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愿法师:念佛人临命终时佛来接引的误区

繁体

开愿法师:念佛人临命终时佛来接引的误区

开愿法师开示:念佛人临命终时佛来接引的误区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要顺着它的自然规律来才是对的。要知道,环境易得也易失。这个易得就像我们现在,感觉这样轻而易举地就聚在一起了,但是深想起来却不是这样简单的。大家吃了多少苦才遇到真身,遇到真佛,才能够相聚。易失,当我们忽然哪一天失去了,就会知道此生真是太遗憾了,把自己这样大好的机会给错过去了。

我们现在的条件还有限。将来我们寺院建成、正规起来之后,各个区域个个方面都要清清楚楚的。大家都有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大家都有一个身心安稳的磁场。但是在这种现有的条件下,可能艰苦一点儿,但应该更加珍惜。这个时候才体现出我们的和谐。如果一切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那个和谐是自然的。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大家互相包容,互相赞叹,大家一条心的话,这才是难得可贵的,这是任何的物质代价换不来的。

新的一年了,我们要使自己的灵性再上一层,就要增加自己的定力。平时自己哪一方面的烦恼最严重,如果突破不了,这个方面先不要接触,然后一心念佛。念佛会把这个转过来。烦恼力量强的时候,要用念佛的力量来转,或者读经。强和强碰,有时候转换的力量会更强,就会将不好的念头给转换掉。

念佛法门非常殊胜,但也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说是易行道,念佛就能往生成佛,佛也发愿念佛之人临命终时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是有个条件的。条件是一心不乱。你到一心不乱了没有?最重要的还有,到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我们平时的时候心都在颠倒当中,你说我临命终的时候心就不颠倒了,这可能吗?平时我们都是颠倒的,颠倒就是我们的功夫不够。

佛和历代的祖师大德都告诉我们,念佛法门不是小乘是大乘。而且佛在《无量寿经》上说得很明白,能够信受行持此法,得名是他的第一弟子。历代祖师也讲,这是至高至深至圆至上的大法门。你真正到理一心不乱的时候,花开见佛悟无生。这个和禅宗的开悟,明心见性是一样的。现前证不退转,不是要临命终了才去。

昨天妙鸿就说这个问题,他说,我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愿望是太好了。我说这个是对的,可是我们要知道,成佛成菩萨不是死了以后才去的,是活着去的,活着就能成佛成菩萨。他一听,惊讶了。啊?!这么回事啊?!倒吸了一口气说,我以为临命终时佛来接引咱们就成佛去了,是活着成佛成菩萨啊?

这是个大问题,一般念佛人都有这个弊病,感觉现在偷偷懒,不精进不要紧,等死了以后佛菩萨接引就可以往生了。死的时候要积极,死的时候我把门一关就在那里念,念7天佛来接引我,我就走了,那多好。这是一个误区。这是不读佛经不明佛理,不明白真正的原因。若临命终,什么命终?如果从字面上讲,就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佛来接引我们走了,这样解释也没有错误。但是命终,是哪个命?是凡夫业障之命,妄情妄见妄想之命,终了,真知真见的真生命就出现了。真知真见的真生命就是如如的佛性,证得彼佛,你的觉性现在你面前,这个时候一现前就成佛了。六祖惠能24岁就成道了,释迦佛30岁就成佛了,人家还活着啊,释迦佛成佛后讲经说法49年,惠能还住世将近40年弘法利生。

大家要明了临命终时,是哪个命啊?你这个身体的命不重要,身体的命,不论学佛不学佛都会终的。关键你的业障、烦恼、情识之命,终的时候见的彼佛就是你清净如如的自性、光明本体。这个佛见了,那见真佛了,那生的是常寂光净土。能在临命终时见佛,说明你很用功了,很努力的修行了,但是这个时候往生的是凡圣同居土,最多能生到方便有余土。如果你一心努力去证得,当生现前,就不是实报庄严土了,是诸佛所在的常寂光净土。亲证诸佛法身,见此彼佛,见“他”你就圆满了,就像释迦佛成道以后所说的,妙哉妙哉,原来山河大地,如如皆是,无有一物不是如此。到那时候你的问题就解决了。

临命终时见佛,接引你往生到极乐世界,说明你理一心的程度没有到,你的功底功夫只达到这个程度。这种情况下,你到极乐世界不是享福去了,去当小学生去了,还要跟着阿弥陀佛接着学道,妄识妄见妄情的这个“命”再终了,才能见到你自己的真佛,那时候叫真见佛。比如圆满的佛性就像月亮一样,下面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就像是月光和水里面的影子。说他真,还不是圆满的真佛,说他是假,他也不假。但是你见的是他佛和自佛之间的佛,你没有见到真正的佛。你在极乐世界接着修行,参禅也好,打坐也好,念佛也好,经行也好,到那一天,还是要把你妄念妄想情识这些东西都断掉了,你才能见到你自己的真佛。

修行的道路上,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的人念佛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了,因为理不明,而且一生当中很难有机会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讲的人都很难把他讲出来,何况听的人去听懂呢?这就是佛法的奥妙,佛法的不可思议,古德讲:“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

此生当中,可以说是无量劫的积累到现在,才有这个机缘聚在一起,把这个事情终于给看明白了了解透了,等于是一丝毫的障碍一丝毫的迷惑都没有了,光明全部展现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可以说,我们太幸福了。如果坚持下去,五年决定都有成就,更别说十年了,十年就会有大成就的。这也是大家的福报。

——节选自出关后对义工的开示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李元一李元一,唐代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有一个女儿住在另一个院中。半夜中忽然看见神人,惊吓而死,她的颜色并不改变。她的丈夫严讷从秦来,到达苍湖。恍恍惚惚地看见他的妻..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上师教言集:三殊胜的最后一个是“回向殊胜”。为什么要回向?不回向的话,我们所做的功德,说个比如,以后生起一个嗔恨心的话会毁坏这个功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会毁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13):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上师(微博)教言集: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执着,只想着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你每做事情都会过分,别人也会很失望,没有人会理你,自己也痛苦。所以,要学会随顺别人,多想想..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在戒色方面,一谈及女性,似乎有人就会马上警觉,对女人要远离,女人不净,女人如何可怕等各方面的想法。其实,真正的戒色,并非一味地丑化女性,这样的方法,兴许对初期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主要内容出自《历史感应统纪》,又据《因果报应故事类编》材料汇编而成。白起生平事迹出自《史记》,而死后轮回三恶道之说分别出自《高僧传》《夷坚志》《群..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大般若经》云:「若于苦行作苦行想,终不能为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然诸菩萨摩诃萨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苦行作乐行想,于难行行作易行想,于诸有情作如父母、兄弟、妻子及己身想,为..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同修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

同修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一般我们做世间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时都要再三考虑,然后再做决定。我们帮助别人、利益众生是做好事,是佛菩萨的伟大事业。正因为如此,就更要小心谨慎,必须先观察、考虑清楚自己有没有这个..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七卷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七卷长水沙门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二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四。一致请三。一总述未了三。一展敬伸叹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

同性恋到底对不对?

同性恋到底对不对? 各位大德善知识 阿弥陀佛!! 不知道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对,我觉得应该和大家相互探讨,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帖子会变成很笑的很不好意思为什么呢? 同性恋,只是爱的性取向有所不同,又没有伤害..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