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疏钞新白话版34

繁体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34

所谓知见不普,《华严论》说:“一乘大道,不是乐生净土的菩萨境界。因为情识存有净秽,知见不普。”现今认为这个说法是指仅得事一心的,如果得到理一心,那么妙悟一心,有什么净秽?但虽然知道平等法界,没有众生可度,而常修净土,教化众生,正是所谓的一乘大道啊。知见的普,谁能超过这个?又普贤菩萨是华严长子,不是一乘境界吗?而要面见弥陀,往生安乐,认为他情识存有净秽可以吗?所谓定心专心,永明大师认为九品上下,不超出二心。一是定心,如修定习观的,上品上生。二是专心,如但念佛名号,成为末品。现今认为既然说但念,但这一字,正好只是得事一心,没有得理一心。

所以知道古人说愚人求净业,不但不指理一心,也不指事一心。

古德认为有参禅不灵,就改变前因,早晚掐佛珠,求净业。又说念几声佛,想免除阎王老子手中的铁棒,这是愚人的作为。执着这种话,就产生疑谤。不知道这是参禅志不归一,就自己改变路途的说法,不是呵责净业,只说愚人早晚掐佛珠求净业,不说愚人早晚一心不乱求净业啊。《观经》说:“只要听到佛以及二菩萨名,就能灭无量生死的罪。”何况忆念?所谓忆念,就是指事一心啊。可知事一心,已不是愚人,何况理一心?

所以知道修净业的人,又修别的,不但不知理一心,还不能持事一心。

每一念都念佛,更没有杂念,这是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其余种种法门,这是二心啊。没有杂念,只得事一心,现今尚且不能,何况理一心?所以念佛的人,守志不二,不要因为三昧难成,就改修别的。先儒说过:“不可以因为实行仁难成,就甘愿去干别的事。”就是这个意思啊。

又阿弥陀佛这四字,如果从离合解释,那么相即,所以名叫一心。相非,所以名叫不乱。

所谓相即,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就如前面说明的。这个能念所念,即有而无,即无而有,二边不可得,中也不存在,三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浑然一体,不可分别,这是一心。所谓相非,就是假不是空,空不是假,中不是假空。那么能念所念双亡,成就般若德。能念所念双立,成就解脱德。都存都灭,显示中道,成就法身德。三德分明,不可混杂,这是不乱。

又这一心不乱,也分五教。这里不叙述了,因为正指顿教圆教。

所谓也分五教,就是因为莲分九品,那么小大浅深,自有差别。如小教认为由心造业而感前境是一心。始教认为阿赖耶识所变是一心。终教认为识境如梦,只有如来藏是一心。顿教认为染净都泯灭是一心。圆教信为总括万有就是一心。而佛说这部《阿弥陀经》,本来是为了下凡众生,只要念佛名,就直接达到不退,直到成佛,正好属于顿圆。又二乘种不生净土,所以略去前三教,不再分五教。天台四教也是这样。

又这事理二持,《大乘起信论》中具有这个意思。

《往生论》说专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这是双含事理而说的啊。其次说如果念阿弥陀佛的真如法身,又说虽在念也没有能念可念的佛,都是指理一心啊。

又这事理二持,就是显密二意。

阿弥陀佛四字名号,全都是梵语,只要念不忘,与持咒相同,这就叫密。又念又参,观心究理,这就是显。作为法门有少许差异,但归元相同,显密圆通,事理无碍。

又这事理二持,虽然前面详细分析胜劣,有专注事的,有专注理的,根机也是互通,不必怀疑。

这是恐怕仅能事念的,自己怀疑理性不明,没有利益。所以说事持能通理持,解决他的怀疑。《大势至圆通章》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空谷说“不参念佛是谁,直接纯一念下去,也有悟的一天”就是啊。又恐怕只是勤奋理念的,自己怀疑念佛念得少,或者会落空。所以说理持能通事持,解决他的怀疑。念念理一心,就是念念弥陀啊。称名念佛,不也是很了不起吗?所以摄心体心,两种念佛,事理互通,本来不是二个。

又这事理二持,或渐进,或顿入,也是随机不同而不一定。

所谓渐进,就是根机稍微钝人,先勤修事持,然后渐渐研究理。如果根性很锐利,直接就理持,所以名叫顿入。作用小有不同,至于成功,是一样啊。

又一心不乱的后面,有的版本加有“专持名号”二十一个字,这里不用,因为文义不顺,仍然依古本不加。而“即是多善福”的意思,讲解时补入,这样比较允当。

所谓文义不顺,就是上文已经有“执持名号”四字,不可再有“专持名号”一句,上下重复,不成文义。旧传这二十一字,是襄阳石刻本,可知这是前人解释经文的话,襄本错加入正文,混乱不分别罢了。善于领会文义的,自然明白。

按理说,那么自性非忆非忘,是执持的意义。非今非昨,是七日的意义。非一非多,是一心的意义。非定非乱,是不乱的意义。

本来没有生灭,哪里有忆念忘记?本体没有过去未来,谁成今日昨日?一也不是一,多哪里存在?定尚且没有定形,乱又寄托在哪里?这样领会,整天念佛,整天念心。整天念心,整天无念。即心即佛,非佛非心。这才是真念佛的。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四

(33)感果

有二部分,111佛现我前,222我往佛处

111佛现我前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所谓其人,是指持名念佛的人。承接前面只要能一心不乱,命终的时候,佛必现前啊。因为自力佛力,感应道交。如《阿弥陀经》《观经》二部经,以及其它经中说的。

所谓自力,就是凡是人命终时,前有要舍去的,后有未生的,平生善恶,自然现前。如十恶五逆,地狱现前,悭贪嫉妒,饿鬼现前,以及五戒十善,人天现前。现今专念佛的,一心不乱,那么净念成就,清净心中,佛能不现前吗?《楞严经》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就是啊。所谓佛力,大本《无量寿经》的法藏愿说:“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各天人民,有发菩提心,修种种功德,愿生我剎土的,临寿终时,我与大众出现在那人面前。”三辈往生中又说:“那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都来迎接。”《观经》的九品,或说阿弥陀佛到修行人面前,或说到那人住处。都是现前的意思啊。说其它经,《称扬诸佛功德经》说:“如果有人听到无量寿如来名的,一心信乐,那人命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们,停住在那人面前,魔不能破坏他的正觉心。”又《鼓音王经》说:“如果有四众,能正受持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与大众,停住在那人面前,让他见到。”又《华严四十六经》说“如来有十种佛事,一是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就出现在他面前等。所谓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就是啊。如果依照般若,那么自力又有二点。一是念力,二是本有佛性力,兼有佛的摄取力,就成了三力。本有如舟船是,念佛如帆浆,佛摄取如顺风。三事周全,必定登上彼岸了。

所谓佛及圣众,就是佛兼有报身化身,圣众兼有菩萨声闻等。

所谓兼有报身化身,就是《观经》说明佛,先说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报身,后说丈六金身。其次说下品化佛来迎,可知九品见到的不同。《摄论》也说登地才能见到报身,展转细妙。这里只说佛,不分报化,因为一包括了多。所谓兼有菩萨声闻,如《观经》上品上生说:“佛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出现在那人面前。”但也有佛不来迎接,是菩萨来的,这里随大部分说。

问:临终佛现前,也有魔吗?答:古人认为没有魔,如果有的话,贵在辨识。

所谓没有魔,就是单修禅定,或者会起阴魔,如《楞严经》《摩诃止观》等经论中辨析的很详细。这里说的念佛人,佛的威神力,佛的本愿力,大光明中,必定没有魔事。但也有过去的业障深厚,或不善用心,可能有魔起,也不一定,须要辨识。如经论说的,修行人见佛,辨识有二种。一是不与修多罗(佛经佛法)相符合,这是魔事。二是不与本来修的因相符合,这是魔事。之所以如此,因为单修禅的人,本来修的因,是唯心无境。外有佛出现,都置之不理,因为果不对因。如今念佛人,一生忆佛念佛,临终见佛,因果相符,怎么能一概认为是魔事。如果不能了决,就如前面的辨别察识而已。问:“既然说不是魔,应当是真佛。而古人说佛没有去来,怎么会有佛出现在面前?”答:“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无见而见。所以永明大师说‘如幻非实,那么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那么不坏心佛’,又说:‘法身真佛,本来没有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惑众生,这是如来的本愿功德。使那有缘的众生,专心想念,能在自心见佛来迎,不是佛真的派化身来迎接。’那么佛身湛然常寂,众生见到有去有来,如镜中的影子,不是内不是外,如梦中的事,不是有不是无。”又经上说:“应当用佛身得度的,就现佛身而为说法。”也是这个意思啊。所以水清月自然来,心净佛自然出现,所谓感应道交难思议啊。

所以知道临终设阿弥陀佛像助念,佛经有记载,是西域传来的法,不应当怀疑阻碍。

《华严经》十五颂说:“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观经疏》说:“西域的法,有要临终的舍命的,让他面向西方。在他面前安放一站立佛像,像也面向西方。用幡顶挂到像的手指上,让病人的手抓住幡脚,作随佛往生净土的念想,并且烧香敲磬,助念佛号。不但亡者能生到佛前,也能见到佛光啊。如果神游各方,来去无碍的,就不用说了。不然的话,开示勉励他的往生。”如上说的,就是特意设佛像,助念往生,何况一心不乱?感应佛现前,却担心是魔,是自生怀疑阻碍。

按理说,那么自性妄去显真,是临终佛出现面前的意义。

妄心未除尽,幽幽绵绵,这是命根没有断。烦惑断空,情见消灭,人亡家破,飞灰烟灭,这是命终的意思啊。所有的妄尽除,不是真性是什么?求佛不现前,不可能啊。然而佛的慈悲是无限的,哪里必定是在临终?所以时时示现给人们,人们自己不认识。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同修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

同修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一般我们做世间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时都要再三考虑,然后再做决定。我们帮助别人、利益众生是做好事,是佛菩萨的伟大事业。正因为如此,就更要小心谨慎,必须先观察、考虑清楚自己有没有这个..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七卷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七卷长水沙门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二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四。一致请三。一总述未了三。一展敬伸叹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

同性恋到底对不对?

同性恋到底对不对? 各位大德善知识 阿弥陀佛!! 不知道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对,我觉得应该和大家相互探讨,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帖子会变成很笑的很不好意思为什么呢? 同性恋,只是爱的性取向有所不同,又没有伤害..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一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一卢景裕后魏卢景裕字仲儒,节闵帝初年,做国子博士,信奉佛教,解释周易、论语。跟着他的兄长拜神。因为乡人反叛,逼迫他一起去对付西魏,后被捕押在晋阳监狱。他诚心念金刚经..

阎王的感叹

有个事业有成的年轻人,正值壮盛之年,却被黑白无常带到阴曹地府。;为什么这么早就把我抓来?他忿恨不平地问阎王。;你的时辰到了啊!根据黑白无常提的报告书中这样写着:浑浑噩噩,四肢无力,满脸愁容,健康不佳,压..

史书记载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一

史书记载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一卢景裕后魏卢景裕字仲儒,节闵帝初年,做国子博士,信奉佛教,解释周易、论语。跟着他的兄长拜神。因为乡人反叛,逼迫他一起去对付西魏,后被捕押在晋阳监狱。他诚心念金刚经。..

同愿同行菩提道

同愿同行菩提道丽 群似水的暮春五月,阳光正暖,携一缕浅夏的芬芳走进菩提家园。5月28日,我们班迎来了进班以来第一次庆生会。班级共修结束之后,在慈善义工兰英师兄的精心安排下,为本班的六位师兄举行庆生会。熙攘..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或者你有些家庭困扰,经常想哭,你责怪他人:“这个人不..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无论你学了多少天佛,念了多少天经,该业障现前的时候,还是会业障现前,这没什么不好,消业嘛!有些弟子学佛后,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却变得很奇怪,甚至有一点儿离谱。有个弟子..

吠陀婆本生

贪恋金钱享受是人生痛苦之源,佛家禁绝一切贪欲,并规劝世人不要追求身外之物,《吠陀婆本生》的主题即在此。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吠陀婆的法师,他精通一种巫术:每年,当天上星宿排列成一定形态时,他就念咒作法使天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好处

《心经》是一部非常简短的佛法经典。它主要讲述了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的表象其本质都是空的,我们不必执着于得到什么,也不用舍不得什么,也不要用自己的立场看待眼前的情境,这样人们就能少了很多烦恼,获得更多快乐。..

念诵药师经感应

念诵药师经感应是每个人都去感受到的,所以师兄一定要按照正确念诵药师经的步骤去诵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有感应出现,当师兄能够坚持的念诵的诵读时,也是能够全文都讲解了什么内容,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念药师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