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精、气、神,如果不保持住,财宝就被人抢去夺去

繁体

宣化上人:精、气、神,如果不保持住,财宝就被人抢去夺去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汝犹未识”:阿难在前边请问佛怎么样修行,为未来的众生请法,他虽然明白修行的道理,可是他并没有实地的经验。理论他是明白了,可是他没有经验,所以也就不知道修行中会有一些什么事情发生。所以佛就说:“你啊,现在还不知道呢!”你不知道什么?“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修楞严大定这个微密的观照,在修行这种的定里头,可有很多的魔事,这个魔并不是很显著的,而是非常之微细。

“魔境现前,汝不能识”:在你修道用功,用反闻闻自性的功夫时,可是这个魔境现前,你不认识这个魔怎么叫魔。“洗心非正,落于邪见”:你虽然洗心,但稍微有一点不对,不合乎正知正见,就会落到邪见去。

“或汝阴魔”:或者你自己心里生出来的魔——自心魔。或者就是由色阴生出来的十种魔,这也是属于你自己的。

“或复天魔”:或者又有天上的魔。为什么天上的魔他来魔你呢?就因为你这修行人修行有定力了。你这一有定力不要紧,可是魔王的宫殿都摇动了,就好像地震似的。他也有神通,那儿一摇动,他一观察:“啊,我这宫殿怎么无缘无故就摇动起来了呢?就破裂了呢?”喔,他就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人要成道业了!所以这种定力,把魔王的宫殿都要给破碎了。于是乎——你想破碎我吗?我就先破坏你的定!所以他就来破坏这个修道人的定力,这是天魔。

“或着鬼神”:鬼神也是这样,看见你要修行证果,他就妒忌了。你要证果?我先来破坏你的修行。于是乎他就钻到你的心窍里去,或者附到你的身上,令你定力就不成了,令你就走火入魔。这个着魔,前面这经上不是讲了,这最重要的。为什么着魔呢?就因为“洗心非正”,就因为你立心立得不正,所以你有一点邪心,哦,就着魔了!这叫走火入魔——走着火,入魔了。

“或遭魑魅”:或者遭魑魅魍魉,这都是妖怪之类的。

“心中不明,认贼为子”:你一遇到这种境界来了,心中不认识、不明白,你就认这个贼人做为自己的儿子。你想想,那你的东西他焉能不抢去、偷去呢?你把贼都引到家里来了,家里所有无价的珍宝都会给偷去的。

什么是你家里的无价珍宝呢?

我现在老老实实地告诉你,你切记啊!应该相信我的话,切记不要不相信我的话!为什么?这是对你的前途和生命有大关系的,什么是你的宝啊?就是你自己本有的如来藏性。这如来藏性,他能抢去吗?前面不是讲过精、气、神吗?你若是要恢复你的如来藏性,首先就要保持你的精、气、神,如果不保持住,那就是财宝被人抢去,被人给夺去,被人打劫去了,所以你要小心一点啊!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在修道中,你就是不着魔,也要有真正的智慧,要有择法眼。要你能认识佛法,自己到什么程度上应该知道。不要得少为足,像什么似的呢?“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就像那个修道修到第四禅的无闻比丘。怎么叫无闻比丘呢?就因为他自己没有那么大的知识,知识不够,知道佛教的道理很少,所以叫无闻比丘。

怎么样无闻呢?本来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都超过四禅天了。佛讲证到四果阿罗汉,就不会再受生死了。二果的圣人,名为一来,一生天上一来人间,这还有一番的生死;而初果就有七番生死。那么这种的境界都超过四禅天;这无闻比丘修行用功,他的程度只是到四禅天,就以为证了四果阿罗汉。其实这四禅天,根本就不是证果,这还是凡夫。

那么无闻比丘“妄言证圣”:他说自己证了四果阿罗汉。现在这个人不单以为四果阿罗汉这个程度都低了,这个人直认自己就是佛了!可是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那么自认是佛的这个人,你先问问他有几通。六通之中,鬼有五通,没有漏尽通;佛果位上有六通。我相信现在自认是佛的人,不要说六通、五通,我相信一通都不通。一通都不通,所以他就说他自己是佛了;如果他要是有一通,也就不会打大妄语的。

“天报已毕”:等他在天上的寿命完了之后,衰相现前:这个衰相,记得以前我讲的五衰相现吗?天上的人寿命终了,要死的时候,就有这五衰相现,有五种。谁记得就讲给大家听一听,若不知道的人,应该记一记,现在我就不必再讲了。

【编按】:五衰现相:(一)花冠萎谢、(二)衣着尘埃、(三)两腋汗出、(四)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

“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等到他天福尽了,五衰相现,寿命终了的时候,他就发了脾气。谁发脾气?这个无闻的比丘。发什么脾气呢?他说:“啊,我现在被佛给骗了!佛是欺骗人的,他说证四果阿罗汉就永远不受生死了,我现在为什么寿命又终了呢?又要去托生,又去受轮回?这是佛打妄语啊!”他这一谤佛,你说怎么样啊?就堕阿鼻地狱了。阿鼻狱,就是无间地狱。

根本他不是证到四果阿罗汉,他就说自己是四果阿罗汉,证果了;所以他天福享尽,寿命终了,又堕落了!他不知道他自己错误,而说佛说法说错了,根本佛说:“你没有证到四果阿罗汉嘛!你若证到四果阿罗汉,自然就没有生死了嘛!怎么还会有五衰相现呢?”所以他这一谤佛,即刻就堕无间地狱——阿鼻地狱,这是无闻比丘。

你说,现在说自己就是证得佛果了,就是佛,这样的人应该到什么地方去?这我都找不着他所去的地方,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

恭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李元一李元一,唐代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有一个女儿住在另一个院中。半夜中忽然看见神人,惊吓而死,她的颜色并不改变。她的丈夫严讷从秦来,到达苍湖。恍恍惚惚地看见他的妻..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上师教言集:三殊胜的最后一个是“回向殊胜”。为什么要回向?不回向的话,我们所做的功德,说个比如,以后生起一个嗔恨心的话会毁坏这个功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会毁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13):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上师(微博)教言集: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执着,只想着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你每做事情都会过分,别人也会很失望,没有人会理你,自己也痛苦。所以,要学会随顺别人,多想想..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在戒色方面,一谈及女性,似乎有人就会马上警觉,对女人要远离,女人不净,女人如何可怕等各方面的想法。其实,真正的戒色,并非一味地丑化女性,这样的方法,兴许对初期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主要内容出自《历史感应统纪》,又据《因果报应故事类编》材料汇编而成。白起生平事迹出自《史记》,而死后轮回三恶道之说分别出自《高僧传》《夷坚志》《群..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大般若经》云:「若于苦行作苦行想,终不能为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然诸菩萨摩诃萨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苦行作乐行想,于难行行作易行想,于诸有情作如父母、兄弟、妻子及己身想,为..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同修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

同修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一般我们做世间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时都要再三考虑,然后再做决定。我们帮助别人、利益众生是做好事,是佛菩萨的伟大事业。正因为如此,就更要小心谨慎,必须先观察、考虑清楚自己有没有这个..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七卷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七卷长水沙门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二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四。一致请三。一总述未了三。一展敬伸叹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

同性恋到底对不对?

同性恋到底对不对? 各位大德善知识 阿弥陀佛!! 不知道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对,我觉得应该和大家相互探讨,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帖子会变成很笑的很不好意思为什么呢? 同性恋,只是爱的性取向有所不同,又没有伤害..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一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一卢景裕后魏卢景裕字仲儒,节闵帝初年,做国子博士,信奉佛教,解释周易、论语。跟着他的兄长拜神。因为乡人反叛,逼迫他一起去对付西魏,后被捕押在晋阳监狱。他诚心念金刚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