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秘要:一生的修行,在于提升性格的等级

繁体

《金刚经》中有句极为重要、千百年来却众说纷纭的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迷惑于人的,是无为法和有差别这组矛盾,既都无为,又如何差别?不同的解说,都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有人从教内说,以为佛教有三贤十圣的说法,菩萨道的十个层次为十圣,十地前的三十个层次称三贤,虽然都是基于无为法,但因为证悟程度有深浅而有了差别;有人从教外说,以为一切贤圣因为证悟了无为法,而与凡夫众生有了差别;有人从外教说,以为就算一切贤圣都基于无为法,但目的有差别,比如佛教追求无相的究竟,道教却追求有相的升仙长生总之,是水平和境界的差别。

这些说法看上去都有道理,其实全都是为差别而差别,全都落在了高下上,这是分别而不是差别。他们全都忘了,《金刚经》中有另外一句作为呼应的话: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金刚经》秘要

一句话要放在当时的语境中看,才能把握住文脉,以及文脉背后的气脉,而避开断章取义、自以为是的陷阱。

《金刚经》这句话,出在佛陀与须菩提的问答。佛陀问须菩提:如来到底有没有得无上正等正觉?到底有没有说过佛法?须菩提答:完全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从没有一个什么确定的东西叫无上正等正觉,也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这等于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只是恍惚,只能自己知会,言说只是对这知会的描摹;达道之路千万,正如万物皆归于道、万变不离于宗,我给你看的路只是我走的那条。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智者的道和觉者的法呢?须菩提接着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目光不要盯在法上,佛法不是铺路,而是接引,佛告诉你的只是方向,你心中有了这个方向,属于你的路才会在你心上显现出来。人不同,适合这个人的法就有不同,指向之处却是一样,向着对的方向感应辨认即得。

紧随其后,才引出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话。

很明白了。总结起来,这句话真正说的便是大道只有一个,也就是无为法。但通达大道的方法却可以有无数个,立于大道的表现也可以有无数种,也就是有差别。世间有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种道的呈现形式和归于道的路径,万象皆是大道化身,万法皆是入道之门。一生万法,万法归一。

这才是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真义。

性格的低级与高级

对于人,这差别根本上指的是什么?便是性格和性情。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感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体悟,表达出来也各有不同,往深了琢磨说的其实又是一回事。回望先贤,老子沉静渊博如海,庄子洒脱劲烈如风,但他们悟得的是同样的道;孔子温和,孟子刚烈,但他们续的是同一条脉;禅师们有的木讷寡语,有的呵佛骂祖,但他们传的是同一盏灯

所有这些,都源于他们的性格不同、性情相异,但并不妨碍他们悟同一个道。这才是自然而然、不落分别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给我们最大的启迪是什么?那就是性格没有好坏,但有级别高低。老子成道前可能只是个好脾气的暖男,庄子成道前可能只是个狂傲不羁的愤青,都有自己的局限和烦恼。而一旦成道,就全不一样了。

人对自己最大的误解,是以为自己的性格存在缺陷,需要弥补。但性格就是性格,是天生的本色,避不开也改不掉,强改只能是徒劳无功的自苦。正确的路径,不是改,而是将其升级到高级形态。

很多人都困扰于自己的性格,内向的嫌自己吃不开,外向的嫌自己把不住;谨慎的嫌自己没魄力,大胆的嫌自己太冒失;感性的嫌自己太滥情,理性的嫌自己太冷漠而如果将这些性格升级到高级性态呢?内向就是高深莫测,外向就是运筹帷幄;谨慎就是步步为营,胆大就是决断杀伐;感性就是安守本心,理性就是洞明天道

低级与高级之间的差别,不是性格换了、性情变了,而是使这种性格和性情有了深度和高度,于是所有性格性情全都殊途同归,高深莫测和运筹帷幄背后是共同的深思熟虑,步步为营和决断杀伐背后是共同的胸有成竹,安守本心和洞明天道背后是共同的站立本源

这不是对原有性格的改变,而是超越,跃入更高的层级境界。所谓的修行和成长,其实就是提升性格的等级。

性格升级的法门如何提升呢?

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给出的方向,是回到无为的本源,才能完成最后的升级。方法,则就在无为法的反面有为法。

何为有为法?妄想造作的轮回。何为无为法?安住空性的寂然。两者不是对立、没有对错,只是局内的迷执与局外的超越,从当局者走向观局者,一切心念还在,但从取舍好恶之途步入了任其生灭之境。就像高级性格是对低级性格的超越而不是摒弃,这种超越的目的也要从超越的方法实现。

如何超越?一切的出来,都在于看到和看清了自己所陷入的局,否则就受其牵制摆布,看破就自然想要并能够脱身。所以你需要如实地观察你性格的运作,它顺时是如何成就着你,它逆时是如何困缚着你。看到了顺,就会由其更通;看到了逆,就自然能够打通。以内向性格为例,成就你的是内敛的深思和注重自我成长的内秀,困缚你的则是本能的恐惧和患得患失,真正看清了这点,就能够释然和放下,困缚也便自解。

为了使这个过程更快、更彻底,不止需要被动去观察,还需要主动去激发。北宋大儒张载提倡变化气质,说的也是性格升级。王阳明继承了这点,他在给弟子王纯甫的信中说: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这说的就是阳明心学最为独特也至为重要的事上磨,不仅可以磨炼自己的性子,找到做工夫的下手处,还能充分激发自己性格中的种种面目,而得以更好的观察。

晚清名臣曾国藩还曾说读书可变化气质,但王阳明认为这是有条件的,他中年时之所以开始致力于复兴圣学,正是有感于时人读书全都落在辞章的表面和功利的歧路上,早已丢了圣人之学的根本。这根本是什么?体认。也就是将圣贤之道真正消化,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中,进而自然贯彻于行。这才是读书的根本,读在悟、读即修,而不在于读了什么、读了多少。否则越读弊害越大,所谓所知障、我慢心,皆会由此而起。

总之,对于性格升级,向内观察是究竟法门,事上激发是方便法门,读书体认是熏养法门。合之便是向上机关、速成之道。

结语

历史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牛人都是成对出现的。比如有老子就有庄子,有孔子就有孟子,有李白就有杜甫,有鲁迅就有胡适就连今天也有韩寒就有郭敬明。学问也是一样,有道家就有儒家,有中观就有唯识,有理学就有心学

这些成对者的性质都是相反相成,体现的是阴阳互补法则的作用,以达成完备和圆满。其中有一种特别值得玩味的情况时代不同的成对,如老子与庄子、理学与心学等。

这种情况的脉络是发展,从老子到庄子是道家的发展,从理学到心学,是儒学自春秋战国后第二次高峰时期的发展。这发展中又暗藏一大规律比如老子与庄子,老子更偏重天道演绎,而庄子更偏重精神境界;比如理学与心学,理学更偏重理的辨析,而心学更偏重心的体认。

这种发展,如果比作一个人,正是性格升级的过程在性格的认知和发展上,从知道到做到,先知道再做到,知道才能做到。

理心合一之时,就是性格升级之日。性格升级之日,就是精神圆满之时。

2024-03-17 13:52

阿弥陀佛:成就的佛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一宗,法门深广,三根普被,人人可修,若真是正信、切愿、实行,往生必定可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现在国内修学佛法的,除西藏外,百分之九十都是修净土宗的,然现在..

阿罗汉的神通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阿罗汉者:怎么叫阿罗汉呢?方才说的四果阿罗汉,到这种阿罗汉的位置上,不需要再学了,这叫无学位;初果到三果,都叫有学位。四果阿罗汉又叫证道位,二果和三果叫修道..

念佛不出声心里默念可以吗

问:请问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先去想厌离娑婆,然后欣求极乐,最后回归于一声佛号。那回归这一声佛号的时候,我们坐下来念佛号,像我们年纪大,念念就没声了,那我也就默念了。可是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有的时候..

忏悔自己好争好斗,欲望太强的罪过

忏悔自己好争好斗,欲望太强的罪过太好争斗,欲望炽盛,又极力去控制自己,导致内心压抑负累。当这种压抑负累到一定程度,就又难以控制,会通过邪欲这种方式释放出来。回忆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确实是好争好斗,又压..

快绝望了,但只有忏悔改过才有用

我结婚两年了,和公婆分开过的,我丈夫有个哥哥没结婚(智障),我们有个可爱的宝宝,今年一岁多。我们99年认识,到结婚只用半年的时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不听父母的,会选择他!我们吵架如家常便饭!结婚前两天是第..

想发财,却不去做能发财的事[达真堪布]

拼命地想发财,为了发财付出了那么多,经历了那么多,但是能发财的事情却不去做。佛法多圆融,多方便啊!都可以做布施,我们还不做,多愚痴,多可怜啊!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学佛的人,太可怜了,不会学,不会修,自..

陈大惠居士:16行偈

陈大惠居士:16行偈*陈大惠居士在丁嘉丽居士家中念佛共修时,眼前出现了16行偈生命已入倒计时, 首先就要破情执;家亲眷属全是债,讨债还债这一世;身外之物全是假,若能带走是愚痴;放下万缘精进修,灾难只是来考..

念佛为什么要回向?

念佛为什么要回向? 弟子问:师父,我每天早课诵普门品、念佛,也有时候早课内容想多加一部地藏经,请问:念完普门品、念完佛后念三皈依和回向,然后诵地藏经后再多念一遍三皈依回向,这样行吗?师答不用,念完地藏..

想改变境遇?这样做或许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想改变境遇?这样做或许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作者:秦东魁一切外部环境都会随着内部能量场进行转变。我最近看到一个报道,一个没有双腿的残疾人,跑成冠军。他的这个能量场非常强,他能被万物所滋润,不因为身残,就..

念佛不为自己,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

念佛不为自己,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问:下面一个问题。我念佛不为自己,为了救度父母,希望父母临终时不要受折磨,不要堕地狱,能够得度。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定弘..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