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论 解题
论名:阿毗达磨俱舍论
著译者:世亲菩萨造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阿毗达磨俱舍论,梵名Abhidharmakosa。略称《俱舍论》。Kosa意译原为印度泛称之容器,世亲取其「能藏」之义,有消化异说,容为一藏之气概,「俱舍」具有箧藏和刀鞘之义,故意译《对法藏论》、《聪明论》。世亲菩萨先作本颂六百颂,随后又作长行注解八千颂。汉译本有二,一为陈.真谛译《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世称旧俱舍;一为唐.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为法相宗之基本教本,则称新俱舍。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为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大毗婆沙论之纲要书。本论偏向使用譬喻师的观点,重新对有部的学说作了更严密的组织与整理。本论在印度、西藏、中国、日本均广受研究,注释书亦多。
本论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论是佛法知识的宝库,为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
二、本论偏向使用譬喻师的观点,以有部的重要阿毗达磨论如《发智》、《身论》和《法蕴》等六足论以及《大毗婆沙论》的要义为基础,故以论题名为阿毗达磨的《俱舍》。
三、本论在中、印佛教思想史上,解说有部的重要宗义,都极其简明扼要,被誉为「聪明论」,或「以理为宗」。
四、本论的结构,圆满地显示了佛教「诸法无我」根本主张。
五、本论的组织、条理与次第,在所有阿毗达磨论书中,可称第一。
六、本论的偈颂组织完善,摄义精审,对有部的阿毗达磨法义理论以四谛为中心重新组织,容易充分明了。
七、本论为现代研究印度佛教的思想,尤其是探讨小乘佛学的思想,尤其是世亲的思想为中心。
八、在所有论书中,本论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识说明最为详细。
九、本论把构成宇宙万法的基本要素归纳为五位、七十五法,学习大乘法相不可不研究本论。
十、本论反映当时流行于迦湿弥罗之有部关于世界、人生及修行之主要学说,并吸收经量部之许多观点。
十一、在当时有部思想发展中,本论取代《大毗婆沙论》地位而被看成为有部的代表作。
十二、在当时经部思想发展中,本论受到众贤《顺正理论》的评破,为当时声闻佛教界的大事,也是印度声闻佛日的余辉。
十三、本论毗昙品,在印度方面可以代表佛教对宇宙结构和宇宙现象的总的看法。
十四、本论反映了当时(笈多朝)印度文化、科学。本论的宇宙论,无疑是受到当时天文学的影响,反映了当时印度天文学的发展水平的。
十五、本论传入中国,成立了俱舍宗,为十三宗之一。
十六、本论传入中国再传至西藏受到重视,尤其格鲁派列为必学的五部大论之一。
十七、本论在藏传佛教正规学制中为四年的课程,毕业后方可考取显教格西学位。
十八、本论于奈良时代传入日本,成立俱舍宗,且以俱舍论为基础之学术研究延续至今。
本论的大意:
本论共三十卷,内容可分为序说、正说、结说。正说分为二:前八品,明诸法之事;第九品,明无我之理。
壹、序说:本论
第一品前三颂,先皈敬三宝及说明造论动机及造论意趣及目的。
贰、正说:
一、明诸法之事
(一)明有漏无漏之法
1.说明四谛法的自体
第一品,分别界品,除去前序说三颂,共四十五颂。总标有无漏法后,即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统摄诸法,解释其名义,并以「界」用1.有见无见2.有对无对3.三性分别4.三界分别5.有漏无漏分别6.有寻有伺7.有所缘无所缘8.有执受无执受9.大种所造10.积集非积集11.能斫所斫12.能烧所烧13.能称所称14五类分别15.得成就16.内外17.同分彼同分18.三断19.是见非见20.诸识所识21.常无常22.是根非根等二十二门详细分别。
2.说明诸法之用
第二品,分别根品,七十三颂。先说明1.眼2.耳3.鼻4.舌5.身6.意7.女8.男9.命10.苦11.乐12.忧13.喜14.舍15.信16.精进17.念18.定19.慧20.未知当知21已知22.具知根等二十二根有部及经部的说法明其体性,从诸法在染净两方面能作助力详说其增上义功用。次依缘起道理说各法的俱起,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无表色等十一色法;一心法;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等十大地法;信、勤、舍、惭、愧、无贪、无瞋、不害、轻安、不放逸等十大善地法;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惛忱、掉举等六大烦恼地法;无惭、无愧等二大不善地法;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十小烦恼地法;恶作、睡眠、寻、伺、贪、瞋、慢、疑等八不定地法;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四不相应行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等三无为法等共七十五法。最后说诸法缘起所依的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通因行、异熟因等六因;及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等四缘;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离系果等五果。
二、别明有漏无漏之法
1.说明有漏果,相当于苦谛
第三品,分别世品,一百零二颂。先说地狱、傍生、鬼、人、天等五趣的有情世间及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的器世间,说明十二缘起,次说有情以四食为住,再次说有情没的舍受乃至断支节等。最后说有情所居世界的体量,成坏,所经劫数等。
2.说明有漏因,相当于集谛
第四品,分别业品,一百二十七颂。先说诸业的自性和诸门分别,再说表业,无表业,思、思已业、定、不定业、引业、满业最后解释经中散说各业以及业的杂义。
3.说明有漏缘,相当于集谛
第五品,分别随眠品,七十颂。先说随眠即贪、瞋、痴、慢、疑、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十种根本烦恼的体性及其诸门分别,接着说明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无惭、无愧、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睡眠、恶作等枝未烦恼,后说烦恼的断灭。
4.说明无漏果,相当于灭谛
第六品,分别贤圣品,七十九颂。先说圣道的体性,圣道所证的四谛等,以人为主说明圣道七加行: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等三贤。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等八果。
5.说明无漏因,相当于道谛
第七品,分别智品,五十六颂,先说世俗智、法智、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他心智等十智的不同及其诸门分别。说明苦谛四相︰非常、苦、空、非我。集谛四相︰因、集、生、缘。灭谛四相︰灭、静、妙、离。道谛四相︰道、如、行、出。等四谛十二行相次说智所成就的功德等。
6.说明无漏缘,相当于道谛
第八品,分别定品,四十三颂。四禅之禅支及八等至等诸定,次说四无量等定的功德,其后连带说明佛教正法如何住在世间。
参、结说:说明本论乃依据《毗婆沙论》解释阿毗达摩,并伤叹佛教正法垂灭,劝励学道。
二、明无我之理
第九品,破执我品,本品虽附录于本,论实则为另一论书,分为三大部份,一为破犊子部所立与蕴不一不一的不可说我。二破数论外道所谓的有事用,必有事者用;行有行者,识有识者的有我说。三破胜论所谓的识必依我,德必依实的有我说。
本论的传译如下:
本论《俱舍论本颂》和《释论》的梵本,在印度早已散失,只余称友所作《俱舍论释疏》里还保存着一些引用文句,但不完全。19341938年间,印度人在中国西藏地区寺院里陆续发现了约在十二、三世纪顷写的《俱舍论本颂》和《释论》的梵文原本(《本颂》系从《释论》录出),摄影携回,1946年更由印度学者戈克尔校勘其《本颂》(V. V. Gokhale: The Text of the Abhidharmako?akārikā of Vasubandhu, 1946)发表。俱舍本论则在印度巴特那(Patna)出版(P. Pradhan: Abhidharmako?a-bhāsya of Vasubandhu, 1967)。
本论在中国传译的情形,可分为新、旧两个时期。
(一)陈.真谛译出《俱舍论偈》一卷,今佚。翌年又译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世称「旧俱舍」。比较保存了梵本的面目。
(二)唐.玄奘重译《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世称「新俱舍」。颂文颇多开合,又在长行里牒引颂文的部分也都没有显明区别出来。
本论则是透过中国再传至日本,在日本修习此宗者,多附属于法相宗而兼学之,今仅残存学派罢了。
偈颂与俱舍论均有西藏译本,即:Chos-mvon-pahimdsod-kyi tshig lehur byas-pa(Abhidharmako?a-kārikā,北京版 115, pp. 115~127 与 Chos-mvon-pahi mdsod-kyi b?ad-pa(Abhidharmako?a-bhāsya,北京版 115, pp. 127~283)。西藏译除此外犹保存有满增、寂天、陈那等之注释。
本论的注疏收录于在藏经如下:
一、唐.普光述《俱舍论记》,三十卷,又名「光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一册,《卍续藏》第八十四册。三门分别:明论缘起,释论题目,随文别解,为研究俱舍论之指南书。
二、唐.法宝撰《俱舍论疏》,三十卷,又名「宝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一册,《卍续藏》第八十五册。五门分别:初转*轮时,学行次第,教起因缘,部执先后,依文解释,为研究俱舍论之指南书。
三、唐.神泰述《俱舍论疏》,仅存卷一、二、四、五、六、七、十七,共七卷,又名「泰述」,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三册。
四、唐.圆晖述,《俱舍论颂疏论本》,三十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一册。此疏省略争论部分,简明地解释有部之教理,故容易理解。
五、唐.大乘光(普光)撰,《俱舍论法宗原》,一卷,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三册。先略释五位七十五法,次即诸门分别,从二门至十门,以略释法数。
六、尊者悉地罗末底造(唐言安惠),《俱舍论实义疏》,五卷,敦煌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题下注云:总有二万八千偈。然今此本,仅有三千余字而已。
另旧译有唐.真谛注疏十六卷、义疏五十三卷等已逸失。慧恺著有《俱舍论疏》八十三卷、慧净《俱舍论疏》三十卷、道岳《俱舍论疏》二十三卷等,现也都逸失。
西藏文译本有:
一、世亲造《阿毗达磨俱舍论颂》。
二、《阿毗达磨俱舍论释》三十卷。
三、众贤造《俱舍论疏释》,即《显宗论》,四千五百颂,失译。
四、陈那造《俱舍论疏要义明灯论》,四千颂。
五、安慧造《俱舍论大疏真实义论》。
六、增满造《俱舍论疏随相论》,一万八千颂。
七、称友造《俱舍论疏明了义论》,一万八千颂。
八、静住天造《俱舍论疏要用论》。
这些译本都收在西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之内,此外西藏格鲁派等历代大师曾撰有《俱舍论》注释多种。
另普辛曾参考称友(Yasomitra)的梵文注释、藏传的各种注释、普光、法宝等人的汉文注释、真谛译《俱舍论》、日本佛教学者的研究成果,而将玄奘译《俱舍论》全书三十卷译成法文刊行(L Abhidharmakosa de Vasubandhu》(6 vols, Paris,1923~1931)。
(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2024-03-17 13:52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