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祥法师:《金刚经》讲解第二十八讲
慧祥法师:《金刚经》讲解第二十八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3月05日
讲别:第二十八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释经】须菩提!如果那些想要帮助有情众生觉悟的菩萨行者,其心念是被现象障碍住的方式,来修行布施,就如同一个人进入暗室之中,则无法见到屋内的东西。
【经文】“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释经】如果那些想要帮助有情众生觉悟的菩萨行者,其心念没有被现象给障碍住,而来修行布施,就如同一个人,有好眼睛,再加上日光照明,就能看到种种的景色。
【说明】“菩萨”一词,其定义就是:“觉有情”。“觉有情”一词,又有二个层面的含义:
一、已觉悟之有情众生,也就是自觉。
二、帮助有情众生觉悟的人,也就是觉他。
因此,当一个人,在从事帮助自己自觉,帮助众生觉悟时,就叫“菩萨”。
当一个人,自觉、觉他及觉行都圆满时,就叫“佛”。
当一个人,从不曾想到过要帮助自己自觉,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而进步到愿意帮助自己自觉,也愿意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样的发心,就叫“发菩提心”。
当一个人已经发了菩提心,必须令这菩提心增长,直到成就无上菩提,如此,才能真地成就无上菩提。如果在这中间,起了退转心,则会半途而废,因此就不能成就无上菩提,而得再次发起菩提心才行。
而佛陀开示《金刚经》的目的,就是要帮助那些已经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令他们学到可以令自己所发的菩提心,坚固如金刚一样,不会被任何现象给破坏,而能破坏众生小心小愿,令回入无上菩提之心。
为了令所发的菩提心能坚固如金刚一样,不为所坏,能坏一切,就要学习:
一、如何降伏会障碍菩提心发展的观念及行为模式。
二、如何令发心已坚固者,安住在无上菩提道上来发展,而不会走偏。
因此,在《金刚经》的经文中,一开始就是须菩提尊者发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佛陀在回答时,是先教导云何降伏其心的方法,接着再教导应云何住的方法。我们讲解《金刚经》的经文到现在,其实都还是属于佛陀在教导“应云何住”的方法。也就是《金刚经》的经文,从“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一直到“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都是在教导我们“应云何住”的方法。而接着须菩提又重问一遍,佛陀也又简单地提纲契领地重说一遍。这就是《金刚经》整部经的结构。
因此,当我们在学“不住”时,就是要学不要被障碍住想要自觉觉他之心。又,当我们在学什么“应住”,就是要学安住在这个方法上才能提升我们自觉觉他之心。因此,从“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这段经文,就可以知道:
佛陀是在教我们,在自觉觉他的过程中,以“布施”为例来自觉觉他,则是要学“不住法而行布施”,才能自觉觉他。如果是“住于法而行布施”,则不能自觉觉他。
换个方式来说就是:我们要知道应该给众生什么,不该给什么,才能安全、有效地帮助自己及众生觉悟,而不要卡在以为一定要给什么才行。这要给什么或不给什么,都是依当时的实际状况来做调整,而巧妙运用的,没有一定的方法。这就叫“法无定法”。既然法无定法,全凭如实观照,权巧运用,因此,也就不会执着,以为有一种固定的方法或方式可用。也因此才说“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经文】“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释经】须菩提!在未来的世间,如果有些肯上进的男子、肯上进的女人,能对《金刚经》所教导的方法,不排斥而接受之,为了学到这法门而修持之,为了进步而朗读之,背诵之,则如来以无上正觉的智慧,完全知道这个人,完全如实照见这个人,都可以得到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说明】我们要知道,《金刚经》的这段经文,也还是在教导我们“应云何住”,也就是应住于“受、持、读、诵”,而不应住于“不受、不持、不读、不诵”。如果一个人,想要学菩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无上菩提,他就要学“令菩提心坚固如金刚般不为所坏,能坏一切小心小愿”,就要学《金刚经》所教的方法。因为,《金刚经》就是在教这个令菩提心坚固如金刚的方法。既然如此,就要“于此经受、持、读、诵”。
【经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释经】须菩提!如果有那些肯上进的男子、肯上进的女人,从早上六点到十点,以像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来布施,从早上十点到下午二点,又以像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来布施,从下午二点到下午六点,再以如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来布施。如此经过无量百千万亿劫的时间,都是用自己的身体来布施。这时,如果另外有一个人,他听闻了《金刚经》所教导坚固菩提心如金刚的法门,因此令自己坚固了成就无上菩提的信心,而且不再背逆菩提心愿(也就是不再退转)。这二件事比较起来,后面的这个人所修的福报胜过前面那个人所修的福。更何况,如果后面的这个人,再加上书写《金刚经》,接受此经所教导的方法来修持,为了随时可以进步,所以常常读之,甚至背诵起来,以便时时可以运用之,并且为其他人解说这个经典所教的方法及道理,那这个人的福报更是无量无边了!
【说明】再提醒大家,这段经文,也还是在教我们“应云何住”。
这段经文是在教我们,在“布施”时,虽然同样是修“布施”,但是,如果只是以“身布施”,不如以此经所教的法来做“法布施”。
又,这段经文也在教我们,同样是布施,以“身布施”来布施给众生,都还不如以“法布施”来布施给自己。
又,这段经文也在教我们,同样是布施,当我们能“法布施”给自己了,也还要懂得再使自己进步,而不要以为如此就好了!
又,这段经文也在教我们,当自己懂得“法布施”给自己,也懂得使自己进步了,也还要教导其他的众生。
【经文】“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经】须菩提!简要地来说,修持《金刚经》所教的方法,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的功德,如来是为了那些懂发大乘心的人说的,是为了那些想要成就最上乘的人说的。如果有人能接受此经所教的方法来修持、读诵,广为他们解说,如来佛完全知道及完全照见这个人,都可以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此修行的人们,才是有能力肩负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的人。
【说明】再说一次,这段经文也是在教我们“应云何住”,也就是要我们住“大乘发心”、住“最上乘发心”。并且依这样的发心,来修持、读诵、为人解说这个经。如此才有资格,才有那动力,推动着我们及被教的众生,直达无上正等正觉。
什么叫“发大乘心”呢?
“乘”,是车乘,是运载的工具。“大”,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含盖一切众生之意,所谓:“至大无外”。当一个人,发愿想要运载一切众生,引导一切众生,令他们都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发大乘心”。如果他的发心之中,有遗漏任何的一个众生,则就不叫“大乘心”了。
什么叫“发最上乘心”呢?
“最上”,就是“无上”,就是最高无上之意,也就是完全发挥没有遗余之意。当一个人,在学习自觉觉他之时,随时都想要学习完全发挥当下所有的因缘来帮助自己及众生觉悟,而没有遗余,那他就是“发最上乘心”。
我们要知道,有些人虽然“发大乘心”,可是并不一定就懂得“发最上乘心”。因此,这段经文,在教我们不但要“发大乘心”,也还要“发最上乘心”。也就是不但要发愿帮助一切众生自觉觉他,同时还要发愿学习善用一切因缘,完全发挥一切因缘,没有遗漏或浪费任何可以帮助自己及众生的因缘。
【经文】“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释经】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有人只是乐于小法(也就是我所说的发小心小愿),因执着于“心所证者”的见解、“心所悟者”的见解、“心自证悟所不及者”的见解、“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的见解,则对于这部《金刚经》就不能完全地听懂而接受,也就不能真地发心去读诵,也就不能正确地为人解说这部经典。
【说明】有关这“我、人、众生、寿者”的解释,是依《圆觉经》,请大家深入体会。同样,这段经文也是在教我们要“应云何住”的,也就是不应住于“乐小法”。因为乐小法的人,就会被“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给障碍住无上菩提心的发展,因而达不到此经典所说的效果。
【经文】“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释经】(这段很白话,不需解释。)
【说明】这段经文,也还是在教我们“应云何住”。
一、是教我们应安住于供养此经典。
二、应恭敬此经典。
三、应围绕此经典,也就是不要离开这经典之意。
四、应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也就是要修持此经典,让此经典的教义能散发出去。
五、应要视此经典,就如同是佛塔,也就是佛陀亲自教导一般。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下课!祝大家进步直至无上菩提,永不退转,广度一切众生亦令成佛。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同修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
同修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一般我们做世间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时都要再三考虑,然后再做决定。我们帮助别人、利益众生是做好事,是佛菩萨的伟大事业。正因为如此,就更要小心谨慎,必须先观察、考虑清楚自己有没有这个..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七卷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七卷长水沙门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二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四。一致请三。一总述未了三。一展敬伸叹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
同性恋到底对不对?
同性恋到底对不对? 各位大德善知识 阿弥陀佛!! 不知道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对,我觉得应该和大家相互探讨,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帖子会变成很笑的很不好意思为什么呢? 同性恋,只是爱的性取向有所不同,又没有伤害..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一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一卢景裕后魏卢景裕字仲儒,节闵帝初年,做国子博士,信奉佛教,解释周易、论语。跟着他的兄长拜神。因为乡人反叛,逼迫他一起去对付西魏,后被捕押在晋阳监狱。他诚心念金刚经..
阎王的感叹
有个事业有成的年轻人,正值壮盛之年,却被黑白无常带到阴曹地府。;为什么这么早就把我抓来?他忿恨不平地问阎王。;你的时辰到了啊!根据黑白无常提的报告书中这样写着:浑浑噩噩,四肢无力,满脸愁容,健康不佳,压..
史书记载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一
史书记载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一卢景裕后魏卢景裕字仲儒,节闵帝初年,做国子博士,信奉佛教,解释周易、论语。跟着他的兄长拜神。因为乡人反叛,逼迫他一起去对付西魏,后被捕押在晋阳监狱。他诚心念金刚经。..
同愿同行菩提道
同愿同行菩提道丽 群似水的暮春五月,阳光正暖,携一缕浅夏的芬芳走进菩提家园。5月28日,我们班迎来了进班以来第一次庆生会。班级共修结束之后,在慈善义工兰英师兄的精心安排下,为本班的六位师兄举行庆生会。熙攘..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或者你有些家庭困扰,经常想哭,你责怪他人:“这个人不..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无论你学了多少天佛,念了多少天经,该业障现前的时候,还是会业障现前,这没什么不好,消业嘛!有些弟子学佛后,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却变得很奇怪,甚至有一点儿离谱。有个弟子..
吠陀婆本生
贪恋金钱享受是人生痛苦之源,佛家禁绝一切贪欲,并规劝世人不要追求身外之物,《吠陀婆本生》的主题即在此。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吠陀婆的法师,他精通一种巫术:每年,当天上星宿排列成一定形态时,他就念咒作法使天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好处
《心经》是一部非常简短的佛法经典。它主要讲述了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的表象其本质都是空的,我们不必执着于得到什么,也不用舍不得什么,也不要用自己的立场看待眼前的情境,这样人们就能少了很多烦恼,获得更多快乐。..
念诵药师经感应
念诵药师经感应是每个人都去感受到的,所以师兄一定要按照正确念诵药师经的步骤去诵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有感应出现,当师兄能够坚持的念诵的诵读时,也是能够全文都讲解了什么内容,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念药师经..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