为一切众生。若有忆..

在佛前为子女许愿,这四种方法最为灵验

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这..

释迦牟尼佛转世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转世的故事佛教指修善果之法。《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内除贪爱,外行布施,内外相应,获福德无量,见人作恶,不见其过,自性不生分别,是名离相,依教修行,心无能所,即善法。《师子经》:即于现世断诸不..

圣斗士:穆拥有最强念力,多强?穿梭异次元不在话下!

圣斗士:穆拥有最强念力,多强?穿梭异次元不在话下!穆算是一个中庸的人,低调容忍谦让,在整部动漫里色彩不多但是很浓厚,穆是最直接反撒加的前锋黄金,穆的实力也是一流,尽管拼蛮力比不起阿鲁迪巴那些猛将,但是..

太虚大师:楞伽大旨

太虚大师:楞伽大旨 楞伽大旨──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讲──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广喻幽旨明深义,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绝去来之二途,离断常之双执。以第一义谛,得最上妙珍,体..

夏莲居三十二观礼文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宣化上人:六根互用念观音_3

宣化上人:六根互用念观音_1念观世音菩萨,不但口念得清清楚楚,而心里也记得清清楚楚。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都在念观世音菩萨。眼睛念,耳朵念,鼻子念,舌头念,身体念,意识也念。总而言之,都在念观世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