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全文译文及注释

繁体

译文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在波罗木奈的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纳西城西北)初转法轮,演说四谛、八正道等大法,又收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为弟子。最后又在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树下为弟子最后一次说法,并收一百二十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为弟子。有缘度脱的弟子均已度脱。佛历八十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在娑罗树下将入涅槃。此时是夜深之时,月圆星疏,万籁俱静。佛陀为周围弟于简要地说明佛法大义:

原典

释迦牟尼佛初转*轮,度阿若憍陈如①;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②。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③闲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注释

①阿若憍陈如:佛悟道后,初转*轮,听度五弟子中之上首,又译作阿若多憍陈那。

②须跋陀罗:佛的最后一名弟子。又译作苏跋陀罗,须跋陀。

③娑罗双树:佛入灭处之树林。娑罗,为树木之名,双干枝并为一树,故称双树。又译作沙罗双树。

译文

「诸位弟子,在我灭度之后应当尊重、珍惜、礼敬佛法大戒。修行戒法就会像是黑闇中遇到明灯;如同贫穷之人得到财宝。应当知道戒律才是你们最好的上师。即使我依旧留在此世也与此没有分别。

原典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①,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注释

①波罗提木叉:即戒律之音译,梵文作pratimocsa。又译作婆罗提木叉、钵喇底木叉。

译文

「持佛法清净大戒的人,不得从事商贾贸易,安置田地、屋宅,收养人民、奴婢、畜养牲畜。对于任何种植及诸财宝均应当远离,如同逃离火坑一般。不许砍伐山林、摧残草木,更不许开垦土地,以求生存。不得熬汤煎药,算卦占卜,抬眼仰望星宿,低头换算八字等,这种外道邪术皆足以妨害正当的因缘有的果报。所以持戒修行的人,要珍惜时光、日中一食,保持身心清净,独自生活;绝不允许参与世俗世务,求得一官半职。嘴念巫咒,口服仙药,结好奉承权贵,亲此疏彼,均属杜绝行为之列。应当自己端正心念,以求解脱,不许隐藏包庇自己的罪恶和错误,用微不足道的神通伎俩欺骗、迷惑俗众。对于衣食住行所需,只要求得能维持修行即可,不得贪心不足,求得多余,以供积蓄。

原典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筛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呪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蝶嫚,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①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注释

①四供养:实为四事供养,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

译文

「以上简要的说明了持戒的基本内容。戒是求得解脱的平坦、顺利的根本大道,所以叫做『波罗提木叉』。依戒修行就能修得禅定诸阶段,由此可以逐步灭除人生之苦,产生佛法智慧。所以诸位弟子们:应当修习、传承我的清净戒法,千万不要使它毁坏、缺漏。如果有人能够修习我所传授的清净戒律,他就能拥有世上的善德善行;如果不修习清净大戒,所有的善德善行就不会产生。所以请弟子们牢记:戒律是第一清静安隐功德的所在。

「诸位弟子们,如果你们已能修习清净戒法,首先应当降伏你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千万不要放纵它们,使它们同外界勾染,产生对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执着与追求。就好像那放牛的牧童,手中紧握牧鞭,时刻警惕地盯着牛儿,不使牠任意放纵,闯入人家田地,毁坏他人庄稼。如果人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感官,非但激起人对感官刺激的执着与追求,难以控制,无法自拔,而且还会像那草原上的未加驯服的野马,如果不给牠加上马鞍辔头,就会疯狂地带着人狂奔,最终不免沉于沼泽或陷入猎人们布下的陷坑。这样的话,人就将遭遇一大劫的生死轮回之苦,而如果一心修行戒法的话,往劫积累的罪恶所遭之苦就将在此世中止。感官这样的祸贼所造成的罪业,将殃及累世,使人坠入生死轮回之苦,其危害的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人们千万不要对此掉以轻心啊!所以拥有智慧的人千方百计对它予以制服,对它绝不姑息迁就、放任自流,防制五根就像防制杀人越货的贼首,不许它放纵。假如放纵了它,也应在很短的时间内设法将它消灭殆尽。

原典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①。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崖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②害,苦止一世。五根祸贼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惧!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注释

①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五根」为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同外界相接触,如不修行控制,便会产生对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追求与执着。

②劫:佛教时间术语,因不能以日常时间概念推算其久远,故又称作「大时」。

译文

「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其真正的主使者却是『心』。所以众位弟子,更应该好好地制伏你们的心。心是令人生畏的东西,其可畏的程度远远超过可怕的毒蛇、凶猛的野兽、恶毒的强盗、森林失控的大火等所有这些,都不足以比喻心的可怖。放纵此心,又好比一个人手捧蜂蜜,被蜜所散发的甜香馋得口水直流、手舞足蹈、身心不宁,心里只想着手中的蜜,却顾不上脚前深陷的坑;又好比那发狂的野象没上铜钩镣铐,猿猴奔到了树上,抓耳挠腮,窜腾跳跃,根本无法予以管制。应当尽快收住杂乱受污的心,不要让它放荡纵逸。纵容此心的人,光会扰乱别人行好事。只要将这颗杂乱的心降伏,那么其它的感官的收降就迎刃而解。所以诸位弟子,应该勇猛精进,勤于修行,使这颗心彻底得到清净。

原典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①,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如一人执蜜②,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其心③。

注释

①此五根者,心为其主:五根不净,沾染外尘,根本原因在于清净心受污染,心受外界污染,则感官必贪着于外境,所以说五根以心为主。

②「如一人执蜜」,依明本加补。

③「其心」,诸本作「汝心」。依明本和江北刻经处本改。

译文

「诸位弟子们:接受他人供养的饮食,应当像生病服药一样。不论食物是好是坏,不要挑拣,对好的不要贪多,对不好的不要心生厌恶,对于食物只求维持此身,能够消除饥渴就行。就像那蜂儿在花间采蜜,只要闻到花儿的味道就行,于花的色彩和清香全然无损。出家修行的比丘也是这样,对于世人供养的食物,取来是为了消除自身的烦恼,而不是增加自己的贪欲,所以千万不要贪求过多,以免败坏了自己和施主供养三宝的善心。又好比是有智的人事先算计好耕田的牛儿能有多大的力量,绝不超出牛力所能堪负,以免于牛儿精疲力竭而身死。

「诸位弟子们:白天应该精进努力,修习无上善法,不要错过修行的大奸时机,前半夜和黎明之时也不要松懈荒废,深夜应当诵习我的教诲,自己静思世界的兴衰更替、人世的业报无常,不要因为贪着睡眠,而使一生白白度过,以致枉在人世白走一遭,终生毫无所得。应当时刻牢记:无常之火在人间永远燃烧,因此应该早日清醒,以求尽快摆脱轮回之苦,自我解脱,不要贪着睡眠啊!一切烦恼大贼时时刻刻都在瞅机会置人于死地,其心情之迫切远胜过冤家世仇,怎么能够不保持清醒的心智而居然去贪着睡眠!像毒蛇一般恶毒的烦恼就睡在你的心中。就好像是大黑毒蛇睡在你的房间,立刻用你持戒的铁钩,把牠挑出门外。只有毒蛇出了房门,你才可安然睡去,烦恼未除而安然睡觉的人,是没有羞惭心的。

「惭愧、羞耻的心,在佛法诸庄严之中是最为第一的。惭耻犹如铁钩,能制止人去作非法的行为。所以,众位弟子们:应当常常怀着一颗惭耻之心,时时刻刻不要松懈。如果抛却了惭耻之心,那么所有的功德将丧失殆尽、荡然无存。有惭愧之心的人,就会拥有好的德行;如果没有羞愧之心,那就同禽兽没有什么两样了!

「众位弟子:如果有人对你们施行骨肉分离、支解肉体,你们应当收敛心意,不要对他们产生愤恨之心;也应该谨慎口舌,千万不要口吐恶言。如果纵容愤恨的心,那就会妨碍修行,将会把修行积累来的功德全部丢失。 『忍』做为德行来讲,是持戒律、修苦行的功德所不能及的。能行忍的人,才可以称做『有力大人』;如果此人不能怀着欢喜之心去忍受俗人的恶毒谩骂,听了之后如同饮甘露一般没有区别,那他就称不上是进入佛法、修得智慧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瞋恨、愤怒为害甚大,能破坏一切好的行为,破坏原本的好名誉,无论今世还是后世,都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应该懂得瞋恨之心来势凶猛,胜过于烈火,应当时时刻刻小心提防护卫,不要让它在心中蔓延。灭却功德的强盗,没有超过瞋恨和忿怒的了。世俗之人遭受各种欲望的诱惑,因没有接受佛法的教诲和戒律的约束,没有办法自我控制,瞋恨还勉强可以宽恕;而出家修习佛法、舍弃各种欲望的人如果还怀有瞋恨、忿怒之心,是绝对要不得的。就好比是在清冶的云雾之中霹霹啪啪地燃起大火,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形。

「众位弟子:应当经常自己摸顶,提醒自己,既然已经舍弃了世俗的服饰和嗜好,身披粗布袈裟,手执钵盂,以乞食度日,到这地步,还有什么憍慢心呢?如果起了憍漫之心,就应该迅速予以剿灭。憍慢之心增长,连世俗之人都认作是不合适的事情,更何况是出家修行佛法的人?因此,为了求得解脱,出家修行佛法的人就应该降伏自己憍慢之心,而行托钵乞食。

原典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取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惊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电。

「惭耻之服,于诺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当惭耻,勿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人道智慧人也。

「所以者何?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汝等比丘:当自摩顶①,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②,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③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心而行乞也。

注释

①当自摩顶:本指佛为嘱累大法,或为弟子授记,而为弟子摸顶。当自摩顶,指时时自己摸头顶,牢记已受之戒和佛法教诲。

②应器:乃僧尼所常持道具,一般作为食器。

③白衣: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著白衣,佛典中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 2024-03-17 13:52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