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之十
达照法师: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之十达照法师: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之十
药师佛的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这叫大乘安立愿。佛法修行中,你如果能够当下明心见性,即禅宗讲的见性成佛,那你就直接顿悟成佛。你们能不能顿悟成佛?今天在座的有这么多人,百分之一的概率有没有?如果你回光返照看一下自己的身心,发现没有一个自我,然后你再看看那个会听、会说、会动的性能在什么地方。噢!你发现原来我们确实有这么一个东西,它本身不痛苦,却能够生起无边的妙用。你能够见到这个心性,见到这个佛性,所有的烦恼马上就消失了,而世间法的无我也见到了,慈悲和智慧同时就具足,这就是顿悟成佛的大乘禅法。 如果我们顿悟不了呢,佛菩萨就把台阶往下放,因为我们大家一看楼很高,你又没有轻功,飞不上去,坐直升机你又不敢跳飞机。那怎么办呢?你可以选择一步步地从台阶往上走。所以释迦佛一生给我们建立了大乘佛法的五乘正法,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其中,人、天乘是世间法,有法无乘,因为它虽然也叫人天乘,但是你坐到这个车上面,还只能在轮回里面转,不能抵达生死河的彼岸。出世间法的解脱道,才能够到达生死的彼岸,所以真正出世间的佛法,只有三乘正法。 三乘正法的第一个是声闻乘。声闻乘,就是观察四谛——苦集灭道这四谛而成就的,成就我们的无我。这里面有一个庞大的体系,按天台宗的说法,就是要经过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暖、顶、忍、世第一;然后十六心,叫八忍八智;十六心之后,就见道;见道以后再修道。见道是初果,再接着二果,然后三果、三果向,四果向,最后到四果罗汉。这叫声闻乘,就是自我已经完全解脱了,消除了生死轮回的痛苦。 其次是缘觉乘。缘觉也有叫独觉,缘觉是听佛说十二因缘悟道的。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我们人有老有死,是因为我们有生。如果我们没有生,怎么会老呢?那为什么会生下来呢?因为我们过去有业,所以叫有。有造业,有过去的因,所以今生才有这个结果。那为什么过去会造业呢?因为我们有各种行为,才会有这个业。如果你不采取任何行动,你就没有业。那为什么会采取行动呢?因为你有爱,你有贪着。你有爱就会去行动,如果没有爱你就不会有行动。为什么会有爱,有贪着呢?因为你有感受,这个感受如果是好的,你就产生爱了;如果感受不好你就不爱了,所以爱是因为有感受。那为什么会有感受?是因为你有接触,比如说你没有看到好东西的时候,你就不知道什么好。看到了,哦,喜欢了。你六根接触六尘了,眼睛看到好看的你喜欢了,耳朵听到好听的也是一样;身体,比如说你上街买布料的时候要看手感好不好,有接触了,你觉得喜欢了。所以有触才会有受,才会有爱。为什么会接触呢?是因为我们有六根,外界有六尘。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外界方面,是对应于六根存在的色声香味触法。为什么会有六入啊?是因为你有名色。名色是什么概念?就是你有一颗心,然后还有一个身体,所以你跟外界就接触了。那你这个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颗心?因为你有一颗分别的心,你如果没有分别,心里面什么想法都没有——没有分别,那你就不会去追求了。为什么会有分别心呢?因为你的心动了。是不是啊?你的心要是不动的话,你就不会分别,所以分别心的前提是因为你心动了。为什么心会动?不知道了。你能不能看到心不动的地方?也可以,偶尔可以看到。你在心不动的时候感觉有个“我”——是“我”不动了,这里不动的那个感觉实际上是无明。就是你不明白你的心会动,动只是一个影子而已,不是你自己,你不明白这个,所以叫无明。当你把这个无明再破过去,解放了,我执就再也没有了。所以如果有人听佛讲十二因缘,他马上就解脱,知道无我,这叫缘觉。 但是声闻和缘觉,都是自了汉。准确地说,声闻才是真正的自了汉;缘觉呢,自己解脱了,他也无心去弘法,不是积极地去帮助其他众生解脱,但是他会随缘地应付,就是有缘的话,他也会把这个道理告诉别人,没有缘他绝对不主动地去度众生。所以这两种,一个叫小乘,一个叫中乘,合起来叫二乘。那我们大乘的佛法呢,就是当你自己通过六波罗蜜的修行,通过智慧平等观察,体会到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空以后,自己内心的烦恼完全消失,开发了无所得的智慧,然后回过头来,会以生生世世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这样的大愿来度一切众生,永无穷尽!这才是大乘佛法,这种生命才是最完美的生命。只有你对所有的众生都产生责任感,都能够度化他们,你才会真正明了众生法界、世界虚空,乃至自己内心的所有一切真相,心量会变得极为广大。
嘎玛仁波切:没有闻思佛法,就会出现抢头香等愚昧的迷信
嘎玛仁波切:没有闻思佛法,就会出现抢头香等愚昧的迷信日常,我们要发菩提心去听闻佛法,为了利益天下所有一切苦难众生脱离轮回,早日成佛,我来听闻佛法。如果没有听闻佛法,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去思考佛法。如果不知..
宋慧通《净土圣贤录》
慧通,关中人。少止长安太后寺。蔬食持咒,诵增一阿含经。从凉州慧绍禅师,咨受禅业。法门观行,多所游刃。常祈心安养。一日微疾,于禅定中,见一人来,形甚端严,语通云,良时至矣。须臾,见无量寿佛,光明赫然。定起,具告同学..
达真堪布:怎么才能利益众生
达真堪布:怎么才能利益众生问:怎么才能利益众生? 答:度化众生就要弘扬佛法。佛法有两个:教法和证法。教法就是经律论三藏。你精通三藏,你能讲解三藏,让众生明白三藏的的内容,让众生明理,这也是弘法,这是一..
念佛给老父亲带来的七大变化
念佛给老父亲带来的七大变化文/念善我父亲今年80岁,年迈体衰,往年劳累成疾,患有多种疾病。1、血糖高,打针吃药,平时都在10-11个单位以上。2、痰多,不分昼夜总是有痰,吃各种药,没有明显变化,每天清理痰液所..
阿罗汉入涅槃后,与他相关的因缘相续怎么说?
大千: 经中:“正如火苗被大风吹灭,已经消失,无以命名,牟尼摆脱了名和身,已经消失,无以命名……这样的人消失后,形量不存在,人们谈论他的依据不存在;当一切现象消失时,一切谈论方式也消失。”这都是指的有..
达真堪布:怎么才能使家人也信佛呢
达真堪布:怎么才能使家人也信佛呢问:母亲、妻子都信佛了,我该怎么感化父亲,让他也信佛呢?达真堪布答:这主要看你自己修行的进步。在他面前,你要好好表法,让他感动。很多修大圆满法的弟子,家里变化都特别大。..
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善可为法,恶可为戒有时候,学佛修行,如果没有敌人、没有反对者,自己也不知道要进步;如果没有魔王来扰乱,自己也不懂得要发大菩提心。所谓“善可为法,恶可为戒”,有时候以敌为友,也可以成为学道的资粮。——星..
善导大师的两个深信
善导大师的两个深信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
邪淫的果报:事业不顺,身体不好,家庭不睦
邪YIN的果报:事业不顺,身体不好,家庭不睦阿弥陀佛,弟子在此诚心忏悔罪过。邪淫导致的果报实在太惨烈。希望各位千万不要重蹈覆辙。弟子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和一名男子谈恋爱,后来到了大学,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
念药师经回向文
药师经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经文,在修行者的心目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念药师经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的好处,而念药师经也是需要做回向的,所以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念药师经回向文吧,希望通过下面的..
嘎玛仁波切:生起坚定不退转的虔诚心
嘎玛仁波切:生起坚定不退转的虔诚心现代人喜欢吃保健品,也喜欢通过锻炼让自己越来越健康。我看那些吃保健品的人;一天到晚锻炼身体,跑得自己气喘吁吁的人,也说不清楚这样做对身体到底有什么帮助,因为常常是看不..
为何不给足天下男女财富、美貌和真爱?
为何不给足天下男女财富、美貌和真爱?智者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闭月羞花、国色天香的容颜?佛曰:并不是每一个女人都品行高洁、性情温柔。能忍让,毫不计较。唯有宽容、柔和、谦逊有礼、上善若水的女人,才会端庄..
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因为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为伍。怀德之人,追求心性的不断提升,以及生命在另一重时空的纯正境界,所以淡泊于尘世中的一切物什,也就能将这一切..
嘎玛仁波切:低下傲慢的头,这正是反观内心,真正认识自我的开始
嘎玛仁波切:低下傲慢的头,这正是反观内心,真正认识自我的开始求皈依,要谦卑。我们在佛菩萨面前要谦卑,只有在你谦卑的时候,福报才会成熟得快。人们在凡夫俗子面前,往往生不起谦卑之心,“傲慢”无处不在,但在..
善心能文,考选城隍
善心能文,考选城隍我姊夫的祖父宋焘公,是县里的秀才。有一天,生病躺在床上,看见一个官差拿着公文,牵了一匹白额马走进来,说:「请快去参加考试。」宋焘公说:「主考官还没有到,怎么这么匆忙就要考了?」官差也..
在家如何学佛?
在家如何学佛?南无阿弥陀佛非常欢喜,有越来越多的人,亲近佛教,信仰佛教,这是一份佛缘,也是一份善缘。但很多人,心中一直疑虑重重,因为没有明师,虽然想学佛,却并不知道在家里学佛,该怎么开始,该怎么做。今..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