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解释
佛(1)说阿弥陀经(2)
【解】释迦牟尼佛说的一部经,叫做《阿弥陀经》。(这一句是这一部经的名目。)
【释】(1)佛:就是释迦牟尼佛。这释迦牟尼佛,本来早就已经成了佛的,因为要劝化这个世界上的人,所以特地来投胎做人。
在中印度迦毗罗卫国,那个国王的名号叫净饭王。他的夫人叫摩耶夫人。
释迦牟尼佛投胎到摩耶夫人的肚子里,在中国周朝的昭王26年,是甲寅年份的四月初八日,从摩耶夫人的右边胁骨中间生出来的,就是堂堂皇皇的太子。
后来长大成人了,看见世界上的人,受种种的苦恼,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做人,一点没有甚么好,就一切都看破了,情愿不做太子,出家修行。从19岁起,修到30岁就得了道、成了佛。后来就在各处地方说佛法,劝化世界上的人。到79岁,就入涅槃。
(2)阿弥陀经:为什么为一部经叫《阿弥陀经》呢?因为有一尊佛,名叫阿弥陀佛从前他发心修行的时候,也是一个国王。他父亲名号叫月上转轮圣王,母亲叫:殊胜妙颜夫人。在那个时候,他的国里出了一尊佛,名号叫世自在王佛。他听了佛说的法,觉得学佛法,有种种的好处,在世界上做人,有种种的苦恼,所以就抛弃了王位,出家去修行,法名叫法藏,并且还立了重誓,情愿修成了佛,现出一个清净的世界来,好让众生都投生到那里去,享受种种的快乐。
现在这部经里的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经过了好多劫数,修福修慧,修成就了所现出来的世界。
他在修行的时候,他还在世自在王佛的面前,发了四十八大愿心(24),在这四十八个大愿心中的第十八心说:若是我成了佛,十方世界一切的众生,若是诚心相信,并且愿意生到我的国里去,只要念我的名号,就一定可以去的。倘若念我名号的众生,不能生到我的国里去,我就不愿成佛了。阿弥陀佛有了这样大的愿心,才能成佛的。
这部经所说的,都是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好处,和往生到那里去的方法。所以这部经叫做《阿弥陀经》。
但是我们这些人,本来不晓得有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晓得西方极乐世界有说不尽、讲不完的好处,更加不晓得用什么方法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释迦牟尼佛的心,慈悲的很,哀怜我们这些人苦恼,所以特地说这一部《阿弥陀经》。把西方极乐世界种种的好处,和修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去的最容易、最简便的方法,都在这部《阿弥陀经》里,说给我们听,教我们依了这种方法去修,就决定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在这《阿弥陀经》四字上面,加上佛说两个字,是要我们晓得这一部《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金口说的,不是旁人假造出来的,佛是决不会说假话的。我们念这部阿弥陀经的人,都不可以有一点疑惑心的,一定要切切实实的相信。
(3)涅槃:涅槃是梵语,就是现在的印度话。涅字的解释是不生,不生就是没有生相。槃字的解释是不灭,不灭就是没有灭相。
佛因为要教化众生,所以现出投胎、出世形相来。到了教化事情完毕了,仍旧归到他本来没有生没有灭的真如实相去,这就叫涅槃。
那些不知道的人,看见佛入涅槃,就算佛死了。哪里晓得佛就是永远不会死的。这种道理,很深很深。不说明白,恐怕人家倒反要起疑惑。但是要拿白话来说明白,实在不容易。
(4)生相:觉得有生出来的形相叫做生相。
(5)灭相:觉得有消灭去的形相叫做灭相。
(6)真如实相:没有生的形相,也没有灭的形相,就是佛所证的真如实相。证是得到的意思。真如实相就是自己本性的清净心。因为没有虚假,所以说是真;因为完全平等,所以说是如。这是真实的心相,所以说是实相。
(7)清净心:清净心也可以叫真实心;本性的清净心也说可以叫真性,是看不见的,虽然看不见,但是永远不会改变、永远不会消灭的,不论什么东西,凡是会改变的、会消灭的,就是虚的、假的,这种种永远不改变、永远不消灭的真性才可以说是真的,并且从佛起,一直到地狱的众生都有的、都是一样的,所以叫完全平等。在各种佛书里,常常说到众生就是佛,就是这个缘故。
(8)众生:众生两个字,除了佛,从菩萨起一直地狱的众生都有的、都是一样的,在下面解释其国众生一句时,会详细说明白的。
(9)常住不变:常常是这个样子,永远没有变动,所以叫常住不变。
(10)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应身。先把佛的三种身体约略说几句,使得大家可以知道佛的涅槃,比凡人的死,是大不相同的。怎么说佛的三种身体呢?凡是一个人,修到成了佛,都是有三种身体的。哪三种身体呢?一种是法身,一种叫报身,一种叫应身。大家不要听我说了佛有三种身体,就疑惑一尊佛三种身体,不是就变成了三尊佛么?要晓得虽然说起来有三种身体,实在仍旧只是一尊佛,并且所说的只是一尊佛,还是就法身、报身说的。若是讲到应身,那么一尊佛就可以变化出无穷无尽的佛来了。
譬如天上月亮的影子,印地各种水里,不论是江、是河、是海,就是很小的水缸里,也都有一个月的影子现出来的。这许多影子,究竟还是有许多的月呢?还是只有一个月呢?自然只有一个月了。佛的应身就是从这个法身上显现出来的。法身就譬如月,应身就譬如月的影子。所以应身虽然多得很,法身实在只有一个,就同这一个月可以在各处水里都印到的道理是一样的。
月碰到了清净的水,就能够显现出月的影子来。佛碰到了有根机缘分的众生,就现出应身来给有根机缘分的众生看。等到可以度脱的众生度完了,佛就现这种入涅槃相了。
譬如水干了,月的影子也没有了,但是水干了后,月的影子虽然看不见了,但是月还是好好地在那里,一点也没有变动,不可以说没有月了。况且水干的地方,即使看不见月的影子,但那些有水的地方,仍旧都可以看见这月的影子的。
从这个道理想起来,就可以晓得佛入了涅槃,不可以说佛没有了,不过,我们这个地方看不见罢了。或者我们这些人,同佛没有缘分,所以看不见的,并不是佛没有了。
况且佛有三种身体,就有三种名号:现在所说的释迦牟尼佛,他的法身名号,梵语叫毗卢遮那;他的报身佛名号叫卢舍那;他的应身佛名号,就是现在所说的释迦牟尼,也是梵语,释迦两字,就是中国文的能仁两个字。
我们到寺院里去,看见大雄宝殿上,中间塑的一尊很大的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各种佛经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11)法身:是拿所有一切法平等的真实性来做的本体,不可以把形色来拘泥的。
(12)报身:产因为所修的种种功德,修得长久了,积得多了现出这个极庄严的形相来,享受快乐的报应。这种报身,只有大菩萨能够看的见,凡夫是看不到的。
(13)应身:因为众生的根机缘分感应了佛,所以变化出这种身体的形相,到世界上来专门度脱众生的。
(14)法:法字在佛经里解释起来,不论什么东西、不论什么事情、不论什么境界,凡是有名目可以叫得出的、有形相可以看得见的,都叫法。
一切法平等,就是不论随便什么都是一样的、没有分别的,这就是佛的本体,也就是佛的身体的根本,所以叫拿这个真实性来做本体。这个道理实在是佛法真正的道理。但是很深、很不容易懂的,又没有法子把浅的话来解释明白。所以,若看了不懂,可以暂时不去管他,只要记牢了佛的法身不是同人一样有形色相貌的就是了。
(15)本体:本体的体字,实在就是从佛起,一直到地狱的众生本来有的那个真实性,也实在就是身体的根本,但是并不是我们这种血肉的身体,千万不可弄错的。
(16)庄严:庄严二字有端正、尊重的意思。在下面解释池中莲华一节的小注里会说明的。
(17)毗卢遮那:中国文叫遍一切处。就是无论什么地方,没有不周遍的意思。
(18)卢舍那:中国文叫光明遍照。就是身上的光明,广大得很,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照到的意思。
(19)能仁:能是能干。仁是慈悲。
(20)牟尼:牟尼两个字就是中国文的寂默两个字。寂就是寂静不动的意思。默是符合本性的意思。
(21)誓:就是俗话说产赌咒,有决定要做到的意思。
(22)劫:就是记年代的大数目,在下面解释无量无边阿僧祗劫一句里会详细讲明白的。
(23)慧:慧是明白真实的道理,不起一丝一毫的妄想的念头。妄想就是乱转念头。
(24)四十八大愿心:在《无量寿经》里有详细的说明。
(25)十方:指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南方、东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和下方,叫做十方
姚秦(1)法师(2)鸠摩罗什(7)译
【解】这部《阿弥陀经》本来是西域(就是现在的印度国)的梵语(印度国的文字)。在从前南北朝的时候,姚秦国有一位精通各种经书的大法师,名字叫鸠摩罗什翻译成就中国文字的。(这一句说明这一部《阿弥陀经》是某人翻译的。在念这部《阿弥陀经》的时候,这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的一句,是不要念的。)
【释】(1)姚秦:我们中国,在南北朝的时候,乱的很,分了好几国,都是自己称皇帝的。那人时候,前后两个秦国,一个秦国的皇帝姓符,名字叫坚,所以大家称他做符秦,也称前秦;后来被姚苌夺了皇帝,虽然仍然叫秦国,但是皇帝改了姓姚的,所以大家称他做姚秦,也称后秦。
因为这位法师是姚秦时候的人,所以称他做姚秦三藏法师。
(2)三藏法师:三藏是指经、律、论三种。藏字是包藏的意思。因为经、律、论三处都包藏着许多的道理在内,所以叫三藏:就是经藏、律藏、和论藏三种。
这位法师是精通这三种学问的,所以称他做三藏法师。
法师是精通佛法的出家人,能够把佛法来教导世人的。
(3)经藏:是佛说的各种经。戒、定、慧的道理在经藏里都讲到的,有过讲定的地方最多。
(4)律藏:是讲应该守的各种戒。譬如我们世间的法律一样的。律藏是专门讲一种戒的道理。
(5)论藏:是专门讲许多佛法的道理的。论藏是专门讲一种慧的道理。
(6)戒、定、慧:戒是自己禁戒自己,不但是不做种种恶事,就是恶劣的念头也一点不转。定是一心一意,专诚用功佛法,不去转一丝一毫别种念头。已经讲明白进的。戒、定、慧三种道理,实在是佛经里要紧修的,能够在这三种道理上用功夫,才可以把一个人的种种坏处渐渐去掉。
(7)鸠摩罗什:是法师的名字。法师是印度地方中天竺国人,生在葱岭东的龟兹国(qiuci)。他的父亲,名字叫鸠摩罗琰,做过宰相的,他七岁的时候就明白佛法的道理,后来就专心功,精通佛法。
符坚听到了他的大声名,就派一名将军,叫吕光的,去攻打龟兹国,接法师来,等到吕光接到了法师,回到凉州地方,姚苌已夺了皇帝的位,所以在凉州住了几年。后来姚苌的儿子姚兴做了皇帝,才把法师迎接来,就拜他做了国师。
(8)国师:是皇帝拜他做师父的尊称。皇帝拜了他师父,就请他在全国各地传扬佛法了。
(9)译:译是翻译的意思。中国所有的佛经,本来是许多很高明的大法师把梵文翻译成中国文字的。这部《阿弥陀经》就是鸠摩罗什翻译出来的。
他所翻译的佛经,总共有390多卷。差不多要死的前几天,对了许多人说道:我翻译的佛经,若是没有翻译错,那么我死后,烧起我的身体来,我的舌头不会烂的。后来他死了,就照佛教的规矩,把他的身体火化了,身体烧得一点没有了,独有一条舌头还是好好的没有烧去。所以可见得他所翻译的这部《阿弥陀经》是决定没有错的。
如是我闻。一时(2)。佛在舍卫国(4)。祗树给孤独园(5)。
【解】我亲自听得佛陀这样说的。有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以后简称佛)在舍卫国的一个花园里,这个花园叫祗树给孤独园。(这一句说明佛在什么地方。)
【释】(1)如是我闻:这一部《阿弥陀经》虽然是释迦牟尼佛说提的,但是佛说过了,当时并没有记下来。后来佛的堂弟,就是佛的弟子,名叫阿难的,恐怕日期长久了,大家都记不得,所以特地把佛所说过的佛法,一句一句的都编集起来。
如是我闻的如是两字,是这个样子的意思,就是总指这部经。我字是阿难自己称呼。
佛差不多要入涅槃的时候,阿难问佛:将来编集起佛经来,开始第一句怎么样说法?佛回答阿难道:佛旨第一句一定要有用如是我闻四个字才可以证明这部经都是你阿难自己亲听佛说的,不是从旁人那里听来的。因为佛这样吩咐过阿难的,所以阿难编集的各种佛经,开头第一句都有如是我闻四个字的。
(2)一时:是有这么一个时候的意思。因为时候各处不同的,所以不能够说定某年某月。譬如说我们现在用的阳历正月初一,在阴历还是十一月。又像夏朝的十一月到周朝就算是正月了;又像忉利天的一昼一夜,在我们这外世界已经是一百年了;夜摩天的一昼一夜。在人间已经是二百年了;所以佛经上讲到佛法的时候,都浑说一个时候,不能够就定是在什么年份、月份,就为这个缘故。
(3)忉利天、夜摩天:在后面解释无量诸天大众俱一句里会详细讲明白的。
(4)舍卫国:舍卫国是一个大国的名,就是现在印度的地方。
(5)祗树给孤独园:是舍卫国内的一个花园。舍卫国有一位有财、有势、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名叫须达多。他时常周济穷苦的人,所以都叫他给孤独长者。
那个时候,舍卫国的国王有一个太子,名叫祗陀。他有一个花园,叫逝多园,园内有很多的树木,这位长者想问祗陀太子买下这个花园,在园内造一点房屋,请佛来说法。太子假意不肯,说要把金子铺满这个花园的地,才肯卖给你。给孤独长者听了,就拿出自己家中提金子来,铺在花园的地上。那太子看他诚心的很,就把这个花园送给他了。后来就把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做了这个花园的名字,所以叫做祗树给孤独园。
与(1)大比丘僧(2)(3)。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在祗树给孤独园内,同佛常常在一起的有出家的1250人。(这一句是同佛在一处的人数。)
【释】(1)与:是同的意思。
(2)比丘:比丘是梵语。出家的男子,受了具足戒的,叫比丘。就是俗人称他们为和尚的男子。出家的男子受的具足戒,总共有250条,受了这250条具足戒的男子,才可以算是比丘。凡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人都是男身。就是妇女们,倘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都会变成男身的。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外大愿,其中有一个愿说道:我若是成了佛,倘然生到我国里来的女人,仍旧是女身的,我就不愿成佛。阿弥陀佛发过这样的大愿心,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只有男身、没有女身的。所以只有比丘没有比丘尼。
(3)大比丘:在这一句经里,比丘前加一个大字,可见得这些比丘都是道行很高的,并不是初出家的人能够比的上的。
(4)大比丘僧:在这部经里所说的大比丘,那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在舍卫国听佛说法的,并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佛得道后,最先度脱他们的。
(5)僧:是许多人和合在一处的意思,因为出家人都是许多人和合在一处修行的,所以出家人叫僧。又僧字,从菩萨起直到初出家受过具足戒的,都可以称僧。
(6)具足戒:具足两个字是完全的意思。戒是防备做不了规矩的事情和禁止做恶事情的方法。戒有好几种,有多有少的。受具足戒就是受全戒,没有比这种戒再多的了。受过了戒不可以再犯了。譬如受了杀戒,就不可以杀活的东西了。
(7)比丘尼:出家的女人,受了戒的叫比丘尼。就是俗人称她们为尼姑的女人。出家的女人受的具足戒总共有500条,受了这500条具足戒的女人,才可以算是比丘尼。
皆是大阿罗汉(1)。众所知识。
【解】上面所说的1250人,都不是平常的出家人、都是大阿罗汉。大众人都知道他们、认识他们的。(这两句话是说同佛在一处的许多人是怎么样的一等人)
【释】(1)阿罗汉:就是俗人叫做罗汉的。
(2)修行:一个人修行,将来就会得到好报应。一个人造业将来就会得到苦报应。
修行到样样完全、样样圆满,就成佛了。
修六度万行的,就是菩萨。
修十二因缘的,就是缘觉,也叫辟支佛。
修四谛的,就是声闻。
修上品十善业的,生在天道,就是生到天上,做天上的人。
修中品十善业的,生到人道。还有一种说法,是守五戒的,生在人道。
修下品十善业的,生在阿修罗道。
犯下品十恶业的的,生在畜生道。
犯中品十恶业的,生在饿鬼道。
犯上品十恶业的,生在地狱道。
以上是先把修行、造业的各种人所受的报应,所以不相同的缘故,大略说一点,在下面再把一种一种的说清楚。
(3)业:凡是所持的念头、所做的事情,不论善的、恶的,都叫做业。
(4)善业:转善念头、做善事情,就叫善业。
(5)恶业:转恶念头、做恶事情,就叫恶业。
(6)上品、中品、下品:修得最认真的叫做修上品,差一点的叫做修中品,再差一点的叫做修下品。
十恶业犯的最重、最多的叫做犯上品,差一点的叫做犯中品,再差一点的叫做犯下品。
(7)六道:若是一个人不修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总在这六道里出出进进,逃也逃不出。六道有三善道、三恶道二种。
(8)三善道:善的就生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叫做三善道。
(9)三恶道:恶的就堕落到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叫做三恶道。
(10)六度:又叫六波罗蜜。
第一是布施,梵语叫檀那波罗蜜。布施有两种:一种叫法施,就是拿佛法来劝化人;一种叫财施就是拿钱财、物件来周济、苦人。
第二是持戒,梵语叫尸罗波罗蜜,就是守住佛的禁戒,不造各种恶业。
第三是忍辱,梵语叫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耐一切苦痛,受了旁人欺负,不同他争闹。
第四是精进,梵语叫毗梨波罗蜜。就是各种善事肯发狠去做,各种恶事肯发狠去禁止。
第五是禅定,梵语叫禅那波罗蜜。就是把这个心,安住在真如实相的道理上,不放他散开来想杂乱的念头。
第六是智慧,梵语叫般若波罗蜜。就是能够分别真正的道理,破除种种的迷惑。
(12)十二因缘:
第一是无明。就是不明白真正的道理产意思。因为不明白道理,就会生出种种烦恼来,所以又叫做烦恼的根本。
第二是行。行字意思就是没有停歇。因为种种的烦恼没有停歇的时候,常常动起心来,就造出种种的业来了。
第三是识。识是业识,就是妄想分别心。因为一个人前世有了种种的业,就被这种种的业感动了这个识,看见了可以投胎的地方,就去投胎了。
第三是名色。就是投了胎,识和身体都渐渐的长大起来了。
第五是六入。又叫六根就是眼、耳、鼻、身、口、意(即念头)。完全成就了,要出胞胎了。
第六是触。就是初生出来,年纪二、三岁的时候,对于各种的东西、各种的事情,还不很会分别它的好的、坏的、苦的、乐的。
第七是受。就是年纪到了六、七岁的时候,对于各种的东西、各种的事情,渐渐的会分别起好坏来。就觉得的有时受着乐,有时受着苦了。
第八是爱。就是年纪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就会生出种种爱的心、贪的心来了,并且生得很厉害的。
第九是取。就是到了成人的时候,这种种的爱心、贪心更加厉害。想到什么,就一定要得到手了。
第十是有。有字,就是业字的意思。因为有了要的心,就会生出烦恼来了。有烦恼,就会造出种种业来了。既然造了业,就会有将来的报应了。
第十一是生。就是按照现在所造的善业、恶业,将来就要受生生死死的苦,并且还不知道生到什么地方去。
第十二是老死。就是既然有了生的苦,就一定有老的苦、死的苦了。
第一种的无明,最是迷惑人的东西。有了这种无明,一个人就糊糊涂涂的随便造业;造了业,就要受报应了;受报应,就是在这个人生生死死里,出了又进,进了又出;或是投人身、或是投畜生,总归逃不出这个关头。所以,这个无明实在是一个人生生死死的根本。有了这个根,就是会生出第二种的行,一直生出第十二种的各种因缘来了。
一个人死了去,死的是躯壳,他的灵性仍旧还在的、不会死的。他的无明也仍旧没有破去,所以免不得还要投生做人。
(13)因缘:因字是种子的意思。缘字是帮助成就的意思。譬如种稻,一粒谷是因。地土、雨水和种田人是缘。不论什么事情,都要有因、有缘才会成就,一个人所以生了又生、死了又死,逃不了这个生死的苦,就因为有了这十二种因缘的缘故。
(14)缘觉:缘觉晓得生生死死的苦,所以就在这十二种因缘上用功,自己开悟了、得了道,就成就了一个不生不死的身体。因为他们觉悟了这十二种的因缘,所以称他们做缘觉。
(15)分别:不论什么事情、什么东西、都去分别他好的、坏的、喜欢的、不喜欢的。
(16)名色:这个时候,一个人的识还没有什么大用处,只有这个识的名目,所以叫做名。身体虽然没完全成就,但是已经渐渐的要成就色身了,所以叫色。
(17)灵性:是最灵妙的知觉性,并不是大家所说的灵魂。灵魂是常常要变的,灵性是永远不变的。
(18)知觉性:是众生本来就有的性,有了这个性才有知觉,没有这个性,就同木石一样了。所以叫做知觉性。
(19)四谛:
第一是苦谛。谛字是见到了真实的道理,一点也没有错的意思。苦谛,就是苦报应。
第二是集谛。集是聚集的意思。就是贪、瞋、痴等种种烦恼和种种的恶业,能够聚集起各种苦报应来。
第三是灭谛。就是灭除生生死死的苦恼。
第四是道谛。就是照真正的道理修行。
因为有了第二种的烦恼恶业,就有了第一种的苦报应。所以要修真正的道理,才可以灭除生生死死的苦恼。
声闻明白了这种道理,所以就在这四种道理上用功夫,修到了不生不灭的地位。
(20)声闻:声闻还有四种分别,叫做四果。果字,就是结果的意思。修到什么功夫,就结成就什么果。也有叫做果位的,加一个位字,就是得到什么位子的意思。第一果叫须陀恒,第二果叫斯陀含,第三果叫阿那含,第四果叫阿罗汉。
须陀洹:这个名字是梵语。翻译出中国文来,叫做入流,也叫预流。意思就是刚刚明白真正的道理,可以进到圣人一类的地位了。
斯陀含:功夫稍深的一点的叫斯陀含。也是梵语,翻译出中国文来叫一来。意思就这个人死了就生到天上去,做一世的天上的人,再生到我们人的世界上来,做一世的人,就能断尽生死的苦恼,不再受生死了。
阿那含:功夫更深一点的,叫阿那含。也是梵语,翻译出中国文来,叫做不来。意思就是这个人死了,生色界天上去,有的就在这一层天上,证到第四种果的就了生死的;有的要在色界的各层天里,一层一层的升上去,受了几次的生,才了生死的;还有的要从色界天上,一直生到了无色界天去才了生死的。但是,总归在天上修,一直要修到烦恼都断得清清净净不再生到人的世界上来。
阿罗汉:在声闻四果中,阿罗汉的功夫最深。阿罗汉也是梵语,翻译出中中文来,叫做无生。意思就是一切烦恼都断清清净净,一点也没有,不再受生死的苦恼了。罗汉是声闻中最高的一位。
(21)小乘大乘:缘觉和声闻只知道自己要逃脱这生生死死的苦,不肯发心度人的,不象菩萨一边自己修,一边就专门度尽世上人的苦,所以,声闻和缘觉叫小乘。
声闻和缘觉虽然有致于再到我们这个世界上来做人、受生生死死的苦,但是倘然不发度人的大愿心、修菩萨的道,那就终究不过是声闻、缘觉罢了。不独是不能成佛,并且也不会成菩萨的。所以,一个人修行,总是要发大愿心,不可以只管自己、只顾自己的。
但是,声闻、缘觉即然修到了阿罗汉、辟支佛的地位,他们不论迟早,决定会回转小乘的心来,归向到大乘的佛道上去。发大愿心,学做菩萨,情愿再来世界上来,度脱一切苦恼的众生的,到了这样的地步,就是菩萨了。不过,有的就在这一世里发大心的,有的则要过了许多劫数才发大心的,但是决定没有永远不发大心的。
(22)乘:乘就车。大乘譬如大的车,可以装很多东西的。小乘譬如小的车,不能够多装东西的。
这是譬喻菩萨的心量大,能够度一切众生;声闻、缘觉的心量小,不能够多度众生。
度脱的众生多,就是修行的功德大,等到修行的功德圆满了,就成佛了。
(23)了生死:就是不再生了又死、死了又生。
(24)色界天、无色界天:在下面解释无量诸天大众俱一句中,都会详细说明的。
(26)心量:心就是心思;量就是限量。心量实在就是俗话的度量。凡夫的心量有限制的,所以小;菩萨的心量没有限制的,所以大。
(27)十业:是身三业,就是身体上造出来的三种业:第一是杀业,第二是盗业,第三是淫业。
口四业就是口上出来的四种业:第一是妄言中,第二是两舌,第三是恶口,第四是绮语。
意三业就是意识里造出来的三种业:第一是贪,第二是瞋,第三是痴。
(28)杀业:不要说杀人了,就是最小的虫子,也是一样有生命,都不可以杀的。不吃素的人,这杀业犯得多极了。
(29)盗业:不要说强抢了,就是拿别人的东西,你没有告诉他,他也没有应许你,先就拿了,就算是盗。
(30)淫业:不要说淫人家的妻女了,就是嫖妓,也就犯了淫了。妇女同旁人家的男子,私下往来,也一样犯淫业。
(31)妄言:就是说假话。
(32)两舌:就是搬弄是非。
(33)恶口:就是骂人。
(34)绮语:就是说轻薄话。
(35)贪:就是贪心不足。
(36)瞋:就是动火发恨。
(37)痴:就是心里转念头不合正当的道理,并且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一个人死了,他的灵性仍旧不灭的道理。
(38)因果:粗话说起来,就是报应,在下面解释彼佛何故号阿弥陀一句中,会详细讲明白的。
(39)五戒:同十善差不多。第一是戒杀,第二是戒盗,第三是戒淫,第四是戒妄语,第五是戒饮酒。这五戒若守不住,就不敢保住这个人身;倘然守住五戒这个人身就一定靠得住了。
(40)优婆赛:凡是在家的男子受了五戒,叫做优婆赛。
(41)优婆夷:凡是在家的女人受了五戒,叫做优婆夷。
(42)妄语:包括两舌、恶口和绮语在内。
(43)饮酒:因为酒最容易迷人的心。一个人喝醉了酒,就会做出种种不规矩的事情来,所以要戒的。
在释中,只有(1)与经文有关系,从(2)至(3)就同经文没有关系了,那么为什么要去讲它呢?因为在佛法里,这些大略的道理也都应该要晓得一点的。所以一齐把它来大略说说。看了懂的自然好,看了不明白的,可以暂时不去管它。
长老(1)舍利弗(2)、摩诃目犍连(3)、摩诃迦叶(4)、摩诃迦旃延(5)、摩诃俱絺罗(6)、离婆多(7)、周利槃陀伽(8)、难陀(9)、阿难陀(10)、罗睺罗(11)、憍凡波提(12)、宾头卢颇罗堕(13)、迦留陀夷(14)、摩诃劫宾那(15)、薄拘罗(16)、阿【少/兔】nou楼陀(17)。如是等诸大第子(18)。
【解】他们是道行高、出家的年数多的舍利弗等十六位长老,有这样的许多大弟子。(这一段是说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其中不某某等这几位,并说明他们都是佛的大弟子、是阿罗汉,都不是平常的出家人。)
【释】(1)长老:长字是说道行高;老字是说出家的年数多。长老两个字,不独是称舍利弗一位,从舍利弗起至阿nu楼陀总共十六位,都是道行高的,还有出家的年数多的,所以都称他们做长老。
但是道行高和出家年数多两种,其中只要有了一种,也不可以称长老的。
(2)舍利弗:就是舍利子。在佛的许多弟子中,要算智慧最高,所以称他智慧第一。
(3)目犍连:就是目连,神通最大,所称他神通第一。
(4)摩诃迦叶:专门苦修的,佛哀怜他年纪大了,劝他休息,他仍旧苦修,所以称他头陀第一。
(5)摩诃迦旃延:同旁人讲起道理来,能够使得大家相信他、佩服他的说法,所以称他论议第一。
(6)摩诃俱俱絺罗:口才最好,随便问什么,都能回答的,所以称他答问第一。
(7)离婆多:他的心情很正的,没有一点颠倒的念头。又是很定的,没有一点散乱的念头,所以称他无倒乱第一。
(8)周利槃陀伽:他的根机是很钝的。佛教了他两句偈,就一心一意的读这两句,想这两句的道理,后来竟然就明白一切的佛法了,所以称他义持一。
(9)难陀:是佛的同胞弟,最讲究礼节,并且相貌也好,所以称他仪容第一。
(10)阿难陀:是佛的堂弟,就是编集这部《阿弥陀经》的。他做佛的侍者,做了25年。佛每次说法,他总是听到的。并且佛从前所说的法,他没有听到的,佛也重新给他说一遍。他所听的佛法就比大众格外多了,所以称他多闻第一。
(11)罗睺罗:是佛的太子,他的功行秘密的很,只有佛知道他,所以称他密行第一。
(12)憍凡波提:因为他过去千万世的时候,嘲笑了出家人,所以经过许多劫数的时代,堕落在畜生道里做牛,后来报应满了,做了人,吃起东西来,还象牛倒噍的样子,佛恐怕旁人看见了要嘲笑他,就造成轻慢圣人的罪了,所以教他长在天上、受天人的供养,所以称他受天人供养第一。
(13)宾头颇罗堕:佛吩咐他长久住在世界上,受这末法时代的供养,所以称他福田第一。
(14)迦留陀夷:是佛常常差他出去教化人的,所以称他教化第一。
(15)摩诃劫宾那:懂得天文的,所以称他知星宿第一。
(16)薄拘罗:因为他从前周济过一个有病的出家人,并且还能够守不杀生戒,有了这两种功德,就世世做人,都是长寿的,所以他寿命第一。
(17)阿nou(非常抱歉,这个字打不出来,一个少、一个兔,上下结构)楼陀:也是佛的堂弟,因为眼睛瞎了,佛教他修一种定心的方法,就得了天眼通,比旁人的天眼更加特别,所以称他天眼第一。
(18)诸大弟子:照这部经里说,同佛在一块的罗汉有1250人之多,若是把他们的名字,一位一位都提出来,那就烦得不得了。所以只把这道行最高、出家年数最多、并且各有一样特长的十六位大弟子提出来,做个榜样的。
(19)智慧:智慧和聪明,虽然差不多,但是究竟不同的。聪明可以用在正路上,也可以用在邪路上;智慧是能够分明邪正的道理的。
(20)头陀:是梵语,有除去和洗净的意思,总共有十二种刻苦修行的规矩,都是出家人学的,大概都是除去种种烦恼、洗净心思的方法。
(21)钝:就是没有智慧。
(22)偈:是梵语,就是中国的一个颂字,是称颂,颂扬的意思。在佛经中,凡是句子有长短的叫做长文;句子的字数多少一样的叫做偈,也叫做颂。有一句三个字的、有一句四个字、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的,各样的偈,同我们中国的诗差不多。
(23)义持:义字就是道理,持字就是守牢的意思。
(24)仪容:仪字就是礼节,容字就是相貌。
(25)侍者:近身服侍的叫做侍者。
(26)倒噍:是咬嚼。牛吃东西,吃过后,往往停了一刻,再吐到嘴里咬嚼一回,就叫做倒噍。这位憍凡波提罗汉,有这样一种的形相。
(27)末法、像法、正法:从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算起,叫做正法时代,总共是一千年;过了一千年,叫做像法时代,总共也是一千年;其后是 末法时代,总共是一万年。现在正是在末法的时代,已经过了九百五十多年了。
(28)福田:福田是说修了功德,一定能够受到享福的报应,同下了种子在田里,一定得以收成一样的意思。
(29)教化:教是教导的意思,化是劝化的意思。
(30)天眼通:在下面解释其土众生,常以清旦一节里,会说明白的。
并诸菩萨摩诃萨(1)。文殊师利法王子(2)、阿逸多菩萨(3)、乾陀诃提菩萨(4)、常精进菩萨(5)。与如是等诸大菩萨(6)。
【解】还有许多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法王子等各位大菩萨。(为一段是说不独是有1250位大罗汉,并且还有许多大菩萨,其中有某某等几位。)
【释】(1)菩萨摩诃萨:是梵语,若是完全说起来,应该说菩提萨埵、摩诃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觉就是不迷,悟就是醒悟,又有使得旁人醒悟的意思。萨埵是众生的意思。摩诃是大的意思。菩萨摩诃萨五个字,并起来说:就是能够把佛法来化导众生,使得众生能够明白真实的道理,并且是大大的化导,要一切众生都成佛。若是照字眼讲起来,就是大菩萨三个字。
(2)文殊师利法王子:就是文殊菩萨。在许多菩萨中,智慧最高,所以把他的名字排在各位大菩萨的第一位,同把舍利弗排在许多罗汉中的第一位是一样的意思。
(3)阿逸多菩萨:就弥勒菩萨。现在各处寺院里,山门口的一尊开了口笑的菩萨,就是他的形像。但是要晓得,这一尊像,是唐朝时候,一位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出来的应化身。所以塑这样的像,使人晓得菩萨常常在世界上显现的道理。若是讲到弥勒菩萨的本像,那就和文殊菩、普贤菩萨一样的。
从释迦牟尼佛后,将来第一个成佛的,就是经上的这位阿逸多菩萨,将来就称做弥勒佛。他的心是最慈悲的。
(4)乾陀诃提菩萨:就是不休息菩萨。因为他不晓得经过了几千万万年,一直修行,从来不休息的,所以得了这个名字。
(5)常精进菩萨:照《大宝积经》说:这位菩萨为一个众生,不晓得费了多少年代去劝服他,还是不肯受劝,但这位菩萨却仍旧跟着他,用种种方法教化他,没有一点厌倦心的,所以称他叫常精进。
(6)诸大菩萨:佛说法的时候,来听法的菩萨也多得很,若是把他们的名字一位一位都提出来的也太烦了,所以拣几位提出来。但是为什么提出他们这四位呢?那是有一个道理的。因为修这个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必定人有信、愿、行三种心才能够成就。
若是没有大智慧的人,就不能够发起真实的信心来;没有大慈悲的心,就不能发起度脱一切众生的愿心来,倘然不发度脱众生的这个大愿心,那就同阿弥陀佛的愿心不能够相应了。那么就是愿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恐怕也不能够成就了。
有了这信心、愿心,还要切切实实的修行念佛,不可以一天不念。若是今天念了,明天不念,那也是不会成就的。并且要把念佛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念头,时时刻刻放在心上,不可以念过了佛,就把这个念头抛开的。
所以必定要学那文殊菩萨的真智慧,发起信心来;学那弥勒菩萨的大慈悲,发起愿心来;再学那不休息、常精进二位菩萨修行的样子,一心一意的念佛才能成就。这里特地提出他们四位来,就是给修行人做个榜样的意思。
(7)信、愿、行:(行,凡是作修行解释的,都读恨音)信是相信,愿是情愿,行是照修行的方法修。在下面解释众生闻者,应当发愿一节内会详细说明的。
及(1)释提桓因(2)等。无量(3)诸天(4)大众(5)俱(6)。
【解】还有释提桓因等许多天上的人,同各种人都在一块儿。(这两句是说不独是大罗汉、大菩萨,还有许多天上的人、各方世界上的人,和龙王等,都在那里听佛说法。)
【释】(1)及:及字,是同的意思。
(2)释提桓因:就是道教里所说的玉皇大帝。实在就是第二层天上的天帝。第二层天叫忉利天在须弥山的顶上,就是我们的头顶上的天。这一层天的天王,就是释提桓因也叫帝释。
佛经上说过,他从前在迦叶佛的时候,是一个平常的女人,他因为看见迦叶佛入了涅槃,就发了一个大愿心,要造一座塔来供养迦叶佛。在那时,还有三十二个女人帮助他造塔,成就了这个大愿心。靠了这种善业,他就做了忉利天王。在忉利天的四边东南西北,各有八天,总共有三十二天,各天的天王就是那三十二个女人做的。但是这三十二天,都归释提桓因管的。
可见造塔、造庙的功德大得不得了的,所以有这样大的好报应。
(3)无量:是很多、很多的意思。
(4)诸天:诸是许多的意思。因为天多得很,不但是一直上去的二十八天,包括忉利天四面的三十二天,所以叫诸天。
(5)大众:大众二字,不独是说天上的许多人,并且包括阿修罗和其他世界的各种人,还有龙王等,种种都在内。
(6)俱:就是在一块的意思。
(7)天:共有二十八天,欲界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都叫做天道。
(8)欲界天:
1、四大天王:在须弥山腰的四周围,各有一位天王。东天王名叫持国天王,南天王名叫增长天王,西天王名叫广目天王,北天王名叫多闻天王。这四位天王因为在须弥山山腰的四周围,所以盖不到我们这个世界的。
2、忉利天解释见上(2)。
3、夜摩天
4、兜率天
5、化乐天
6、他化自在天
从我们这个世界下边的最下一层地狱阿鼻地狱起,向上经过我们的这个世界,一直到位他化自在天,总共有六层天,都叫做欲界,因为生有这里的人,都有男女情欲的,所以叫做欲界。
(9)色界天:
从欲界天再上去,叫做四禅天,就是色界,总共有十八层天。其中是:
1、初禅三天: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这三层天叫初禅天。
2、二禅三天:有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这三层天叫二禅天。
3、三禅三天:有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这三层天叫三禅天。
4、四禅九天:有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这九层天叫做四禅天。
凡是生到这九层天的人,都没有淫欲了,并且只有男人没有女人的。不过,那些人的身体,都还有形状和颜色,可能看得见的色身,所以这十八层天,叫做色界。
(10)无色界天:从色界十八层天再上去,又有四层天:叫做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和非想非非想处天。住在这四层天上的人,连色身都看不见了,所以叫做无色界。
(11)迦叶佛:在下面解释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一句中会说明白的。
(12)阿鼻地狱:阿是梵语,就是中国的无字,鼻字就是中国的间字,所以又叫无间地狱。在那里就是常常不停歇的受苦,没有一点间断的时候。地狱的种类很多,这阿鼻地狱是最苦的、犯罪最重的,就要堕到阿鼻地狱里去的。
(13)色身:就是有形状颜色可以看见身体的。
(14)三界:佛经里常常说的三界就是这欲界、色界、无色界。
尔时(1)。佛告长老舍利弗(2)。从是(3)西方过十万亿佛土(4)。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5)。今现在说法(6)。
【解】在那个时候,佛告诉长老舍利弗道:从我们这个世界一直向西方去,经过十万亿佛的世界,那个地方,另外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世界。在那个西方极乐世界中,有一尊佛,名叫阿弥陀佛,现在在那里说佛法。(这一段经文是说西方极乐世界在什么地方和西方极乐世界,有哪尊佛在那里?在那里做什么事?》
【释】(1)尔时:尔时二字,是那个时候的意思,就是佛说法的时候。
佛向来说法,都是先有人问了再说的,独有这部《阿弥陀经》是没有人问,佛自己说的。这是因为佛看见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造业太多了,受苦受得太深了,哀怜我们世界上的人的心里太悲切了,急急要人晓得有这么一个好地方,有这么一个好方法,可以使得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不要再受种种的苦,所以等不得人问就先说了。
但是这种很深很妙的方法,若然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恐怕听了,心里不免要有些疑惑。倘然有了一点疑惑心,那就不能够发起愿心来,照了这样的方法,切切实实去修行了。
要晓得天下的事情,都是靠了这个切实的信心做成就的,何况修学佛法呢!
(2)舍利弗:在佛的弟子中间,舍利弗是第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佛说的这种道理,容易明白些,所以佛叫了他的名字,同他说。虽然像是只同舍利弗一个人说,实质是同大众说的。并且佛说的时候,凡是在那里的大众,没有一个不听得的。当他们看见舍利弗这样有智慧的人,听了佛说的这种方法,大家就知道这个方法,断断乎没有可以疑惑的地方,都应该发起信心、愿心来了。佛所以叫舍利弗的意思,就是要大众发起信愿心来。这层道理,不可以不说明白的。
(3)从是:是字,就是指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
(4)十万亿佛土:亿就是一千万,十万亿就是一万万万。佛土就是佛所住的、所教化的世界,一个佛土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过十万亿佛土,就是从我们这个世界起,一直向西过去,经过一万万万个三千大千世界便到极乐世界了。
(5)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所以永远在西方极乐世界,并且永远在西方极乐世界说法的。
(6)今现在说法: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阿弥陀佛已经在那里说法了,现在仍旧在那里说法,就是再过无穷无尽的年代,也还在那里说法。这是阿弥陀佛同别个世界的佛特别不同的情形。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真实的好处,实在就在这一层道理上。因为常常可以听到阿弥陀佛的说法,永远不会停歇的,所以能够容易成就。
(7)娑婆世界:娑婆二字是梵语,是会忍耐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会忍耐受这种苦。
现在我们所住的地方叫做南赡部洲,在须弥山的南边。
(8)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万万四种说法。
在《华严经》中所说的:亿都是在百万之后,可见得亿的数目,必定比较百万还大。
在《金光明经》中所说:一个大千世界,有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合算起来,亿就是作一千万。
这部《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亿,不可以照十万算的。因为记大数目,必定是用大的计数的。
灵峰澫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中就说这亿是一千万。大师的注解一定是有根据的。
(9)三千大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也叫做一个佛土。因为其中有小千、中千、和大千三个大千的数目,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并不是在一个佛土中,有三千个大千世界。不要解释差了。
(11)世界:每一个世界从直系上讲来从地狱起,一直向上到大梵天,其中有一个日,一个月,一座须弥山。日和月都在须弥山的山腰周围运行。
从横系讲起来:在须弥山外面,有香水海,再外面,有七金山,每一座山隔着一道香水海。总共有七道香水海和七座金山。在须弥山的周围,总共有四个洲:东边的叫东胜神州,也叫弗婆提;南边的就是我们这个南赡部洲,也叫阎浮提;西边的叫西牛贺洲,也叫瞿陀尼;北边的叫北俱卢洲,也叫郁单越。
那须弥山都是四种宝贝合成就的。不像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山是泥土和石合成的。
须弥山在水底下,有八万由旬(每一由旬有四十里。)在水面上,也有八万由旬。
第一座金山,比须弥山一半的高;第二座比第一座一半的高,每向外一座,高就减少一半。
在第七座金山东外边,有一道咸水海,上面所说的东、南、西、北四个洲,就在这咸水海上面。
咸水海的外边,就是铁围山。
我们许多的天,许多的山,许多的海,算是一个世界。这样的世界,叫一个小千世界。 2024-03-17 13:52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