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忍人所不能忍

繁体

忍辱,忍人所不能忍

忍人所不能忍

忍辱,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是一个必要的修行内容,尤其是在六度中的忍辱菠萝蜜,更是详尽的阐述忍辱的重要性。很惭愧的是自己几乎没有好好修忍辱,反过来总是让别人在修忍辱!实属不该。忍辱只是忍的一部分,并不代表忍得全部内涵。

俗话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如果把刀放在心上,那是何等痛苦的一件事情。以前总觉得“忍人所不能忍”,就是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各种痛苦和侮辱。现在我要忍受的不是痛苦和侮辱,而是各种各样的人事接待以及名闻利养的诱惑。我现在浅薄的认识是,五欲——财色名食睡的诱惑比痛苦和侮辱更难以忍受,稍微不留神,心就跑掉了,因为太相应了。

财的诱惑,难以抵抗,尤其是在客堂这个位置,内心的希求总是有的,因为现在寺院建设太需要钱了。尽管发心的当初是为了建寺需要,但是慢慢发现自己的心有些扭曲了,要应酬来供养的护法菩萨。比较和分别的心不但没有放下,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长养,心开始腐烂了。善知识总是观照弟子的身心状态,适时点拨,记得去年七月的一个晚上,在金龙桥头遇见师父,特别喜悦的向师父汇报说:“某某人准备供养一千尊尼泊尔工艺的文殊菩萨像,总价值四十万。”

“不要高兴的太早了,你应该用无所求的心来面对这些人事境界!”师父微笑着,我却是有些不理解了。人家供养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师父为什么要我以“无所求的心”来面对呢?

如果什么也不求的话,那么我整天在忙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思考了一个星期也没有想明白,而且心力下降了很多,“无所求”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心里有个问题装着就很苦恼,希望尽快找到问题的答案。佛菩萨的加持,贤佳法师从佛协回来,我就迫不及待的上前请教,什么是“无所求”?无所求是不是就不用发心了?

“无所求,是内心对外在的人事物不要有期待,但不是不发心。发心是愿力,内在的动力;心向外求就会随境转,就不容易平静。无所求是不执着,发心是动力的源泉,我们修行就是要既发心,又要不执著,达到一种平衡。”

“这个对我来说有难度,我是一发心就执着,不执着就不发心了,很难将两者平衡。”

“是啊,我们是凡夫,不容易做到既发心又不执着,所以我们要修行。师父给你的这个教授是对你的学修有了更高的期望,很随喜你!”

“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总算是看到了光明。现在想想师父开示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就是既要发心承担,又不执着结果,“随缘”就是对外在事物的“无所求”。

后来的因缘告诉自己师父的教授是对的,去年十一月从台湾回来之后,才得知那期待很久的一千尊文殊菩萨不能供养来了。有了之前的心里准备,自己感觉很平静,至少四个月前师父已经给过指点。期待的越多,烦恼似乎也会越多。

随缘,无所求,发心还是要的!虽说达不到那种任运平衡的功夫,至少有了努力地方向。感恩师父三宝!

现在还没有达到无分别的境界,依然很执着,好一点的是知道不应该执着的。

有一个成语叫做——利令智昏,想想甚是有道理,对利益的贪求会导致智慧的心晕倒!对财的希求没那么强烈之后,但是求名的心似乎逐渐在不断攀升,想着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告诉别人我很行,有那么一点功夫。这一点更糟糕的是不容易比量,言语上就显得有些夸张了,为了展现自己总要有个比较的对象吧,我比某某法师如何如何。似乎在事项上我还有那么一点成绩,被慢心的放大镜看过去简直是不得了的事情一样,乐此不疲!

师父总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给予一剂良药——注意内敛!我是很需要内敛了,而且是需要好好反省一番!

感恩师父让我内敛,否则我会被世俗化,如果我表现的不俗就会不易和访客沟通。我总觉得自己像“变色龙”,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变化无常,一瞬间就会变成另一个面孔。

别人的不理解,我早已表示习惯了,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把自己关起来几天,好好“静坐常思己过”,不会“闲谈会论及人我是非”。

我感到疲倦了,想睡觉,自然地反应,我会牺牲上殿拜佛诵经的时间来休息,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是很懈怠的,甚是可以说是不务正业!说句心里话,我是真的不相应上殿诵经的修行方式,总想着能够闭关禅修什么的。虽说现在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也不觉得很烦,因为真正的禅修是可以在生活中实现的,我试着在平时的生活中运用禅修的方法。感恩师父能够给自己去台湾参学的机会,学到了一些动中禅法,虽说用的并不好,但是没有像以前那样子容易烦恼,而且能够在动态中快速的镇定下来,处理突发事件。在境界中历练,我体会到了更多佛法的甚深微妙之美。

记得师父以前曾经开示过:佛法是很实在的,能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使用,让你离苦得乐!

我还没有达到随时随地可以使用佛法让自己离苦得乐的境界,总是在苦受来了之后才想到要用佛法,可见佛法还没有成为自己生命的自然状态,真的很希求“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转载)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李元一李元一,唐代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有一个女儿住在另一个院中。半夜中忽然看见神人,惊吓而死,她的颜色并不改变。她的丈夫严讷从秦来,到达苍湖。恍恍惚惚地看见他的妻..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上师教言集:三殊胜的最后一个是“回向殊胜”。为什么要回向?不回向的话,我们所做的功德,说个比如,以后生起一个嗔恨心的话会毁坏这个功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会毁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13):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上师(微博)教言集: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执着,只想着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你每做事情都会过分,别人也会很失望,没有人会理你,自己也痛苦。所以,要学会随顺别人,多想想..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在戒色方面,一谈及女性,似乎有人就会马上警觉,对女人要远离,女人不净,女人如何可怕等各方面的想法。其实,真正的戒色,并非一味地丑化女性,这样的方法,兴许对初期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主要内容出自《历史感应统纪》,又据《因果报应故事类编》材料汇编而成。白起生平事迹出自《史记》,而死后轮回三恶道之说分别出自《高僧传》《夷坚志》《群..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大般若经》云:「若于苦行作苦行想,终不能为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然诸菩萨摩诃萨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苦行作乐行想,于难行行作易行想,于诸有情作如父母、兄弟、妻子及己身想,为..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同修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

同修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一般我们做世间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时都要再三考虑,然后再做决定。我们帮助别人、利益众生是做好事,是佛菩萨的伟大事业。正因为如此,就更要小心谨慎,必须先观察、考虑清楚自己有没有这个..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七卷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七卷长水沙门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二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四。一致请三。一总述未了三。一展敬伸叹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