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三宝纪

繁体

历代三宝纪

开皇三宝录表

臣房言。臣闻有功于国史录其勋。有政于民碑传其德。况如来大圣化洽无穷而不垂美。百王流芳千载者也。臣窃寻览。自汉魏已来代有翻译。而录目星散经多失源。世罕缀修时致间绝。缘此佛以正法付嘱国王。是知教兴寄在帝主。伏惟陛下应运秉图。受如来记。绍轮王业。统阎浮提。愍世间昏开慧日照。广缉经像大启伽蓝。阐解脱之门。导天人之路。建善舟楫济拔苍生。斯实旷古一代盛欤。岂臣庸微轻敢妄述。但昔毁废臣在染衣。今日兴隆还参法侣。时事所接颇预见闻。因纲历世佛法缘起。始自姬周庄王甲午佛诞西域后汉明皇永平丁卯经度东岁。迄今开皇太岁丁巳。历一千二百七十四载。其间灵瑞帝主名僧代别。显彰名开皇三宝录。凡十五卷。庶法无隐冀经有弘。不任下情惶悚战惧。轻冒奉表上录以闻。伏愿天慈垂神降省谨言。

开皇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大兴善寺翻经学士臣成都费长房上

开皇三宝录总目序

窃惟三宝所资四生蒙润而世有兴毁。致人自升沉。兴则福业恒感天堂轮王人主。毁则罪报常受地狱饿鬼畜生。论益物深无过于法。何者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故胜天王般若经云。若供养法即供养佛。是知法教津流乃传万代。佛僧开导止利一时。故贤劫之兴千佛同其化。修短之寿四圣异其年。虽复住世延促有殊。取其宣扬弘法无别。莫不煎熬爱海济含识以趣涅槃。錾凿慢山度苍生以会般若。然般若玄寂。非因声难以通。声必托形。不藉相无由显。所以境称忍刹。总百亿之须弥。世号娑婆。统三千之国土。区分三界五浊之秽土沙。形别六道二乘之鄙羊鹿。大圣慈愍俯降迦毗。丈六金容应王宫之里。三十二相炳太子之身。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四十九载处在世间。假以言音方便演畅。无染之法金口自宣。一音敷扬万类各解。机缘匪一教有尘沙。阿难总持渧无遗失。譬别器水泻之异瓶。双树入般涅槃。迦葉王城结集。一千罗汉迭察迭书。着之叶皮布乎天竺。五百中国各共奉持。十六大王皆同拥护。后汉之始方届脂那。帝世交参十有六代。翻彼域语作此方言。相承迄今五百余祀。古旧二录条目残亡。士行道安创维其缺。尔来间有祖述不同。各纪一方互存所见。三隅致隔故多失疑。又齐周陈并皆翻译。弗刊录目靡所遵承。兼值毁焚绝无依据。赖我皇帝维地柱天。澄静二仪廓清六合。庭来万国化摄九州。异出遗文莫不皆萃。臣幸有遇属此休时。忝预译经禀受佛语。执笔暇隙寝食敢忘。十余年来。询访旧老。搜讨方获。虽粗缉缀犹虑未周。广究博寻求敬俟来俊。今之所撰集。略准三书以为指南。显兹三宝。佛生年瑞依周夜明。经度时祥承汉宵梦。僧之元始城堑栋梁。毗赞光辉崇于慧皎。其外傍采隐居历年国志典坟僧祐集记诸史传等仅数十家。擿彼翠零成斯纪翮。扇之千载风于百王。共秉智炬之光。照时昏暗。同传法流之润。洽世燋枯。阐我皇猷导开厥始。昔结集之首。并指在某国城。今宣译之功。理须各宗时代。故此录体率举号。称为汉魏吴及大隋录也。失译疑伪。依旧注之人。以年为先。经随大而次。有重列者。犹约世分总其华戎。黑白道俗合有一百九十七人。都所出经律戒论传。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位而分之为十五轴。一卷总目。两卷入藏。三卷帝年。九卷代录。代录编鉴经翻译之少多。帝年张知佛在世之遐迩。入藏别识教小大之浅深。昔姬潜之鼎出现。彰汉室之将隆。近周毁之法重兴。显大隋之永泰。佛日再照。起自大兴之初。经论冥归。发乎开皇之始。事扶理契。合此会昌。述纪所由。因斯而作。所以外题称曰开皇三宝录云。其卷内甄为历代纪。

开皇三宝纪卷第一帝年上周秦。

合二十六主四百八十一年。

周庄王十五年(今止取六年入纪九年佛生)。

僖王五年。

惠王二十五年。

襄王三十三年。

倾王六年。

匡王六年(四年佛入涅槃)。

定王二十一年。

简王十四年。

灵王二十七年。

景王二十五年。

敬王四十三年(二十六年。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宝塔)。

元王八年。

真定王二十八年。

孝王十五年。

威列王二十四年。

元安王二十六年。

夷列王七年。

显圣王四十八年。

顺静王六年。

赧王五十九年。

秦昭襄王五年。

孝文王一年。

庄襄王三年。

始皇帝三十七年。

二世皇帝三年。

始皇帝子四十六日。

开皇三宝录卷第二(帝年前汉次新后汉)。

合二十六主四百一十四年。

(前汉)高帝十二年(都长安)。

惠帝七年。

吕后摄八年。

文帝二十三年。

景帝十六年。

武帝五十四年。

昭帝十三年。

宣帝二十五年。

元帝十六年。

成帝二十六年。

哀帝六年。

平帝五年。

新王莽十七年(治长安)。

更始帝二年(亦长安)。

(后汉)光武帝二十三年(都雒阳)。

明帝十八年(十年译经)。

章帝十三年。

和帝十七年。

殇帝一年。

安帝十九年。

顺帝十九年。

冲帝一年。

质帝一年。

桓帝二十一年。

灵帝二十二年。

献帝三十年。

开皇三宝录卷第三(帝年下魏晋宋齐梁周大隋)。

合四十五主三百八十一年。

魏文帝七年(都雒阳)。

明帝十三年。

齐王十四年。

高贵乡公六年。

元帝五年。

(西晋)武帝二十六年(都雒阳)。

惠帝十六年。

怀帝六年。

愍帝四年(都长安)。

(东晋)元帝六年(都建康)。

明帝三年。

成帝十七年。

康帝二年。

穆帝十七年。

哀帝四年。

海西公五年。

简文帝二年。

孝武帝二十四年。

安帝二十二年。

恭帝一年。

宋武帝三年(都建康)。

前废帝一年。

文帝三十年。

孝武帝九年。

中废帝一年。

明帝八年。

后废帝五年。

顺帝二年。

齐高帝五年(都建康)。

武帝十年。

废帝半年。

新安王半年。

明帝四年。

东昏侯二年。

南康王一年。

梁武帝四十八年(都建康)。

简文帝二年。

孝元帝四年(都江陵)。

(西魏)齐王二年(都长安)。

周略阳王二年(都长安)。

明帝三年。

武帝十八年。

宣帝二年。

静帝十年。

(大隋)开皇来十七年(都大兴)。

开皇三宝录卷第四(译经后汉)总一十二人。

合三百五十九部(五百七十五卷)(后汉)沙门迦葉摩腾一部(一卷经)。

沙门竺法兰五部(十六卷经)。

沙门安世高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经律)。

沙门支娄迦谶二十一部(六十三卷经)。

优婆塞都尉安玄二部(三卷经)。

沙门竺佛朔二部(三卷经)。

沙门支曜十一部(十二卷经)。

沙门康巨一部(一卷经)。

清信士严佛调七部(十卷经)。

沙门康孟详六部(九卷经)。

沙门释昙果一部(二卷经)。

沙门竺大力一部(二卷经)。

诸失译经一百二十五部(二百五十九卷经咒)。

开皇三宝录卷第五(译经魏吴)总道俗一十人。

合三百七十一部。五百六卷。

魏沙门昙柯迦罗一部(一卷戒)。

沙门康僧铠二部(四卷经)。

沙门昙帝一部(一卷羯磨)。

沙门白延六部(八卷经)。

沙门支强梁接一部(六卷经)。

沙门安法贤二部(五卷经)。

吴沙门维只难二部(六卷经)。

沙门竺律炎三部(三卷经)。

优婆塞支谦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经)。

沙门康僧会一十四部(二十九卷经及注)。

诸失译经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经)。

开皇三宝录卷第六(译经西晋)总道俗一十三人。

合四百五十部。七百一十七卷。

(西晋)沙门竺法护二百一十部(三百九十四卷经戒)。

沙门畺梁娄至一部(一卷经)。

沙门安法钦五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无罗叉一部(二十卷经)。

清信士聂承远三部(四卷经)。

沙门竺叔兰二部(五卷经)。

承远子清信士道真五十四部(六十六卷经及目录)。

沙门白法祖二十三部(二十五卷经)。

沙门释法立四部(十三卷经)。

优婆塞卫士度一部(二卷经)。

沙门支敏度二部(十三卷经)。

沙门释法炬一百三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经)。

沙门支法度四部(五卷经)。

诸失译经八部(一十五卷经)。

开皇三宝录卷第七(译经东晋)总道俗二十七人。

合二百六十七部。五百六十四卷。

(东晋)沙门帛尸梨蜜多罗三部(十一卷经咒)。

沙门支道根二部(七卷经)。

沙门康法邃一部(七卷经)。

沙门竺昙无兰一百一十部(一百一十二卷经咒戒)。

沙门康道和一部(三卷经)。

沙门迦留陀伽一部(一卷经)。

沙门僧伽提婆五部(一百一十七卷经论)。

沙门卑摩罗叉二部(五卷律杂事)。

沙门昙摩一部(二卷律要)。

沙门佛驮跋陀罗一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经戒论)。

沙门释法显六部(二十四卷经戒论传)。

沙门只多蜜二十五部(四十六卷经)。

外国居士竺难提二部(三卷经)。

沙门释法力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嵩公三部(三卷经)。

沙门释退公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法勇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慧远十四部(二十五卷论赞)。

沙门释僧敷一部(一卷论)。

沙门释昙诜二部(六卷注论)。

沙门支道林七部(七卷论旨归)。

沙门竺僧度一部(一卷旨归)。

沙门释道祖四部(四卷目录)。

沙门支敏度一部(一卷都录)。

沙门康法畅一部(一卷论)。

沙门竺法济一部(一卷传)。

沙门释昙微二部(二卷论旨归)。

诸失译经五十三部(五十六卷经咒)。

开皇三宝录卷第八(译经二秦)总一十六人。

合一百六十三部。九百一十四卷。

(符秦)沙门昙摩持二部(二卷戒法坛文)。

沙门释慧常一部(一卷戒本)。

沙门昙摩蜱一部(五卷经)。

沙门鸠摩罗佛提一部(二卷经)。

沙门昙摩难提五部(一百一十四卷经论集)。

沙门僧伽跋澄三部(二十七卷经)。

沙门僧伽提婆三部(五十卷阿毗昙等)。

沙门释道安二十四部(二十八卷经注及解志录)。

(姚秦)沙门竺佛念一十三部(八十六卷经论)。

沙门昙摩耶舍二部(二十三卷经阿毗昙)。

沙门弗若多罗一部(五十八卷律)。

沙门鸠摩罗什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经论传)。

沙门佛驮耶舍四部(六十九卷经律戒)。

沙门释僧睿一部(一卷经录目)。

沙门释僧肇四部(四卷论)。

沙门释道恒一部(一卷论)。

开皇三宝录卷第九(译经乞伏西秦沮渠北凉元魏高齐陈氏)总二十七人。

合二百四部(九百一十七卷)。

(乞伏西秦)沙门圣坚十四部(二十一卷经)。

诸失译经八部(十一卷经)。

(沮渠北凉)沙门释道龚二部(十二卷经)。

沙门释法众一部(四卷经)。

沙门僧伽陀一部(二卷经)。

沙门昙摩谶二十四部(一百五十一卷经戒)。

安阳侯沮渠京声一部(二卷禅法)。

沙门浮陀跋摩一部(六十卷阿毗昙)。

沙门释智猛一部(二十卷经)。

沙门释昙觉一部(十五卷经)。

诸失译经五部(一十七卷经佛名)。

(元魏北台)沙门释昙曜二部(四卷经传)。

沙门吉迦夜三部(二十五卷经论)。

沙门释昙辩一部(一卷经)。

(元魏南京)沙门昙摩留支三部(八卷经)。

沙门菩提留支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经论)。

沙门释法场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昙靖一部(二卷经)。

沙门勒那婆提六部(二十四卷经论)。

沙门佛陀扇多十部(十一卷经论)。

(元魏邺都)优婆塞瞿昙般若留支十五部(八十四卷经戒论)。

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三部(七卷经)。

期城郡太守杨炫之一部(五卷寺记)。

清信士李廓一部(一卷经录)。

(高齐)沙门那连提耶舍七部(五十卷经论)。

优婆塞万天懿一部(一卷经)。

(陈氏)沙门俱那罗陀四十五部(二百三十二卷经论疏传语)。

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七卷经)。

沙门须菩提一部(八卷经)。

开皇三宝录卷第十(译经宋)总二十三人。

合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宋沙门佛陀什三部(三十六卷律戒羯磨)。

沙门释智严一十四部(二十六卷经)。

沙门释宝云四部(一十五卷经)。

沙门释慧严一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伊叶波罗一部(十卷阿毗昙)。

沙门求那跋摩七部(四十八卷经论记)。

沙门僧伽跋摩五部(二十七卷阿毗昙集偈)。

沙门求那跋陀罗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卷经集譬喻)。

沙门昙摩蜜多一十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畺良耶舍二部(二卷经)。

沙门昙无竭二部(六卷经传)。

安阳侯沮渠京声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功德直二部(七卷经)。

沙门释慧简二十五部(二十五卷经)。

沙门释僧璩一部(二卷羯磨)。

沙门释法颖三部(三卷戒本羯磨)。

沙门竺法眷六部(二十九卷经)。

沙门释翔公一部(二卷经)。

沙门释道严二部(三卷经)。

沙门释勇公四部(四卷经)。

沙门释法海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先公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道俨一部(二卷经论)。

开皇三宝录卷第十一(齐梁周释经)总五十一人。

合一百六十九部。一千三百二十六卷。

齐沙门昙摩伽陀耶舍一部(一卷经)。

沙门摩诃乘二部(二卷经律)。

沙门僧伽跋陀罗一部(一十八卷律)。

沙门释法意二部(二卷经)。

沙门求那毗地三部(十五卷经)。

沙门释法度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法愿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王宗二部(七卷经及录目)。

沙门释昙景二部(四卷经)。

沙门释法尼一部(二卷经)。

沙门释道政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道备五部(五卷经偈)。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一十七部(二百五十九卷经抄)。

常侍庾颉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超度一部(七卷律例)。

沙门释法化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法瑗一部(三卷注经)。

沙门释慧基一部(一卷注经)。

文宣王记室王巾一部(一十卷僧史)。

梁沙门尼僧法二十一部(三十五卷经)。

沙门释僧盛一部(一卷戒法)。

沙门释妙光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僧祐一十四部(六十三卷集记传)。

沙门释道欢一部(一卷偈)。

沙门曼陀罗三部(一十一卷经)。

沙门僧伽婆罗一十一部(三十八卷经论传)。

清信士木道贤一部(一卷经)。

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一卷经)。

沙门真谛一十六部(四十六卷经论疏记)。

沙门释僧旻一部(八十八卷经抄)。

沙门释僧绍一部(四卷录目)。

沙门释宝唱八部(一百七卷杂录)。

沙门释法朗一部(七十二卷注经)。

沙门释智藏一部(八十卷义林)。

武皇帝萧衍一部(五十卷注经)。

沙门释慧令一部(十二卷经抄)。

沙门释慧皎一部(十四卷僧传)。

优婆塞袁昙允一部(二十卷论抄)。

简文帝萧网一部(二百卷法集)。

湘东王文学虞孝敬一部(三十卷内典博要)。

周沙门释昙显二部(二十三卷经要)。

沙门攘那跋陀一部(一卷论)。

沙门达摩留支一部(二十卷梵天文)。

沙门阇那耶舍六部(一十七卷经)。

沙门耶舍崛多三部(八卷经)。

沙门阇那崛多四部(五卷经)。

沙门释僧[益*力]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慧善一部(八卷论)。

沙门释忘名十二部(十二卷论铭传)。

沙门释净蔼一部(十一卷三宝集)。

沙门释道安一部(一卷论)。

开皇三宝录卷第十二(译经大隋)总一十九人。

合七十五部四百六十二卷。

(大隋)洋川郡守昙法智一部(一卷经)。

沙门毗尼多留支二部(二卷经)。

沙门那连提耶舍八部(二十八卷经)。

沙门释僧就一部(六十卷经)。

沙门阇那崛多三十一部(一百六十五卷经)。

沙门释法上三部(二十三卷数及论录)。

沙门释灵祐八部(三十卷论记)。

沙门释信行二部(三十五卷三阶集)。

沙门释法经一部(七卷录目)。

沙门释宝贵一部(八卷经)。

沙门释僧粲一部(一卷论)。

沙门释僧琨一部(三十二卷杂论)。

沙门释彦琮六部(九卷论传录)。

沙门释慧影四部(二十七卷智度解及论)。

广州司马郭谊一部(二卷经)。

儒林郎侯君素一部(十卷传)。

晋王府祭酒徐同卿一部(二卷论)。

翻经学士刘凭一部(一卷内数术)。

敕有司撰一部十卷众经法式。

开皇三宝录卷第十三(大乘录入藏目)五百五十一部一千五百八十六卷。

(大乘)修多罗有译一二百三十四部(八百八十五卷)。

修多罗失译二三百三十五部(四百二卷)。

毗尼有译三一十九部(四十卷)。

毗尼失译四一十二部(一十四卷)。

阿毗昙有译五四十九部(二百三十八卷)。

阿毗昙失译六二部(七卷)。

开皇三宝录卷第十四(小乘录入藏目)五百二十五部(一千七百一十二卷)。

(小乘)修多罗有译一一百八部(五百二十七卷)。

修多罗失译二三百一十七部(四百八十二卷)。

毗尼有译三三十九部(二百八十五卷)。

毗尼失译四三十一部(六十七卷)。

阿毗昙有译五二十一部(三百五十一卷)。

阿毗昙失译六十部(二十七卷)。

右开皇三宝录一十四卷总目讫(此通总目一十五卷。其后十三十四大小乘入藏目录合)。

一千七十六部。三千二百九十二卷。

众经别录二卷(未详作者似宋时述)。

大乘经录第一卷上。

总四百三十八部。九百一十四卷。右三百七十部。七百七十九卷。

三乘通教录二右五十一部九十七卷。

三乘中大乘录三右一十七部。三十八卷。

小乘经录第四卷下。

总六百五十一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右四百三十六部。六百一十卷。

第五篇目本阙。

大小乘不判录六右一百七十四部。一百八十四卷。

疑经录七右一十七部。二十卷。

律录八右一十二部。一百九十五卷。

数录九右六部。一百二十一卷。

论录十右六部。一百五十二卷。

都两卷十篇。一千八十九部。二千五百九十六卷。

出三藏集记录齐建武年律师僧祐撰。

新集撰出经论录一四百二十部(一千八百一卷)。

新集撰出经缘录二三十四部(二百九十四卷)。

新集序四部律录三十四部一百八十卷。

新集安公古异经录四九十二部九十二卷。

新集安公失译经录五一百四十一部一百四十六卷。

新集安公凉土异经录六五十九部七十九卷。

新集安公关中异经录七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八一千三百六部一千五百七十卷。

新集抄经录九四十六部三百五十二卷。

新集安公疑经录十二十六部三十卷。

新集疑经伪撰杂录十一二十部二十六卷。

新集安公注及杂志十二二十四部二十八卷。

都十二件合二千一百六十二部四千三百二十八卷。

魏世众经录目永熙年敕舍人李廓撰。

大乘经目录一二百一十四部。

大乘论目录二二十九部。

大乘经子注目录三一十二部。

大乘未译经论目录四三十三部。

小乘经律目录五六十九部。

小乘论目录六二部。

有目未得经目录七一十六部。

非真经目录八六十二部。

非真论目录九四部。

全非经愚人妄称目录十十一部。

都十件经律论真伪四百二十七部二千五十三卷。

齐世众经目录武平年沙门统法上撰。

杂藏录一二百九十一部八百七十四卷。

修多罗录二一百七十九部三百三十卷。

毗尼录三一十九部(二百五十六卷)。

阿毗昙录四五十部(四百二十一卷)。

别录五三十七部(七十四卷)。

众经抄录六一百二十七部(一百三十七卷)。

集录七三十三部(一百四十七卷)。

人作录八五十一部(一百六卷)。

都八件经律论真伪七百八十七部二千三百三十四卷。

梁世众经目录天监十七年敕沙门宝唱撰。

众经目录卷第一(大乘)凡二百六十二部六百七十四卷。

有译人多卷经一六十九部(四百六十七卷)。

无译人多卷经二五部(一十九卷)。

有译人一卷经三九十部(九十卷)。

无译人一卷经四九十八部(九十八卷)。

众经目录卷第二(小乘)凡二百八十五部四百卷。

有译人多卷一一十七部(一百二十卷)。

无译人多卷二五部(一十七卷)。

有译人一卷三五十部(五十卷)。

无译人一卷四二百一十三部(二百一十三卷)。

众经目录卷第三凡三百六十二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

先异译经一四十五部多卷(二百七十九卷)。

三十八部一卷(三十八卷)。

禅经二九部多卷(三十八卷)。

三十一部一卷(三十一卷)。

戒律三六十八部(二百七十五卷)。

疑经四六十二部(六十七卷)。

注经五四十部(二百四十六卷)。

数论六三十一部(三百六十七卷)。

义记七三十八部(三百四十一卷)。

众经目录卷第四凡一百二十九部九百八十五卷。

随事别名一一十三部(四百一十三卷)。

随事共名二三十五部(四百七十卷)。

譬喻三一十五部(三十六卷)。

佛名四一十四部(一十九卷)。

神咒五四十七部(四十七卷)。

总四卷都二十件凡一千四百三十三部三千七百四十一卷。

大隋众经目录开皇十四年敕翻经所法经等二十大德撰。

大乘修多罗藏录一(六分)合七百八十四部一千七百一十八卷。

众经一译分合一百三十三部(四百二十一卷)。

众经异译分合一百九十五部(五百三十二卷)。

众经失译分合一百三十四部(二百七十五卷)。

众经别生分合二百二十一部(二百六十四卷)。

众经疑惑分合二十一部(三十卷)。

众经伪妄分合八十部(一百九十六卷)。

小乘修多罗藏录二(六分)合八百四十二部一千二百一卷。

众经一译分合七十二部(二百九十二卷)。

众经异译分合一百部(二百七十卷)。

众经失译分合二百五十部(二百七十二卷)。

众经别生分合三百四十一部(三百四十六卷)。

众经疑惑分合二十九部(三十一卷)。

众经伪妄分合五十三部(九十三卷)。

大乘毗尼藏录三(六分)合五十部八十三卷。

众律一译分合十二部(三十二卷)。

众律异译分合七部(七卷)。

众律失译分合十二部(一十四卷)。

众律别生分合十六部(一十六卷)。

众律疑惑分合一部(二卷)。

众律伪妄分合二部(十一卷)。

小乘毗尼藏录四(六分)合六十二部三百八十一卷。

众律一译分合一十五部(一百九十八卷)。

众律异译分合八部(一百二十六卷)。

众律失译分合二十九部(三十五卷)。

众律别生分合六部(六卷)。

众律疑惑分合二部(三卷)。

众律伪妄分合三部(三卷)。

大乘阿毗昙藏五(六分)合六十八部二百八十一卷。

众论一译分合四十二部(二百六卷)。

众论异译分合八部(五十二卷)。

众论失译分合一部(二卷)。

众论别生分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众论疑惑分合一部(一卷)。

众论伪妄分合一部(一卷)。

小乘阿毗昙藏六(六分)合一百一十六部四百八十二卷。

众论一译分合一十四部(二百七十六卷)。

众论异译分合八部(六十六卷)。

众论失译分合五部(二十二卷)。

众论别生分合八十六部(一百七卷)。

众论疑惑分合一部(一卷)。

众论伪妄分合二部(十卷)。

佛灭度后抄集录七(二分)合一百四十四部六百二十七卷。

西域圣贤抄集分合四十八部(一百一十九卷)。

此方诸德抄集分合九十六部(五百八卷)。

佛灭度后传记录八(二分)合六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

西域圣贤传记分合一十三部(三十卷)。

此方诸德传记分合五十五部(一百五十五卷)。

佛灭度后著述录九(二分)合一百一十九部一百三十四卷。

西域圣贤著述分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此方诸德著述分合一百四部(一百一十五卷)。

右九录合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

前六家录搜寻并见故列诸家体用如右右录一卷(似是秦时释利防等所赍来经目录)。

汉时佛经目录一卷(似是伽叶摩腾创译四十二章经目即撰录)。

朱士行汉录一卷(魏时)。

旧录一卷(似前汉刘向搜集藏书所见经录)。

释道安录一卷(秦时)聂道真录一卷(晋时)。

释僧睿二秦录一卷(后秦)朱士行汉录一卷(魏时)。

竺道祖众经录四卷(魏世吴世晋世杂录河西伪录)。

竺法护录一卷(晋时)支敏度录一卷(东晋)。

又都录一卷释王宗录二卷(前齐世)。

释弘充录一卷释道慧宋齐录一卷。

释道凭录一卷释正度录一卷。

王车骑录一卷始兴录一卷。

庐山录一卷赵录一卷(似是赵时未见经致疑姓氏)。

岑号录一卷菩提流支录一卷(后魏)。

释僧绍华林佛殿录四卷梁天监十四年敕沙门释僧绍撰。

灵裕法师译经录一卷众经都录八卷(似是总合诸家未详作者)。

右二十四家录检传记有目。并未尝见故列之于后。使传万世。

2024-03-17 13:52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