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与生命的超越

繁体

《楞严经》与生命的超越

演讲能忍法师

整理董飞

采访吕方芳

能忍法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求学于正统南传佛教国家斯里兰卡,在当地最好的两大佛学院之一凯拉尼亚大学(前身为智严佛学院)接受了南传佛教的学术教育。据能忍法师介绍,在斯里兰卡南传佛教保存得最完整也最权威,包括语言和南传上座部。法师可以做教授,每个教授研究方向不同,大家一起上课,写论文。然而对于佛法学术化,作为大乘比丘的能忍法师并不十分喜欢,他感受到了学术教育与自身信仰之间的张力。

4月24日,普陀山佛学院教师能忍法师应禅学会之邀,主讲《明心见性楞严经与生命的超越》,而后围绕《楞严经》与会员座谈并接受本刊采访。

大乘为佛说《楞严》非伪经

南传佛教注重原典,教学依托佛陀原话。而在学界,纯粹从历史的考据学出发,很容易证据凿凿地判定大乘佛法非佛说。原始佛教和南传佛教的佛身观中,佛陀是真实生活在给公元前四五世纪古印度历史中的那个乔达摩悉达多,那么公元前后一世纪左右兴起的大乘佛法自然是被界定非佛亲说。然而随着大乘的法身、报身、化身的佛身观以及菩萨十方诸佛等义理的阐释,大乘佛法对于其为佛说的起源也能自圆其说。

后世反驳大乘非佛说一般绕开实证的历史考据进路,更多地集中在依法不依人和用三法印来鉴定大乘佛法符合佛陀本怀的义理进路。学界也有关于《楞严经》是否为伪经的争议,除了日本学界一贯的历史考据主义,也不乏知名的学者如梁启超、吕澂从经文本身的文字、理念以及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比等角度出发,来鉴定《楞严经》为伪经。

能忍法师不认同大乘佛教是后世衍生出来的、并非佛陀本怀的看法,他认为:早在佛陀时代就已有上根器的人听过大乘佛法,这些少数人便把佛陀当时便讲过的究竟的法保留下来。当时的主流是小乘,随着佛教的发展,小乘的义理已经不能解释很多生命现象了,此时少数大乘的论点便显现。此时产生了一些辩论,也就是历史中的部派佛教时期。渐渐的大乘经典就浮出水面了,被大家共同接受。在此过程中,不是产生了大乘佛教,而是暗流中一直有大乘佛法,其源头就是佛说。大乘经典经文开头皆是:如是我闻。祖师大德们绝不会打这样的大妄语,何况有些经典是祖师大德都写不出的东西。这是一个形成的过程,形成即是发展,这是根本。法师承认大乘的义理在历史上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不为人知到为人知,但认为大乘产生的源头还是在佛陀那里。

能忍法师说:佛法只有一个。只是学以致用,才后来形成各个宗派,是我们以不同的语言习惯来抉择。学佛不能学后面的东西,要看形成宗派之前的义理。不只指原始佛教,写佛教历史的人很多犯了错误。虽然在大乘经典中,经常有弹偏斥小之论,但能忍法师这种佛法只有一个的观点还是大乘佛教的主流,即圆融大、小乘,会三乘归一佛乘。

能忍法师作为具备大乘信仰的比丘,面对南传佛教的学术研究,感觉到了信仰与学术之间的矛盾,他最终选择还是坚守信仰的立场。他说:佛法本身便是传统文化,继承人便是我们出家人,完整而且忠诚的接受,而不是拿自己的分别心搞研究。

当学员问能忍法师:虚云法师为何把《楞严经》放到这么高的地位?能忍法师回答:《楞严经》是其他任何经典都无法比拟的。虚云法师是真正开悟成就的人,因而极力推荐此经。通过我自己的学习,他真是语重心长。三藏十二部那么多,而且在信息时代,出书容易,炒作佛法的书也很多,大家不知道看哪部。《楞严经》不是纯粹从概念到概念,而是我们能见到感觉到的,一步步分析,绝对相信自身具备与佛无二无别的功能。从理上了解之后,才传授修行最直接的真正的下手之处。如《楞严经》传授修行方法时,有耳根清净法门,次第很清楚。众生业报不同,根器钝利不同,但耳根是最利的,比如一个人睡着了,看不到外面,但只要喊一声,马上就会醒过来,这说明耳根始终还是开着的。因此从最利的耳根入手修行,能够事半功倍。《楞严经》的系统性,究竟了意的程度是其他经典无法比拟的。有些经典由于翻译比较生涩,又多名相概念,不易看懂。而《楞严经》并不是文字难懂,只是义理究竟处很难切入。然后法师给会员推荐了目前普陀山用作教材的两本学习《楞严经》的书:《楞严经正脉疏》和《楞严经指掌疏》。

认识生命的苦象破除色身我和思维我的假象

能忍法师所作的主题演讲是《明心见性楞严经与生命的超越》,他认为虽然很多经典都谈明心见性,但条理最清楚、义理最究竟的就是《楞严经》。很多祖师大德都是依此经中的一两句话而开悟的。演讲分五个部分去阐述:第一,略释明心见性,包括副标题《楞严经》与生命的超越。第二,透过观察生命中的各种苦,明确超越生命的目的。第三,看破生命当中 我的本质。真正认识到我的假象。第四,说明明心见性的内涵。第五,明心见性之后顿悟渐修的过程。

能忍法师在第一部分解释明心见性,通过对经论的总结,性和心这两者都包含了对待和绝待。明心见性的解释可以分为二:

1、妄真对待。心有妄心和真心两说,会妄归真,才能叫做明心见性。

2、绝待一体。绝待就是绝对的,也就是心、性一样。在佛经中,心与性从来没有截然分开过。这里的明见心性就是指万法皆真,此时不谈任何虚妄或如幻等,也叫直指一心。这里明心见性四字就包含了理和事,理事圆融。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师说: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法师说:明心见性之后,我们通过修行,就有了超越我们现有狭隘生命的可能。而这种超越是不可想象的。打个比方,这种超越就相当于大海当中的一个水泡,一旦破灭,它自然回归大海。我们现在的这种生命就如同那个水泡一样,而我们所明的心跟性就如同大海一样。

在第二部分着重阐释生命现象的苦义,欲得明心见性,首先必须反观我们目前的生命的局限,看到它的不足,才能真正地发起超越之心。生命始于生,终于死,但是我们要面对出生与死亡的时候,都是做不了主的。能忍法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释了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认识到这八苦,才能生起超越之心。生时不为烦恼所碍,死时能够来去自在。最后才能真正发起生命本性之潜能,得大自在。

在第三部分,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看破生命中我之假相。先是阐述色身是依赖种种因缘而成,如父母、过去业力和其他各种条件如饮食、氧气、温度等,从而破除大家对色身我的执着。

破除大家对色身我执为实有的颠倒见解之后,法师继续讲述看破思维我之假象。如果人去寻找我们的思维心,去断定其在身体内部、身体外面还是身体边缘,这就实际设定了一个假设的前提:思维心是有实体的,因此我们才要找到这个思维心安住的地方。反过来说,如果找不到处所,即可证明思维心是没有实体的。

《楞严经》里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分别从七个地方去破斥这种想法。在七个地方找思维心,结果都找不到。所以禅宗二祖就说了一句话:觅心了不可得。以此说明思维心本身就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体性,就如同空中之花。同时,我们也不能主宰我们思维心,大家的思维一直被外界的所见所闻所感知的对象牵引着,不能自主的。在《楞严经》中有提到: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也就是说尘虚幻的影子遮蔽了我们真正的本性,落在心性中的是一个虚妄的相。我们思维的就是心中之相。这个相是虚妄的,那思想还会是真实的吗?

能忍法师进一步阐释,我们的思维之心从本质上说也是依因缘而起。我们能推度,有一定的主动性,说明还有更深层的所谓意根的存在。但是我们能分别,起各种相貌,乃至所有的这些知识、概念就形成我们现在所有的思维的范围。法师举了个例子:比如当想到妈妈的时候,肯定是妈妈的那个影子就在脑海当中,而且不同时期妈妈的影子都不一样。如果妈妈去世了,我们就认为妈妈是临终前的那个妈妈,永远不知道她生下来是个婴儿,年轻的时候是个小姑娘。所以我们的思维本身就产生了颠倒的执着认知,不实在。我们首先要看到这种所谓的不实在,它的当体就是虚幻的,没有一个恒常的、不变的这种思维存在。

理上顿悟明心见性事上渐修破五蕴

在破除了色身我、思维我的假象后,我们会进一步寻求生命的其他东西。明心见性就是要指出,除了色身和思维心之外,我们还有心性。能忍法师指出物质性的肉眼和我们所见的对象都不是有自性的,但是能见的功能即见性,能听见的功能即闻性,从始至终都没有丢失过的,是超越我们的思维之心的,这才是我们的心。而后法师从以下七个层面来阐述明心见性的内涵。

1.示见不动是为真:

眼睛能见的功能本身就像镜子,不加以分别地照见所有的景象。这个能见是一种功能,没有形象的,因此也是无法动摇的。这种不动的能见功能我们从来没认识到,而往往会认为这种能动的色身是我们自己。在经典中,这叫做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2.显见不灭无生死:

身体会衰老也会死亡,而这种不变的能见的功能,它永远不会死亡也不会衰老。这个就是我们生命当中不为人知的一个秘密:就在当下,每人就有跟佛同样性质的东西。这种见性,不会消失也不会死去。

3.显见无还而认可:

缘虑之心来自于取着分别。所以黑暗光明、通融堵塞、缘虑等各种现象都有一个归还之处。包括肉体,也来自于各种营养和业力。凡是有归还处的就是因缘产生的,也不是真实的。而我们的能见功能没有归还处。这种没有归还处的,就是我们无始以来本具的佛性,是我们真正的心。

4.显见不杂而周遍:

我们所见的可以有明暗、大小、远近的差别,但是我们能见的见性却是无差别的。所以它跟一切影像没有混杂,见性是遍一切处的。如同一个方纸盒里的空气,是方的还是圆的?空气是没有形象的,不能界定为圆或是方,有方圆形状的只是纸盒而已。同理,见性本身是无形象的,只是一个功能;有形状的只是外在的景象,而且这些形状是我们自己加上去的。

5.显见无碍能转物:

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见性跟物一样有内外大小之分,被外在的所谓实有的东西所转,这叫做迷己为物。如能去除颠倒知见和妄想分别的障碍后,见性本身就显现出来了。能见功能就是我们的自性,是佛性。如果认识到世界是如幻的,无实体性,不加以任何执着,那么我们的心在映现出各种物的影子时候,真正的主体不被影像所迷惑,我们就能成佛,就能转变物质。如经典所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6.显见不分归一心:

有了我们能见的功能,才有被见的对象。同样,有了被见之物,我们才有了能见的功能。能见与被见是相对待的,缺一不可。两者又有区别,能见的功能更接近真实不变,遍一切处,而被见的影相更接近虚幻不实,但是这两者是一体的,我们称之为一心,所谓万法归一,我们不能在见缘(物象)之间指出什么是见,什么不是见。经中说: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7.显见不失妄迷失:

既然我们跟佛无二无别,为什么我们不能做生死之主,不能自在妙用?因为我们有常见的错误思维:认为肉体和思维是我自己;认为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如能把这些错误放下,知道一切如幻,都归于我们的心性,就不会产生分别和执着。

能忍法师在详细阐述明心见性的内涵,旨在帮助大家从理上了解明心见性:我们的心性是不生不灭的,是遍一切处的,不会轮转,不会颠倒,是明明历历真实存在的,却又没有形象可得的。

理上明了是顿悟,然而要从事上真正做到 明心见性却是要通过次第修行,能忍法师指出理则顿悟,事须渐除,在第五部分就介绍自心作主、消除妄想的渐修过程。

在《楞严经》中,这个事须渐除的过程,就是破除五蕴的过程。经典中有这么一段话: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销落诸念是说不起分别心。则诸离念就是远离我们的妄念。一切精明就是我们的佛性,六根性等等。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我们的精明不为所动,就是动静不移,忆忘如一,没有妄想心。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就要从这里下手,你才能入三摩地。

尽管我们有明明历历的佛性,但如明目人,处大幽暗,这是由于五蕴的覆盖,就像有五重灰尘遮蔽了镜子一样,但是我们一直用功下去,就会达到十方洞开,无复幽黯的结果。

证悟的第一步,是要破除五蕴中的色蕴。第二步就要破受蕴,就是情感、感受上的变化。修行到此处感受会很多,影响到情绪,但修行要有正法眼,理性看待修行中的附属现象如神通。佛性是遍一切处的,其本身能够消融一些虚幻的影像的,而显现很多本有的被遮蔽的影像,这是自然的,不须奇怪,更不要执着。

第三步破想蕴,此时可以清清楚楚,睡眠无梦,乃至梦寐一如,但还有分段生死。第四步行蕴破除以后才会真正了分段生死。到了第五步破除识蕴,最细微的分别心之后,我们才能证到无生法忍。

完成了以上的所有步骤,才能算是了却了生死,获得圆满的菩提,完成了对现在有限生命的超越。

2024-03-17 13:52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