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以警觉对治无记与昏沉

繁体

雪漠:以警觉对治无记与昏沉

以警觉对治无记与昏沉

这时候心灵要像无云晴空般宽广,又如山中溪涧一样清澈。虽然无念,但是清醒。万物都在你的心灵里面显现,但一切又无法束缚和诱惑你。你始终知道自己当下正在做的是什么事,而不会因为被其他景象诱惑而偏离自己的轨道。这种空,是一种灵动的空;无记和顽空的空,则是一种死水般的空。

当本有智慧光明朗照的时候,要静观你的真心。但是有些人到这一步时,就可能会出问题,比如出现顽空无记,出现昏沉或者散乱。

对于散乱和昏沉,大家都明白,无记我也在前面也解释过,可是也许有人还是不知道,因为它与真心看起来非常相似,有些人就是因为混淆了它们二者,结果修了一辈子都等于没有修。所以,在这里我必须再次强调二者之间的区别。

有些人看起来脑子里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想,但那实质上是陷入了一种无记和顽空。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在于他缺少一份觉性或明,也就是说他始终忘了自己在做什么,始终陷入糊涂状态。这种状态就等于动物的冬眠或者猪的愚痴。因为它们在睡觉的时候,也没有思维和杂念,难道它们成就了吗?没有!

有人觉得自己进入了大手印定境,但其实他只是在发呆。他也许的确没有任何念头,但是对于周遭的一切他都不知不顾,像石头一样。石头算得上专注吗?非也。石头经历了千年的事,但它有觉知吗?同样,白痴翻了一整天的书,但是你问他那书里讲了什么,他还是回答不上来。因为他只有读的外相,而没有清醒明了的觉知。不管他以这样的状态读多少书,也跟没读一样,他不会有任何进步。

也许这部分修行人始终认为自己在修,但这种修,一万年都不起作用。想要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心灵,心中就一定要明明朗朗,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同时在修炼与做事的时候,提起一种警觉,也就是提起一种正念。

要明白,无记状态的“空”是死寂,那时的心已死了,没任何反应,什么都不想。这也是一种空,但这种空是一种死寂,是错误的。空性的“空”并不是死寂。空性有无穷的可能性。虽然这时候也是空空荡荡,也是一种无念,但他明明朗朗,能够像水晶一样折射出无量的光明。

真正的空性,是对我执的破除,是对真我――也叫真如――的认知。悟打开了真理之门,一切显得晶亮、透彻和自由,无滞碍,无局限,无遗漏,无多余,无省略,无不满,无侵犯,也无被侵犯。一切都自在、自足和圆满,一切都鲜活而常新。

面对无尽的时间和空间,悟者会随顺因缘而快乐无忧,他既是自己又非自己,他既是诸佛又非诸佛;他既是消解了执著坚冰的水分子,又是无尽东流的泄洪的浪花;他既是君临天下的转轮圣王,又是被万物奴役的仆人;他在享受着无边无际的大自然,又在享受着自己的开悟暖阳。

也就是说,正确的空,是明明白白的空,这时候心灵要像无云晴空般宽广,又如山中溪涧一样清澈。虽然无念,但是清醒。万物都在你的心灵里面显现,但一切又无法束缚和诱惑你。你始终知道自己当下正在做的是什么事,而不会因为被其他景象诱惑而偏离自己的轨道。这种空,是一种灵动的空;无记和顽空的空,则是一种死水般的空。

所以说,必须要明明白白,不能出现无记,更不能出现懒散。当一个人变得懒散的时候,整天都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做,什么也不想,自以为很自在,但这种“自在”一辈子都不起任何作用,因为他陷入了一种懒散和无记。修行中最怕出现这种状况,因为当这种状况出现之后就很难成就。

有些佛经上说:进入顽空和无记状态之后,会很容易堕入畜生道。我们举个例子,虽然乌龟在某个地方一卧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但它们成不了佛,因为它们的那种“空”已经死了。

知道无记与顽空的可怕之后,你就要提起正念,提起一种警觉。

我以前在净境中进行过一种观察训练。首先我观察无我,破我执。通过观察自己的生命,发现什么地方都找不到“我”。原来,“我”是个巨大的骗局。

为什么这么说?父母在因缘聚合之后生下我,我的所有细胞不断在新陈代谢——新的诞生旧的死亡——我的样子也不断在变化,一天天长高,一天天长出皱纹,一天天开始衰老。我的见识和喜好也不断在改变,小时候喜欢的东西现在不一定喜欢了,小时候认可的人现在也不一定认可了。既然我的身体和我的心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其实,我跟世间万物一样,都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只是一个幻象,一场梦。那么,所谓的人生,更是梦中之梦。

然后观这个世界,先是逐一地观,观到后来,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了,成为一种自然状态,类似于呼吸。当你无时无刻不观的时候,马上就可以看出世上万物(包括人、事、物)其实是一种虚幻无常的东西。就跟做梦一样,你就会破除执著。没有那份执著时,久而久之就会生起一种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就是空性。

我学过一种方法:观想在自性的觉海中,有一条小鱼在游动。这就比一般的“止观”多了一份警觉。行者一边安住于自性,一边保持一丝警觉。你可以观想在心性的海洋中,有一条非常小的鱼在游动。你在观察小鱼时要一边体会,一边保持觉性。这也便是我们提到的那份警觉。一定要在明空之中,保持一种放松后的警觉。

在八十四个大成就师中也有过这样的情况。比如有一个成就师的师父曾让他把中脉观成大海,海面上有一只自性化成的小鸭子在游动。经常观这只小鸭子,观着观着他便成就了。

提起警觉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证得无分别智,那么,观想里面为什么要出现小鸭子和小鱼呢,这是为了不要让他昏沉,不要让他陷入无明和愚痴,帮助他保持一种专注与清醒。

--选自《让心属于你自己》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李元一李元一,唐代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有一个女儿住在另一个院中。半夜中忽然看见神人,惊吓而死,她的颜色并不改变。她的丈夫严讷从秦来,到达苍湖。恍恍惚惚地看见他的妻..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上师教言集:三殊胜的最后一个是“回向殊胜”。为什么要回向?不回向的话,我们所做的功德,说个比如,以后生起一个嗔恨心的话会毁坏这个功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会毁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13):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上师(微博)教言集: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执着,只想着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你每做事情都会过分,别人也会很失望,没有人会理你,自己也痛苦。所以,要学会随顺别人,多想想..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在戒色方面,一谈及女性,似乎有人就会马上警觉,对女人要远离,女人不净,女人如何可怕等各方面的想法。其实,真正的戒色,并非一味地丑化女性,这样的方法,兴许对初期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主要内容出自《历史感应统纪》,又据《因果报应故事类编》材料汇编而成。白起生平事迹出自《史记》,而死后轮回三恶道之说分别出自《高僧传》《夷坚志》《群..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大般若经》云:「若于苦行作苦行想,终不能为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然诸菩萨摩诃萨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苦行作乐行想,于难行行作易行想,于诸有情作如父母、兄弟、妻子及己身想,为..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同修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

同修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一般我们做世间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时都要再三考虑,然后再做决定。我们帮助别人、利益众生是做好事,是佛菩萨的伟大事业。正因为如此,就更要小心谨慎,必须先观察、考虑清楚自己有没有这个..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七卷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七卷长水沙门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二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四。一致请三。一总述未了三。一展敬伸叹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

同性恋到底对不对?

同性恋到底对不对? 各位大德善知识 阿弥陀佛!! 不知道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对,我觉得应该和大家相互探讨,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帖子会变成很笑的很不好意思为什么呢? 同性恋,只是爱的性取向有所不同,又没有伤害..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