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慧远的念佛法门——向学法师

繁体

庐山慧远的念佛法门——向学法师

二、慧远对弥陀信仰的原因和念佛三昧的内涵

慧远创立白莲社,与其徒众精修“念佛三昧”共期西方弥陀净土,被后世推崇为中国净土宗的始祖,享誉中国、日本等国家。庐山的念佛结社创于元兴元年七月,由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共同在般若精舍的无量寿佛前,修念佛三昧。参加念佛的社员大众首先齐集在无量寿佛前举行斋会,发愿共同期望往生西方弥陀国土,当时刘遗民专为此举写了发愿文。《高僧传》中记载了当时的情形:

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集。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殷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前,建斋立誓,共其西方,乃令刘遗民著其文曰:维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花,敬廌而誓焉……

以慧远为首的大众深信善恶的报应,因果不灭贯通三世,而且这种三世业报是不可避免的。另外他们由“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初”,对人生无常,为期短促的切身感悟,为此,他们朝夕不懈勇猛精进,专心一意观念阿弥陀佛,以期从业报中得到解脱。这些思想在刘遗民执笔撰写的《发愿文》中谈到:

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此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也。

可见,庐山结社念佛首先是建立在三世因果相续不灭的共识,他们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生死流转,由业感果,善业感善果,恶业招恶果,众生由此而在六道中迁转轮回,不得解脱。同时他们也共同切身体会到人生无常的道理,至于这点,除了《发愿文》中的叙述之外,慧远在《答桓玄书》中也说:“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以此而寻,熟能久停,岂可不为将来作资也?”他们了悟了人生无常,为期短促,深知因果报因,六道难拔,所以他们产生对弥陀国土的信仰,结社念佛以期将来获得解脱往生彼国世界。

在庐山的念佛结社所修习的念佛行法,慧远没有专著论述,但我们根据他给刘遗民的信和刘遗民代表慧远等人在阿弥陀佛像前共同立誓的《发愿文》,以及慧远的《念佛三昧诗集序》等内容中可以窥见其念佛法门之大概。

慧远等人在往生弥陀国土的方法,是平时所讲的观想念佛,就是以佛作为观想的对象,专注一心观想阿弥陀佛国的美好庄严以及佛身的种种相好,最后达到定中见佛的目的。这种以禅定为行持特点的念佛法门,即是“念佛三昧”。至于“三昧念佛”的内涵,如他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说:“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明。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明则无幽不彻。”意思就是说,以专一集中其心,摈弃一切的妄想。由于专注一心就能使行持的心志趣于一致不被分散,即不散乱;由于妄想的摈除,气息就得以虚通无有阻碍产生智慧,而达到神识清明彻见一切的功效。行持三昧的方法很多,最后能达到深入禅定境界的皆可称为三昧。那么庐山慧远为什么以念佛为行持而入三昧呢?因为他认为“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在他看来,有很多的行持都能达到三昧的功用,但他以为念佛三昧的功德最高,而且也容易见其功效。他对此接着解释说:

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至,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根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之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

其大体意思是说,因为如来于无方世界应化无量众生,能感应念佛之众生,所以念佛三昧最为殊胜。入此三昧虽然远离种种分别知,而所观的对象却能宛然明了。甚至“内照交映”,万象明了。平常人耳目所不能达到的境界,于此三昧中能闻能见。在此念佛三昧如得见佛,那些尘累滞情则自可消除断尽。可见,念佛三昧的殊胜之处,是其他三昧难于伦比的。因此,慧远提倡行持念佛三昧之佛门,并且亲自带领大众精进修持此行。

从上述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慧远的念佛法门是以观想为行经,而达到定中见佛消除烦恼为目标的。从另一侧面也可看出,慧远的念佛思想是以自心的观想与佛的感应相结合的行门,也体现了慧远念佛往生弥陀国土的思想中已经有了自力与他力相结合的二力说。

有关以佛作为观想对象而修三昧的殊胜,在刘遗民的《发愿文》中也说到:“盖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苟求之无生,则渺茫河津。”以佛为对象而行观想,则容易得到感应。如果没有观想对象,就好象一只小舟在渺茫无际的汪洋中停靠不了河津。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上师教言集:三殊胜的最后一个是“回向殊胜”。为什么要回向?不回向的话,我们所做的功德,说个比如,以后生起一个嗔恨心的话会毁坏这个功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会毁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13):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上师(微博)教言集: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执着,只想着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你每做事情都会过分,别人也会很失望,没有人会理你,自己也痛苦。所以,要学会随顺别人,多想想..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在戒色方面,一谈及女性,似乎有人就会马上警觉,对女人要远离,女人不净,女人如何可怕等各方面的想法。其实,真正的戒色,并非一味地丑化女性,这样的方法,兴许对初期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主要内容出自《历史感应统纪》,又据《因果报应故事类编》材料汇编而成。白起生平事迹出自《史记》,而死后轮回三恶道之说分别出自《高僧传》《夷坚志》《群..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大般若经》云:「若于苦行作苦行想,终不能为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然诸菩萨摩诃萨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苦行作乐行想,于难行行作易行想,于诸有情作如父母、兄弟、妻子及己身想,为..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同修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

同修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一般我们做世间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时都要再三考虑,然后再做决定。我们帮助别人、利益众生是做好事,是佛菩萨的伟大事业。正因为如此,就更要小心谨慎,必须先观察、考虑清楚自己有没有这个..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七卷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七卷长水沙门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二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四。一致请三。一总述未了三。一展敬伸叹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

同性恋到底对不对?

同性恋到底对不对? 各位大德善知识 阿弥陀佛!! 不知道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对,我觉得应该和大家相互探讨,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帖子会变成很笑的很不好意思为什么呢? 同性恋,只是爱的性取向有所不同,又没有伤害..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一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一卢景裕后魏卢景裕字仲儒,节闵帝初年,做国子博士,信奉佛教,解释周易、论语。跟着他的兄长拜神。因为乡人反叛,逼迫他一起去对付西魏,后被捕押在晋阳监狱。他诚心念金刚经..

阎王的感叹

有个事业有成的年轻人,正值壮盛之年,却被黑白无常带到阴曹地府。;为什么这么早就把我抓来?他忿恨不平地问阎王。;你的时辰到了啊!根据黑白无常提的报告书中这样写着:浑浑噩噩,四肢无力,满脸愁容,健康不佳,压..

史书记载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一

史书记载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一卢景裕后魏卢景裕字仲儒,节闵帝初年,做国子博士,信奉佛教,解释周易、论语。跟着他的兄长拜神。因为乡人反叛,逼迫他一起去对付西魏,后被捕押在晋阳监狱。他诚心念金刚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