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法,“利息”很高
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佛、菩萨上供的习惯。还有,天天吃饭之前,我们都要供佛,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养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对佛陀的尊重、恭敬的一种表达。供佛并不是说佛一定要吃我们的东西,到时候你不供养,佛就得饿一顿肚子了,不是这回事。供养,是表达我们对佛陀的虔诚和恭敬,同时也体现我们对佛陀恩德的报答!佛教讲上报四重恩,其中有师长恩,佛陀是我们的本师,当然也是师长的范畴。因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们才懂得怎样去认识真理,才知道怎样修行,怎么摆脱烦恼和痛苦。佛陀于众生有大恩德,我们粉身碎骨报答佛陀的恩情都报答不尽,除了礼敬、称赞如来以外,还要供养。
广修供养,不仅仅是供养佛,而是要供养世界上对我们有恩惠的人及没有恩惠的人,我们都要供养他们。如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凡是对我们有过帮助的人,我们都要怀有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报答他们。佛教中讲培植三种福田:一是恩田。是说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要知恩报恩,怀有一种感恩心,去报答他们的恩情。佛经里面讲:“一个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如果佛陀没有出世,我们孝敬、供养自己的父母,功德就是最大了。孝养父母,报答父母的恩情,也是在培植我们自己的福田。因此,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在家里连孝敬、供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那你就不是一个好的佛子。
二是敬田。凡属于我们恭敬的对象,如师长、老师、善知识、诸佛、菩萨,这些都是我们的敬田,我们都要供养他们。三是悲田。悲田,是指我们要慈悲的对象:如那些贫穷的人,乞丐,他们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难,需要人们帮助时,作为学佛的人,我们要本着一颗慈悲的心,去同情他、帮助他。表面看上去,我们是在帮助别人,其实我们是在帮助自己种福报,所以只要见到有困难的人,我们都要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人家。
佛教把培福叫种田:就像农民在春天播种,到了秋天才能有收获,如果春天不播种,那么到了秋天就一无所获。一个人的福报是从哪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头上,于是怨天尤人,说老天爷没有长眼睛,不幸的事情总落到自己头上。其实,一个人的运气好不好并不是取决于老天爷,倒是与你的福报有关,而福报是来源于培植福田,广种恩田、敬田、悲田,通过布施、供养才会有福报。
广修供养,从经文表面上看,虽然只讲到供养诸佛,但是从经的内容来看,其实已包含了供养一切众生。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一切佛刹,极微尘中各有一切极微尘数佛,是说无量无边的佛,每一尊佛的身边都有很多的菩萨海会围绕。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供养的对象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供养的意义,一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三是灭除我们的悭贪。
供佛,把你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克服小气。如果没有供养、布施心,舍不得把东西拿出来,那你将来会得贫穷的果报。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法,而且将来“利息”很高。因此,一个人的财富,不是靠拼命赚钱就能得到,而是要靠福报也就是通常说的运气。
供养、布施不仅能培植福报,同时也能克服自己的贪心、执著。一个人如果执著财物,舍不得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就像你银行里一分钱也没有存进去,虽然银行里的钱很多,有的人能从那里取出十万二十万,但你一分钱也取不出来。所以布施、供养别人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存钱。
人因为贪著的关系,使得我们不能够广修布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是过时、自己不喜欢穿的,才会比较大方的送给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刚买的时装送给他人。再比如送人家电器,总是看家里那些用不着用旧了的拿去送人,你不会把刚买回来的大彩电搬去送人。为什么我们舍不得把最高档、最贵重的东西送给人家?原因就是贪著,因为我们对好的东西产生执著。如果你对这些最好的东西不贪著,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拿去布施,救济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那么本身也是在破除我们的自私、悭贪、执著和烦恼。
我们执著什么东西,这种东西往往就是我们产生烦恼的根源,执著是我们解脱生死最大的障碍!
2024-03-17 13:52想发财,却不去做能发财的事[达真堪布]
拼命地想发财,为了发财付出了那么多,经历了那么多,但是能发财的事情却不去做。佛法多圆融,多方便啊!都可以做布施,我们还不做,多愚痴,多可怜啊!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学佛的人,太可怜了,不会学,不会修,自..
陈大惠居士:16行偈
陈大惠居士:16行偈*陈大惠居士在丁嘉丽居士家中念佛共修时,眼前出现了16行偈生命已入倒计时, 首先就要破情执;家亲眷属全是债,讨债还债这一世;身外之物全是假,若能带走是愚痴;放下万缘精进修,灾难只是来考..
念佛为什么要回向?
念佛为什么要回向? 弟子问:师父,我每天早课诵普门品、念佛,也有时候早课内容想多加一部地藏经,请问:念完普门品、念完佛后念三皈依和回向,然后诵地藏经后再多念一遍三皈依回向,这样行吗?师答不用,念完地藏..
想改变境遇?这样做或许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想改变境遇?这样做或许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作者:秦东魁一切外部环境都会随着内部能量场进行转变。我最近看到一个报道,一个没有双腿的残疾人,跑成冠军。他的这个能量场非常强,他能被万物所滋润,不因为身残,就..
念佛不为自己,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
念佛不为自己,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问:下面一个问题。我念佛不为自己,为了救度父母,希望父母临终时不要受折磨,不要堕地狱,能够得度。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定弘..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修善益增慈悲心 要常修善法,善法就是培养我们超越苦的资粮。面对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情愿的去面对,那个苦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一个是欢喜的接受,那苦就好像慈悲心。要对众生慈悲是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睹纤毫而周性海』,纤毫是什么?就是一微尘,他看一微尘,遍法界虚空界他都知道。真的,惠能大师的报告,不就是显示这个吗?他报告很简单,见性,真放..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就是让众生能接触到一乘了义,接触到一乘佛法,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这「示」就是为众生开示,让他了解佛法、了解大乘..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大乘佛教里面有很多表法。每一尊菩萨都是德,这些全部菩萨的品德总和,就是佛。 所以我们要修,透过一个德的门进入。譬如,透过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进入,一门深入,通达到实相。 这个要打..
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
我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达真堪布答:自己多去忏悔嘛!身体多病,这是杀业的果报;心里总是有恐惧,这也是杀业的果报。其实谁都有这个业力,只是现在还没有显现。你现在显现了,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是往昔..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