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十八种僧物之齿木

繁体

齿木也称为杨枝,磨齿刮舌的木片,古代比丘常用的十八僧物之一,功用相似于现代的牙刷。

在古代,当比丘口臭时,佛陀答应他们经过咀嚼齿木铲除口腔中的异味。关于比丘咀嚼齿木的缘由,《五分律》卷二十六云: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用。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所以白佛,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积德行善,消食、除冷热涎唾、善能别味、口不臭、眼明齿木除了铲除口臭之外,还具有消食、除掉口中涎唾、明目等多种功用。

嚼齿木之前,应当朗读必要经咒。永平道远禅师曰:嚼杨枝,先右手取杨枝,咒愿,可诵《严华经净行品》偈云:手执杨枝,当愿众生,心得正法,天然清净。及嚼,复诵偈云:晨嚼杨枝,当愿众生,得调伏牙,噬诸烦恼。

齿木的正确咀嚼办法是,先把齿木的一端缓慢地嚼碎,顺便把汁液咽到喉中。然后用嚼碎的一端,轻轻地冲突牙齿。擦罢之后,再把齿木扯开,曲成弯月形状,刮除舌垢。关于齿木的咀嚼办法,《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记载:每日旦朝,须爵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还礼。若其否则,受礼礼他,悉皆开罪。

关于齿木的材料,戒律中也有清晰的规则,如《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除了漆树、毒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等五种树不该嚼外,其他皆可嚼。不过在实践运用中,因为其他数目常有奇怪之味,或许铲除异味的作用不如杨枝好,因此僧人多选用杨枝作为齿木。《毗尼日用切要》云:今咸以柳条当杨枝。柳条垂下,乃小杨也。若无柳处,将何梳齿?须知全部木皆可梳齿,皆名齿木但取性和有苦味者嚼之,不独谓柳木一种。可见,比丘通常情况下用杨枝作齿木,没有杨枝的情况下,能够选用有苦味的树木替代。

关于齿木的尺度,释教律典中也有清晰的规则。《五分律》卷二十七云:有诸比丘,作杨枝太长。佛言不该尔,极长听一穕手。有一比丘,嚼短杨枝,见佛恭顺,便吞咽之。佛威神令得无患。佛言不该尔,极短听长并五指,亦不该太粗太细。

关于齿木的长度,《四分律》卷五十三云:极短者长四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三云:此有三种,谓长中短。长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内名中。《玄应音义》卷十五云:长者十二指,短者六指。《十诵律》谓六寸至一尺二寸间。总归,齿木不行过短,以防被吞下,但也不行太长,避免运用不方便。

咀嚼齿木应当留意场合和必要的礼仪。《五分律》卷二十七云:诸比丘不住一处嚼杨枝,处处污地,佛言:不该尔。有阿练若处,比丘往一处嚼杨枝。有诸比丘用杨枝竟不洗,虫食而死,佛言:不该尔,用竟,净洗乃弃。有诸比丘乏杨枝,佛言:听截去已用途,余更畜用有一比丘以盛革屣囊盛杨枝,革屣粪污之,佛言:应更以余物盛。有诸比丘于温室、讲堂、食堂、作食处、和尚、阿者梨、上座前嚼杨枝,佛言:不该尔。有诸比丘病,和尚阿者梨上座看之,不勇于前嚼杨枝,佛言:病时听。佛陀规则比丘在嚼杨枝时,不该随地乱吐,可在无人之处咀嚼,也不行在井边咀嚼,避免污秽井水。用作咀嚼的杨枝要洗净,避免杨枝中有虫被误食。在群众场合,或许在和尚、师长面前,不该嚼杨枝,避免不恭顺。相似规则,如《百一羯磨》亦云:嚼杨枝须在屏处,不得暴露及往还洁净处。或弃齿木,先以水洗,乃馨、、、或弹指警惕,方可弃之屏处。若其异者,得越发罪。

《南海寄归内法传》谈及嚼齿木的礼仪,也有清晰的阐明:一头缓须熟嚼,好久净刷牙关。若也迫临尊人,宜将左手掩口,用罢繴破,屈而刮舌,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菎,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断牙,屈而刮舌,勿令伤损。亦既用罢,即可俱洗,弃之屏处。凡弃齿木,若口中吐水,及以咦唾,皆须弹指经三,或时过两,如不而者,弃便有罪。

比丘咀嚼齿木有诸种积德行善利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甘露火唐经作无厌足章》云:嚼杨枝具积德行善者:一销宿食,二除痰廕,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皴裂,九增益声息,十食不爽味。晨朝食后,皆嚼杨枝。诸苦辛物,认为齿木,仔细用之,具如是德。佛陀在本经中清晰指出,嚼齿木(杨枝)具有消食化痰,解毒去垢,明目润喉,香口益气,润唇正味等多种积德行善利益。

《十诵律》中也谈及嚼齿木的积德行善利益。律云:佛言:嚼杨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病,五除痰廕。复有五事利益:一除风,二除热,三别味,四能食,五眼明。齿木不仅是古代僧团中常用僧物,民间也被广泛选用,而且赋予齿木特别的意义。古代印度、西域等请俗人参与宴席,首要赠送齿木给来客,表明诚实约请之意,兼表祝人健康。

2024-03-17 13:52

堕胎的胎​灵哪去了?

堕胎的胎灵哪去了?堕胎的胎灵哪去了? 多多转发功德无量目前堕胎的人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趋势于低龄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堕胎呢?因为都没有明白堕胎的后果是有多么严重,只想着赶紧去掉这块“绊脚石”,或者是所..

宋李彦通《净土圣贤录》

李彦通,会稽人,为锻工。偶入邑中系念会,忽悟身世无常,归心净土。一日,得疾,云,我梦游净土,见二门扃锁甚固,适遇僧宗利,开门引入,见楼阁中佛与菩萨,吾将去矣。遂请睎经、道果二僧,至卧榻前,策发净业。令举家齐诵佛号,..

为什么拜罗汉?

为什么拜罗汉?为什么拜罗汉?罗汉是佛陀的学生,听闻佛陀的教育,用功修行,解脱了烦恼和痛苦。我们拜罗汉、数罗汉,就要学罗汉,听闻佛法,修正错误的思想、言语、行为,从而离苦得乐,身心清净,生活幸福。..

这样贴秋膘:小心贴出一身病

这样贴秋膘:小心贴出一身病导语: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为了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把苦夏失去的“膘”补回来,北京、河北等地流行“贴秋膘”。但是否所..

宋李秉《净土圣贤录》

李秉,不详其所出。绍兴末,为内廷官,历三朝,爵武功大夫,管御药院,乞宫祠以去。秉壮岁,慕禅宗,参净慈自得禅师,有省。已而归心净土,刻龙舒净土文以劝世。持诵谨笃,逾三十年。子元长,偕诸同好,结净业会于传法寺,秉与焉。..

钱财不要赚尽,留一些给别人赚

钱财不要赚尽,留一些给别人赚凡是都不能太过,太过就是不吉祥。福报不可享尽,势力不可用尽,好话也不可说尽。太有钱的人的痛苦,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要知道,钱财是水,太有钱的人,就是大河水,大河水是不好管理..

猕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门

猕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门昔日,佛陀在王舍城郊区的灵鹫山精舍里,为天、人、龙、鬼等众生宣说微妙法义。当时,有一人舍去了家宅、妻儿,来到精舍求见佛陀,希望能于佛陀座下出家修行。佛陀慈悲应允后,为其剃度,并且教..

全部与部分

有一个很穷困的女子,她将自己仅有的两文钱供养三宝,方丈和尚亲自为她回向。世事多变,这位女子后来做了皇后,就带着许多宫女再回到这个寺院修大供养。方丈和尚没有亲自主持,只让徒弟为她诵经回向。她觉得很奇怪,问老和..

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怎么打 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打法攻略及奖励

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怎么打 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打法攻略及奖励本文导航第1页: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怎么打第4页:兑换奖励 五星蛋/黑蛋第2页:阴阳师海之旅玩法奖励详情第5页:海之旅头像框第3页:距之力以及每日任务阴..

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二条 「唯照念佛」之文

【正 讲】第十二条 「唯照念佛」之文 下面是讲《观无量寿经》。第十二文: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 阿弥陀佛的光明不照摄念佛之外修其它修行的人,只照念佛的人。我们愿生极乐世界,是在弥陀的光明照..

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 阿弥陀佛

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续一)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佛说阿弥..

忍得过,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

忍得过,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一是忍得过。忍一时之气,消百日之灾;能忍,不一定是懦弱。二是看得破。最大的淡定,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看透人生以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三是拿得起。做人要有担当,不推诿逃避,直面惨淡..

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 两种熏习义③

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 两种熏习义③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续前)在唯识学中,讲到熏习义的经论很多,比较著名的,有二部论。第一部是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此论以如来的十相殊胜殊胜语摄尽一切大乘佛法,所以名为..

心静身动的黄铁匠念佛成就:叮叮当当 我往西方!

心静身动的黄铁匠念佛成就:叮叮当当 我往西方!文:大安法师宋朝时,有一位姓黄的铁匠,大家都叫他黄打铁。他通过打铁感觉到人生很苦,一天不打铁一天就没有生计。天天在火炉旁烤着,抡着沉重的铁锤,想想看这个活..

嗔恨心、发脾气、骂人果报很厉害!

嗔恨心、发脾气、骂人果报很厉害!1、对凡夫和菩萨起嗔恨心的后果如果你嗔恨的对象他表面是一个凡夫, 内在是一个菩萨(不是指修行高深的人,而是有慈悲心的普通人), 你对他起了一念的嗔恨心, 你就麻烦了, 你一千个大..

忍养福,慈养心,宽聚气忍能养福

忍养福,慈养心,宽聚气忍能养福忍能养福人活着,不过一口气。谁都有不顺心,谁都会不顺利。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成大事者必有大气,有大气者必有大忍。忍不是逃避,而是能量的一种积蓄,等到一定的时机选择爆发。善..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