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少女身背后,臭气显露九孔门。

繁体

当观少女身背后,臭气显露九孔门,

如肮脏器难填满,皮饰遮掩亦不净。——龙树菩萨《亲友书》

对欲界众生来讲,贪执异性比较强烈,此处凭借我们的智慧,男修行者观察女人的身体,女修行者观察男人的身体,就会发现正如佛经所言,男女身体都是不净物组成,没有一处是干净的。

佛经中经常以女身为对境作剖析,这也是有一定密意的。不仅古代如此,现在广告中女身也比较多。几年前我随上师去西方国家时,在一些比较开放的国家,男身清净不清净的广告不太多,女身的广告却触目可见。包括现在电视里的广告,也一直围绕着女人的头发、女人的身体。所以,佛教并不是重男轻女,而是特定的缘起所致。大家在学佛过程中,也要明白一些世间知识。

此处以女身为例,说在美女身体的背后,肮脏不堪、臭气难闻,九个孔道[1]暴露在外,流出的不净物没有一个可爱的,就如同盛装屎尿的不净容器。同时,贪欲极其严重,就像无底洞一样,不论享用多少饮食、拥有多少财富,也没有心满意足之时。

有些人说:“女人体内虽然肮脏污秽,但外表有皮肤遮掩,再穿上漂亮的衣服,佩带金银珠宝,打扮得非常庄严,不是也很好看吗?”这种说法不对。从另一面来审观,表面再怎么装饰,也无法改变女身本质,用你的智慧来观察,从头到脚有哪一处是干净的呢?

《出曜经》中说,有一个人叫摩因提,他的女儿非常漂亮,他便想献给释迦牟尼佛。他把女儿带到佛面前,佛就问他:“你认为你的女儿很好吗?”他赞叹道:“从头到脚没有一处不好。”佛说:“我从头到脚观察,不觉她有任何可爱之处……[2]”于是开示了很多身体不净的过患。

所以真正观察的话,女身内外具足不净,即使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金耳环、金鼻环、金脐环、金项链,也只是衣服和装饰物漂亮,并不是人体漂亮。很多人有种迷乱的错觉在作怪,喜欢把装饰物与身体混为一谈,其实人体就像一个装满不净粪的瓶子,只不过外面用五色绸缎包着而已。使人生贪的女身,藏在华丽衣服与装饰下的,实际上是令人厌恶的本性,《入行论》云:“长发污修爪,黄牙泥臭味,皆令人怖畏。”

听到这样的道理,有善根的人会顿然醒悟。《大毗婆沙论》[3]中有一个因儒童的公案说:佛世时,有位富家子弟叫因儒童。他结婚那天,请了很多婆罗门参加婚礼。

天还没亮,佛就带着阿难远远地来了,有些婆罗门看到后,不高兴地说:“今天我们办喜事,沙门瞿昙来干什么?”佛对阿难说:“你去告诉他们:若想喜事顺利圆满,假如世尊不来,又怎么会成功?”阿难把佛的话转达给他们,并说:“因儒童今天要随佛出家,任谁也无法阻碍。”那些婆罗门听后,哈哈大笑说:“你们出家人到这里,原来就是为了干这个啊!”有一个婆罗门说:“沙门瞿昙还是很厉害的,不能轻视他,这是有可能的。”那些婆罗门说:“我们这么多人,围绕因儒童三圈,看佛有什么办法让他出家。”

不久太阳升起来了,因儒童信婆罗门教,所以崇拜太阳,立即上房向太阳礼拜。突然,见到梵天沿着太阳光在远方出现,他非常欢喜,觉得自己很有福报,能感招梵天来见证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

梵天问他:“你今天在办什么大事?”

他说:“我今天要结婚。”

“你怎么操办这件事?”

“我准备了三万两黄金,一万两请婆罗门吃饭,一万两供养这些婆罗门,还有一万要送给我未婚妻。”

“你请婆罗门吃饭,又供养他们,这是有功德。但你送未婚妻一万两黄金,值得吗?”

“很值得,因为我最喜欢她。”

“既然如此,那你觉得她的唾液值多少钱?”

“不值钱。”

“她流的汗值多少钱?”

“不值钱。”

“她的鼻涕值多少钱?她的牙齿值多少钱?她的脑浆值多少钱?……”这样说了36种不净物,越说越污秽,一个也不值钱。说到最后,因儒童就没有贪心了。因为他在迦叶佛时曾当过出家人,当时人寿二万岁,他在一万年中修界差别观[4],而且修得非常精进。由于前世的善根成熟,经梵天一问,他当下断除了贪欲。

(有些人听到“出家”,就有不同的感觉,稍微听一下断除贪欲的教言,马上就如梦初醒,不生贪欲,这也跟前世有非常大的关系。)断尽贪欲后,他再仔细一看,梵天瞬间变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佛陀。佛陀为他宣说四谛法门,他当即证得三果,从婆罗门层层包围中,随佛起身乘空而去——他未婚妻可能气坏了吧,一直在等的丈夫竟然飞走了!

[1] 九个孔道:指两眼孔、两鼻孔、两耳孔、口、大便道、小便道。

[2]“她头上有头发,跟象马的尾巴并无两样;发下有头骨,如同屠夫砍下的猪头;头中有脑髓,像泥巴一样,臊臭难闻,放在地上,人们都不敢踩;眼目实际是水池,取出来都是水汁。她的鼻中有鼻涕,口中有唾液,体内的肝、肺腥臊不净,肠胃、膀胱里尽是屎尿。她的四肢也只是骨头节节相连,筋攣皮缩,靠着气息牵动,就像木人以机关抽牵而活动。一旦气息停止,将尸体的头、足等一节节分解,内脏摆得满地狼籍。如此虚假、污秽的人体,究竟哪里好呢?”

[3]《大毗婆沙论》:佛教说一切有部论书,全称《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玄奘译。相传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弘护佛教,鉴于当时部执纷纭,人各异说,便请胁尊者在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建立伽蓝,召集500位有名论师,以世友为上座,费时12年,造《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十万颂。

[4] 界差别观:根据《声闻地》观点,修此法应当思维六事,即思维义、思维事、思维相、思维、思维时、思维理。《中阿含经》之界差别观是:“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地于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 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或者你有些家庭困扰,经常想哭,你责怪他人:“这个人不..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无论你学了多少天佛,念了多少天经,该业障现前的时候,还是会业障现前,这没什么不好,消业嘛!有些弟子学佛后,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却变得很奇怪,甚至有一点儿离谱。有个弟子..

吠陀婆本生

贪恋金钱享受是人生痛苦之源,佛家禁绝一切贪欲,并规劝世人不要追求身外之物,《吠陀婆本生》的主题即在此。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吠陀婆的法师,他精通一种巫术:每年,当天上星宿排列成一定形态时,他就念咒作法使天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好处

《心经》是一部非常简短的佛法经典。它主要讲述了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的表象其本质都是空的,我们不必执着于得到什么,也不用舍不得什么,也不要用自己的立场看待眼前的情境,这样人们就能少了很多烦恼,获得更多快乐。..

念诵药师经感应

念诵药师经感应是每个人都去感受到的,所以师兄一定要按照正确念诵药师经的步骤去诵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有感应出现,当师兄能够坚持的念诵的诵读时,也是能够全文都讲解了什么内容,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念药师经..

持诵楞严咒的感应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持诵楞严咒的感应。梦里:1、梦中,在一个..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十不起贪计身见愿。这一愿意谓:设使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以般若的空性,破除对身见的贪恋执著;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阿弥陀佛因地..

钟茂森:碎碑刻碑

钟茂森:碎碑刻碑安士先生引用了一段历史的故事给我们说明,利物利人的果报,以及自利他又有什么果报。这是讲到一个「碎碑刻碑」的故事,他是从《感应篇》的注解里面节选出来的。唐朝有一位医学大师,叫做孙思邈,孙..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作者: 素食星球这是个全民抗病的时代,医学的进步似乎让各种疾病都有了对策,罹患疾病的人会去医院接受治疗、定期服药或遵守特定的饮食和生活准则。但是疼痛呢?剧烈头痛、经痛、肠胃不适总是..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这次去甘肃看见很..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真相实验:黄鳝体内有要命的寄生虫。每年进入春夏之交,是食用黄鳝的旺季,但你可能不知道,黄鳝体内有多种寄生虫,烹熟都未必能杀死。这些寄生虫、解剖黄鳝时,用肉眼都能看见!某君的爸爸是黄..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现在人的心动荡得太厉害了,所以灾难就很多。大家都想着快、好,世间妄想多,想要享受得多,人间灾难就多。浮躁是最不好的东西,修道首先要除浮躁,内心要安详,安定,天下自得安宁。社会需..

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

今天有师兄问我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告诉师兄们,其实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是给不出来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的,药师经有药师经的功德作用,药师咒有药师咒的功德作用,我们只能说看自己需要哪一个的功德利益而选择哪..

邪淫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淫

邪YIN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YIN经论中说,以贪心、嗔心、痴心都可引起邪淫。一般来讲,大多数邪淫都是贪心引起的,这一点不用多讲,大家也应该很清楚。有些邪淫是嗔心引起的,如对怨敌的女人行淫,或者..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问: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如果身口意达不到一致,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达真堪布答:虽然你发心没有完全到位,但是你同时也发了一些善心,也生起了一..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佛教主张三世因果——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很吝啬,未曾布施,那么即便今世得到了亿万遗产,也未必有福享用;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多行布..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