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说:亲近善知识,速得菩萨道!
【编者注:时下火热的“《法华经》译文变动之辨”经常牵扯到藏传佛教依止上师的问题。汉传佛教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的上师法不对;藏传佛教的某些人认为上师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其实从佛法角度来说,亲近善知识是藏汉佛教的通则,本文所发就是多识仁波切整理汉传佛教经典中有关对善知识态度的经文。但藏传佛教也并非是个人崇拜,认为上师说的就一定对,如果上师违背经教和戒律,弟子有责任规劝和不听从。】
佛法所皈依的三宝佛法僧,其中佛是指路人;法是道路;僧是熟悉道路的伙伴。上师是集三宝于一身的导师,并非第四宝——上师传法如佛,上师的功德、智慧如佛的法身,上师言传身教起着具体的僧宝作用。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亲近善知识的。
我们要以《华严经•树庄严》中的“敬师九心“,全心全意地供奉上师,虽然完全做不到,也要发心学习。《华严经》所说“敬师九心”是:
1、视师如父母的“孝子心”;
2、诚心不变的“金刚心”;
3、负载重任的“大地心”;
4、风雨不动摇的“山岳心”;
5、忠诚服务的“仆人心”;
6、谦虚恭敬的“下人心”;
7、承受上师负担的“车乘心”;
8、能忍辱而不背叛的“义犬心”;
9、为上师而风里来、浪里去从不厌烦的“航船心”。
但如果是假“上师”,要像抛弃毒瘤那样远离,这没有什么好说的,明知道是骗子,难道还要跟他学习?即使有人问到,也要如实回答,如果隐瞒他是假“上师”、真骗子的真相,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这非佛弟子所为。
附录:师道经证
《宝积经》:
(1)“世尊告大迦叶:菩萨有四法,退失智慧。其一,不尊重法,不敬法师”。
(2)“迦叶:菩萨有四法,得大智慧。其一,常尊重法,恭敬法师。”
(3)“迦叶:菩萨有四法,失菩提心。其一,欺诳师长,已受法而不恭敬。”
(4)“迦叶:菩萨有四败坏之相。其二,不能奉顺恭敬师长,令心欢悦。”
(5)“迦叶:菩萨有四善顺之相。其二,随顺师教,能知意旨,易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意。”
(6)“迦叶:菩萨有四法,摄诸善根。其三,为求法故,不惜生命。”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
(1)“佛语摩诃迦叶比丘言:菩萨有四事法,智慧为减。一者,不敬经,不敬师。”
(2)“菩萨有四事法,智慧为增。一者,恭敬经,尊师。”
(3)“菩萨有四事,亡菩萨道意。一者,欺调其师。”
(4)“菩萨有四事,世世所生念菩萨道不忘,及自致至佛。一者,不欺师,尽其形寿不两舌谀谄。”
(5)“菩萨有四事难调也。一者,学经自用不随师法;二者,所受教不用也,不慈孝于师。”
(6)“菩萨有四善知识。二,经师是为善知识,多闻经故。”
(7)“菩萨有四珍宝。三者,常净心向师。”
《佛说摩诃衍宝严经》:
(1)“菩萨有四法,失般若波罗蜜。一者,不尊法不敬法师。”
(2)“菩萨有四法,得般若波罗蜜。一者,尊法敬重法师。”
(3)“菩萨有四智。三者,顺教戒善语,所作皆孝顺师尊。”
(4)“菩萨有四大藏。三者,见法师心中无碍。”
(5)“菩萨成就三十二法得称菩萨。二十八者,逺恶知识,亲善知识。”
《大宝积正法经》:
(1)“佛告迦叶:有四种法破坏菩萨智慧。其二,于法师处憎嫉法师。”
(2)“有四种法,妨害菩萨生起菩提心。其三,不亲近阿阇梨及师法等。”
(3)“有四种法,令菩萨知见明了。其三,亲近师教。”
(4)“有四种法,为菩萨大藏。其三,尊重法师,心不退动。”
(5)“有四种法,集菩萨一切善根。乐求妙法,弃舍生命。”
《大般涅槃经》:
“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
《圆觉经》:
(1)“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
(2)“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住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生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知识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3)“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
《道行般若经》:
(1)分别品十三:“当与善知识从事,当乐善知识,当善意随般若波罗蜜教。”
(2)善知识品:“彼当与善知识从事,恭敬承事。须菩提问佛:菩萨摩诃萨善知识当何以知之?佛言:若有说般若波罗蜜者,教人入是经者,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3)贡高品:“复次阿难,若有菩萨远离于善师,是菩萨所闻菩萨深事不欲闻也,亦不了,亦不知也,何因受般若波罗蜜?用是故,阿难,是菩萨弊魔所得便者。
(4)累教品:“若有受般若波罗蜜,若有学,若有持,若有解中事,若有随,知是菩萨如面见佛无异”。
《妙法莲华经》:
(1)序品:“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2)法师品:“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法,应以天华香,及天宝衣服,天上妙宝聚,供养说法者。吾灭后恶世,能持是经者,当合掌礼敬,如供养世尊,上馔众甘美,及种种衣服,供养是佛子,冀得须臾闻。若能于后世,守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3)“若我灭度后,能说此经者,我遣化四众,比丘比丘尼,及清净士女,供养于法师。”
(4)“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
(5)从地涌出品:“从无数劫来,修习佛智慧,悉是我所化,令发大道心。”
(6)分别功德品:“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旃檀,起僧坊供养。”
(7)“有问难不嗔,随顺为解说,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花散,天衣覆其身,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
(8)陀罗尼品:“世尊!是陀罗尼神咒,六十二亿恒诃沙等诸佛所说,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9)“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
妙庄严王本事品:“大王,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道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华严经》:
(1)贤首品:“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习广大善,若能修习广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则得殊胜决定解,若得殊胜决定解,则为诸佛所护念,若为诸佛所护念,则能发起菩提心,若能发起菩提心,则能勤修佛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则得生在如来家。”
(2)十住品:“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诵习多闻,虚闲寂静,近善知识。”
(3)入法界品三:“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观善财童子,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问菩萨行,修菩萨道。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
(4)文殊师利菩萨告善财童子言:“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
(5)海云比丘告善财言:“长白净法,无有懈息;事善知识,不生疲厌,不顾生命,无所藏积。”
(6)离世间品三:“为求一切佛法故,等心敬奉诸善知识,无异希求,无盗法心,唯生尊重未曾有意,一切所有,悉皆能舍。是为第四如山增上心。”
敬师求法佛经故事
(一)“佛告众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莲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出自《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
(二)妙色王为求法财,宣令“谁能有法于我说者,恣其所须,不敢违逆”。时毗沙门天欲试其诚,化作可怖夜叉相,来到王宫说:“谁欲闻法,我当为说”。王喜,设座求法。夜叉曰“若于大王可爱妻子,与我食者,乃与汝法”。王以所爱夫人及儿中胜者供养夜叉。——出自《贤愚因缘经•梵天请法六事品》。
(三)虔阇尼婆梨王,欲求法,宣令四方:“谁有妙法,与我说者,当给所须,随谁所欲”。时有婆罗门,名劳度差者,来诣宫门,云:“我有法”。王喜,迎请入宫,行礼求法。劳度差曰:“大王今日,能于身上剜眼燃千灯者,乃与汝说”。王为表求法诚心,毅然剜身,点燃千灯。——出自《贤愚因缘经•梵天请法六事品》。
(四)毗楞竭梨王,为求正法,遣臣宣告:“谁有经法,为我说者,当随其意,给足所须”。时有婆罗门,名劳度差者,来诣宫门,言有大法。王闻喜不自胜,躬亲出迎,行接足礼,迎至宫中,请就高座,合掌求法。劳度差曰:“若能于汝身上,钉上一千铁钉,乃与汝说”。王毅然允诺。王求婆罗门,先说法,然后下钉,否则命偿终,不及闻法。劳度差,便说偈言:“一切皆无常,生者皆有苦,诸法空无性,实非我所有”。说偈已,即于身上,钉千铁钉。——出自《贤愚因缘经•梵天请法六事品》。
(五)梵天王太子昙摩钳,好乐正法,遣使遍寻不得而愁闷。时有帝释天,化形婆罗门,来到宫门,言:“我知法”。太子闻之甚喜,迎至宫内求法。婆罗门言:“法为大宝,岂能轻易得到?”太子言:“须作何事,请师明示,身及妻子,一切不惜”。婆罗门言:“汝今若能作大火坑,深十丈,中满炽火,自投于中,以作供养者,吾乃与法”。太子如其言,作火坑。立火坑边曰:“请说法,闻法后立即下火坑”。婆罗门说偈曰:“常行于慈心,除去嗔恨心,大悲愍众生,修行大喜心”。说偈已,便跳入火坑。火坑化为莲池,太子安然立于莲华之上。——出自《贤愚因缘经•梵天请法六事品》。
(六)久远时有一菩萨,受天人梦中指引,求索大法。因遍求不得而常悲伤啼哭,故得名萨陀波伦(常啼),后经天人指点,去乾陀越国,拜昙无竭(法上)菩萨求法。天人曰:“昙无竭乃汝多世之师,汝当舍其所有,供养于师,定当为汝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法”。常啼自思,自己贫穷,无资供养。便想卖身求财作供养。途中沿街叫卖,无人顾盼。释提桓因,欲试其诚,化形婆罗门,对常啼言:“今我作大祠,与我人血、人肉者,当付巨资”。常啼便持刀剜肉、放血,欲售与婆罗门。时有一富家女子上前制止其行,并说服其父母,慷慨解囊,捐助金银财宝。富家女及其父母、众侍女五百余人一并随从常啼,去向昙无竭求法。法师居住处干旱缺水,为道场除尘,常啼与五百求法女子,作出了刺其身血,洒血压尘的感天动地的壮举。
佛语须菩提:“疾欲得佛者,索般若波罗蜜当如萨陀波伦(常啼)。
常啼依止法上菩萨求法的故事出自汉文《道行般若•萨陀波伦菩萨品》及藏文《般若八千颂•常啼品》。宗喀巴大师著有诗体文《常啼菩萨生平》。在藏传佛教中常啼菩萨是拜师求法的榜样,提倡“求法如常啼”的精神。汉传佛教古贤圣也同样重视师道,如《慈恩寺传•八》曰:“闻道必犹波伦之归无羯”。
2024-03-17 13:52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