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十讲

繁体

自 序

在《八大人觉经十讲》里,我要讲说的都已讲过了,这里就略述出版的因缘吧﹗

一九五五年冬十月,我在宜兰讲说《八大人觉经》,每天皆会发讲义给听讲者参考,大家对此经都听得颇有兴趣,记得那次还有很多人参加心得考试。

一九五六年五、六月间,我在高雄市立图书馆也讲过此经,由宜兰慈庄负责油印讲义,高雄慈华用打字印刷分送给听讲者。

讲说《八大人觉经》的录音,在宜兰民本电台、正声广播公司云林电台,都播出过。

一九五九年十月,我在台北第三次讲说本经,时间是十天,由就读台湾大学医学院的吴慈郁小姐,一边听讲,一边参考我昔日的讲义,记录成书。

云林电台节目组组长李慈雯来信说,有些听众集合了印资,要我把此经的讲解印行流通,刚好,慈郁的记录交来,我就交给佛教文化服务处印行,这就是《八大人觉经十讲》出版的经过和因缘。

《八大人觉经》是佛教入世的圣典,虽然只有三百七十二字的经文,但对人生的启示很大,正如本经所说︰「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九六○年六月于宜兰

经 文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燃,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捨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第一讲 八大人觉经的概述

我很欢喜把这一本佛教入世应用的圣经《佛说八大人觉经》,介绍给诸位大众。

在讲说本经之前,我先对本经做一个概述。

我想用十次讲话的时间,讲完此经,本经名八大人觉,每一觉悟,作为我一次讲话的课题,正宗分有八大人觉,就要讲八次。本经的经题、译者、序分,我在概述里讲,作为第一讲,经文最后的流通分是总结,也作为一讲,前后加起来共十讲,所以我就将此次演讲的题目定为《佛说八大人觉经十讲》。

佛说本经的因缘

一件事情,总有它的因缘,佛陀为什么要讲说本经?自然也有一段因缘。

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在法会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请问佛陀道︰

『佛陀﹗在六和敬的僧团中,忘记自私,忘记小我,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对众生要绝对慈悲,绝对仁爱,这也是我们知道的,但是,佛陀﹗在家学道的信徒很多,出家而接近社会做弘法利生的弟子也很多,关于他们如何求得觉悟,进入涅槃,恳求佛陀指导开示﹗』

佛陀慈祥的微笑著,很欢喜的回答道︰

『阿那律﹗你所说的是实在的话,你所问的是学大人(菩萨)的问题,我为你说八大人觉,可于昼夜,至心诵念,』这就是佛陀讲说本经的因缘。

经文的组织

一切经典开始都有「如是我闻」等的六成就,唯有本经没有,因为本经不是佛陀一会所说,乃是片断的缘故,所以经前序分没有「如是我闻」,经后流通分没有「信受奉行」。

本经经文的组织,虽然和其他的经不一样,但本经仍是有首有尾,条目分明,学者极易把握经文的本意。

内容与价值

在佛教里,很多大德都认为本经是最适合在家信众受持的经典,常听人喊「人生佛教」、「在家佛教」的口号,究竟如何建立人生佛教?如何才是在家佛教?一定要提出圣言量来作为依据,在我想,本经就是建立人生佛教、修学在家佛教的一本最好的宝典﹗

佛教,虽然是分在家的与出家的,但在家的信徒在比例上是占多数;佛教,又分入世的与出世的,但其精神仍然是著重入世;佛教,又再分现实人生的与来世受生的,但重点也仍是在现实人生。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太虚大师也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在佛教里,人生佛教与在家佛教,是有著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这本入世应用的人生宝典《佛说八大人觉经》,虽然经文只有短短的数百字,但其价值是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可以明白指出︰

经的内容,像航海的指南针,指示人生的前程﹗

本经的内容,像午夜的钟声,惊醒人生的迷梦﹗

本经是认识迷途回归觉路的圣经﹗

本经是在家弟子改善生活的圣经﹗

经题的解释

佛说八大人觉经

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本为印度迦毘罗卫国的王子,因要了脱生死,救度众生,于十九岁时,毅然捨弃人间不实的王子虚荣,出家学道;三十一岁时,终于在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觉,说法度生四十九年;八十岁时,于娑罗双树下进入涅槃。一切佛经经题均有「佛说」二字,即一切佛经均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此经当然也不例外。

在讲说此经经题的时候,我们先要对「大人」这个名词有所了解,因为这里所讲的大人,不是「大人」、「小人」的大人,也不是指做大官的,或是经营大买卖的才叫做大人。本经不是告诉人升官发财的方法,本经所讲的大人,是指办了生脱死及广度众生大事业的人,亦即「菩萨」之意。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翻译成我国的文字,是「觉有情」,或「大道心众生」的意思。我们一说到菩萨,有人就会想起供在寺院大雄宝殿中央的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不错,观世音、地藏都是菩萨,但这里所讲的菩萨大人,指的是进入佛门已经发心学道的菩萨。

你们或许要问︰人,怎么可以称做菩萨?其实,菩萨不是画像,不是光供在三宝殿里给人供养礼拜的,菩萨是象徵著活泼泼的人生,有无限的热情,有无量的悲愿,能够自利利他的才是真正的活菩萨。

世间上只要多一个人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就多一个菩萨。菩萨分很多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阶位菩萨。观世音、地藏、文殊、普贤固然是菩萨,是十地以上的妙觉菩萨。但若是发心办了生死、度众生大事业的人,也可称做菩萨,不过,这只能称做初发心的菩萨,或是才有信的菩萨。

此经有「八」条修行成佛的方法,是办了生死、度众生的「大」事业的「人」所应该「觉」悟的「经」典,所以叫做《八大人觉经》。

说起菩萨的觉悟,这就要讲到佛教的心要。佛教,就是要使众生觉悟之教。佛陀为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无非要令众生入佛知见,无非要开导众生觉悟之路。觉是迷的反面,众生流浪生死,轮迴六道,迷失了自己本来面目,所以曰迷;现在若能知道轮迴是苦,生死可畏,觉悟到要照此经八条大人修学的法门去实践,此谓之觉。

把佛陀说的这八条欲令众生觉悟的道理集合起来,名曰「经」。经就是径的意思,径就是路的意思,照著佛陀指示的路径去走,就能达到了脱生死、自在安乐的境界。凡是道理之所以能被称做经︰在上要契合历万劫而不磨灭的真理,在下要契合千万变化的众生根机。本经是佛讲说的,而且也是发心的众生所能修学的,所以经名为《佛说八大人觉经》。

译人的考证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佛所说的一切经典,本是印度的梵文,把梵文译为汉文,一定要有译者,翻译本经的译者,就是后汉沙门安世高法师。

后汉是朝代名,就是我国光武中兴的后汉;安息国即是现在的波斯;沙门通指学道的人,华言「勤息」,意即「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之谓。后汉是指安世高出生的时间,安息国是指安世高出生的地方,沙门是指安世高的身分,安世高就是翻译本经的译者。

法师安世高,亦名安清,本为安息国的王子,继位以后,终日劳烦的政治生活,使他极不自由,同时更感到富贵荣华的不实,于是让王位给他的叔叔,他就披著袈裟,出家学道。法师生有语言天才,通晓三十馀国的语言,尤其精通汉文,博览群经,而且能听懂鸟兽的语言,一生神异的事迹很多。在汉桓帝的时候,他从安息国来到洛阳,翻译的经典共有一百馀部,今日所流传的大概只有三十多部。法师所译的经论,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辞而不华,质而不野,在我国初期翻译经论的历史上,安世高法师被誉为诸师之冠,可见他在翻译史上的地位。

序文的宣讲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东晋时的道安法师把每部佛经都分作三分,就是所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如头,正宗分如身,流通分如脚。道安法师这样分判,大家都称讚说︰「弥天高判,今古同遵。」可见这分判的高明。

本经,不是一会所讲的,但本经也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仍和其他经典一样完整。

上面的四句经文,就可把他看作序分,做为本经的开场缘起。

做为佛陀的弟子,早晚应该有固定的修持功课。在佛教里,各个寺院中大都以《楞严咒》、《弥陀经》作为早晚必修的功课。其实照本经的序分来看,要推行人生佛教,要改变身心的气质,以《八大人觉经》作为早晚称念的课诵,那是非常确实妥当的。

本经虽然可以作为在家信徒早晚受持的经典,但出家弟子更是要受持。为佛弟子,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不管出家在家,只要发心信佛,皈依三宝,依佛教而行,皆名为佛陀的弟子。

佛陀的弟子,要以至诚恳切的心,没有虚伪,没有杂乱,不分春夏秋冬,不问白昼夜晚,把这八项菩萨所应觉悟的事理绵延相续,时时繫念,或是高声诵读,或是默念于心,这就是最好的修持。

佛弟子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等七众弟子,这七众弟子都应该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经》,但研究本经的内容,在家的佛弟子优婆塞、优婆夷来受持更为适合﹗

我们现在把《八大人觉经》的八觉,列表如下,以后我们就按照列表来讲解,希望大家至心受持︰

八大人觉--

世界观--器 世 间--国土危脆

有情世间--世间无常

五蕴世间--四大苦空

人生观--多欲为生死的根本

--知足为守道的根本

--精进为降魔的根本

--智慧为化愚的根本

--布施为度人的根本

--持戒为节欲的根本

结 论:大乘心为普济的根本 2024-03-17 13:52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