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菩萨的地方_4

繁体

寻找菩萨的地方_1

寻找菩萨的地方    是谁带走了我的菩萨?我寻找着,却了无踪迹。难道就这样消失了吗?    菩萨是我心中的寄托,是对生命的信仰,是对未来的期待。而就这样,看不见菩萨了。我想知道,这到底怎么了,是哪里出问题了,是人心还是外境?    没有人告诉我,一个人静静地,无可奈何,心里难受不堪。佛告诉我,该去寻找菩萨的地方了。    整理行囊,动身出发,前往未知处。没有人知道前方是何方,但是人人都朝着前方行走。一个一个,一群一群,便是这样的执著,不顾一切。    菩萨的出现,是我的追寻,若一度的迷茫,不会有无可奈何。我问佛,人为什么会这么苦不堪言。佛不语,菩萨眉间慈祥。是谁救度了芸芸众生,是谁成就了菩提种性?    一路的崎岖,一路的相扶,一路的陪伴,菩萨就在身边。而现在,我们看不见菩萨了,是一种凄凉,一种怀念,一种思绪。    每日试图从经典中寻找,《心经》中观自在,《普门品》中观世音,一遍一遍,日复一日,我知道,菩萨就在那里,静静地等着    那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感情,扎根在我们的心田里。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故事,或是两个人之间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男孩,从小跟着奶奶去拜菩萨,奶奶告诉男孩,菩萨会保佑每一个拜他的人。小男孩那个时候心里便知道,任何时候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求拜菩萨。男孩长大后,成了一个终日侍佛陪菩萨的小和尚这是小和尚所梦寐以求的。    小和尚依旧不忘寻找菩萨,在寺院里,在佛学院里,在参学路上。    寻找菩萨的地方,是美丽的。还有志同道合的一群人,他们都是佛的侍者,都是抱着一样的目的,都是这么寻找菩萨的。他们来到中国最美的乡村,以为菩萨会出现在最美丽的地方。郁郁黄花,微微春雨,那一抹远处的烟霞,就像是菩萨的微笑。菩萨说:宁静的当下要时时观照自己内心,每一个心念都是我们修行的对象。呵!原来,菩萨就在这里,在美的地方,有美的发现,美的体悟,美的对象。    寻找菩萨的地方,是古色的。白墙灰瓦,青石铺路,细雨天井,透露出清代的古色。这里人民勤劳,忙忙碌碌,在这些身影中,或许有菩萨的出现。菩萨说:修行不离生活,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要认认真真对待,只有努力的人才会对得起时间,对得起人身,对得起佛陀的恩赐。呵!菩萨原来就在这里,在古色的地方,有古色的房子,有古色的劳动者,有古色的实践者。    寻找菩萨的地方,是高远的。山路四百弯,每一个转弯都是在静静呼吸,缓缓睁开眼,不知是谁,也不知在哪。似在迷迷糊糊,又似在真真切切,窗外的树绿花红,竹翠草青,好一派春天的景象。在山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处高低各不同。我们对着它,有的是敬畏,有的是亲切,有的是依赖。菩萨说:面对不同的环境时,我们不能心随境转。尽管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对环境的态度。一切唯心造,修好一颗平常心,一颗出离心,一颗菩提心。呵!菩萨原来就在这里,在高远的地方,有高远的山峰,有高远的树木,有高远的胸怀。    寻找菩萨的地方,是清净的。这是一座千年古剎,散发着久远以来,我们所习惯的,所好乐的,所需求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那是一种清净的气息,一种来自土地深处的气息,一种念佛一心不乱的气息。深藏着对净土世界的神往,手捧清水莲花,淤泥里,有我们对菩萨的期待。菩萨说,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是我们修行所需学习的,那是不变随缘的大智,随缘不变的大行。呵!菩萨原来就在这里,在清净的地方,有清净的莲花,清净的佛号,清净的信愿行。    寻找菩萨的地方,是天然的。一道道烧制的过程,形成了天然的青花瓷;一次次勾画的过程,练就了天然的青花纹;一丝丝拍打的过程,铸成天然的青花型。这是青花的世界,充满了对工艺的精益求精,是那么一种对生命的追求,对未来的追寻,对快乐的追逐。而我们不曾知道,是如何才能做得到?菩萨说:在工艺的世界里,在创作的世界里,在追寻的世界里,每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样。但是,心态要一样,如实面对自己,不论快乐还是苦痛,以一颗无所得的心,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做回自己的本来面目。呵!菩萨原来就在这里,在天然的地方,有天然的工艺,有天然的快乐,有天然的本来面目。    追寻菩萨的地方,是禅意的。运水的人,看着搬柴的人,搬柴的人,看着种地的人,种地的人休息,煮了一壶茶,茶香四溢,在他们的疲惫的身心里,留下来。那不只是茶,而是禅。运水与搬柴,无不是禅无不是修,怎么?看到的是普通不过的,平常不过的,可是,这日常点滴中的劳作,是农禅的时候,是证悟佛性的时候,是明心见性的时候。菩萨说:在生活中禅修,在禅修中生活,将禅意落实到生活的每一地每一处,是需要付出实践的事情。呵!菩萨原来就在这里,在禅意的地方,有禅意的境界,有禅意的道场,有禅意的师承生活禅。    小和尚一路的寻寻觅觅,在寺院里,在佛学院里,在参学路上。    故事中的小和尚还是小男孩的时候,每逢自己高兴或者不高兴,都会来到附近的庙里,轻声细语地告诉菩萨。而现在,奶奶不在了,菩萨依旧还在这里,小和尚每日更勤快地念着菩萨名字,拜着菩萨画像。因为这一切都是小和尚所梦寐以求的。    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感情,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传说着这么一个故事,一座庙,一群人,或者一座庙与一群人的传说。    菩萨一言一笑,一身一影,出现在经典里,《心经》中观自在,《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我们    我们一路的践行,一路的祈求,一路的坚信;而此刻,菩萨与我们同行,那是一种感动,一种契合,一种不舍不弃。    菩萨的出现,是我的追寻,从此不再会迷茫。菩萨告诉我们:人生来本就是苦,要学会忍受,是芸芸众生救度自己,是自己成就了菩提种性。    放下行囊,身心自在,回到原来处。这里是菩萨在的地方,所以人人都朝着这里行走。一群一群,一个一个,便是这样的坚持,不顾一切。    我找到了我的菩萨,我寻找的,其实一直没有离开过。或许,迷失的就是自己吧?    菩萨是我心中的寄托,是对生活的信心,是对当下的守望。而这样,看见了菩萨,便看见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做一回自己。    菩萨说:你一直寻找的,其实就是你自己。    那么,自己又是谁弄丢的?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或者你有些家庭困扰,经常想哭,你责怪他人:“这个人不..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无论你学了多少天佛,念了多少天经,该业障现前的时候,还是会业障现前,这没什么不好,消业嘛!有些弟子学佛后,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却变得很奇怪,甚至有一点儿离谱。有个弟子..

吠陀婆本生

贪恋金钱享受是人生痛苦之源,佛家禁绝一切贪欲,并规劝世人不要追求身外之物,《吠陀婆本生》的主题即在此。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吠陀婆的法师,他精通一种巫术:每年,当天上星宿排列成一定形态时,他就念咒作法使天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好处

《心经》是一部非常简短的佛法经典。它主要讲述了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的表象其本质都是空的,我们不必执着于得到什么,也不用舍不得什么,也不要用自己的立场看待眼前的情境,这样人们就能少了很多烦恼,获得更多快乐。..

念诵药师经感应

念诵药师经感应是每个人都去感受到的,所以师兄一定要按照正确念诵药师经的步骤去诵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有感应出现,当师兄能够坚持的念诵的诵读时,也是能够全文都讲解了什么内容,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念药师经..

持诵楞严咒的感应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持诵楞严咒的感应。梦里:1、梦中,在一个..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十不起贪计身见愿。这一愿意谓:设使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以般若的空性,破除对身见的贪恋执著;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阿弥陀佛因地..

钟茂森:碎碑刻碑

钟茂森:碎碑刻碑安士先生引用了一段历史的故事给我们说明,利物利人的果报,以及自利他又有什么果报。这是讲到一个「碎碑刻碑」的故事,他是从《感应篇》的注解里面节选出来的。唐朝有一位医学大师,叫做孙思邈,孙..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作者: 素食星球这是个全民抗病的时代,医学的进步似乎让各种疾病都有了对策,罹患疾病的人会去医院接受治疗、定期服药或遵守特定的饮食和生活准则。但是疼痛呢?剧烈头痛、经痛、肠胃不适总是..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这次去甘肃看见很..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真相实验:黄鳝体内有要命的寄生虫。每年进入春夏之交,是食用黄鳝的旺季,但你可能不知道,黄鳝体内有多种寄生虫,烹熟都未必能杀死。这些寄生虫、解剖黄鳝时,用肉眼都能看见!某君的爸爸是黄..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现在人的心动荡得太厉害了,所以灾难就很多。大家都想着快、好,世间妄想多,想要享受得多,人间灾难就多。浮躁是最不好的东西,修道首先要除浮躁,内心要安详,安定,天下自得安宁。社会需..

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

今天有师兄问我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告诉师兄们,其实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是给不出来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的,药师经有药师经的功德作用,药师咒有药师咒的功德作用,我们只能说看自己需要哪一个的功德利益而选择哪..

邪淫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淫

邪YIN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YIN经论中说,以贪心、嗔心、痴心都可引起邪淫。一般来讲,大多数邪淫都是贪心引起的,这一点不用多讲,大家也应该很清楚。有些邪淫是嗔心引起的,如对怨敌的女人行淫,或者..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问: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如果身口意达不到一致,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达真堪布答:虽然你发心没有完全到位,但是你同时也发了一些善心,也生起了一..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佛教主张三世因果——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很吝啬,未曾布施,那么即便今世得到了亿万遗产,也未必有福享用;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多行布..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