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白话文
八大人觉经 题解
《八大人觉经》,通题后汉沙门安世高译。历代均入藏。版本较多,但除若干文字有微小差别外,差异并不大。本经文以日本《大正藏》本为底本,并参校江北刻经处版本。
安世高,本名安清,字世高。《高僧传》卷一有传。世高本为安息(今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一带)国王正后太子,幼年以孝闻名,聪颖好学。《高僧传》称其喜学外国典籍,并精通七曜五行,深明医术,功能特异,能听懂鸟兽之声。相传有一次和同伴同行,见群燕飞过,吱喳不停,便对同伴说:「燕儿们说送食的该来了。」过了一会,果然见有群燕叼食而来。因此,英名早已远播安息及邻近国家。
安世高本是在家修行者,但严守戒律。后父王故去,本应继承王位,但深感人生苦空,守丧期满,即让国位与叔,出家修持佛法。遂遍游各国,于东汉桓帝建和初年(公元一四七年)辗转来到中国洛阳,后历游江南的豫章、浔阳、会稽等地,在中国又留下一路的神奇传说。
安世高精研阿毗昙,修习禅定。到中国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相当时期,在社会各阶层均有信奉佛法者,自然也就有了进一步修习佛法的要求。而先前仅有的《四十二章经》无法满足修习者的具体需求。因此,安世高陆续译出许多佛经,在华活动约三十年。晚年踪迹不详。
安世高所译佛经,因当时没有记载,至晋代道安编纂《众经目录》,载世高所译经典共三十五部、四十一卷,另有失传的译本共十三部十三卷。而据隋代费长房《历代三宝纪》载其译经则多达一百七十六种之多,后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加以删除,尚剩九十五部。《八大人觉经》即依《开元录》定为安世高译,历代亦依此说入藏。
安世高的汉译佛典,基本上属于部派佛教的上座系统,重点传译了佛教的禅数学。关于禅学集中体现在《大安般守意经》中。三国吴康僧会在安般守意经序中将其主旨概括为「四禅六事」,即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安般守意,实际上就是用数息的方法将浮躁不安的心境平定下来,至一定阶段则会产生各种神通。这本属小乘修习之法,但由于此法同当时黄老学派及神仙家之「食气」、「导养」、「守一」等法有相似之处,更因在其译文中有「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为清净无为也。」等说法,使得其禅法与当时流行的黄老学、神仙术很接近。
关于数法,安世高选译了《五法经》、《七法经》、《十二因缘经》、《十四意经》、《阿毗昙五法经》、《阿昆昙九十八结经》等经论,并随译随注,使当时人们对于佛家数法有了较明晰的认识。
在译经风格方面,安世高的译法注重直译,不修饰、不铺张,有的地方过分拘泥于原本结构,多有颠倒重复之处,加之随译随注,经注连书,常常会出现许多令人费解之处。但安世高的译经毕竟给中国的佛经翻译开辟了一条道路。作为系统翻译佛经的第一人,自他而后,中国的佛经翻译始终沿着同时代语法、文体、词汇均不类的路子前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安世高的另一贡献,就是为中国本上的佛教事业培养了首批人才。跟他学禅法的著名学人就有南阳韩林、颖川皮业、会稽陈慧等。后来东吴康僧会从陈慧处受学,帮其注解《安般守意经》并集《六度集经》;在禅度里,对其止观学说作了提纲式的叙述。在数法中,严佛调受其启发,就《沙弥十慧》引经解说,作成章句,并随康僧会辑《六度集经》,也对毗昙学做了可观的整理。
晋代的道安亦从安世高处受益甚多。在禅法方面,那时竺法护所译全本僧伽罗剎的《修行道地经》、大部《阿含经》也陆续译出,使得道安对安世高所译的禅法的理解更为深刻,也给予极大关注。道安对这些译本一一做了注解并加序文,现知的有《大地道经注》等七种。而在数法方面,道安藉新译《毗昙》之助,更加认识了安世高在数法翻译上的业绩,注释了《阿毗昙九十八结经》,并认为此经乃毗昙要义所在。道安还模仿《十慧章句》等,从各经中抄集十法,加以解说,题名《十法句义经》。
由上可知,安世高的译经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在后世依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八大人觉经》,历来均题安世高译。由于安世高所译经典侧重于禅法和数法,语言又极晦涩;而此经大小乘均摄,且语言简洁明快,故一般认为是后世伪托。但安世高来华之际,正是大乘佛教兴起的初期。安世高又游历诸国,说其精于毗昙,并不是说他对其他学说,包括大乘学说一无所知。做为部派佛教上座部传承的法师,他的思想也已不像传统的上座部那样保守(他自觉地迎合中土传统文化即说明了这一点),况此时大乘思想已逐渐东传(支娄迦谶弘扬大乘只是他故去后一、二十年间的事情,满足一部分士子和信徒的要求就大乘思想略加介绍也完全有可能。况且此经并未就大乘思想展开论述,其形式又同数法有闇合之处,语言风格也相距不大。故言此经乃为安世高所译,是中国佛教从小乘佛教转向大乘教法的先声,也未尝不可。
八大人觉经 经典
译文
做为佛门弟子,应当精勤奋进,不分白天黑夜,怀着一颗至诚之心,诵念使人摆脱愚痴、走上觉悟之路的八种大智慧。
第一种智慧:觉悟到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长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也是危在旦夕,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从真理的角度看,也不过是苦的根源,全为虚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遮盖人们智慧的阴霾,是没有一个真正恒常不变的「我」的存在;世间事物的生灭和变异并没有主宰,而是人们由于愚痴所引起的妄见。人们遭受污染的心是所有罪恶的根源,而以「四大」和合的人身,则是所有罪恶的承担者。只有做这样的观想,才能逐渐摆脱业报轮回,远离生死,永住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第二种智慧:要知晓欲望越大,苦恼也就越多。人的生死轮回、疲劳不堪,都是由贪欲而起;人如果能做到将欲望降到最低限度,与世无争,就能做到轻松自在,身心健康。
第三种智慧:要懂得心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只会一心追求得到的更多,导致罪恶不断地积累增长;菩萨绝对不是这样;他们经常感到知足,安于物质生活的贫穷,只是一心追求智能的增长。
第四种智慧:要警惕懈怠放逸,会使人坠落地狱。应当时时刻刻勇猛精进,毫不松懈地破除各种烦恼恶贼,降伏烦恼、五蕴、死、他化自在天子等四种魔的缠扰,拯救自己免受五蕴系缚之苦。
第五种智慧:要明白愚昧无知导致此生死轮回。菩萨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多学知识,使自己的智能不断增长,并成就无碍的辩才,用来教化世间所有的众生,使他们都能享受到佛法至高无上的快乐。
第六种智慧:要知道物质生活贫苦的人常自艾自怨,因此便会无端地和罪恶结缘;菩萨布施的时候,于有积怨和情同义笃的人是平等对待的,他们不会理会布施对象是和他有过怨隙的人,也不会对恶人产生反感。
第七种智慧:要当心过多地贪求感官的刺激的祸害。即使是在家俗人,也不要沾染世俗享乐的坏毛病。要常念并敬佩那些身披袈裟、手持瓦钵和法器志愿出家的人,他们纯洁无瑕地遵守戒律和佛法,道德高尚,境界深远,对世间一切均持有慈悲心。
第八种智慧:必须明白生死轮回就像猛火烧身,永无止境地遭受无边苦海。所以应该发大乘心,普济一切众生出离苦海,甘愿替众生受无止境的苦,使得众生享受真正究竟的无边快乐。
以上所说的八件事,是佛、菩萨已经明白的了,他们以勇猛精进、义无返顾之心修行佛法,怀着一颗大慈大悲的心而增长智慧,借助佛的无上功德和无边法力,到达那至高无上涅槃境界;随后又回到这生死轮回、苦海无边的人世间,来教化、度脱众生同到光明彼岸。以上所说的八种智慧,可以开导所有种族、阶层的人们乃至含有灵性的生物,使得一切有情之物,知道生死轮回的痛苦,抛弃刺激人们感官的各种欲望,走上修行佛法、摆脱轮回的光明坦途。
做为佛门弟子,如果时时刻刻诵记这八种智慧并认真奉行,就会在实践中渐渐灭除无边罪业,进入觉悟的境界,迅速证得正果,永远断除生死轮回,常住那清净快乐的涅槃彼岸。
原典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①,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②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③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念三衣④瓶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⑤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注释
①四魔:指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及他化自在天魔。
②「怨」 ,《大正藏》本原作「冤」。
③五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
④三衣:乃比丘随身之物。在比丘六物中特别重要者有安陀会、□多罗僧、僧伽梨等三种僧衣。
⑤梵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
八大人觉经 解说
《八大人觉经》,讲述佛门弟子所应具备的八种佛法智慧。
「觉」在梵语中称作菩提(Bodhi),有觉察和觉悟二义。觉察是指察知恶事,而觉悟则是指察知恶事,而觉悟则是指开悟佛法真理。修行佛法、拥有佛法智慧的人,都是应该具备经中所言「八大人觉」的人。
就修行过程和所达到的智慧境界来讲,觉察和觉悟应该是同时具备的;但从逻辑顺序来讲,觉察,即察知到世间无常、人生是苦,应是觉悟,即领会佛法真谛的前提,只有觉察到世间的虚幻苦空,才能走向光明的佛法真理之路。
譬如说,我们谈及佛法的「四谛」观,首先言及的是苦谛,令世人觉察到人世间受众苦威逼,随后引导众生观察苦之来源的集谛。苦谛、集谛即是觉察世间诸苦现象及其来源的认识过程,但仅有此过程无法构成完整的「觉」,达到开悟佛法真理的境界。例如,许多人从生活经历、甚至直接从佛经中知晓人生之苦恶,并进而也明白此苦之来源,但并不能灭除人生之苦,求得开悟解脱;不肯抛却世俗享受,甘受轮回、地狱之苦。
因此,仅管从逻辑上讲,觉察是觉悟的前提,觉悟是觉察的必然结果;但从佛法实践的角度讲,觉察和觉悟均是佛法智慧(觉)之不可割裂的整体。有了觉察,才可能真正的觉悟,而有了觉悟,也就能更深刻地觉察。而整个过程也只能在修习佛法中不断深入。
如果说有些人,自称对佛法有着深入的研究,但却从不修行实践,那就只能说他们仅有虚假的觉察,更谈下上觉悟,指望他们救度众生,就好比一群落入大海之中的人,希望他们划着已经漏气的橡皮艇去救大家到彼岸一样,只能是欺己诳人,濒临灭顶之灾。惟有经过艰苦的精勤修习,才能掌握佛法真理,才能称做是达到佛法智慧「觉」的人。
本经言简意赅,大小乘均摄,仅六百余言,便将佛法智慧做了简要而又广博的概括,实为佛典精品。
经中所言佛门弟子八大智慧分别为:一、世间无常觉,二、多欲为苦觉,三、心无厌足觉,四、懈怠坠落觉,五、愚痴生死觉,六、贫苦多怨觉,七、五欲过患觉,八、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从每一觉的阐述顺序看,均由「反」到「正」,即先觉察世人的迷惑邪见、世间诸苦之所在;然后觉悟佛法之正行正见,对治诸迷惑邪见。从翻译风格来看,尚没有后世诸经经首之「如是我闻」和经末之「流通分」,且四字成句,确系佛经早期译典,与安世高所译其它经典相类,当为后汉安公所译无疑。
通观全经,虽未有安公所译毗昙类诸经对「四禅」、「 三十七道品」等修行方法的详细展开论述,然其修行次第、智慧阶梯均条理井然:从觉察的角度讲,先言悟世间无常,后知多欲为苦、心无厌足而至懈怠坠落。此前四觉乃觉世觉己,其所觉悟,亦是救己为要。及至第五觉起,觉察视野由己及人,乃至世间有情;其所觉悟之境界也由救己求得解脱,转而发大乘心,以拯救众生为己任。
须知此为佛法一大原则:惟有自己求得解脱,方才以大慈大悲之心救世人出诸苦海;如果自身尚未出离苦痛火坑,又岂能度脱他人?
今人多有谤小乘者,以之为非佛说法,动辄以智慧高深、境界悠远欺诳世人,乃至轻戒慢众。孰不知大小乘均为我佛世尊无诳之语、救世之法,只因因缘不同、众生根器有别而各为说法?我佛世尊尚能对众弟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我等身处末法之时,况当今之世,随物质生活的发达,人们的欲望更加膨胀,作为佛门弟子,更有责任警醒世人,宏扬佛法真理,认真遵循佛法戒律,不可再做发大乘愿、为小乘行的无所作为之举。佛法的光辉在此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世界更加光彩夺目,这也是宏扬佛法、使之走向世界的最佳时机。佛门弟子更需精勤努力。
2024-03-17 13:52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