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住经》白话文
(1)我是这样听说的:
(2)有一次,世尊在拘楼国剑磨瑟达磨城中,与拘楼人在一起。当时,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比丘们回答:世尊!世尊接著说了以下的开示:
1.导言
(3)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盘,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4)是哪四个念住呢?
比丘们!比丘持续地就身体观察身体,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持续地就感受观察感受,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持续地就心观察心,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持续地就诸法观察诸法,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2.观身念住
A.观呼吸
(5)比丘们!比丘如何持续地就身体观察身体呢?
比丘们!比丘到森林中,或到树下,或到隐僻无人之处,盘腿而坐,端正身体,把注意力放在嘴巴周围的区域,保持觉知,觉知呼吸时气息的出入情况。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出息。」
(6)比丘们!就像技术熟练的木匠或他的徒弟,当他锯木作一次长拉锯的时候,清楚了知:「我作了一次长拉锯」;当作一次短的拉锯时,他清楚了知:「我作了一次短拉锯。」
比丘们!就像这样,比丘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出息。」
(7)于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B.观姿势
(8a)又,比丘们!比丘在走路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站立著」;在坐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坐著」;在躺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躺著。」无论何种姿势,他都清楚了知。
(8b)于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C.时时彻知无常
(9a)又,比丘们!当比丘来回行走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看著正前方或侧面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弯下身体或伸展身体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搭衣持钵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在吃、喝、咀嚼或尝味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大小便利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行走、站立、坐卧、醒觉、说话或沉默时,时时彻知无常。
(9b)于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D.思惟不净
(10)又,比丘们!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自脚底而上,自头发而下,皮肤所覆盖的都是充满种种不净,他这么想:「在这身体中,有头发肤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髓,肾心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膜,胃脏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口水鼻涕,滑液尿水。」
(11)就好像有一只两个口的粮食袋,里面装满各种的豆谷,诸如:稻米、糙米、绿豆、豌豆、芝麻、白米;而且就如同有位能分辨这些豆谷的人,当他打开这只袋子时,他可以看到里面所装的东西,告诉人说:「这是稻米、这是糙米、这是绿豆、这是豌豆、这是芝麻、这是白米。」
(12a)比丘们!相同地,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自脚底而上,自头发而下,皮肤所覆盖的都是充满种种不净,他这么想:「在这身体中,有头发肤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髓,肾心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膜,胃脏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口水鼻涕,滑液尿水。」
(12b)于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E.思惟四大
(13)又,比丘们!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不论置身何处或何种姿势,依身体组成要素的特性,他这么想:「在此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及风大。」
(14a)比丘们!这就像技术熟练的屠夫,或屠夫的学徒,杀了一条牛并将它分解成块后,他们坐在十字路口。比丘们!相同地,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不论置身何处或何种姿势,依身体的组成要素,他这么想:「在此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及风大。」
(14b)于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F.观墓园九相
(15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这尸体已死一日、二日或三日,变成肿胀、瘀黑且溃烂,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15b)于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16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这尸体被乌鸦、秃鹰、猎鹰、苍鹭所啄食或被野狗、老虎、豹、胡狼所咬或被其他种种生物所食时,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16b)于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17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骸骨、附著在骨上的一些血肉、及连结骨骸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17b)于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18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没有皮肉、只有一块块血迹的骸骨,和连结骨骸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18b)于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19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血肉不存的骸骨,及连结骨骸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19b)于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20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一堆骨节支解的骨头,四散各处:这儿是手骨,那里是脚骨;这儿有踝骨,那里有膝骨;这里有大腿骨,那里有骨盆骨;这是脊椎骨,那是肩胛骨;又有肩骨、颈骨、下颚骨、牙齿及头盖骨,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20b)于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21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一堆泛白如海螺壳的骨头,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21b)于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22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经过年馀、堆积成堆的骨头,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22b)于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23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骨头腐蚀成粉,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23b)于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3.观受念住
(24)比丘们!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呢?
比丘们!比丘在经历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快乐的感受。」
在经历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痛苦的感受。」
在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
在他执著于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著于快乐的感受。」
没有执著于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著于快乐的感受。」
在执著于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著于痛苦的感受。」
没有执著于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著于痛苦的感受。」
当执著于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执著于不苦不乐的感受。」
没有执著于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著于不苦不乐的感受。」
(25)于是他于内部持续地就感受观察感受,于外部持续地就感受观察感受,同时于内部、外部持续地就感受观察感受。因此,他持续地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感受!」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
4.观心念住
(26)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呢?
比丘们!当心有贪爱时,比丘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当心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有愚痴,当心没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没有愚痴;当心收摄时,清楚了知心收摄,当心涣散时,清楚了知心涣散;当心广大时,清楚了知心广大,当心不广大时,清楚了知心不广大;当心有上时,清楚了知心有上,当心无上时,清楚了知心无上;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当心解脱时,清楚了知心解脱,当心未解脱时,清楚了知心未解脱。
(27)于是他持续地就内在的心观察心,持续地就外在的心观察心,同时持续地就内在、外在的心观察心。因此,他持续地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心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心!」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 2024-03-17 13:52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一、诵咒须知诵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之前,须先洗面,洗手漱口。然后上香、献花、供水、供果。至诚恳切,念净口、净身、安土地真言各三遍,以净三业,而正身心。 1.净口业真言唵、修利、..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第十五 僻教戒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李元一李元一,唐代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有一个女儿住在另一个院中。半夜中忽然看见神人,惊吓而死,她的颜色并不改变。她的丈夫严讷从秦来,到达苍湖。恍恍惚惚地看见他的妻..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上师教言集:三殊胜的最后一个是“回向殊胜”。为什么要回向?不回向的话,我们所做的功德,说个比如,以后生起一个嗔恨心的话会毁坏这个功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会毁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13):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上师(微博)教言集: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执着,只想着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你每做事情都会过分,别人也会很失望,没有人会理你,自己也痛苦。所以,要学会随顺别人,多想想..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在戒色方面,一谈及女性,似乎有人就会马上警觉,对女人要远离,女人不净,女人如何可怕等各方面的想法。其实,真正的戒色,并非一味地丑化女性,这样的方法,兴许对初期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主要内容出自《历史感应统纪》,又据《因果报应故事类编》材料汇编而成。白起生平事迹出自《史记》,而死后轮回三恶道之说分别出自《高僧传》《夷坚志》《群..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大般若经》云:「若于苦行作苦行想,终不能为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然诸菩萨摩诃萨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苦行作乐行想,于难行行作易行想,于诸有情作如父母、兄弟、妻子及己身想,为..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