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坐禅

繁体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于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唐朝来,现在去印度取经。你在这里做什么呢?”老修行说:“我在等待释迦牟尼佛出世,帮助佛弘扬佛法。”玄奘法师说:“怎么你还在等佛出世,释迦牟尼佛已涅槃一千多年了。”老修行说:“真的吗?既然这样,我只好等当来下生弥勒尊佛降世吧!”老修行准备再入定,玄奘法师对他说:“我有事跟你商量。”老修行回答:“你不要再打我闲岔,我不要管闲事。”玄奘法师说:“这不是我私人的事情,虽然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但佛法仍然住世,我要你帮助弘扬佛法,续佛慧命。你现在到大唐国去等候我取经回来,一同弘扬佛法。你从这里向东行,托生到有黄琉璃瓦的人家去吧!”

唐玄奘法师于出发往印度取经之前,曾对唐太宗预言:“松树的树枝,现在朝向西方长,等朝向东方长时,我便取经回来。”有一天,唐太宗看见所有的树枝,都朝向东方长,便知玄奘法师将要回国。玄奘法师回到长安时,太宗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门欢迎,仪式非常隆重,可说车水马龙,万人空巷。玄奘法师见到唐太宗,便立刻对太宗说:“恭喜陛下,添了一位皇子。”太宗说:“我没有多添儿子,仍然只有一个太子。”玄奘法师立刻观察究竟怎样一回事?原来他叫老修行托生到皇宫,老修行走错门,跑到尉迟敬宗家中,作为尉迟公的侄儿(出家法名为窥基)。玄奘法师乃令尉迟公的侄儿出家,但被他拒绝。于是要求唐太宗下诏书,命令他出家,并且对唐太宗说:“只要他出家,无论要求什么条件,皆可答应。”唐太宗即时下圣旨,命令尉迟公侄儿出家。他奉旨出家,便向皇帝要求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本来佛教不允许喝酒,可是我不愿戒酒,我希望不管到那里,要有一车酒跟着我。”皇帝知道佛教五戒中,有一戒不饮酒。但玄奘法师曾说,他有任何条件的要求都要答应。于是皇帝准许第一个要求。“第二个条件,我生在武将之家,习惯吃肉,以后每天要有新鲜肉供我吃。”本来出家人不吃肉,但玄奘法师声明在先,请皇上答应他所提出的任何条件,于是唐太宗答应他第二个要求。“第三个条件,我有生以来,便喜欢美女,不论到哪里,也要有一车美女陪同。”唐太宗满他的愿,答应他第三个要求。

尉迟公侄儿出家时,朝廷文武百官皆送他到长安入兴善寺出家。是日,寺中钟豉齐呜,他听到钟豉声,顿然开悟。记起他原来是老修行,为了帮助玄奘法师弘扬佛法而来的。自证得宿命通后,他便放弃醇酒、鲜肉、美女三车,所以窥基祖师(法相宗第二祖)又名三车祖师。

这位祖师可以目下十行字,耳听百人声。窥基祖师帮助玄奘法师翻译法相宗诸论,功不可没,有“首论疏主”之称。

老修行一坐就坐几千年,而我们每天只不过坐二十一小时,根本算不了一回事。所以凡事也要视作等闲,无所执著。忍苦忍痛,忍一时之痛,才能得到永远的快乐。各人要勇猛精进,努力修行,一切的障碍,都必定迎刃而解。

我有一个方法治腿痛,当你们的腿痛时,可以骗一骗你的腿说:“我才坐一会儿而已,只不过一分钟。”等你坐了二十一小时,也犹如一分钟那样的短暂,腿就不会痛了。如果这个方法灵验,就是妙法。

窥基祖师生于武将之家,性情豪放,身材健硕,表面看来有点粗豪。虽然吃斋,仍很肥胖。他听说终南山有位道宣律师,精进修行,严持戒律,德行感动天人送饭。这位律师具足四大威仪,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他日食一餐,持戒清净,天人向他求福报,故每天供养,为他送饭。

窥基祖师听到这个消息,动了一念,希望能尝试天厨妙供的滋味,于是便往道宣律师处赶斋去。佛教里的规矩,出家人有供养,必然大家分享,有地方大家同住,不分彼此。当天未到中午时,窥基祖师已到达终南山,来到道宣律师所住的茅蓬,说明来意。道宣律师表示欢迎,大家分享天食。在往日,天人必定准时把供养送到,可是这天迟迟未来送饭,等待到天黑了,始终不见天人送供养。窥基祖师很失望,发唠骚埋怨道宣律师。律师遵守戒律,没有反驳。

晚上住在律师茅蓬中,大家相对无语,窥基祖师不久便睡着了,鼾声如雷,把道宣律师吵得不耐烦,心想:“什么修行,呼呼大睡,鼻鼾如雷,吵得我不能专心打坐,早知如此,不要他留宿!”道宣律师继续打坐,忽然觉得身上有点痒,伸手往痒处一摸,摸出两只虱子,为持戒不杀生,把它们放在地上,又继续打坐。

翌日早上,道宣律师很不高兴地责备窥基祖师说:“你整夜呼呼大睡,一点也不知道修行,还打扰我不能打坐,那有资格当论师呢?”窥基祖师回答:“你昨天晚上,从身上摸到两只虱子,虽然没有杀死它们,可是把它们摔到地上,一只的腿断了,一只被摔死了。摔死的那只虱子,它到阎罗王处告你一状,说你破戒把它摔死,我却为你说好话,说你无心杀那虱子。”

道宣律师听了之后,觉得这确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位法师睡得鼻鼾如雷,竟然知道他从身上摸着两只虱子这回事。窥基祖师不等待天人送供养,只好离开终南山,返回长安去了。

这天午时,天人准时把供养送来,道宣律师问天人:“何故?昨天不送供养来?”天人立即跪下答道:“昨天我依照时间来送供养,可是在四十里外,便见金光闪耀,照得我无法看见前路。我曾问当地的土地神:“这是什么缘故?”土地神告诉我说:“有一位肉身菩萨到你的茅蓬来了。”金光闪烁,所以我无法给你送饭。今天金光消逝,我才可以送供养来。”

道宣律师听后,生大忏悔,忏悔自己见到肉身菩萨不知景仰,反责怪菩萨鼻鼾如雷,从此之后,这位律师更加努力修行,成为南山律之初祖,撰《高僧传》流通于世。(信息来源:摘自《人生要义》)

编辑:明蓝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或者你有些家庭困扰,经常想哭,你责怪他人:“这个人不..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无论你学了多少天佛,念了多少天经,该业障现前的时候,还是会业障现前,这没什么不好,消业嘛!有些弟子学佛后,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却变得很奇怪,甚至有一点儿离谱。有个弟子..

吠陀婆本生

贪恋金钱享受是人生痛苦之源,佛家禁绝一切贪欲,并规劝世人不要追求身外之物,《吠陀婆本生》的主题即在此。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吠陀婆的法师,他精通一种巫术:每年,当天上星宿排列成一定形态时,他就念咒作法使天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好处

《心经》是一部非常简短的佛法经典。它主要讲述了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的表象其本质都是空的,我们不必执着于得到什么,也不用舍不得什么,也不要用自己的立场看待眼前的情境,这样人们就能少了很多烦恼,获得更多快乐。..

念诵药师经感应

念诵药师经感应是每个人都去感受到的,所以师兄一定要按照正确念诵药师经的步骤去诵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有感应出现,当师兄能够坚持的念诵的诵读时,也是能够全文都讲解了什么内容,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念药师经..

持诵楞严咒的感应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持诵楞严咒的感应。梦里:1、梦中,在一个..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十不起贪计身见愿。这一愿意谓:设使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以般若的空性,破除对身见的贪恋执著;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阿弥陀佛因地..

钟茂森:碎碑刻碑

钟茂森:碎碑刻碑安士先生引用了一段历史的故事给我们说明,利物利人的果报,以及自利他又有什么果报。这是讲到一个「碎碑刻碑」的故事,他是从《感应篇》的注解里面节选出来的。唐朝有一位医学大师,叫做孙思邈,孙..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作者: 素食星球这是个全民抗病的时代,医学的进步似乎让各种疾病都有了对策,罹患疾病的人会去医院接受治疗、定期服药或遵守特定的饮食和生活准则。但是疼痛呢?剧烈头痛、经痛、肠胃不适总是..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这次去甘肃看见很..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真相实验:黄鳝体内有要命的寄生虫。每年进入春夏之交,是食用黄鳝的旺季,但你可能不知道,黄鳝体内有多种寄生虫,烹熟都未必能杀死。这些寄生虫、解剖黄鳝时,用肉眼都能看见!某君的爸爸是黄..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现在人的心动荡得太厉害了,所以灾难就很多。大家都想着快、好,世间妄想多,想要享受得多,人间灾难就多。浮躁是最不好的东西,修道首先要除浮躁,内心要安详,安定,天下自得安宁。社会需..

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

今天有师兄问我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告诉师兄们,其实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是给不出来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的,药师经有药师经的功德作用,药师咒有药师咒的功德作用,我们只能说看自己需要哪一个的功德利益而选择哪..

邪淫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淫

邪YIN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YIN经论中说,以贪心、嗔心、痴心都可引起邪淫。一般来讲,大多数邪淫都是贪心引起的,这一点不用多讲,大家也应该很清楚。有些邪淫是嗔心引起的,如对怨敌的女人行淫,或者..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问: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如果身口意达不到一致,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达真堪布答:虽然你发心没有完全到位,但是你同时也发了一些善心,也生起了一..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佛教主张三世因果——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很吝啬,未曾布施,那么即便今世得到了亿万遗产,也未必有福享用;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多行布..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