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五卷

繁体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五卷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五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第五卷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辩本事品第一之五

又上座言。火界或少。或不增强。即名为冷。所以者何。于彼无日。或去日远。便有冷故。又如极大炎热起时。无别少分所造触起。同许唯有火大增多。热减少时亦应如是。无别少分所造触生。应许唯是火大减少。若别有冷亦应许有别所造触非暖非冷。是故定无冷所造触。非火界少。或不增强即名为冷。现见冷触所损害者。火界增时能摄益故。损害因增转应损害。谁有智者作如是执。被少火害归投大火。若谓彼由匮乏火故有损害者。理必不然。定有余因能损害故。谓火少故。有余冷增能为损害。非即由火。由此准说冷摄益者。谓为少因。所摄益者。此因若增。转应摄益。是故彼论非为应理。又彼所说。热增减时。无所造生唯即火者。亦不应理。现见二法更互相违。一法增时余法减故。如能断道与所断惑。非道增时无别惑起。例道退位无别惑生。又冷生时和合异故。谓水风界增盛聚中。有冷生因。非由火界。不应就火增盛为难。又执火界少为冷者。彼雪聚中火微极少。不应于此冷微极多。智不应言如如火界渐渐微少。如是如是火界转多。为应理论。彼执冷火无别体故。不可金少即为非金。故有别物异诸大种。由火界减。彼物体增。是所造触。说名为冷。有执此宗。谓有大种增生冷触。冷触即是此大种者。理亦不然。冷与水风相各异故。又二物成。体应是假便应不为身识所缘。以非冷暖无别性故。例无别冷。理亦不然。彼即冷等下等品类。分位别故有余师说。冷等唯用暖无为体此亦不然。品类异故。犹如暖等。不容无法有异品类。或应地等用无为性。谓亦可说唯水等无。名地等界。故彼所说。非破冷触是造色因。又冷能为觉生缘故。如火界等非即暖无。应有色聚全无有火。有非有俱不应理故。诸色聚中既必有火。是则冷触应毕竟无。故知离火别有冷触。又诸冷触其体实有。相状分明。现可觉故。犹如暖等。又契经中。如暖说故。体必应有。故契经言。我于冷暖皆能堪忍。若于尔时冷暖调适。即能成熟。取证成就。非于尔时极冷极暖。若极冷暖不能修业。故冷造色实有义成。又上座言。饥渴二种。非所造色。希求性故。理亦不然。此二于因说果名故。由触差别逼切其身。生食饮欲。是饥渴因。故名饥渴。如说轻安。谓身轻性。轻安果故。说名轻安。若尔此因应暖为性。由火界暖。能熟能消。便能发生食饮欲故。此言非理。食饮二欲应是造色。火为因故。又非火界。是二欲因应一切时生一欲故。现见二欲非恒时有。岂不自宗欲因造触所依大种。虽恒非无。而此造触体非常有。此例不然。欲因造触待风火界。增强生故。若谓二欲亦应尔者。理亦不然。如前已说。二欲应是造色性故。若谓如因所触大种发生身识。而非身识是造色性。欲亦应然。此不相似。识不要因大种增盛方得生起。欲即不然。因增生故由彼身识不因大种。或等或增差别生起。但随所依不由差别。身触为缘而得生起。二欲不然。如所造色。要因大种增盛而生。既随大种差别而生。何缘所遮令非造色。风火若盛二欲便增。风火若微二欲便减。既随大种增微不同。二欲何缘非造色性。若言二欲虽因大种。而不依彼故非造色。谓欲依心不依大种。故不应难令成造色。若尔此欲应不要因大种增盛方得生起。不见不依大种身识。随诸大种差别而生唯见身识大种为缘。若等若增。但触便起。二欲若尔。应一切时不待增盛。有因便起。则前所说。应一切时生二欲难坚住难遣。又风火界有时虽增。而不现起食饮二欲。故知二欲因现不生。彼因尔时何缘不起。由所依身有过患故。或为余缘所障碍故。岂不即由此故二欲不生。何须复别计有欲因造触。此不应然。欲与身识俱时起故。虽有障碍而识得生。欲不得生。此有何理。心所法生。必定系属依缘识合。彼三具有。又彼希求大法地摄。故与一切心品俱生。生欲胜因。尔时具有而不生者。必为所余生缘[门@卦]故。所余缘者。谓所造触。故离大种实有饥渴。造色为性。又不应言造触生障即障心心所。勿心等生障即障造触。无异因故。且止广诤。必应信有饥渴二体造触为性。今应思择。若诸大种色聚中增。为体为用。何缘复劝如是思择。为欲蠲除不实过故。经主自论有处说言。此是彼宗所有过失。彼宗谓彼毗婆沙师。言诸聚中一切大种。体虽等有而或有聚。作用偏增。如心心所。又如所觉团中盐味。未审此中经主意趣。定谓谁是毗婆沙师。若谓善释阿毗达磨诸大论师。彼无此说。彼说大种由体故增。石水焰风。诸色聚内。坚湿暖动体相偏增。一一聚中各了一故。若诸聚内大种体均。不应此中各唯了一。又随世想立地等名。应全无因。空有言说。以诸色聚形显皆同。若执坚等体均无异。因何得生地等别想。若谓因用。理必不然。用与自体无差别故。用若是实即体增成。实即体故。用若非实亦体增成。不异体故。无非实用异体有增。由此即释彼心心所团中盐喻。谓盐受等。用即体故。即体用增。总说如是。然有差别。谓诸大种有对碍故。可积集故。方处差别。分明可了。受等无对。不可积集。但由用别。了增微异。是故大种。体可积集。就体说增。心心所法。就用差别。说增微异。岂不色法亦见用增。如酢和水。良药和毒。盐和水等。虽两数同。而用有异。如何言色就体说增。此不相违。以酢与水触微虽等而味不同。酢味微多。水味微少。故酢味胜。还由体增。于诸聚中有味等物。体增强故。谓是用增。良药毒等。缘起理门有差别故。体类如是。由此虽少而能伏多。非异体类有别用生。故执用增。是为邪计。或如类别。品别亦尔。故唯心等。就用说增。就体说增。谓诸色法。譬如依多依一成故。又诸大种就体说增。现可得故。教故。理故。谓大种增即体可得。非用非业。有集碍故。教者谓如种喻经说。若有地界。无水界者。应不聚集。无能摄故。如是一一广说如经。此经意言。非有色聚全无水界。若全无者。应不和合。然有不能摄余色聚令和合者。以其少故。自余诸界。准释应知。理谓大种若但用增。非体聚积。而说增者。应有大种。或所造色一极微上亦有用增。如于受等一法体上。有时用增独能为境。何缘极微一一别住。不能为境生五识身。又诸极微用增强者。其相粗着。应非极微。故诸色法。由可积聚体有对碍。就体说增。诸无色法不可积聚。体无对碍。就用说增。此义既成。不可倾动。而经主说。毗婆沙师。言诸聚中一切大种体虽等有。而或有聚用偏增者。此未识宗。故作是说。又今应说。坚等何因是色所依。非余色等。以此遍满一切处故。谓诸聚中地等四相。皆遍具有。色等不然。由此地等三义成立。一所依义。二能生义。三广大义。又是色等所随逐故。现见世间。瓶盆等物。由火成熟。便有色等转变可得。扣击弹抚有差别故。声转变生。余色等中无如是事。是故坚等。色等所随。是色所依。非余色等。又能损坏余色物故。色等依地无能坏用。若尔久观雪等盛色。根不应坏。不尔彼色所依能坏根所依故。以于闇中觉彼生苦。故知唯坏大种非根。若坏于根不应觉彼发生身识。又色不能损坏大种。非所触故。是故大种。独能损坏余色物故。是色所依。非余色等。有说。坚等所触性故。能为所依。此说非理。冷等应成大种性故。然冷等触。非遍满故。不成大种。岂不暖中无有冷触。于冷触中亦无有暖。暖应如冷。亦非大种。此难不然。冷有暖故。由被冷覆而不可知。若尔冷触应同暖遍。不尔冷用暖中无故。以于冷中暖用可得。非于暖中冷用可得。冷同暖遍。此难应止。暖用者何。谓能成熟。岂不见冷亦能成熟。如有暖故物不烂坏。不烂坏因名能成熟。冷亦如是。应与暖同。此亦不然。水风界盛。暂时凝结。此中成熟。即暖用故。是故不应说言坚等所触性故能为所依。冷等应成大种性故。然彼冷触。水风界增。四大果故。是所造色。又彼冷触。持摄熟长。四决定用不可得故。体非大种。岂不由冷雪等凝结有胜用耶。此言非理。水风界盛。如造冷触。生彼果故。亦由暖故。甘蔗汁等。凝结可得。若言冷是大种果者冷暖相违。不应和合。如何从暖生于冷耶。如坚与湿同一事故。互不相违。水火亦然。既同一事。理无相反。如以冷水浇灌石灰。从冷生热。此亦应尔。以诸大种同一事故。虽性相违而恒和合。冷是水风近所生果。地界与彼都不相违。火性虽违而不为损。同一果故。何妨和合。又若见彼诸界增故。于诸聚中立异大种。即彼诸界。是能生长诸造色因。名为大种。非冷增故。于诸聚中立异大种。故非大种。然暖增故。于诸聚中异大想灭异大想生。冷即不尔。是故冷暖。能依所依。二性差别。岂不现见由冷增故水界凝结。世间于此亦立种种冰雪雹名。此难如前水风界盛如造冷触生彼果释。或冰雪雹即水异名。非草木等异名称火。故彼所难理定不齐。是故冷触唯所造性。由斯触界有二义成。余九色界。唯是所造。谓五色根色声香味。法界一分。亦唯所造。此复云何。谓无表业。依大种生。故名所造。然声为显定无一界唯大种性。余七心界。法界一分。除无表色。俱非二种。义准已成。譬喻论师。作如是说。诸所造色非异大种。所以者何。契经说故。如说。云何名内地界。谓于眼肉团中若内各别坚性坚类邻近执受。乃至广说。若异大种别有诸根。不应于根说大种性。又余经说。苾刍当知。诸有士夫皆即六界。既定说六。为假有情所依实事。故知眼等色等造色。非异大种。若所造色异诸大种。有何意趣。此经不说。彼言非理。不了契经深意趣故。前所引经。顺世名想。故作是说。谓诸世间。眼肉团中。起眼名想。此眼名想。依眼所依大种等起。眼肉团者。总说一切。不离眼根大种所造。若不尔者。此经唯应说谓于眼内各别等。坚性等言。已遮慧眼。应不须说肉团中言。又于眼言是因第七。肉团中言是依第七。由此表知。总摄一切因眼所起。不离眼根大种所造。是因于眼所起肉团。其中所有内各别等。名内地界。此则显示眼等生因依因等地。由此重说二第七言。总摄一切眼及肉团所依大种。后所引经。唯说六界。不言余者。有别意趣。谓续生时眼等无故。虽于此位亦有身根。而犹未能觉冷等触。若法有体。未起作用。不应立在有用品中。又唯六界。是诸有情有用本事。从续生心至命终心。常有用故。住灭定者。识有何用。彼过去识。能作未来等无间缘。由此当果决定现起。是彼识用。若尔身根亦应有用。同类因用未尝无故。此难不然。非定成就与定成就。有差别故。谓有身根。虽不成就。而有与果。同类因用。定无彼识。体不成就。能作当果等无间缘。故识与身。义非均等。又身根用。非同类因。为识生依。是身根用入灭定者。决定当出后识生依。是前识用。故唯六界。是诸有情有用本事。理极成立。或举空界。表诸造色。故引此经非遮所造。空界实有是所造色。前已成故。又执造色不异大种。则应色等皆同一相。谓坚等相。若尔眼等五根所行。应无差别。是则违经所说。眼等所行各异。如何所执色等境界皆同一相。谓坚等相。然非一切境一切根所行。此不能令智者心喜若言如说色等五境虽同一相谓造色相。而无此失。如是大种与所造色。虽同一相谓坚等相。而无失者。此亦不然。非许造色性有别法体故。又眼等根。于色等境。取定别相。非定总故。所以者何此宗不许所造色性如坚等相有别法体。故不可谓如说色等。虽同所造一法自性。而眼根等境别义成。如是色等虽同坚等一法自相。而眼等根境别义立又眼等根于色等境。取定别相。非定总相。勿眼等根与色等境总相同故。亦是眼等五根所取。成大过失。又受等法与色等境。亦同一相所谓行相。受等亦应眼等所取。是故决定。应许色等有不共相种类差别。由此眼等。虽一一根能取多相。而无五根境杂乱失。种类别故若谓如彼眼等五根。虽同一相谓澄净相。而能各各别取境界。如是色等。虽同一相谓坚等相而是眼等各别所行。此亦不然。余法亦有澄净相故。若澄净相。是眼等根差别相者。是则不应许。所余法亦有此相。然澄净相。亦许信有。是故澄净。于眼等根。非差别相。然坚湿等。是差别相。若执色等此相皆同。而言眼根唯取色处。非触处者。无别因证。或复眼等。虽净相同。而功能异。故别取境。功能异者。由因别故。眼等虽同四大种果。而诸大种增减不同。因既不同果功能异。由斯取境差别义成。又不应言色等差别亦由大种增减不同。若尔极微有不成过。故汝此救。理定不然。又彼具寿云何安立境有境异。谓若有人。自触身分。既执身触。皆同一相。一刹那中。互无差别。立谁为境。谁为有境。若有差别性别义成。谓坚等相。所触名境。与此相违身名有境。许身触性有差别故。若无差别。则无安立境有境异。便违理教。若言如意虽同一相而一刹那立境有境不相违者。理亦不然。意虽为境。而一切时立为有境。故无斯过。然身根境坚等大种。未尝有时立为有境。故彼例救。理极不齐。许身根境坚等大种亦是有境。复有何失。如意唯应立为一处。是则应无决定安立。此为身处。此为触处。应说此中有何定理。判此唯境此唯有境。故彼所宗。杂乱难辩又若色等即诸大种。彼说一一青色极微。即四大种。或唯是一。二俱有过。然色处等。虽色名同。而有青雄香甘冷等性相差别。由此五境展转不同。眼等五根无共境过。若诸大种。性相各别。与青极微体无异者。岂不一故。四性不成。若青极微。唯一大种。即四大种。应互相离。一聚唯有一大种故。是则违害种喻等经。不应别异性相大种成无差别。一青色聚。若言随一增故尔者。应说何界增故为青。若谓地界。陂池河海应无青色。若谓水界。玉青石等应不极青。若谓火界。世间盛火不应极赤。若谓风界。风中不应色不可得。若说青色异诸大种。实有一体。随一界增。多四大种。各生青色合成一聚。于理无违。故异大种。有所造色。复有至教。分明证成。如契经言。诸所有色。皆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摄故。复有何理。知所造言异诸大种。别有所目。然契经说。有诸愚夫。由六触处。诸所触对。觉乐觉苦。或有随一。由彼所造。不可由斯所造言故。别有第七触处可得。此非定证。有于异体亦说如是所造言故。如告具寿阿难陀言。所造我见。谁之所造。谓色所造。乃至广说。若见余处。有所造言。无别所目。谓此亦尔。应有身见以色为体。便有乖违自所宗过。又不应以余所造言所目法体。或异不异。便疑此经说大种所造言。有余契经定证异故。如契经说。苾刍当知。眼谓内处四大种所造净色。有色无见有对。乃至身处。广说亦尔。苾刍当知。色谓外处四大种所造。有色有见有对。声谓外处四大种所造。有色无见有对。香味二处。广说亦尔。触谓外处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有色无见有对。此中分明显诸大种唯是触处一分所摄。余有色处。皆非大种。故定知此及所造言。如我见经所造我见别有所目。定非如彼六触处经。随一所造无别所目。是故九色。法界一分。异四大种所造义成。如是已说大种性等。十八界中。五根五境十有色界。是可积集。以是极微体可聚故。义准余八。非可积集。体非极微。不可聚故。如是已说可积集等。十八界中。几能斫几。所斫几能烧几。所烧几能称几。所称如是六门今应。总答颂曰

说说佛法与道法相通之处

说说佛法与道法相通之处中国历来就有佛道之争,就因为佛教是外来宗教,道教则是土生土长的。其实学佛之人如果认真读一读《道德经》会发现文字表达虽有差异,但其道理是相通的,这也就是在中国儒释道能融为一体的原因..

净土法门法师:成就的关键,在自己善不善学

净土法门法师:成就的关键,在自己善不善学蕅益大师是明末清初的人,他出生在明朝末年万历年间,他圆寂在清朝,是我们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第八代是莲池大师。我们在他著述里面看到,他年轻时候对莲池大师非常佩服、..

净土法门法师:杀生祭祀无利益,还要反受恶报

净土法门法师:杀生祭祀无利益,还要反受恶报净空法师:杀生祭祀无利益,还要反受恶报 1、世间人在喜庆的时候,一般做寿的时候,许多值得庆幸的节日,许多人杀生祭神,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自己不能够觉知。 2、佛在..

净土法门法师:我们往生的因缘具足,缺少的是善根福德

净土法门法师:我们往生的因缘具足,缺少的是善根福德所以净宗的法门始终是不可思议的法门,要众生闻名生信,发愿求生,悉证无上菩提,就是成佛。这个法门是成佛之道,一生当中成就。能信、能愿,真正肯干,这大福德..

净土法门法师:最怕的魔是自己的心魔

净土法门法师:最怕的魔是自己的心魔佛跟魔在哪裡?就是自己念头,自己念头一念正念是佛,恶念就是魔。魔不在心外,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佛是自己,魔也是你自己,与外面境界不相干。怨天尤人是大罪,是最大的错误,..

净土法门法师:有这两条,“信、愿”就具足了。

净土法门法师:有这两条,“信、愿”就具足了。我们从《无量寿经注解》——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中节录出善导大师一段开示,讲得非常好,简单扼要:能不能往生,就是你具不具足“信、愿、行”。肯定往生,如果具足..

净土法门法师:怎样念佛?

净土法门法师:怎样念佛?介尔能念之心,这个心是真心也是妄心,妄心裡面跟真心最接近的。为什么?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是真心,起心动念就是妄心,但是介尔是刚刚起心。你看看在真妄的边际上,这个心难得,用这..

说话前要留意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匆忙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边喘气边兴奋地说:「告诉你一件事你绝对想象不到的」「等一下!」苏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他,「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他的学生察觉情况不妙,..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的功夫要在平时养成,否则临命终时手忙脚乱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的功夫要在平时养成,否则临命终时手忙脚乱钞【故言或临终、或平时,但有一日或七日之定力者,皆得往生也。所谓闲时办,忙时用,后至命终,因果相符,必生彼国。】这几句话很要紧,平常念,念到心..

证严法师:一碗白饭的恩情

证严法师:一碗白饭的恩情曾看过一则感人的故事――数十年前,台北市的旧市区有一家小餐馆。一天,有位年轻人向老板询问:「不好意思,我可以只买一碗白饭吗?」老板和老板娘不嫌少,仍以亲切的态度,盛好一碗饭给他..

净土法门法师:既然净土法门最为殊胜,世尊为何还要讲其他法门?

净土法门法师:既然净土法门最为殊胜,世尊为何还要讲其他法门?摘自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也许你要问:“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这一部经就好了,何必要四十九年讲那么多?说那么多废话?”诸位要知道,诸佛..

论语大智慧:真正的君子都有这5种特​质,看看你有没有

论语大智慧:真正的君子都有这5种特质,看看你有没有《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做一个君子,应当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下面给我们讲「发菩提心」,这一句非常重要。你看本经「三辈往生」这一品里头,「往生正因」那一品也讲到,上中下三辈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由此可知,只有一向专..

讲话是修行

讲话是修行(一)王阳明有一次跟学生出游,路旁有两个人在吵架,一个骂道:“你没有天理!”一个反驳道:“你没有良心!”王阳明就对身旁的学生说:“你们听,他们在讲道。”学生说:“老师,他们是在吵架。”天理、..

让婚姻更和睦幸福的方法

让婚姻更和睦幸福的方法一朵问:柳师您好,我跟我老公思想老是不对路,他一点都不理解我,懂我,我们好像说不通话,我很苦恼答:不要为夫妻关系设定什么标准,非要达到心心相应、息息相通的高度。而应根据当前的情况,求..

楞严经的地位高吗

楞严经是佛法非常重要的一部经书,地位是非常的高的,并且楞严经对这个世界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很多的史书和历史中都有它的身影,还经过非常多的人加持和诵读的,所以所楞严经的地位是很高的,所以我们修行楞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