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佛号加持,真发厌离心

繁体

一、厌离心来自智慧的关照

信、愿、行,愿这个科目就是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两种心理状态的。为什么我们能够有厌离心?它是来自智慧的一种关照。

一切众生都生活在八苦交煎里面,但往往很多人自己意识不到这个苦,他就堪忍(娑婆世界意为;堪忍)堪忍我们的三毒烦恼,堪忍我们种种不如意的苦难现实。在这种状态当中,能够敏锐地透过生命的现象知道它本体上的苦的话,这就有点智慧了。进而我们了解;苦是由烦恼所招感的。当我们了解到是由于自己的烦恼(贪、嗔、痴、慢、疑)感招了五浊恶世的依报和陋劣身心的正报,自然就会升起一种厌离心,所以这种厌离心也是一种智慧的透显。这是从它对现实的关照来看,产生厌离,这个厌离一定要有一个新的参照系,所以一定要有一个超然的存在,那就是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一真法界。

它其实也是我们清净心里面所升华出来的一种参照系,通过认知、接纳、信受、神往,而后才会产生的一种心理。所以厌离和欣求正好是一体两面,由厌离激发出了欣求,由欣求一真法界的清净,又带动了厌离心,互相增上。众生有的是从厌离心开始,有的是从欣求心开始,无论从哪个开始,它都会产生一种相互影响、增上互动的效果。

确实,如果净业行人对娑婆世界没有厌离心,他的愿就不恳切,他就会贪生怕死。贪生怕死就是对;我的执著,身见还没有看破,没有看破就有一种贪恋执著。就好像有的念佛人,他也念念佛,实际上他天天想到的是他事业很繁忙,没有时间念;还有的人甚至说;我现在没有时间学佛,等我退休了再来学佛等等,这些都是不具备厌离心的表现。或者这段时间生意亏了,又生病了,这时候他好像有点厌离心;到时候一看,身体又强壮了,又赚钱了,又当官了,那厌离心又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果生活非常顺利,有空调、有冰箱、有娇妻美眷......;唉呀,去西方极乐世界干什么,这已经就是我的极乐世界了。

所以世间人一定要以苦为师,要有这种危机感,以此激发我们的厌离心。凡夫众生要生起厌离心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从厌离心下手。

二、发不出厌离心的原因

净土三资粮信愿行中,愿的本质内涵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为什么要厌离娑婆?这里有几个概念要了解清楚。印祖用一种非常有表现性的文句来说,厌离娑婆,就好像一个监狱里面的囚犯,希望赶紧出离牢狱一样。我们就是这个囚徒,大一点说,这个三界就是牢狱,我们在三界里面出不去,不能做主。缩小到我们这个地球出不去,万有引力。再缩小在我们这个身体,我们身体也像一个牢狱,我们的心性透不出来。这些都是很苦的,不得自在、不得自由,种种苦难的煎熬、种种苦难的系缚,无常的逼迫。但是有一个自由自在的天地,那是正常的生命状态,由于我们一念无明,自己到了牢狱里面来了,现在有个机会可以从牢狱里面出来,我们要赶紧出来!

但问题是我们迷惑颠倒,在牢狱里面呆久了,他认知不了自己的是一个囚犯的角色,甚至把牢狱认为是自己正常的情况,还不想出来。真是可怜悯者。《法华经》里面的火宅喻,实际上是给我们传达一个信息,真实的现象是三界如火宅。这个房子已经即将要倒塌,然而我们这些人,就是这个火宅里面,还在那里玩耍、还在那里;享福、还在那里做各种各样的;事业。在外面的这个父亲急坏了,就呼唤自己的子女出来。但子女还不听话,觉得我呆在这里面还很好,很快乐。于是父亲也只有巧设方便,知道他们原来的爱好,就说:;你们出来吧!我这里有很好的玩具,有鹿车,有牛车。子女们听说外面有好玩的东西,才争先恐后出去,是这样离开三界牢狱的。

我们没有一念的厌离心是因为什么?是因为认知不到这是苦难的牢狱,没有智慧。所以我们能不能接受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能不能落实在我们的认知上,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是否知道己就是牢狱里面的囚犯,拖着沉重的镣铐,带上了手铐,每天经受苦毒的拷打,没有一刻的自由。我们一旦认知到,对这种牢狱的厌离、出离之心就油然而生,愿意离开这个娑婆世界!

三、靠这句佛号加持,真正生发厌离心

我们这世间的众生发出离心是很难出的。无量劫以来就在这五欲六尘里面打滚,就在这个妄想杂念堆里讨日子过,而且认为五欲六尘是人生幸福的本质内涵,就像一个厕所里面的蛆虫在大便里面往返它是其乐融融,不知道污秽。所以我们能认知到这个世界的污秽,决心出离它,本身要具有甚深的智慧才能产生这念出离心。我们没有这个智慧,于是阿弥陀佛就用悲心,把令我们生起出离心的这个功德都在名号当中把它编码好了。对这本人也有点小小的体会。原来我在支提山念过四十九天的佛号,念五百万声,当然自己业障很重,一点功夫都没有。但是中间确实产生了一种极强的厌离之情,就感觉这个世间太苦太苦,活了这么多年,怎么活的?竟然能够活过来,真是不堪回首!平时这种苦很难感觉出来,就在念佛十多天以后就出来了,真是苦不堪言。

所以我才深信,因为原来在佛经里面谈到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功德包括令我们产生厌离和向往的心,凝结在佛号当中了。我认为通过我个人小小的体验它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我常常劝那些念佛的人,有否信心、有否出离心,你还是老实的念佛,把我们全身心交给阿弥陀佛。当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的时候,实际上它就展示着我们一个苦难的众生,对一种绝对超验救度力量的全身心皈依。

我们体会到,这句佛号以一念转换百千万亿个妄念的转换功能不可思议,才深刻地感觉到阿弥陀佛对我们具有多么大的恩德。他老人家给我们这个佛号万德洪名,这句万德洪名里面具足智慧光,排遣我们的愚痴;具足欢喜光,能让我们改变瞋恚的心理;具足清净光,令我们淫欲的念头转化清净;具足不断光,让我们散乱放逸的心能够精进不间断;具足超日月光,照透我们无名黑暗的内心。名号所在之处就是弥陀光明注照之时,我们得到名号的注照,身心就柔软了,我们阿赖耶识的善根就会破土而出,我们就会生出厌离娑婆、求生极乐的菩提心。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或者你有些家庭困扰,经常想哭,你责怪他人:“这个人不..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无论你学了多少天佛,念了多少天经,该业障现前的时候,还是会业障现前,这没什么不好,消业嘛!有些弟子学佛后,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却变得很奇怪,甚至有一点儿离谱。有个弟子..

吠陀婆本生

贪恋金钱享受是人生痛苦之源,佛家禁绝一切贪欲,并规劝世人不要追求身外之物,《吠陀婆本生》的主题即在此。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吠陀婆的法师,他精通一种巫术:每年,当天上星宿排列成一定形态时,他就念咒作法使天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好处

《心经》是一部非常简短的佛法经典。它主要讲述了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的表象其本质都是空的,我们不必执着于得到什么,也不用舍不得什么,也不要用自己的立场看待眼前的情境,这样人们就能少了很多烦恼,获得更多快乐。..

念诵药师经感应

念诵药师经感应是每个人都去感受到的,所以师兄一定要按照正确念诵药师经的步骤去诵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有感应出现,当师兄能够坚持的念诵的诵读时,也是能够全文都讲解了什么内容,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念药师经..

持诵楞严咒的感应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持诵楞严咒的感应。梦里:1、梦中,在一个..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十不起贪计身见愿。这一愿意谓:设使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以般若的空性,破除对身见的贪恋执著;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阿弥陀佛因地..

钟茂森:碎碑刻碑

钟茂森:碎碑刻碑安士先生引用了一段历史的故事给我们说明,利物利人的果报,以及自利他又有什么果报。这是讲到一个「碎碑刻碑」的故事,他是从《感应篇》的注解里面节选出来的。唐朝有一位医学大师,叫做孙思邈,孙..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作者: 素食星球这是个全民抗病的时代,医学的进步似乎让各种疾病都有了对策,罹患疾病的人会去医院接受治疗、定期服药或遵守特定的饮食和生活准则。但是疼痛呢?剧烈头痛、经痛、肠胃不适总是..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这次去甘肃看见很..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真相实验:黄鳝体内有要命的寄生虫。每年进入春夏之交,是食用黄鳝的旺季,但你可能不知道,黄鳝体内有多种寄生虫,烹熟都未必能杀死。这些寄生虫、解剖黄鳝时,用肉眼都能看见!某君的爸爸是黄..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现在人的心动荡得太厉害了,所以灾难就很多。大家都想着快、好,世间妄想多,想要享受得多,人间灾难就多。浮躁是最不好的东西,修道首先要除浮躁,内心要安详,安定,天下自得安宁。社会需..

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

今天有师兄问我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告诉师兄们,其实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是给不出来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的,药师经有药师经的功德作用,药师咒有药师咒的功德作用,我们只能说看自己需要哪一个的功德利益而选择哪..

邪淫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淫

邪YIN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YIN经论中说,以贪心、嗔心、痴心都可引起邪淫。一般来讲,大多数邪淫都是贪心引起的,这一点不用多讲,大家也应该很清楚。有些邪淫是嗔心引起的,如对怨敌的女人行淫,或者..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问: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如果身口意达不到一致,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达真堪布答:虽然你发心没有完全到位,但是你同时也发了一些善心,也生起了一..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佛教主张三世因果——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很吝啬,未曾布施,那么即便今世得到了亿万遗产,也未必有福享用;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多行布..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