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保国寺千年不坏之谜
探寻保国寺千年不坏之谜
保国寺名闻遐迩,是以其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而令人叹为观止。保国寺最初由山门、天王殿等建筑组成。现存大雄宝殿(或称无梁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善的北宋木结构建筑。
在建筑学上,保国寺的地位甚至不亚于北京故宫。
保国寺大殿“鸟不栖,虫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成千古之谜
在我国干燥的北方,有上千年历史的名刹古寺并不少见,但在潮湿多雨、还经常有台风等光顾的江南,木结构的殿宇建筑能完整保存上千年则绝非易事,位于宁波的保国寺却做到了这一点。
在建筑学上,保国寺的地位甚至不亚于北京故宫。但在当地百姓眼中,它还有更为神奇之处,那就是以大殿木结构为主的建筑里,虽然历经了千年,殿宇的木质柱梁却总是不腐不裂不蛀。在别的古寺中经常能见到的鸟窝、灰尘、蜘蛛网,在这里却很难见到,甚至因此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近日,我们从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了解到,保国寺目前正在安装一套监控系统,即通过在各角落安装与电脑连接的监测设备,对保国寺大殿内各角落的温度、湿度、结构的变形与倾斜、沉降等,进行24小时的监测。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馆长余如龙告诉我们,通过这套监测系统,不仅使保国寺大殿木结构建筑的保护更有针对性,而且还可能从大殿环境、结构和材料等多方面对保国寺大殿“鸟不栖,虫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的千古之谜作个解答。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认为,民间流传不可尽信
1954年8月,三个正处于暑期实习的学生偶然发现了这个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榫卯木结构和穹顶建筑,1961年,保国寺被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告诉记者,从1984年起,她就曾去保国寺做过考察,当时只是感觉这个大殿特别空,没有什么封堵阻碍的结构,风可以很轻易地吹进来,又吹出去;在考察过程中,的确也没有发现有鸟栖息过的痕迹,也没见有什么蜘蛛网。
不过,她认为,那些所谓的“谜团”多为民间流传,也不可尽信。比如这里的木头是没有虫蛀的,但他们在考察时就发现有些木头还是长了白蚁,钻了洞,一些地方也有些许灰尘的。当然,虫蛀木梁的现象不算多,但灰尘总体上来说也少。
保国寺的历史价值及其不解之谜,主要还在于其独特的建筑构造上。郭黛姮说,保国寺是典型的宋代木结构建筑,在宋代出版的我国最早的建筑学规范性书籍《营造法式》里,就借鉴了很多保国寺的建造经验,正是因为其独特构造,才能使其在多雨潮湿、台风频繁的江南能够完整地保存至今。
据了解,保国寺大殿呈一个纵向的长方形,整个大殿显得既长且空,全部结构不用一枚铁钉,全凭精巧的榫卯使斗拱层层相衔,就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了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50余吨的重量。
另外,保国寺大殿外表看起来像是没有大梁支撑的,其实它是在前槽天花板上,巧妙地安排了三个与整体结构有机衔接的镂空藻井,用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因在下面不容易看到,故被称为“无梁殿”,这种做法可能也让鸟雀少了些栖息之所。
保国寺的谜团吸引了很多专家,他们都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解释
据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馆长余如龙介绍,关于保国寺这些谜团,很多专家来考察后都感到迷惑不解。1975年,人们在维修保国寺大殿时,意外地从换下来的梁柱中发现梁柱的木材有一股刺激性的香味。经化验证明,该木材叫“黄桧”,它含有一种飞禽、昆虫不愿闻的芳香油。他们把一只蜘蛛放在大殿的梁上,不久,蜘蛛就昏迷过去了。后来,又有很多人刻意将蜘蛛放进殿堂,可没多久,这些蜘蛛照样跑得无影无踪了,殿堂里也始终没见过有蜘蛛网。
正因为如此,有专家称黄桧木特殊的气味既能避免被虫蛀,也能让蜘蛛等远远逃开,甚至可能让飞鸟也不愿意接近。
但是为什么在经历了很多年以后,殿堂内仍然没有什么灰尘呢?
也有专家认为,大殿顶上错落有致的斗拱结构里,形成了一个个姿态不同的“风道”。外面的空气一进入大殿,通过这些“风道”在大殿内产生了回旋气流,称之为“旋风”。旋风在大殿内不停地回荡,自然使梁上不容易结存灰尘。而且,这种“旋风”可能产生一种声波,使飞鸟不敢接近。
一位建筑学者发现保国寺大殿其实是个“歪殿”
不过,一些有心人则从整个建筑的外观上来进行分析。在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网站上刊登的一篇学术文章上,一位学建筑出身的学者把整个大殿里里外外仔仔细细看了一遍之后,得出了一个全新结论:这个大殿其实是个“歪殿”。
他认为,这个大殿整个是向东北方向倾斜,但东北方有山,因此也算歪着靠在山上,只是因为倾斜角度不大,让人走进大殿后很难感觉得出来。在殿后,隐藏有依山而斜撑殿身的四根木柱,正是这四根斜着支撑的木柱子才使整个殿得以千年巍然不动:由于倾斜,整个结构向东北方向挤压,在自重力的作用下,这反而形成自锁受力,相比于仅是垂直受力状态更加牢固。
正是因为大殿的倾斜,再加上其框架、斗拱、藻井等结构复杂,鸟很难在上面筑巢,鸟蛋容易滚下来,幼鸟也容易摔落,所以即便是千年古刹也很难见到飞鸟。同时,这一种倾斜也让灰尘难以久留,因为殿内南北纵深很长,穿堂风效应明显,所以只要有风就容易把灰尘吹走。至于虫子少,则可能和木质为黄桧相关,散发的香气使虫子难以接近,还可能与斗拱层层而上形成螺旋效应气流有关。如果人把耳朵贴于柱子,确实也能听到如海螺形状镂空的木藻井里不绝于耳的细啸声,虽然很微弱但这对于飞虫已经足够了。没有飞虫,蜘蛛似乎也没有必要在这里结网了,况且它也真的可能受不了黄桧木的味。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或者你有些家庭困扰,经常想哭,你责怪他人:“这个人不..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无论你学了多少天佛,念了多少天经,该业障现前的时候,还是会业障现前,这没什么不好,消业嘛!有些弟子学佛后,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却变得很奇怪,甚至有一点儿离谱。有个弟子..
吠陀婆本生
贪恋金钱享受是人生痛苦之源,佛家禁绝一切贪欲,并规劝世人不要追求身外之物,《吠陀婆本生》的主题即在此。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吠陀婆的法师,他精通一种巫术:每年,当天上星宿排列成一定形态时,他就念咒作法使天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好处
《心经》是一部非常简短的佛法经典。它主要讲述了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的表象其本质都是空的,我们不必执着于得到什么,也不用舍不得什么,也不要用自己的立场看待眼前的情境,这样人们就能少了很多烦恼,获得更多快乐。..
念诵药师经感应
念诵药师经感应是每个人都去感受到的,所以师兄一定要按照正确念诵药师经的步骤去诵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有感应出现,当师兄能够坚持的念诵的诵读时,也是能够全文都讲解了什么内容,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念药师经..
持诵楞严咒的感应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持诵楞严咒的感应。梦里:1、梦中,在一个..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十不起贪计身见愿。这一愿意谓:设使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以般若的空性,破除对身见的贪恋执著;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阿弥陀佛因地..
钟茂森:碎碑刻碑
钟茂森:碎碑刻碑安士先生引用了一段历史的故事给我们说明,利物利人的果报,以及自利他又有什么果报。这是讲到一个「碎碑刻碑」的故事,他是从《感应篇》的注解里面节选出来的。唐朝有一位医学大师,叫做孙思邈,孙..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作者: 素食星球这是个全民抗病的时代,医学的进步似乎让各种疾病都有了对策,罹患疾病的人会去医院接受治疗、定期服药或遵守特定的饮食和生活准则。但是疼痛呢?剧烈头痛、经痛、肠胃不适总是..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这次去甘肃看见很..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真相实验:黄鳝体内有要命的寄生虫。每年进入春夏之交,是食用黄鳝的旺季,但你可能不知道,黄鳝体内有多种寄生虫,烹熟都未必能杀死。这些寄生虫、解剖黄鳝时,用肉眼都能看见!某君的爸爸是黄..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现在人的心动荡得太厉害了,所以灾难就很多。大家都想着快、好,世间妄想多,想要享受得多,人间灾难就多。浮躁是最不好的东西,修道首先要除浮躁,内心要安详,安定,天下自得安宁。社会需..
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
今天有师兄问我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告诉师兄们,其实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是给不出来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的,药师经有药师经的功德作用,药师咒有药师咒的功德作用,我们只能说看自己需要哪一个的功德利益而选择哪..
邪淫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淫
邪YIN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YIN经论中说,以贪心、嗔心、痴心都可引起邪淫。一般来讲,大多数邪淫都是贪心引起的,这一点不用多讲,大家也应该很清楚。有些邪淫是嗔心引起的,如对怨敌的女人行淫,或者..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问: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如果身口意达不到一致,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达真堪布答:虽然你发心没有完全到位,但是你同时也发了一些善心,也生起了一..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佛教主张三世因果——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很吝啬,未曾布施,那么即便今世得到了亿万遗产,也未必有福享用;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多行布..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