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都应牢记的七则典故
学佛人都应牢记的七则典故
神通广大并不代表是得道圣人
唐朝延载元年(西元六九四年),京城来了一个女人,自称是圣菩萨,此人为求名闻利养,显现各种神异,尤其具有他心通,可知道对方心事,一时之间轰动了京城。消息传到武则天耳中,女皇便召见她,且试验其各种神通皆有灵验,因此便请这位圣菩萨住在宫中接受供养。此时亦有一位大安大师来到京城,武则天也恭迎他入宫问道,并令那位自称圣菩萨的神通者,与大安大师见面,武则天更亲自介绍她的神通事迹给大安大师知晓。
大安大师就问那位神通女人:“听闻你有神通,且擅长他心通,你知道我的心现在在那里吗?”女人即时答道;“你的心现在在塔头相轮的铃中。”稍待一会又问她说:“我的心在那里呢?”其又答道:“你的心在兜率陀天内院,听弥勒菩萨说法。”等一下大安大师又问她说:“我的心现在在那里?”她又答道:“现在在非想非非想处天中。”三次都被答对,武则天非常高兴,并赞叹她真是一位圣菩萨。
过了一会儿,大安大师又再问她:“我的心此刻在那里?”这位自称是圣菩萨的女人,竟毫无所知而答不出来。大安大师厉声呵斥她说:“你还敢自称是圣菩萨!我的心安置在阿罗汉地,你就已无法知道了,如果在菩萨地,或者在诸佛地,你又如何能知道呢?”这位自称是圣菩萨的女人,终于在大安大师的锐言下现出原形「野狐精」,仓皇惭愧而去。
神通常是行者热衷追求的,且喜好以神通大小,来评断所拜师父能力的高低,唯由上可知,若以此为择师条件,您就有可能已拜到擅长使用魔通、鬼通的外道邪师为师,而不知呢?
学佛有正知见还是不够的,尚要有「对境不被迷惑」的定力才行,晚节不保、功亏一簧,更是遗憾终身,行者不可不慎!
未证谓证、转世为牛
梁武帝虔信佛教,拜当代高僧志公和尚为国师,皇后亦受到武帝的影响,亦拜云光和尚为师。云光却是又饮酒又食肉。一天,皇后请云光和尚为其讲经说法,云光又饮酒又食肉一番。国师志公问他:“你出家为的是什么?既现出家相,为何不持戒修行,了脱生死?你现为皇后讲经说法,应自庄重,何以饮酒食肉?”
云光答说:“我不斋而斋、食而非食也。”
后来云光死后,福报消尽转世为牛。有一天,志公和尚为武帝说法来到了一处,见到这只牛(云光)拖著车子,便叫著他的名字:“云光!”牛抬头视之,志公对他说:“你现在何不对大家宣说‘泄而非泄’?”牛听后泪下如雨,终触犁自杀而亡,志公即为它超渡一番!此乃未证谓证,而犯戒沦落畜牡道。
弟子众多不一定是圣者
逢此物欲横流、广告媒体发达的今日,学佛修行,决不能以为其弟子众多,声名远播,就认他是成就者:须知佛陀告诫弟子四依法中之‘依法不依人’:亦即皈依学佛依止于说法者,要合乎佛陀正法。绝对不可以其外貌庄严或神通广大、弟子众多,广告、知名度最大,就盲目皈依,如此将是自毁慧命的行为呢!
《杂譬喻经》曾有这么一段故事;从前有一比丘,因破戒而被排斥、摈弃:正当其懊恼、悲叹哭泣行走之时,适逢一鬼,此鬼犯法,也为毗沙门天王所摘弃。鬼问比丘:“你有何事哭泣而行?”比丘答说:“我破戒违犯戒律,被众僧所排斥;一切檀越(施主)所供养的全部失去。而且恶名到处被传播,因此愁叹、哭泣啊!”鬼告诉该比丘说:“我能令你恶名声消失,并且得到很大供养,你可站在我的左肩上,我让你在空中行走。人们只能看见你,而看不到我,唯你若因此得到大供养,应当先供养我。该鬼就扛此比丘,于其先被摈弃的聚落上空行走。
此时聚落人们见此景象都感惊奇,而认为该比丘确是行道圣人;辗转传言:“众僧不应冤枉摈弃得道圣人。”于是村人皆异口同声呵责该寺众僧,并且恭迎此比丘住于寺内,因此得到大供养。
此比丘则不违其誓约,将所得衣食诸物先供养该鬼。另有一天该鬼又担此比丘游行空中之时,正值毗沙门天王官属巡游,鬼见司官大感惊怖,马上扔下比丘,奋力逃走,此比丘因此堕地而死,身首碎烂。
宝藏论云:神通有五种:
一曰妖通:如狐狸老变,木石精灵依附之类。
二日报通;如鬼神逆知,神龙隐变,或夙世所修天眼未成,今世童年视听特异者之类。
三日依通;如乘符往来,药饵咒水,以及放光引神,必有所依藉等类。此三者假名曰通,实非通也。以不究竟,且必退转故。
四曰神通;计有五,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神足、六、漏尽通,此虽名通,有究竟不究竟二种。无道者,不究竟,终必退转,并有危险,颠狂成魔,堕大地狱。
由上可知所谓‘有神通’的人,不一定是成就圣者,更可能妖魔鬼怪附身而不自知呢!佛陀于法华经中说:“未得谓得,是大妄语业。”‘未得谓得’亦即自己尚未得道,但是为贪供养,便告诉他人说自己已得道,说法时自已身上会放光,天龙八部都会来听,会惊天动地…殊不知佛陀严厉地教导我们,不可显异惑众。佛陀曾说:比丘不应于俗人前现其神力,若显现者,得越法罪。(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杂事卷二)另律摄卷九则说:“若对俗人现神通者,得恶作罪。…无犯者,为显圣教,现希有事,自陈已德,或欲令彼所化有情心调伏故,虽现无罪。”唯行者须注意‘心调伏’三字之意义;亦即显现神通者,若无法让对方‘内心清净无染’就是不合乎戒律,得越法罪。由此点可知学佛行者,若因见其师父显现异能、神通,或听推荐者言其师父神通广大方进去者,不妨退一步想,‘因这样的因缘而皈依学佛,我内心有多一层的平静否!’若没有,甚而热衷于追求各项感应、神通,那就表示自己所皈依的并非明师,反而有可能就是佛陀所云:“末法时代,外道、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行者能不慎之!
佛陀设教,是为了教导众生‘离惑证真’、‘回归本性’。‘诈现异象、神通’来吸引众生,便会使初学者因不解道理,而铸下‘道未得,神先乱’的后果。所以纵然已得宿命通或其他神通者,还是要隐藏这种凡人所无法理解的境界…比如宾头卢尊者,为了得到一只挂在半空中的钵,在俗人面前现了神通,便被佛陀喝斥一顿。另莲花色比丘尼,在佛前现作转轮王身,也被佛陀呵责了一顿呢!‘矜夸无德’拜师学佛不可不慎啊!
佛学不等于学佛:相貌庄严亦不等于成就
佛陀有一弟子名调达,侍候佛陀有廿四年之久,有一天佛陀对调达说:“弟子呀!您很会说法,口若悬河,但是并无实际修行证量,不能证得明心见性之悟境,则对修道无益呀!”调达对佛陀所说的不能接受,怒说:“我外表看起来相貌庄严,又很有佛学知识,与你并无不同,只是你身上散发出一些光辉,是我所没有的,我恭敬承事你长达廿四年之久,而你并无任何微妙修持之法传授与我 。唉!你实在只不过是净饭王(佛陀之父王)不肖的儿子啊!”调达说完后,就离开佛陀的僧团,当时道场诸弟子,并不因为调达对佛陀之不敬,而心生毁谤,反而对佛陀更加尊敬,而来皈依的弟子也愈多。过了不久调达回来询问阿难陀,问佛陀说了些什么?阿难陀回答说:“佛说您七日后当死,死后将堕饿鬼。”调达不相信,连续六日不吃东西,结果口渴腹大。佛陀知道后,赶去救他,其始终背向佛陀,不愿与佛陀相见,最后佛陀用声音教他修法,调达却以手掩耳朵,不愿意接受佛陀好意教导,终于堕入恶趣。
学佛不实修实证,仅是戏论,不能了生死。
《大庄严经》里有这么一段记载:从前有兄弟二人同时出家修行,其兄精进修行,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位,神通具足,弟弟出家后,由于日夜精研教理,终成为著名的法师,到处讲经说法,不遗余力。有一天其阿罗汉哥哥对他说:“法师!你应该如法赶快修持,不可只顾忙著空谈佛法啊!”法师弟弟回答说:“尊者!我明天就开始修行。”阿罗汉哥哥再次向他说:“法师!难道你没有听见佛陀说:修行要像救火烧头发那么急切吗?”。其兄又向他说了很多教诫的话,他总是说:“是!是!是!尊者说的确是真理。”唯明天又过明天,他始终没有如法修持,不久,这位法师忽然身患重病,恐命将终了,此时才后悔说:“我信奉佛陀的教法,那真是大光明的法灯,而我却是一位最无明的人,连自己都不能自照了:以不能自照的缘故,以后恐将永远沈没于生死苦海中。”因此心怀大恐惧,恳求阿罗汉哥哥说:“尊者!由于我的愚疑,不听从您的教诲,如今病重将要命绝,愿兄垂愍拔济,令我远离大苦。”法师说完后即命终。其兄以天眼观之,知道他还生在人间,即常去探望。后来有一次,其乳母抱这小孩来到阿罗汉的住处,由于失手扑地,把小孩的头撞在石头上,这小孩大发嗔恚心后,即舍生命而堕于地狱中,是时,阿罗汉又以天眼观察,看见他生于地狱中,受大苦报,即叹气说:“唉!真是悲哀,你的处境,连佛力都难搭救,何况是我呢?”
由以上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即使穷研佛理,而不如法修持,不仅不能得见道迹,解脱生死,更会因理论坚强,我慢心生起,而有堕诸恶趣的危机呢!所以修行须如广钦老和尚所开示的:
一、经藏全在心,戒定慧也在心。戒定慧不是用讲话而已,是用行的,即是要修五蕴。
二、有时间看一点经书,看经书是要了解知道,依经典去修持,不是看了去讲说而已。
三、修行要表里一致,不要口是心非。
过去有位祖师曾说了一个譬喻:“苍蝇在纸窗前一直飞钻,再怎么飞钻,也无法飞过那层薄薄的纸。”所以一个人若只在纸上的理论下功夫,是绝对无法突破现状,解脱自在的。
恶人求佛,亦蒙感应否?
佛无差别心,对众生平等平等,求则得之,不求则失之。往年西藏,有三人合夥为盗,盗窃某姓贵物后,一同回家,内有一强盗信佛,向其余的强盗说:“我们盗取若许宝物。失主必然追捕,观音大士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菩萨,我们诚求大士,必可免难。”余盗笑日:“好人得蒙默佑,菩萨岂佑窃盗耶?”。对曰:“不然,我闻菩萨乃无差别心者,如祗佑善人不佑恶人,则非菩萨矣!”乃独自观想左腿曲屈之白衣观音,并一心念观音圣号,随行随念。未几失主果有多人前来追捕,捕获不信佛的两位强盗。此二盗并指同行之彼盗日;“何只捕我二人,不捕彼耶?”追捕者说:“彼乃跛足观音大士,安能指菩萨为盗耶?”此念佛之盗,遂免于难。总之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均是恶人所堕落者,佛菩萨均须平等普度,何况恶人求佛,当亦同蒙感应。诸佛菩萨有求必应,如有人所求之事同时又适与某人所求之事相反。不知所求之事,能各满其愿否? 对诸佛菩萨有请求之事,最要紧是不可有疑心,如无疑心,一切所求,无不感应。
小小的起心动念,就有大的果报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对着所有弟子在讲经说法,忽然他叫起了阿难说: “你拿一个桶子,到前方五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庄,向一个在井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要一桶水回来, 记得态度要客气和善一点。”
阿难点点头,拿着空桶子,往世尊指示的方向去要水。他想说,这么容易的事,一定轻易就能办妥世尊所交待的任务。走啊走的,走到了那村庄,真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在井边洗衣服。
阿难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恭敬的作揖,说:“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见这年轻人,不由怒从心生,很生气的说:“不行,这口井只能给这村子里的人使用,任何外人,是不被允许的!”
接着就赶阿难走了,任由阿难苦苦哀求也不为所动!阿难无奈,只有带着空桶回去。他将他所遭遇的种种情形,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场的弟子道来。世尊点点头,示意阿难坐下,接着他叫舍利弗去。
舍利弗一样走啊走的,走到了那村庄;一样见到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妇还在井边洗衣服。
舍利弗一样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人说: “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见这年轻人,不由得心花怒放,彷佛见了一个很投缘的亲人。她很高兴的说:“行!行!来来,我来帮你打水………”
打好一桶水给舍利弗后,又叫他等一下;老妇人匆忙的回家拿一些斋食叫舍利弗带着路上吃。
舍利弗带了整桶水回去,将他所遇到的种种情形,也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场的弟子道来……
世尊点点头一样示意舍利弗坐下。阿难和在场弟子就很纳闷、疑惑,问世尊是何种因缘?造成阿难和舍利弗这两人有这么大的差别。
世尊开示说道:在远劫前的一世,这位老妇沦为畜牲道,是只老鼠; 牠死在路边被烈日艳阳暴晒着……。阿难那时候是个赶货经商的贾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嫌恶之心,掩鼻而过……舍利弗那时是个正要赴京赶考的读书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怜悯之心,顺手捧把泥土将牠掩盖。
经久远劫以后,现在他们见了面,产生这样不同的差别待遇。众人可以想象小小的起心动念,就有如此大的善恶果报,何况是直接加诸痛苦在人身上呢!!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或者你有些家庭困扰,经常想哭,你责怪他人:“这个人不..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无论你学了多少天佛,念了多少天经,该业障现前的时候,还是会业障现前,这没什么不好,消业嘛!有些弟子学佛后,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却变得很奇怪,甚至有一点儿离谱。有个弟子..
吠陀婆本生
贪恋金钱享受是人生痛苦之源,佛家禁绝一切贪欲,并规劝世人不要追求身外之物,《吠陀婆本生》的主题即在此。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吠陀婆的法师,他精通一种巫术:每年,当天上星宿排列成一定形态时,他就念咒作法使天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好处
《心经》是一部非常简短的佛法经典。它主要讲述了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的表象其本质都是空的,我们不必执着于得到什么,也不用舍不得什么,也不要用自己的立场看待眼前的情境,这样人们就能少了很多烦恼,获得更多快乐。..
念诵药师经感应
念诵药师经感应是每个人都去感受到的,所以师兄一定要按照正确念诵药师经的步骤去诵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有感应出现,当师兄能够坚持的念诵的诵读时,也是能够全文都讲解了什么内容,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念药师经..
持诵楞严咒的感应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持诵楞严咒的感应。梦里:1、梦中,在一个..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十不起贪计身见愿。这一愿意谓:设使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以般若的空性,破除对身见的贪恋执著;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阿弥陀佛因地..
钟茂森:碎碑刻碑
钟茂森:碎碑刻碑安士先生引用了一段历史的故事给我们说明,利物利人的果报,以及自利他又有什么果报。这是讲到一个「碎碑刻碑」的故事,他是从《感应篇》的注解里面节选出来的。唐朝有一位医学大师,叫做孙思邈,孙..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作者: 素食星球这是个全民抗病的时代,医学的进步似乎让各种疾病都有了对策,罹患疾病的人会去医院接受治疗、定期服药或遵守特定的饮食和生活准则。但是疼痛呢?剧烈头痛、经痛、肠胃不适总是..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这次去甘肃看见很..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真相实验:黄鳝体内有要命的寄生虫。每年进入春夏之交,是食用黄鳝的旺季,但你可能不知道,黄鳝体内有多种寄生虫,烹熟都未必能杀死。这些寄生虫、解剖黄鳝时,用肉眼都能看见!某君的爸爸是黄..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现在人的心动荡得太厉害了,所以灾难就很多。大家都想着快、好,世间妄想多,想要享受得多,人间灾难就多。浮躁是最不好的东西,修道首先要除浮躁,内心要安详,安定,天下自得安宁。社会需..
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
今天有师兄问我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告诉师兄们,其实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是给不出来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的,药师经有药师经的功德作用,药师咒有药师咒的功德作用,我们只能说看自己需要哪一个的功德利益而选择哪..
邪淫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淫
邪YIN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YIN经论中说,以贪心、嗔心、痴心都可引起邪淫。一般来讲,大多数邪淫都是贪心引起的,这一点不用多讲,大家也应该很清楚。有些邪淫是嗔心引起的,如对怨敌的女人行淫,或者..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问: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如果身口意达不到一致,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达真堪布答:虽然你发心没有完全到位,但是你同时也发了一些善心,也生起了一..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佛教主张三世因果——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很吝啬,未曾布施,那么即便今世得到了亿万遗产,也未必有福享用;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多行布..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