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重点与精神
金刚经的重点与精神
今年菩提之旅静修营,能有此大好因缘,与各位一起研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确是因缘难逢难遇,与大家共同讨论佛法,自己确实在佛法中得益不少;但自已才疏学浅,恐难令各位法喜充满,但唯佛弟子,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大前题下,自必勇于荷担如来家业。本人非常之高兴,亦非常乐意与大家共享,佛法之奥妙。
六祖慧能禅师,因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传佛心印之后,《金刚经》就广泛流传起来。后来,中国宋朝皇室,亦将此经作为度人出家考试科目之一,可见其弘傅之盛,远驾于其他大乘经典之上。
《金刚经》很多人都读诵得很熟,作为日常修持的功课,但学佛者应该要了解它的重点与精神在那里?知道明白这个重点以后,平常日用中懂得如何化解我们的烦恼?并且要懂得如何样运用?
《金刚经》的要旨主要分成几个重点来探讨:《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当年所讲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一部经。释迦牟尼佛弘法的四十九年大致分成五个阶段【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大般若经》就是在第四个时期《般若时》讲的,这是个很重要的阶段。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弘法不是简单的一回事,可说是障碍重重;因为当时印度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与现在是完全两样,他面对的是当时所谓的《六师九十六种外道》。即印度传统的其他宗教,如婆罗门教、拜火教等等;要面对这些外道传佛法,确实不是十分顺利,经常面对外道考验,有时排斥他,甚至其堂兄弟提婆达多也因妒嫉佛陀而几度陷害他,释尊当年说法也遭遇困难。
《般若时》非常重要,因为当时的印度人没有《般若》这个观念,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段时期足足讲了二十二年之久,为的就是要把这个崭新的观念带给当时的印度人。观念是很重要的,人的一生都是被既定的观念所限制。所以佛陀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来宣说这部《大般若经》。
《大般若经》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有两部经,一部就是《金刚经》,另一部是《心经》。《心经》可以说是整部《大般若经》的浓缩;《金刚经》和《般若心经》不同的地方,在于《心经》比较稍为强调自我的解脱,而《金刚经》进一步提到大乘菩萨如何运用这种解脱的智慧,在生活中度化众生。因此《金刚经》可以说是菩萨修行的宝典,也是中国佛教弘传最久、最流行、最普遍的经典之人。
经首是关于生活上的叙述,这在大部份的经典里都有,它的主要用意是说明这部经典的缘起。从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到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为止,这一段序言是在讲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讲这部经之因缘?
每部经典都不同,很多大乘经典叙述佛陀将要说法时,或放光动地,或天雨妙华出现种种瑞相。但金刚经叙述佛陀将说法时,只是从日常生活,平平无奇的动作中,显示般若大法;但其寓意却很深奥微妙。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己,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因为衣食,是人类生存的主要条件,所以世人,无不为衣食而奔驰。然而在学佛者言,衣食固然重要,般若更为重要;因为般若是成佛的基础,是法身慧命的主要粮食。现在佛将开示般若真空妙理时,而从著衣、持钵、乞食发起,正是表示学佛人,更应重视般若,犹如衣食之不可或缺,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般若的真空妙理之道。
世尊根本就不需要饮食营养,但为令布施者得福,故示现受食;而且以身作则,每天领众入城乞食。乞食是戒,敷座而坐是定,说法般若是慧。正显示戒定慧,是佛弟子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程,犹如人衣食之重要。
为什么会有尔时,世尊食时这一段日常生活上的记录?
《金刚经》在开始的时候,这一段日常生活,应该是佛陀每天的生活程序,也许在每次说法前都是一样的,可是为什么别的经中都没有叙述,而只在《金刚经》中记述这一段?
从持戒修福的观点来研究这段经文:
持戒简而言之,就是过有规律,不恼害众生的生活。尔时世尊食时,可以看出佛陀当时有一定吃饭的时候;想想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早餐午餐当一餐,甚至晚餐,经常外出应酬,一家人也难于定时用膳,那里有个一定的时间用餐!再看佛陀每天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这是佛陀的戒律。去乞食要穿上整齐有礼貌的法服,要具有威仪。六七十岁的世尊,身边有这么多的弟子,他还是每天亲自拿著笨重的大?去乞食,而且他入舍卫大城乞食,是依家而乞,并没有挑选,到皇宫乞食如此,到贫穷人家乞食也是如此。此种种行为全是以身作则,不但示范持戒,也示范修福。像这种表率又有几个人能做得到?
各位要知道,乞食是为了让众生有布施的机会。因为供养有道德智慧之出家众,是可以得福报种植善因的。让人有求福的机会,这个举动,本身即是修福。所以佛制乞食,是使出家人有持戒修福的机会,意义极为深远。
不分贫富,依家乞食,是培养平等心,没有分别心,所以遵守这个戒律,不但是持戒,并能摄慧。再看经文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都是有条不乱,多么安详、庄严、自在。吃完饭,收了衣钵,洗了足,马上就敷座而坐。
反观我们自己吃饭时,常常心想这个菜好吃,那个菜不好;不但吃完饭后很少能静得下来,连吃饭的时候,也是一边吃,一边看电视,或看报纸,或听电话,或谈生意,或是生气发火,食而不知其味。何尝有一刻是真正静下来的,更不必谈照顾自己之念头!
所以这一段佛陀日常生活的叙述,实在胜过千言万语,我们如果能常常拿佛陀,以身作则的生活作榜样,可以说不会辜负佛陀的一片苦心,此之谓报佛恩。
般若妙慧在日常生活中
经首这段描述,除上述含义之外,也给我们另一个更重要的启示,这个启示就是你所读诵的这部般若妙慧经典,是离不了日常生活,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体会和实践般若的道理,这才可以说是真正向佛陀学习的佛弟子,因此这段经文非常重要。
接著向下文中,须菩提是在佛陀的日常生活行动中,突然有了新的发现,所以起而赞叹:希有!世尊!因为这位伟大的老师──佛陀三十多年来,在他的行住坐卧中,时时以身作则,应该须菩提早就熟悉。持戒修福也早已是这批大比丘的日常功课,应该不会引起须菩提希有!世尊!的赞叹。因此我们可从另一个层面的角度来研究这段经文。其实这段经文,不仅记录所以有这一次金刚般若说法的直接因缘,也显示了金刚般若的基本教义。所以各位如果发心受持读诵或研究《金刚经》,我劝各位要好好地把握这段经文,不要认为它不重要而忽略过去。
现在就直接了当的解说一下:须菩提那天是忽然领悟佛陀的著衣持钵,入城乞食,乃至敷座而坐,原来是在示范般若的最深道理。他并不用语言,可是却教导了他的弟子们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的般若妙理。正因须菩提领悟了这点,所以他急急乎地站起来,赞叹佛陀说: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
这段序言的重点,在须菩提请示佛陀的这句话: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护嘱诸菩萨,意思是说如来能够很善巧方便的指导诸位菩萨如何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使大乘佛法能继续弘传下去。所以整部《金刚经》的重点,就是在谈菩萨的发愿和智慧,以及修行、度众的关键。
金刚经的入门重点
应云何住?
应云何降伏其心?
这是本经的心中心。蕅益大师说:金刚般若大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足以蔽之。也就是说,这一句话可以包括本经的全部金刚般若的玄义。经云:应生无所住心。应如是生清净心。故知所生的心,即是清净无住的心。本文开头便引世尊成道时所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就直指众生的本心与十方如来的妙明真心无二无别。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众生又在昏昧颠倒之中,那就是世尊当时紧接著说的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只因众生执人(人我执)、执法(法我执)著一切相。妄念相续从无间断,所以虽有真心,但不能显现。也就是不能证得。所以金刚般若首劝大家离相无住,若能生无所住心,便离一切垢染缠缚,便是清净心,即是妙明本觉之真心。
先说应云何住?
应无所住
(1)用四种情形证明因缘法
龙树菩萨曾经用逻辑思考的方式,分析一切万物的产生都不可能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由此来证明万物都必须是特定的因缘(两个以上的关系条件)才能产生,不会无缘无故的生起。
(a) 无因生
无因就有果意思就是任何地方都可以毫无道理地生出一些现象,不需要藉助特定的因和缘。譬如此地起了火灾,别的地方也可以毫无理由的跟著起火。但事实上别处也要有原因才会产生火灾,所以此处起火必然是有它的特殊原因,只是我们尚未找出这个原因罢了。
印度一些外道觉得世间就是这样自然形成的,那里需要什么因果?所以他们认为富贵的就一直会富贵,贫穷的永远贫穷。这样一来,人生的一切努力岂不毫无意义?但如果仔细思考,便会发现这个道理并不符合世间的现象,所以无因生是一种邪见。
(b) 自生
万物既然不是无因生,那么就是有因缘而生了。这又可分为三种情形:自生、他生和共生。自生就是不需要透过特定的因和缘,自己就能生出自己。既然这样,还没生起以前跟已经生起以后是完全没有差别的。譬如前一个念头既然生出来了,后面就会跟著生出同样的念头。那么心中必须时时刻刻无穷无尽的生出同样的念头,才能符合自生的定义。
但事实上我们的心念不可能前后都是同样的,必然是六根接触六尘以后,不断产生不同的念头。修习禅定的人虽然最初要训练自己的心念时时专注在某一个所缘境,但是修到一念不生时,这个心念又在那里呢?而且前一念的专注并不会自动使后一念也跟著专注,必需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使心念时时系在所缘境上,因此自生是讲不通的。
(c) 他生
有的人认为自生讲不通,那么他生就说得通了。所谓他生就是指因跟果不需有殊特的关联,任何一个因都能产生同样的结果。譬如牛会生马、鸡也会生马、狗也会生马。因为不需要特定的因缘就能生出结果嘛。
有的人怀疑:咦!你们佛教不是讲因缘所生吗?我们都是靠父母生的,所以不是因缘生的!问题是光只有父亲会生小孩吗?光是母亲会生小孩吗?所以必定要有两个以上的关系条件,小孩子才能生下来。再者,父亲的体性是实在的吗?母亲的体性也是实在的吗?纵然是特殊的因和缘所生,因和缘的本身也是要靠其他因和缘才能产生,所以这个因缘的体性也是不实在的,也是空的。
以此类推,一切万物都是在这样辗转相关,相依相靠的情况下,一直不断在重复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过程,所以发现没有一样人、事、物有固定不变的实体,都是不断在变化,所以都是空的。佛陀所开悟的就是这个道理。
(d) 共生
有的人认为自生既然不成,他生也不成,那么两个合起来,共生就能成立了。这也是不行的,因为一个因不能生,不论再加上多少个因还是不能生。譬如一个瞎子看不到路,再加上三个瞎子还是看不到路的。
既然自生、他生、共生都不能成立,可见制造果的因必需是特定的因和缘(某种关系条件的组合),才能产生某种结果,这就是因缘法的真义。既然世间万物都必需靠因缘才能产生,不能独自生起,所以只要因或缘一改变,结果也必然跟著改变,不能永久保持某种状态,所以才说万物都没有实在不变的体性。
以我们的身体为例,它是由地、水、火、风四种物质特性组成的。地是坚硬性、稳定性的(例如骨骼、肌肉);水是湿润性、凝聚性的(例如血液、水份、尿液);风是流动性的(例如呼吸);火是温暖性、分离性的(例如体温)。
植物、矿物基本上也都是由这四种特性组合的。譬如物质一旦被火烧了,就会烧得精光,这叫分离性。在烧的过程中,火可以把东西煮熟,所以又有熟变性。水果树会随著气温的升高而开花、结果,这也叫熟变。如果把它一一分析,每一项元素都由其它因缘组成,都是不断在变化,所以没有一个实体,如《心经》中所说:这就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我们的精神体也是一样,在五蕴里面,把人的心理作用过程简化成受、想、行、识四个阶段。感受一定要等接触以后才会有感受;想也一定要等接触以后才开始有语言、概念的产生;行更是要有想以后,才会有种种思虑、决定所要采取的行动。(识相当于唯识学第六、七、八识的作用)。所以心理的种种作用,也都是要依靠因缘才能产生,不能独自生起,所以都没有实在的体性。
唯识学进一步把心识的作用细分为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和第八识四项。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境以后,身体里面感觉神经所起的作用;第六识就是思考推理、判断好恶、决定取舍的心理作用;第七识就是前面说明的我执作用;第八识即是我们生生世世身的行为、语言的行为、意念的行为留下来的符号、痕迹。或许会说第八识是生生世世跟随我们去投胎转世,所以它应该是恒久不变的。但仔细一想,它是独立的吗?我们每一世做过、想过、说过的行为所留下来的痕迹,都会不断添入第八识这个大仓库里面,所以它也是不断在变化啊!不论是身心的行为或是外界的变化,都是符合缘起的法则,所以都是空的。
2024-03-17 13:52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