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便是佛,怎么才无忧

繁体

随着年龄的增大,对年轻时的生活经历便有了回忆、留恋和向往,向往那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向往那种没有负担、没有压力的日子。

一次,我在书中看到一弟子问佛祖:“什么是佛?”

佛祖回答:“无忧是佛。”

我突然明白,我年轻时思想单纯,整天无忧无虑地生活,那就是佛的生活,那种日子就是佛的日子。

想想确实如此,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忧郁、恐惧,充满着欢喜、宁静、慈悲、善良,那么我们就是佛。

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佛要众生做,众生本是佛。

佛性本来现成,每个人都是天真佛,但大家对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认识,不承认,还时时处处刻意寻求,或者故意装饰,反而扭曲了本来面目。

有学僧问法眼文益禅师:“什么是各位佛祖的佛法?”

法眼文益禅师:“你自己也有。”

学僧问:“如何是佛?”

法眼文益禅师:“你还问谁呢?”

学僧又问:“什么是佛祖成佛的秘诀呢?”

法眼文益禅师:“全在自己领会。”

学僧还问:“如何是佛?”

法眼文益禅师:“张三李四。”

我们都可以是佛,佛即是我。但并非如此简单,无忧才是佛。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无忧呢?

俗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真正做到无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生的得失、进退、是非、成败,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生活中发生,而我们又常常执著,烦恼就从这妄想执著中产生。

妄想执著是因为我们有分别心,而分别完全是我们的主观计度,本来没有的事,一分别,一计度,就有了。“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也就来了。

我们只有以智慧对所发生的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解脱这些烦恼与忧愁。

1要常见己过

人因不觉而迷,因迷而执,因执而生是非、烦恼、忧愁。

孟子曰:“行有不得,返求诸己。”即在反省中净化和升华自己,不断使自己蜕变,加强修养和改造,以减少烦恼或消除烦恼。

而揭人之短护己之过又是人们的通病,因此常常产生烦恼,忧愁不断。

我们需要有自我批评精神,自我批评需要勇气,还要有一个正确认识自己的境界。

常见己过,自我批评,才不怨天尤人、责怪他人,招惹烦恼;才能看清自己的烦恼,并能化解烦恼,向前迈进。

2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宽容,即是慈悲、善良、包容、分享、结缘的心,既能容忍别人,也能忍辱负重。

感恩自己所结识的善缘,包容自己所结识的恶缘,恶缘善了,当下自在,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要自己有宽容的心,首先得能忍,能忍饥忍饿,忍热忍寒,忍是忍非,忍常人所不忍。做到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3要用禅智慧对待生活

该放下的要放下,该舍的要舍掉,戒除贪、嗔、痴,管住自己的嘴、眼、手。

真正做到灵光独耀,心地朗然,行所言,言所行,保持一颗平常心,无造作、无取舍、无断常、无圣无凡,烦恼何有,欢喜自来。

无忧便是佛,即心中无碍,脚下无绊,任运自在。虽说的容易做的难,但在实际的生活,也只是一个心态问题,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生活就回报你什么样的状况。

因为佛在各自的心中,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有心,佛便随处可见。

《传家宝》载:

安徽太和青年杨黼,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成人后有感人生无常,于是立志学佛。

为了访求名师,特地辞别母亲,前往四川参谒无际禅师。

当见到无际禅师时,禅师问:“你从哪里来?来这里做什么?”

杨黼回答:“我从安徽来,来这里亲近您这位再来的菩萨。”

禅师说:“见菩萨,哪如见佛?”

杨黼:“我也想见佛,但不知佛在哪里?”

禅师说:“想见佛并不难,你往回走,夜晚投宿时,有个披衾倒履为你开门的人,那个人就是佛。”

杨黼听从无际禅师的话,于是踏上了回家之路。一路上,每晚投宿时,敲开了一家又一家的门,都没有见到禅师所说的佛。当他在一个深夜拖着疲倦、满是尘土的身子终于回到了家,敲响了家门,呼唤着母亲。

这时,思儿心切的母亲正夜更难眠,听到儿子的呼声,来不及穿衣服,顺手扯过被子披在身上,也顾不上鞋子的正反,拖着鞋子匆匆忙忙地赶来开门。

看到眼前母亲的样子,无际禅师的话语响在耳边,杨黼突然明白:母亲就是佛!立即跪拜在母亲面前。

母亲是佛,我们身边的人是佛,即使他暂时不是佛,但他以后可以成佛。

只要我们有一颗佛的慈悲、善良的心,奉献的心,我们就能在和谐美好的环境中生活。

我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任运无碍。

佛是我们,我们是佛。

2024-03-17 13:52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修善益增慈悲心 要常修善法,善法就是培养我们超越苦的资粮。面对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情愿的去面对,那个苦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一个是欢喜的接受,那苦就好像慈悲心。要对众生慈悲是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睹纤毫而周性海』,纤毫是什么?就是一微尘,他看一微尘,遍法界虚空界他都知道。真的,惠能大师的报告,不就是显示这个吗?他报告很简单,见性,真放..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就是让众生能接触到一乘了义,接触到一乘佛法,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这「示」就是为众生开示,让他了解佛法、了解大乘..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大乘佛教里面有很多表法。每一尊菩萨都是德,这些全部菩萨的品德总和,就是佛。 所以我们要修,透过一个德的门进入。譬如,透过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进入,一门深入,通达到实相。 这个要打..

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

我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达真堪布答:自己多去忏悔嘛!身体多病,这是杀业的果报;心里总是有恐惧,这也是杀业的果报。其实谁都有这个业力,只是现在还没有显现。你现在显现了,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是往昔..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知随波逐流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古人参方行脚,访寻知识,单为究明己躬下事。今人行尽天下,历遍丛林,唯鼓粥..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世间的女子医院、各大医院,电视荧屏充斥着无痛人流、快速人流等等琳琅满目的广告,诱导男男女女们认为堕胎是一件越来越轻松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的事情。很多人不相信佛法、大法师..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就如身..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佛教的历史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这里面有很多比我们聪明的人,比我们能力大的人,他们都在信佛、学佛。如果信佛、学佛没能给他们带来实质的好处,还有人会延续下去吗?当一..

善,有一千张面孔!

善,有一千张面孔!一在香港上班的时候,最常见到的现象就是一个个打扮精致的女人从ifc购物中心出来,穿过天桥走去四季酒店。就是那短短的一段路上有很多乞丐。他们其中的一个是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没有下肢,一寸寸..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