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心清净,才能生起功德
雪漠:心清净,才能生起功德
心清净,才能生起功德
有些人不行善甚至不肯帮助别人,因为他们觉得这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其实他们不明白,善有善的反作用力,恶有恶的反作用力,也许它们不太明显,但它们确实是存在的,并且会影响人的一生。很多人,死了就是死了,跟虚空中飞过的苍蝇和半夜盛开的昙花一样,都留不下任何痕迹。
人们常说功德,真正的功德是一种行为的反作用力。用力打木头,你的手也会痛,这就是行为的反作用力。一切都由行为引起,行善得善果,做恶得恶果。正如俗话中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些人不行善甚至不肯帮助别人,因为他们觉得这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其实他们不明白,善有善的反作用力,恶有恶的反作用力,也许它们不太明显,但它们确实是存在的,并且会影响人的一生。就像托尔斯泰,他是个大作家,同时也做了很多善事,他的伟大人格反映在作品中,使这些作品成为了传世之作,这是无法单凭文学技巧达到的。而很多人,死了就是死了,跟虚空中飞过的苍蝇和半夜盛开的昙花一样,都留不下任何痕迹。
明白这一点,需要正见的指引,苦修也需要正见的指引。
举个例子,你有一个朋友,他是个骗子。你发现并坚信他是个骗子的时候,这就是你的见地。你拥有这个见地之后,就不会相信他说的任何话,那么这时候,你就已经解脱了。同样道理,当你发现并坚信世界和轮回都是巨大的幻化与无常,没有自性,如梦如幻的时候,你便拥有了这个见地,那么这个世界就对你构不成什么诱惑,你也没什么好执著了。这就是正见。
再者,功德是从清净心中生起的。当你行善的时候,内心清净,就会生起功德,不清净就只能得到福德。
一个故事里这样说道:有个善人,每天都供天神。天神被感动了,下界来问他需要什么。天神说,你求啥都成,荣华富贵,惊天权势,都成。善人说,他不喜欢这样,只希望能清清净净的,有种无求的快乐。天神说,你求的,叫清福,连我都得不到,更无法给你。为什么呢?因为那清福,不加外求,也无关神通,仅仅源于自己光明清净的内心。想要实现它,你必须超脱外物及欲望。超脱外物及欲望,没有一丝执著,你就会得到终极解脱。
真正的成就者没有任何执著,甚至对解脱的智慧也不执著,但是他们对于自己所证悟的,永远不会失去,也不会忘记。比如有人知道1+1=2,那么无论何时都不会忘记它,放屁时知道1+1=2,打喷嚏时也知道1+1=2,生病时还是知道1+1=2。无论示现如何,都不会影响他的伟大,他仍然是圣者。
藏族里有一句话:圣者行了凡间事,他的心仍然是圣洁的。虽然他可能像一般人那样劳作,他却仍然融在自己的光明本性中,了无牵挂。
所以说,一个人必须要有清净之心才能生起功德,但对清净心也同样不能执著。我们只要见到真心,然后保任真心就可以了。保任真心的时候,你的行住坐卧都是真心的妙用,自然会为你带来许多善的反作用力。但你要特别小心,不要把虚无主义的顽空当成真心,更不要去保任它。堕入顽空的人就像是一块石头,就算静静待了百年或千年,依旧没有任何功德,也永远不能觉悟。
很多人常把“福德”和“功德”混淆,其实它们是两回事。福德多带有功利色彩,比如求福、求报、求寿,求这些时心并不清净,因为有各种欲望和执著。比如有的人向观音借库,祈祷说“我来年要赚一千万”,有的人则祈愿全家人长命百岁,这都是在求福报。如果你不求这些,而且心很清净时,善行所积累的就是功德。
很多人一生很富有,也做了许多善事,却生不起一点功德,就是因为他们心有所求。当清净心生起,功德与福德都不求时,其行为才会有功德。托尔斯泰办学时没有想过要得到后世的美誉,但他确实得到了。这也是行为的反作用力。
做事的时候心要是非常清净,就可能生起功德。功德是帮助我们证悟的。但我们修行并不是为了求功德,真正的修行本身就是目的。有求的时候你得到的是福报,福报就是健康、平安、财富等世俗所说的好报;如果这时你的心仍然很清净,不执著于它,并能发起利众大愿的话,就可能生起功德。
不过,有时候,福德也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为你的修道积累一种“资粮”。比如说一个人经常布施和供养,看上去他把东西都给别人了,但实际上因为“业力”――行为的反作用力,他仍然拥有自己所布施和供养的一切。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有没有生起功德呢?功德生起的外现是:第一,执著少了;第二,贪、嗔、痴、慢、妒少了;第三,心清净了;第四,利众的慈悲心增长了。还有一种说法是:第一,智慧变得越来越清明;第二,定力逐渐增强;第三,不会再让世间的东西诱惑心灵。
在这些中间,最主要的是执著的破除,因为真正的功德就是执著的破除。以世间福报的形式出现的是“福德”,比如说最近财运很好,工作也很顺利;以出世间形式出现的叫“功德”,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执著,比如说会去努力做某事,但是假如这个事没做成的话,也不会烦恼难过。
我们举个例子,以“供养”而言,如果你的心中并没有供养者、被供养者、供养这些概念,也就不执著于某种功德,这时就自然会生起功德。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执著。
心性的明白和修行过程中间智慧的出现,也都是生起功德的体现。一些人在不求功德的情况下有了利众行为,功德就能产生,同时福德也有了。但是,如果你一心求功德,就只能产生福德。
比如说,一个作家不求功德和福德,但他写的书产生了许多善的行为,带给世人诸多清凉,让人们受到真理的感染。当这种善的行为和诸多清凉产生一种反作用力的时候,书的作者就能同时拥有功德和福德。当这种善行一直持续下去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马太效应”,他就会拥有更多的功德与福德。
--选自《让心属于你自己》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或者你有些家庭困扰,经常想哭,你责怪他人:“这个人不..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无论你学了多少天佛,念了多少天经,该业障现前的时候,还是会业障现前,这没什么不好,消业嘛!有些弟子学佛后,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却变得很奇怪,甚至有一点儿离谱。有个弟子..
吠陀婆本生
贪恋金钱享受是人生痛苦之源,佛家禁绝一切贪欲,并规劝世人不要追求身外之物,《吠陀婆本生》的主题即在此。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吠陀婆的法师,他精通一种巫术:每年,当天上星宿排列成一定形态时,他就念咒作法使天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好处
《心经》是一部非常简短的佛法经典。它主要讲述了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的表象其本质都是空的,我们不必执着于得到什么,也不用舍不得什么,也不要用自己的立场看待眼前的情境,这样人们就能少了很多烦恼,获得更多快乐。..
念诵药师经感应
念诵药师经感应是每个人都去感受到的,所以师兄一定要按照正确念诵药师经的步骤去诵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有感应出现,当师兄能够坚持的念诵的诵读时,也是能够全文都讲解了什么内容,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念药师经..
持诵楞严咒的感应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持诵楞严咒的感应。梦里:1、梦中,在一个..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十不起贪计身见愿。这一愿意谓:设使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以般若的空性,破除对身见的贪恋执著;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阿弥陀佛因地..
钟茂森:碎碑刻碑
钟茂森:碎碑刻碑安士先生引用了一段历史的故事给我们说明,利物利人的果报,以及自利他又有什么果报。这是讲到一个「碎碑刻碑」的故事,他是从《感应篇》的注解里面节选出来的。唐朝有一位医学大师,叫做孙思邈,孙..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作者: 素食星球这是个全民抗病的时代,医学的进步似乎让各种疾病都有了对策,罹患疾病的人会去医院接受治疗、定期服药或遵守特定的饮食和生活准则。但是疼痛呢?剧烈头痛、经痛、肠胃不适总是..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这次去甘肃看见很..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真相实验:黄鳝体内有要命的寄生虫。每年进入春夏之交,是食用黄鳝的旺季,但你可能不知道,黄鳝体内有多种寄生虫,烹熟都未必能杀死。这些寄生虫、解剖黄鳝时,用肉眼都能看见!某君的爸爸是黄..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现在人的心动荡得太厉害了,所以灾难就很多。大家都想着快、好,世间妄想多,想要享受得多,人间灾难就多。浮躁是最不好的东西,修道首先要除浮躁,内心要安详,安定,天下自得安宁。社会需..
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
今天有师兄问我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告诉师兄们,其实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是给不出来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的,药师经有药师经的功德作用,药师咒有药师咒的功德作用,我们只能说看自己需要哪一个的功德利益而选择哪..
邪淫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淫
邪YIN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YIN经论中说,以贪心、嗔心、痴心都可引起邪淫。一般来讲,大多数邪淫都是贪心引起的,这一点不用多讲,大家也应该很清楚。有些邪淫是嗔心引起的,如对怨敌的女人行淫,或者..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问: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如果身口意达不到一致,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达真堪布答:虽然你发心没有完全到位,但是你同时也发了一些善心,也生起了一..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佛教主张三世因果——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很吝啬,未曾布施,那么即便今世得到了亿万遗产,也未必有福享用;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多行布..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