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进化史:春来焚香坐读书
香炉进化史:春来焚香坐读书
中国人的香事,有着久远的传统,一是礼制中的祭祀之用,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焚香。
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东传兴起的种种香事,实际也是融入本土固有的习俗,并不是独特创新。礼神仪式除外,日常生活中的焚香习俗很早就有了,焚香所用的香料早期是禾本科茅香,西汉中叶,树脂类的香料才传入中土。
两宋时期,香事兴盛发达,原本是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后世人看着是风雅,实际在当时,可以说是风雅处处是平常。元代线线香的出现,香事里开始有了“快餐文化”,不过追求古法和故意的一脉,却始终不蹭断绝,直到明清。
绵延几千的香事文化,承载在器物上,演变为香炉、香合、箸瓶以及箸与香匙的固定组合,即所谓的“炉瓶三事”。其中,最能展现中国香事文化的要属香炉,一部香炉进化史,就是香事文化史。
博山炉
两汉时期,树脂类香料更加芬芳馥郁,逐渐占到上风,取代了禾本科的茅草。由于它不可以直接燃烧,必须在下面陈以炭火,与之配合的熏香器具自然要发生变化,于是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博山炉。
博山炉与豆式香炉相比炉腹更深,炉盖耸立成塔尖,山峦重叠处是细小的出烟孔,因而发烟有舒缓之效,所谓“掩华终不发,含熏未肯然”(南齐刘绘《咏博山炉诗》),形容十分贴切。
西汉错金博山炉
博山炉逐渐同佛教中的莲花结合在一起,并在隋唐时期逐步发展成势。如陕西长安隋丰宁共筑与驸马围圆照合葬墓出土的绿釉莲瓣蟠龙博山炉,仰莲炉座由一对蛟龙宛转托出,炉盖依然是博山旧事,但传统的山峰衍变为连珠纹沿边的钿式花瓣,其上则是精细的孔雀翎文。
香炉宝子
使用茅草的时代,备用的香料多放在竹筒里。树脂香料流行以后,经常是磨成香末,依照各种配方调制成香丸或香饼,与香炉配合放置,因而有了专门的容器,叫作香宝子,简称香宝或宝子。
金花银香宝子
宝字和香炉配合放置,大量出现在敦煌壁画上。它们位置固定,多半放置在佛座前的香案上,中间香炉,两边宝子。这样的放置方式,经过能工巧匠的匠心改造,将一对宝子和一件香炉配合放置嫁接在一起,一种新型的莲花香炉并诞生了。
绢本着色五代天福五年弥勒净土图中香炉
雀尾柄香炉
唐代把雀尾柄香炉直接称之为“手炉”。以长沙市赤峰山二号唐墓出土的的狮子镇铜柄香炉为例,为了炉身和炉柄的平衡且宜于放置,雀尾式柄向下弯折,在与炉座的平行的弯折处加了一个狮子镇。
雀尾柄香炉的升级版是手柄添饰莲花的香炉,通常把莲花做成盛放香料的宝子。内蒙古赤峰出土的一款香炉,以俯偃的一片荷叶做底,亭亭秀出的一茎荷花作炉,又一支待放的花蕾,三支结为一束,作成香炉的长柄,何等的优美曼妙。
出香
宋代香炉大致分作两种类型,一种是封闭式,有盖,称为熏炉;一种是开敞式,无盖,称为香炉。
炉盖做成莲花或狻猊(suān ní),是封闭式香炉中最常见的两种,宋人称之为“出香”。安徽宿松出土的北宋绿釉狻猊即是狮子,通高 32 厘米,炉身是覆莲桌上捧出的一朵莲花,花心里莲蓬为炉盖,顶盖一只戏球的座狮,偏着头,张着口,所谓“反视张口,用以出香”。
香毬
唐宋还流行一种小炉,当时人称为“香毬”,形制更为小巧。“顺俗惟图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牙火长烧”,元稹的这首诗,名字就叫作《香毬》,写的就是这种圆球形设计出奇精巧的香炉。
陕西出土的唐代银香毬,又叫金花银香囊。高四点五厘米。外壳镂空做成花鸟,内心用轴心线相互垂直的内外两层持平环支撑一个小香盂,以圆环轴的彼此制约和香盂本身的中心影响,使香盂随炉展转总能保持平衡,机关巧智。
李商隐作诗“锁香金屈戌”,最能形容它的细微精巧。微风暗度、宿香暗贮,显示出一种香具之精与体物之心的微至在相逢处却自然合成一种奇异的美丽,熨帖之至。
高足杯式炉
两宋时期,瓷香炉也非常盛行。北宋时期,北方尤其以高足杯式瓷香炉最为常见。炉高通常在十厘米一下,沿口平展且宽,下接直壁或倾斜向下这下去的炉膛,细腰,小喇叭座,有白釉、黑釉,也有刻花。
莲花在和高足杯式香炉也广泛的进行了结合,两宋时期莲花香炉已经完全本土化,褪去身上的外来色彩。黄庭坚在《次韵几复答予所赠三物三首》中《石博山》起句云“绝域蔷薇露,他山菡萏炉”。虽然源于“他山”,但经唐历宋,菡萏炉早已在中土生长的枝繁叶茂。
仿古香炉
到了南宋,最具特色香炉实属仿古式样小型香炉。最初大约是直接取自秦汉三国的铜鼎,铜簋、铜鬲等,用作焚香。陆游《焚香赋》中“时则有二趾之几,两耳之鼎”,大概指的就是这类炉。
好古之风盛行,是当时仿古炉制作的大背景。宋代的香炉具有风格明显的宫廷式样,以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龙泉窑三足炉为例。其高十一厘米,式样仿古铜鬲,素朴得几乎省略掉一切装饰,只是利用烧制过程中釉层积聚厚度的变化值富足间“出筋”,写神之至。
到了元代香炉大体承袭宋制,但少了份秀逸之气。明清香炉的制作,材质多样,样式则多仍以仿古为主,最为著名的宣德炉,其仿古,也是仿的“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饕餮纹双耳三足炉
宣德炉
通常说的宣德炉,是由明宣宗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以简单柔和的曲线显现出意态端庄,炉色精光内敛成就雍容气度,为后世所称赞。
实际宣德炉仿古的成功,在于它在仿宋的过程中遗貌取神,以工致的“减笔”,锻炼出古朴简洁的造型,撷得宋炉之韵。后代传世的宣炉少之又少,渐成为文人雅士的案头清玩,焚香之用反倒成了其次。
历数各代香炉的精品,很像是对着一家多宝格,只见一片琳琅满目。香炉的进化实际是香料和焚香方式的演变史,宋朝刚好站在了承上启下的位置,也成了香炉的集大成者。燕居焚香实际是当时一种平常而真实的生活方式。
《竹涧焚香图》局部
松下竹间,小炉静置,几缕青烟,并不是后世宣扬的风雅点缀,本来就保持着一种生活情趣。“小院春寒闭寂寥,杏花枝上雨潇潇,午窗归梦无人唤,银叶龙诞香渐消。”两宋的香事总在花中雨中平平静静润泽日常生活。
《靓妆仕女图》局部
注:本文为原创,欢迎分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美知美物微信公众
宣化上人:你就把你的执着去了,那个佛法就现出来了
宣化上人:你就把你的执着去了,那个佛法就现出来了无得无说分第七◎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三藩市佛教讲堂一九六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九年四月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如何学佛才算有真诚心
如何学佛才算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人做事,就很难维持长久,迟早他人发现,自己就一钱不值,人家就不愿跟你打交道了。所以真诚是做人与学佛最大的德..
守愚念佛过一生跪着往生度世人:刘会龙往生纪实
守愚念佛过一生跪着往生度世人:刘会龙往生纪实守愚念佛过一生跪着往生度世人——刘会龙往生纪实大雨滂沱后的世界格外清新,心情也分外愉快舒畅。天空洒净,似乎喻意着此次行程有着特殊的意义。师父领着我们一行从江..
宣化上人:你磕这些个糊涂头,就把菩萨笑得嘴都大了
宣化上人:你磕这些个糊涂头,就把菩萨笑得嘴都大了《地藏经》上说:“舍一得万报”,舍得一分钱,就得万分那么多的报。其实我们做布施的时候,也不应该有一个得万报的思想,不应该说:“我布施一文钱,将来我就富贵..
学佛的人,命由我立----宣化上人
学佛的人,命由我立----宣化上人----现在要改变我们的命运,必须多做功德事。一九八三年十月一日开示在世界上有很多问题,你认为是好的,可是在这里头也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现在你认为是很快乐,将来可能会受痛苦。..
如何从种种恶缘中解脱
若是有好的因缘和福德,在哪里工作、生活都可以,不然即使换个单位、换个伴侣也一样,不可能从恶缘中解脱,因为这是自己的因果。;欲问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问来生事,今生作者是。有的人在家里、在单位遇到了很多..
太桥旦曾堪布:我们的时间有多少用于修行-
太桥旦曾堪布:我们的时间有多少用于修行?轮回中,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现在,与我年纪相仿的,人生已过去大半,剩下的寿命或长或短。回忆以往的经历与作为,造作恶业甚多,真正为佛法付出的却很少。尤其是生活在城..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核心五愿2-1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核心五愿2-1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净界法师 丙二、光明无量愿(十二) 经文 我们先念一遍,大家请合掌,看经文: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
通达哲理
韫光大德问:“太虚能生灵智否?真心缘于善恶否?贪欲人是道否?执是执非人向后心通否?触境生心人有定否?住寂寞人有意否?怀傲物人有我否?执空执有人有智否?寻文取证人、苦心求佛人、离心求佛人、执心是佛人,此皆称道否..
净界法师:见自身微尘与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
净界法师:见自身微尘与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这个地方使得持地比丘内心的世界有点变化。在当时的国家有一个大王,因为种种的喜..
净界法师:舍利弗成佛的国土有什么特点
净界法师:舍利弗成佛的国土有什么特点舍利弗尊者作为华光如来,他这一期的国土是一个净土呢,还是一个秽土?我们看辛二这一段就容易清楚。看国土庄严,我们看经文。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饰,安隐丰乐,天人炽..
遇到这种事,很多人也许就离婚了!
遇到这种事,很多人也许就离婚了!有一对夫妇,在婚后11年生了一个男孩。夫妻恩爱,男孩自然是二人的宝贝!男孩两岁的某一天早晨,丈夫出门上班之际,看到桌上有一瓶打开盖子的药水,不过因为赶时间,他只大声告诉妻..
道伟法师:如何念佛才能与佛相应?
道伟法师:如何念佛才能与佛相应?《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对如何有效地念佛,有极为亲切地开示:“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
净界法师:天乘四空定之非想非非想处定
净界法师:天乘四空定之非想非非想处定看第四个,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个是整个三界里面最高的境界了。四、非想非非想处定,谓行者舍前识处之有想,并舍前无所有处之无想,缘念非想非非想之法,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成已..
净界法师:知命认命,是改命的前提
净界法师:知命认命,是改命的前提佛教的思想是因缘观,先知命而后认命。很多人一学佛就要改变命运,这是错误的。佛教的第一个思想是先看到外在的结果,再讲过程。就是说,面对我们今生的生命是先求认命,才能够逆来..
造善成就安乐的果报,造恶成就痛苦的果报
我们看古代圣贤的教诲,有很多道理是相同的──比方说:子路,子路这个人是好勇过人,很勇猛的。有一天,他看到有一个人掉到河里面去,他赶快把他救起来,这个人的家人很感激他,就送子路一只牛。子路这个人很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