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一个佛教徒之本分,佛子必看

繁体

舍命为佛事,造命为本事,正命为僧事

我们不幸,生在末法时代,去佛已远,虽然做了佛弟子,也出了家,但如果我们只做个依佛穿衣,赖佛吃饭,以佛作幌子,高唱佛调,收徒收供养,起大庙、摆排场的出家人,在家的居士名为佛弟子实则贪名好利,这简直是佛教的累赘、佛教的败类、佛教的罪人啊!

为什么佛法没落了,就是因为我们不修行,不真正严守戒律,没有真心做到身心清净。法是个无形无相无体的东西,是因人的行为才能表现它的善恶美丑。众生的心行趣向于善,大家都守五戒十善,世界就呈现出一片祥和气象,这就是正法的精神。

众生都趣向于恶行,贪瞋痴的气氛弥漫虚空法界,把正法掩蔽在黑暗里,那还有何法可言?并不是法的本身有始末,而是人为的正邪使其成为始末。这岂是仅生惭愧心就可以挽救得了的?就可以起衰振危的呢?我们无论是出家或在家,既然身为佛弟子就应该以身作则,事事不后人,发愤挽救在狂澜中的佛教。大家同心协力,使佛教光大兴隆,竭力唤醒全世界的人类明白佛教、信仰佛教、崇敬佛教!

诸位善信!见到世尊当年受人天的恭敬供养,我们真是汗颜。如今一般在家人以及在家居士,看不起出家人,见了出家人都如见鬼神而远之,这还是一般的现象。至于那些较有知识的社会人士,或者是学者博士们,更加看不起出家人。他们觉得出家人根本不懂佛法真理,没有真正的智慧,就这么在佛教里空口说白话,形同骗子,混一天算一天。

现在我们既有此警觉,就要发大愿心,立大志气,潜心精研教理,严守戒律,勤奋修行,把末法时代改为正法时代。祇要我们脚踏实地认真的修行办道,那怕我们不证果!你要证了果,到处都能建大法幢、吹大法螺、击大法鼓,就是在没有佛法的地方,也能令佛教发扬光大,能令一般人对佛教生起信心,所以我们一定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达到证悟佛果的目的。

证果有甚么样的验证?

证果的人没有贪心,证果的人也没有瞋心,证果的人更没有痴心;三毒之心他都息灭了。证果的人他在任何时候,任何逆难、讥毁、称誉、荣贵之中,他总是神色安详自在,丝毫不受境界的影响,如如不动,自自然然的生活在清净梵行里。一切的戒律对他已生不起作用了,因为他的行为已融化在净戒之中。

证果的人有真正的定力,名闻利养、挑拨离间,甚至打骂,都憾不动他的心,激不出他一句恶言,更不要想看到他有凶恶的声色,因为已没有三毒蛇作怪了。

证果的人已得到真正的智慧,无论什么事情他一听就明白了,任何问题到他手中无不迎刃而解。任何人他一见面就能知道他的根性,你再会作伪也逃不过他的明眼。一个开悟证果的修行人,他就像晴空的旭日,万里无云的明月,天池的春水,朝露下的碧莲花,他的心中、眼中、口中,永远没有恶人、恶事、恶语,祇要能见到他、亲近他,不必疾言厉色,立刻就能令善人成圣人,恶人变好人;证果的人他就有如是的感召力,但是他还是如同常人一样的生活。

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凡事都不要推诿,要肩负起复兴佛教的重担。不要说甚么末法时代不要修行了!那你们又为什么要来信佛教?甚至还别爱辞亲来出家?这不是自己欺骗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吗?这简直是颠倒胡涂,佛教中的败类、罪人!

我曾发如是愿:我到甚么地方,那地方一定要有正法住世,我不允许有末法。佛当年虽然曾经慨叹过将来会有末法时代,但此乃因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末法,当然也可以仰赖人为的力量,转末法,而成正法。如果每个在家或出家的佛弟子,都能依教奉行,勤修种种行门,遵守佛说的戒律生活,依照佛说的经典行持,明白佛说的道理,和祖师们阐扬的理论切实去做,一切都遵照经律论指示以总持,那里还会有末法?那里还会不开悟证果?假设你不依照如上所说去做,背道而行,好吃懒做、到处攀缘、贪名好利、造大庙图享受,那么不成末法时代才怪呢!

我们为求无上道而宁舍生命。把生命都不要了来光大佛教,改进佛教。佛教经过了漫长的时代潮流,难免有些地方不适用于众生,我们要用善巧方便,斟酌改善,这才是每个佛弟子应该积极从事的要务,尤其是出家人更应该知道,不容掉以轻心。

讲到这儿,我想有人一定会有疑问,为什么没有贪瞋痴的人,就是证果的人?现在我把贪瞋痴的重点,以最通俗而易明白的事相说给大家听。所谓贪心,就是欲念,淫欲之心。没有了贪心,就是断了欲念;没有了欲念,就是没有淫欲的心。男女两方见面接触,互不生此妄想,不仅此念不生,就连生理上都不生一点反应,男女根也不动了,这才是真的断了欲念,息了贪心。

诸位!你们不要惊奇我说得这样坦白彻底,因为千经万论,三藏十二部,到究竟处经典都是讲这个问题。要是没有这个「欲」的问题,什么经典都不必要了,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如」了。就因为有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才要修行。倘若你不能断欲去爱,你就是出家了八万个大劫,也只是在佛教里混光阴、吃造业饭。若能断欲去爱、除淫心,才真是没有贪心,没有贪就没有烦恼。

要甚么时候才能把贪心断灭呢?必须要破无明,才能断除贪心。菩萨修行所以勇猛精进的缘故,就是为了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达到等觉果位时,才把尘沙无明断尽,证得佛果。贪心在三毒中是最毒、最难断尽的。我们初发心修行,最障碍我们用功的,就是男贪女、女贪男的淫欲心,这是最根本的问题。《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如想不除淫心而能成道,就像蒸沙欲想它成饭一样,是不可能的事。

现在我再说瞋心。瞋心也是烦恼,没有了瞋心,并不是就没有烦恼了,而是以修行的功夫,把烦恼转变为菩提心,把无明火变成智慧水,用智慧水来灌溉菩提芽,将来结个菩提佛果。若是无明火不灭,智慧水不生,就没有菩提果成就。

诸位!希望你们特别注意听,牢牢的记在八识田中随时受用。同时反省自己学佛多年,听经、拜佛、诵咒、坐禅,日日都在精进,为什么还没有达到断欲的工夫?做不到,就应该加紧勤修戒定慧。即使已达到了断欲的程度,仍然应该勤修戒定慧。你们听《华严经》,每一品上面都是讲菩萨在尽虚空遍法界行菩萨道,而不忘修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事实。菩萨不惜生命,到处教化众生,从不厌倦,从不休息,也从不退转。我们才出家几天,就想贪图享受,这真是佛教中的可怜愍者、颠倒众生、末法的种子。

凡为佛教徒,都应以佛教之兴衰为己任,尤以出家弟子,更应担当起大责任。人人有如此的抱负,何愁佛教不发扬光大!就因为互相推诿,关起门来自图扩张,发展一己的势力,作自封三齐王的教皇,把整个佛教的兴衰,放在脑后,说风凉话,你看着我,我看着他。所谓「龙多失靠」,又如俗话说:「蹶拐李,把眼挤,你看我,我看你。不是我的事,抛开自有他人理。」人人抱着这种观念向后退,于是把佛教弄得死气沉沉,还说甚么这是末法时代呀!其实这都是因为人人的自私心作祟。不修行,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在佛事上下功夫,反而懒惰、退缩,充分的贪瞋痴,这才是促使佛法沦为末法的致命伤。

诸位善信!我们既明白这个关键,希望大家为佛事尽心尽力护持。为了自救自度,要勇猛精进学习佛法。大家同心协力令佛教一天比一天的兴盛、光大,让正法能长住于世,如佛在世一样的光辉。

说到修行,我觉得出家人第一不要到处攀缘权贵富人,第二不要常常向外化缘,第三不要事事向人求缘。金山禅寺里有幅对联:「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们以这三大宗旨,作为我们修行的座右铭。我希望所有的出家弟子,都能赞同这宗旨,而且能互相勉励一定切实做到。再者,我们还共同立下三大信愿:

一、舍命为佛事:我们既身为佛教徒,而且又出了家,不能眼看佛教衰落,受人轻视。宁舍生命也要令佛教重光,以正法来拯救这残酷的世界,让众生能有和平安乐的生活。

二、造命为本事:我们本是个凡夫俗子,但我们可以把这个凡夫俗子改造成为圣人。古人说:「君子有造命之学,命由我立,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是老子的话,如果觉得有道理,也可拿来作参考。没有道理的话,不必执着于说话的人。

三、正命为僧事:太虚大师说:「正命为僧事。」所谓的正命,并不是指流血牺牲人的性命,乃是改革之意。丛林中流传下来的一切清规,好的固然应该保留,但有些陋规,或者有的已不适应于今世,我们也可以根据事实的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一番。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何必死守着一成不变呢?把过去一些毛病,当除的都除掉,有些不正确的理论,都把它改正。

总之,一切有关佛教兴盛的事,一定要力求进步,不能再因循茍且,迟延不决了。以「即事明理,明理即事」为原则,「推行祖师一脉心传」。人人切切实实去做,话只须说两分,事做到三分,信得过自己,别人一定会跟着来。这样既尽到出家的本分,佛教也因此振兴,末法自然变为正法了。我要肯定的说:「有一天金山禅寺,就有一天正法住世。」现在佛教初来西方国家,需要的是正法,需要的是证果圣人,所以我们要赶快造就证果的圣人。凡为佛的弟子,不论在家出家,都要立志发愿做圣人。

我当初来美国时,曾发下很大的愿心:我到西方来做什么?

我要来做一个塑造师,我要来塑造活佛、塑造活菩萨、塑造活祖师。

过去的已不济事了,现在要造活的来济世救人。我还要把整个世界的众生都变为活佛、活菩萨、活祖师。

有人说我办不到,这愿心发的太狂,我认为一定办得到。我若不把整个世界的众生都变成活佛、活菩萨、活祖师,我就永远不成佛。只成个光杆子的佛有甚么意思?现在,我就是积极的做这个工作,你们信也好,不信也好,我就朝着这个目标做。你们不是看见我已度了不少的西方男女青年入佛门了吗?最难度的美国男女青年,他们不是剃除须发出家了吗?这才是个开始,不足为奇,所有众生他们都会接踵而来到佛的座下,入佛之家。

我想有人一定会怀疑:没有烦恼就会成圣人吗?是的,可是烦恼不容易断,所以普贤菩萨都曾说过:「....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之大愿亦无有尽」。但是我们可以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尽、虚空无尽、烦恼无尽,然而我们的愿力也可无尽。我们修行的目的,是要求得一切种智、一切智、如佛的上妙智慧,以般若智慧破无明、息三毒,转烦恼为菩提,成大智慧,那时就没有烦恼,都成圣人。

无明火究竟是甚么?很简单、很干脆的说,就是男贪女爱的淫欲心。这种心念一动,连自己都莫名其妙,无法阻止。所以许多人常在这种糊里胡涂之下,做出胡涂事,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无法挽救。当异性相爱的时候,你如去问他们,你为什么要爱她呢?她为什么要爱你呢?他们一定回答你说:「我不知道。」这就是无明。希望每个出家人都能断欲去爱,在修持上多用功,共勉之!

2024-03-17 13:52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