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经验浅谈
念佛经验浅谈
1发愿。末学根基差,烦恼习气厚重,根本不懂发什么大愿。菩萨四弘誓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每次读到都会很激动,末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发了四微誓愿。这相对于菩萨的四弘誓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相对于我自身情况来说这是可行的。我能做到的。所以乐意为之。
吾曾在佛前发下誓言,愿永世不移:
一愿常闻佛法,不堕恶道。
二愿得遇明师,亲近善知识。
三愿专一念佛,往生净土,住不退转。
四愿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弘扬净土法门。
2专一。佛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专一念佛,更得佛力加持,事半功倍!佛在经典里并没有说要众生念到一心不乱才接引往生。但在很多经典都说到要一心、要专一。专一念佛。净土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专一无杂,则万修万人去。现摘录《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有关“一心不乱”章句供参考: 舍利子,生彼佛土诸有情类,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又舍利子,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净佛土者。一切皆应信受发愿,如说修行生彼佛土。《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3十念。每天早晨和入睡时我都会对着西方连续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再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一遍。深知此法之益处,行之久久,能让此心专注、归依阿弥陀佛。这又不用发费您多长时间,也就几十秒钟时间吧何乐而不为。这是非常适用于现代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十念法实在是妙不可言。其出处在佛经无量寿经十念必生愿和观经下品下生文中都有提到。后来许多高僧大德对十念法都有弘扬阐发。像印光大师十念记数法、净空法师简易十念法等等。兹录王龙舒古德的《龙舒净土文》修持法门一供诸位善友参考: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有一愿云(取意文)。我作佛时。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是此佛自有誓愿度人。唯假人之十念。以表归依之心。每日早晨。合掌向西顶礼。念南谟阿弥陀佛十声。复顶礼念大慈菩萨发愿偈一遍云。愿同念佛人。共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复礼而退。至诚如此。无不往生。但恐九品中不高耳。如不识字人。教念此偈。得大福报。
4克期。初发心。刚开始念佛那段时间,可能是初发心的关系,所以比较赤诚,看了一位祖师大德(宣化上人)的开示说是念佛只要你不怕苦,苦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才能得一心不乱。于是照做了,虽然不能像祖师大德那样行住坐卧,穿衣吃饭睡觉都在念佛,但心确实念兹在兹,一心在念佛,这样念了五,六日就对念佛生起很大的信心,可以感受到念佛初相应的境界。可是后来因为杂缘就往下退了,所以现在想想念佛发心真的很重要。什么叫发心?古德云“愿为一滴杨枝水,洒做人间并蒂莲”“愿将东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发心就是您的愿力。
5深信。末学个人的经验是学习善导大师机法深信,念起佛来,不再像以前那样悠悠泛泛了,心比以前要安定一些了,喜悦一些了,得到的体验如初发心时那样念了五,六日就对念佛生起很大的信心。和初发心那种信心、喜悦感相似!当然这只是末学的一点很浅显的经验,仅供参考。学习践行善导大师机法深信。在机谦卑,在法恭敬。更是印证了印光大师法语:“佛法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说佛佛道同,祖祖同源,佛法在恭敬中求。唐善导大师,开净土莲宗,示持名念佛,悟机法深信,入一向专称。善导大师开示的净土教理是机法深信,学习践行机法深信则能增加信心与愿生心。此后就能够自然而然的相续念佛,一向专称,毕命为期。善导大师最重要的是机法两种深信: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对机法两种深信要有体悟性的内涵。善导大师已经说得很明白,就是说我们生死凡夫,沉溺在六道轮回的苦海中,唯有阿弥陀佛才能真正意义上把我们救上岸。最有能力救我们出苦的是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发了救渡众生的四十八大愿。观世音菩萨特别慈悲,寻声救苦,那只是慈悲方便,救你一时之苦。其实观世音菩萨最希望的应当是众生信佛念佛,往生西方净土。因为阿弥陀佛能够救你长时永劫苦。众生念佛往生,将来出离三界、脱出轮回就再也不用受苦了。这才是究竟了义。所以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念佛就是回头,就是回家。南无阿弥陀佛……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浅显的念佛经验,愿与诸位善友拿出来交流分享。之所以愿意写出来,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现阶段人口非常多,中国就有十几亿!全世界有几十亿!在中国盛唐时期人口也就一亿左右,清朝号称四万万,中国许多朝代大都只有几千万人口,觉得人身可贵,佛法更加可贵!阿弥陀佛。愿那些的大德善知识、能拿出你的金手指,不吝珠玉,写出佛法、念佛法门的万千华章。让我等末学受益!
在家居士如何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
在家居士如何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文:转载)有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摘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
嘎玛仁波切:买彩票算DB吗?
嘎玛仁波切:买彩票算DB吗?【问题】阿弥陀佛,嘎玛上师您好!我想咨询一下,刚看到您的答疑文章,想请问您购买彩票算不算赌博,佛弟子买彩票这样如法吗?有的人一下子买彩票中大奖,是因为过去世布施过一大笔钱吗?感..
如何才是人生的快乐根源
一、身心的健康。身心健康是快乐最重要的条件,西谚云:健康生快乐,快乐生健康。试想,你的身体四大不调,卧病在床,或者你的心中三毒炽盛,障门大开,起惑造业,能快乐吗?有人说欢笑能补脑,胜于服食药物;每日笑..
嘎玛仁波切:你有安全感吗?
嘎玛仁波切:你有安全感吗?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没有安全感,小孩子一生下来就要抓住东西和哭闹。这种没有安全感与生俱来,就好像我们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去陌生城市之前总是忐忑不安。有时候,人们宁愿相信一条狗、..
嘎玛仁波切:唯有依靠众生,才能救度自己
嘎玛仁波切:唯有依靠众生,才能救度自己所有的因果报应都与众生息息相关。因为对众生造了恶业,才会有所谓的冤亲债主。真正形成冤亲债主的业力,造作者是谁呢?就是我们自己。正因为有众生作为对境,我们才会造作罪..
嘎玛仁波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因果报应-真诚的果报
嘎玛仁波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因果报应|真诚的果报安心就不会痛 连载10相信因果报应,定能平安无忧只要对人真诚付出了,哪怕只是很少一点点,别人也会感恩很久。这就是典型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因果报应。解放前我们家..
嘎玛仁波切:佛陀的加持力有大小之分吗?如何得到100%的加持?
嘎玛仁波切:佛陀的加持力有大小之分吗?如何得到100%的加持?并非在家画幅佛像,或雕塑一尊观音,然后拿着香拜,就算学佛。那是在供佛、敬佛,而不是学佛。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必须学习佛陀的思想和行为。佛陀的教..
嘎玛仁波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因果报应
嘎玛仁波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因果报应安心就不会痛 连载10相信因果报应,定能平安无忧只要对人真诚付出了,哪怕只是很少一点点,别人也会感恩很久。这就是典型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因果报应。解放前我们家有接近上千..
善根坚固,得不动地—仁山法师
善根坚固,得不动地—仁山法师273善用其心3104:19来自弘愿之音善用其心。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结跏趺坐,就是盘腿而坐,在坐的时候,先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再将右脚放在左腿上,这称之为吉祥坐,..
因果故事两则:凶财凶出,杀人偿命
因果故事两则:凶财凶出,杀人偿命一、凶财凶出献县有个小吏姓王,善于写文书,设法从中牟取别人的钱财。但是每当他有了一些积蓄,就一定会出现一件意外的事情把这些钱财花费掉。有一个城隍的道童,晚上在屋檐下走,..
哥玛达鸟 ——恶口骂僧 累世受报
一时,佛在舍卫城,檀香山上有一只哥玛达鸟临近寿终。如来正等觉具有二种智慧(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遍知一切,每时每刻都在观照着众生的苦乐,即便是大海离开波浪,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此时,释迦..
哪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
哪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子贡曾经问孔子:“哪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如何对治瞋恚、怒气?我在一些地方讲学,有的人就说,去买东西,大买特买,让情绪舒缓一点,不然就拼命吃东西,或是打电话找朋友倾诉一下。我跟他们..
和尚头上的圆点有什么作用?为何有6个的有9个的,真相令人意外
和尚头上的圆点有什么作用?为何有6个的有9个的,真相令人意外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很多人由于经历的事情太多,看破红尘事从而选择出家阪依佛门.相信大家电视剧或者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看见出家人头顶上有小..
品茶,更在乎的是一份耐心
品茶,更在乎的是一份耐心卢梭曾经说过:生活过得最有意义的人,不是那些年岁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茶亦如是。对一杯茶,我们品味得越彻底,就能了解得越透彻。茶器最让人真切感受到这样一席茶味道的,..
因果故事—杀人现报
因果故事—杀人现报有个人结婚多年未能生子,就娶了小妾。不久,小妾为他生了个儿子,他喜出望外,从此对小妾和儿子更加疼爱,无意间冷落了大太太。大太太积怨已久,一天,终于找到发泄的机会:小妾不在房间,两岁的..
呷绒多吉上师:有了皈依的基础,你修什么法都可以;没有皈依的基础,你表面上做得再完美,也没有用
呷绒多吉上师:有了皈依的基础,你修什么法都可以;没有皈依的基础,你表面上做得再完美,也没有用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435):皈依非常重要。皈依是修行一切佛法的基础,所有戒律的根本。有了皈依的戒律以后,你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