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么是佛法(达道居士着)

繁体

甚么是佛法达道居士著

一、绪言

二、佛法的定义

三、小乘佛法

四、大乘佛法

五、结论

一、绪言

佛法自汉代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期间,有时是光芒万丈,灿烂于世,有时则混沌黑暗,几乎断绝。但虽经三武一宗之厄,慧灯犹能不灭,并深入民间,上自贵族,下至平民,乃至三岁稚童,以及花甲老人,皆知道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由此可知佛法对于民间的影响,实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当今科学昌明的时代,佛法可算走到了末路,人类的信仰,日趋低化,加之一班如‘回子食猪肉自坏教门’的子孙,挂著佛教的大招牌,而所做的却不是佛教事业,乃至一班无知而依赖佛门生活的人,和一般迷信的愚夫愚妇,对于真正的佛法,划分不清,将不是佛门中的邪道,都笼统的归纳到佛法中来,例如香港人的拜神、拜天后娘娘、拜土地、拜车公、拜大仙......,以及算命、卜卦、扶乩等等,皆认为是佛法,以为神就是佛,佛就是神,神佛不二。称土地老爷、名土地菩萨,天后娘娘、名天后菩萨。对于佛的意思怎样?菩萨的意思怎样?根本就是莫名其妙,以为这些邪法,都是佛法中的衣钵真传,因此种种关系,佛教于无形中就受了莫大的打击,为社会人士所唾弃了。

二、佛法的定义

1、佛:总称名佛陀(Buddha),又名休屠、浮陀、浮图、浮头、勃陀、部陀等,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觉者,或说是智者。觉、就是觉察和觉悟,是以一切的智慧来觉察一切的烦恼,而不为烦恼之所缠缚。而且对于一切法的事理,能够觉知,了了分明,好似于睡梦中醒来,觉悟梦中境界,而是虚妄不实。

佛、不但是自觉,而且能觉他,更能觉行圆满。自觉是简别于凡夫,凡夫是痴迷,是不觉;觉他是简别于二乘,二乘只望自了,不顾他人;觉行圆满,是简别于菩萨。菩萨虽有自他二觉,但是未能圆满。所以佛是经过历劫以来的修证,觉悟一切诸法的真理,不但是自己觉悟,而要使一切众生如自己一样的觉悟。

佛与凡夫,在事相上说,是高低悬殊各不相同;但是于理性上说,是没有分别的。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心与众生心,是没有分别的。佛能成佛,众生也能成佛,这一点是与基督教以上帝永久是上帝,众生不能做到上帝的不同。他说上帝是创造宇宙一切法的,上帝是能创者,万物是被创者。而佛法不是这样,佛与众生是平等不二,只要你能行佛所行,就能证佛所证,那么你就是佛,其众生不能成佛的原因,也就是未能行佛之所行,证佛之所证。

佛乃大慈大悲,救世而非出世,是不离开我们这个世界的,但是他处于恶世之中,而不为恶世法之所转,如莲花生于污泥之中,而不为污泥所染。佛之心,好似一面大光明镜,其体透明,于世间一切法,无不含照;而凡夫之心,如大光明镜上惹了多层的尘垢,对光明透澈之本体遮蔽,不能明照一切法,所以不能与佛相同。凡夫要得成佛,必需要加一番拂拭的工夫。神秀大师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尘埃拭净,垢去明存,一切的智慧光明,也就自然显露了。

2、法:印度语称为达磨(Dharma),如世间上所有大小的物体,有形的、无形的、实的、虚的,统名之为法。唯识论上以‘自体任持,轨生物解’二义以释法。就是说万物皆有其自体:树木有树木的自体,花草有花草的自体,人有人的自体,兽有兽的自体,乃至有形无形,皆各有其自体。而且各个能够自己任持的体性,使自体性有不变的轨律。

一切法自无始以来,本来如是,非佛创造,亦非其他神鬼创造。众生不知,而释迦世尊由心地中悟得,将一切隐藏而人所不知的世间一切法,及超出世间的无漏法,加以说明,使众生得以了解。因这些法是由佛亲口所宣,故名佛法。佛是说法的人,法为佛所阐发,实际上一切本来如是,无言可说,无增减、无垢净、无人我、无是非。众生在迷不知,而佛能觉悟在先。若众生也能证得一切法之真如实相,则佛自然也无需说法。如手指月,月见则当弃指;如执斧伐树,树伐则斧无须执。故佛所说之三藏十二部之大小乘法,如指如斧。证得一切法,则三藏十二部也无须有。故佛虽有说,而如未说一样。世尊说:‘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在释迦的本身,自觉未有说法,其所说者,不过因众生有病,而方便施药,病若除,则无需再施药。故佛观众生种种根性之不同,而开方便法门,施大小二乘种种之法。目的是希望众生之病铲除而已。

三、小乘佛法

芸芸众生,无量无边。佛的愿心,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并教凡是学佛的人,也要发此大愿。但是一班根机小而智慧浅的二乘人,一听则生起惊怖怯弱的心,不敢进前。他们的希望是‘只顾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了汉。佛见这一类根性的人,就说小乘教法,主要的是以离爱贪为本,了生死为因,证涅槃为究竟。

人自离开娘胎,呱呱堕地,由生而住于世间,经过病老死的几个阶段,最多不过数十寒暑而已。在这短暂的时间中,有著无量数的痛苦,推想这种苦的来源,是因为有贪嗔痴等种种的烦恼,由烦恼起行,由行造业,由业则感苦果。如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小乘人见了这种种苦,知道是由无明惑业所感,于是设法要避离世间,或居深山,或住林野,与他人少往还,使贪欲心不起,专修禅观,观世间一切所有法,皆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净。

我们从物质的身体和精神的心灵来看,在一个人生的过程当中,细细的体味和观察,找不到一个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所在。物质的身体,是细胞的组合,如四肢、五脏、六腑、九窍、皮、骨、神经等,无非是众缘和合之假相。从生到死,刹那迁变,少忽即逝,现在不住,未来未至,可算找不到一个真常和实在永久的住处。再以精神方面来说,人在世界上,主要的是要物质的享受,为使精神上的安乐,每日都在追求五欲——财色名食睡。不是喜乐,就是嗔嫉,所造的业,不是善就是恶,善行则感未来善果,恶行则感未来的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定的规律。因此生死不断,永在六道中旋转。小乘人因要离生死得解脱,于是即从五欲断起,五欲的根源即是贪爱。人生直接与间接,心之所趋,无非要有所得,未得则生贪,贪则生爱,时时可算都是沉沦于贪爱之中不能自拔。苟贪之不得,则嗔心随起;若爱而忽失,则痴心增盛。故贪爱是烦恼之泉源,若贪爱一断,则一切烦恼皆断,烦恼断尽,则菩提显现。故小乘人遁世修行的目的,是著重于离贪爱、了生死,而证菩提。

四、大乘佛法

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是不愿意做自了汉的,他要令一切众生同得解脱,他看到无量的众生,日日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受苦,因此而发大菩提心,怜悯他、救度他、利乐他。以入世的精神,而修学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法门。以众生之苦即自苦,以众生之病即自病。不愿意自己做自了汉,也不愿意脱离人群,而要成就一切众生。故大乘佛法是随顺世间的,适应世间的。

因众生之根性不同,各有其所欲,行大乘佛法的人,则非要有种种方便权巧的法门不可,其主要的修学,不出于教、理、行、果的四种法门。

(一)教:是著重于三藏中的语文,包括法义、论说等。以文字来表达义理,依于名相的分别,使能转迷成悟,转凡成圣,转污成净,转苦成乐。如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般若宗等所说的法门。

(二)理:理是不假经论的言教,不立文字,以参悟一心真如之体性为本,以无法门为法门,是以心为宗旨,所谓直指心源,见性成佛。如中国佛教的禅宗法门。

(三)行:是著重在以理而起行,如人登舟,由此岸达彼岸,渐次而行。又如爬山,由低处步步登高,是不著重于教义之理,而专著重在实行的方面,如律宗、净土宗所修的法门。

(四)果:推其理则玄妙难测,而所得的效果则充实,是依于佛果位上的福德智慧,和最圆满的身土,再加持自己现住的身土,而作为教化众生的法门,这种法门,是离于言说,离于理解,唯有信仰,方能有效,如密宗持咒,和净土宗念佛的法门。

大乘的佛法,非凡夫二乘所能明了,须到佛菩萨之地位,方可透澈。大乘佛法,不但是超出世间的,而也是适应世间的,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一般人多不明了佛法大意,以为佛法消极遁世,脱离人群,不知道佛法有大小二乘之别,是看你从那一方面做起。

五、结论

总之,释尊出世之目的,是见众生之迷惑,所修法门皆不究竟,于是离王位,断五欲,出家修道,契悟真理,证得无上菩提,了知一切法之实相,起大悲心,度化众生,因根性不同,而说大小乘种种妙法。

现在社会一般学佛的人,多数是一味迷信,而不知佛法之大意。尤其是一班斋公斋婆,你问他们信佛的目的,佛是怎样解释,信佛有什么好处,而他们是莫名其妙,他们只有回答是求子、求孙、求富贵,求平安、夫妻们求爱情......等等愿望。这种种祈求,佛固然慈悲,有达众生请求之可能,但佛法之真义不在此。今人不知佛法之究竟,而以为佛法是迷信的,不合理的,消极遁世的。这种种的说法,站在我们佛教徒的立场,是不同意的,但也不能全怪社会人士的蔑视佛法,因为佛徒本身未能将佛法推行到社会人群中去,使人民受到佛法的利益。加之一些名不符实的僧伽,对于佛祖的教法都不能够明了,又怎能将真正的佛法推行到社会里去?故要佛法之兴隆,受人民之尊敬,其责任还是在我们佛徒本身的努力!

2024-03-17 13:52

堕胎的胎​灵哪去了?

堕胎的胎灵哪去了?堕胎的胎灵哪去了? 多多转发功德无量目前堕胎的人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趋势于低龄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堕胎呢?因为都没有明白堕胎的后果是有多么严重,只想着赶紧去掉这块“绊脚石”,或者是所..

宋李彦通《净土圣贤录》

李彦通,会稽人,为锻工。偶入邑中系念会,忽悟身世无常,归心净土。一日,得疾,云,我梦游净土,见二门扃锁甚固,适遇僧宗利,开门引入,见楼阁中佛与菩萨,吾将去矣。遂请睎经、道果二僧,至卧榻前,策发净业。令举家齐诵佛号,..

为什么拜罗汉?

为什么拜罗汉?为什么拜罗汉?罗汉是佛陀的学生,听闻佛陀的教育,用功修行,解脱了烦恼和痛苦。我们拜罗汉、数罗汉,就要学罗汉,听闻佛法,修正错误的思想、言语、行为,从而离苦得乐,身心清净,生活幸福。..

这样贴秋膘:小心贴出一身病

这样贴秋膘:小心贴出一身病导语: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为了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把苦夏失去的“膘”补回来,北京、河北等地流行“贴秋膘”。但是否所..

宋李秉《净土圣贤录》

李秉,不详其所出。绍兴末,为内廷官,历三朝,爵武功大夫,管御药院,乞宫祠以去。秉壮岁,慕禅宗,参净慈自得禅师,有省。已而归心净土,刻龙舒净土文以劝世。持诵谨笃,逾三十年。子元长,偕诸同好,结净业会于传法寺,秉与焉。..

钱财不要赚尽,留一些给别人赚

钱财不要赚尽,留一些给别人赚凡是都不能太过,太过就是不吉祥。福报不可享尽,势力不可用尽,好话也不可说尽。太有钱的人的痛苦,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要知道,钱财是水,太有钱的人,就是大河水,大河水是不好管理..

猕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门

猕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门昔日,佛陀在王舍城郊区的灵鹫山精舍里,为天、人、龙、鬼等众生宣说微妙法义。当时,有一人舍去了家宅、妻儿,来到精舍求见佛陀,希望能于佛陀座下出家修行。佛陀慈悲应允后,为其剃度,并且教..

全部与部分

有一个很穷困的女子,她将自己仅有的两文钱供养三宝,方丈和尚亲自为她回向。世事多变,这位女子后来做了皇后,就带着许多宫女再回到这个寺院修大供养。方丈和尚没有亲自主持,只让徒弟为她诵经回向。她觉得很奇怪,问老和..

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怎么打 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打法攻略及奖励

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怎么打 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打法攻略及奖励本文导航第1页: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怎么打第4页:兑换奖励 五星蛋/黑蛋第2页:阴阳师海之旅玩法奖励详情第5页:海之旅头像框第3页:距之力以及每日任务阴..

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二条 「唯照念佛」之文

【正 讲】第十二条 「唯照念佛」之文 下面是讲《观无量寿经》。第十二文: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 阿弥陀佛的光明不照摄念佛之外修其它修行的人,只照念佛的人。我们愿生极乐世界,是在弥陀的光明照..

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 阿弥陀佛

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续一)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佛说阿弥..

忍得过,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

忍得过,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一是忍得过。忍一时之气,消百日之灾;能忍,不一定是懦弱。二是看得破。最大的淡定,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看透人生以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三是拿得起。做人要有担当,不推诿逃避,直面惨淡..

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 两种熏习义③

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 两种熏习义③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续前)在唯识学中,讲到熏习义的经论很多,比较著名的,有二部论。第一部是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此论以如来的十相殊胜殊胜语摄尽一切大乘佛法,所以名为..

心静身动的黄铁匠念佛成就:叮叮当当 我往西方!

心静身动的黄铁匠念佛成就:叮叮当当 我往西方!文:大安法师宋朝时,有一位姓黄的铁匠,大家都叫他黄打铁。他通过打铁感觉到人生很苦,一天不打铁一天就没有生计。天天在火炉旁烤着,抡着沉重的铁锤,想想看这个活..

嗔恨心、发脾气、骂人果报很厉害!

嗔恨心、发脾气、骂人果报很厉害!1、对凡夫和菩萨起嗔恨心的后果如果你嗔恨的对象他表面是一个凡夫, 内在是一个菩萨(不是指修行高深的人,而是有慈悲心的普通人), 你对他起了一念的嗔恨心, 你就麻烦了, 你一千个大..

忍养福,慈养心,宽聚气忍能养福

忍养福,慈养心,宽聚气忍能养福忍能养福人活着,不过一口气。谁都有不顺心,谁都会不顺利。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成大事者必有大气,有大气者必有大忍。忍不是逃避,而是能量的一种积蓄,等到一定的时机选择爆发。善..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