炽盛光道场念诵仪

繁体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拾遗序

宋云间沙门灵鉴述

宋天竺法师慈云尊者。以行光教示灭于钱塘天竺道场。门弟子灵鉴。以所禀法师道德化乎当世。三昧行法施于后代发扬四种三昧在乎斯文。行法之盛不可以不纪。于是拾其遗编。独有炽盛光道场念诵仪未广流布。遂更采诸文补助始末。因旧五章增为七科(新添示方法并释疑)示方法乃。取于本经令。造修者有据释。疑则华梵功等道俗兼该。其间坛场仪轨。今皇朝译经三藏大卿。图纪行世此不委明。余皆沿袭旧文不忘乎本云尔。

夫法仪施设在乎必当为主。若言理有归何须诤论除传者不肖醍醐杀人。炽盛光大威德真言者。大圣垂愍别示神方。虽言小异持盖功深难测。专心暂诵立见有功。岂在载言。

第一设坛场供养自有三意。

初示清净处者。经文但云于清净处。不别指方隅。又云于国于家及分野处。若定须闲静离于阓闹。别求净地者。或若一家灾难起时。贫庶之士。屋但逾寻室唯方丈。四迫邻含傍远精蓝。岂亦专令别求净地。若其无者便合坐受灾耶。理而推之决不然矣。今作二意若贫者秖于所住选于胜处。便于净地安立道场(若大悲经中。用刀咒二十一遍。画地为界。或想到处为界。若灾难变缘急准此。便可持诵)

若国王大臣及豪富者。选取上处避喧远秽。迥绝之室及先非秽染。或新立堂宇最为第一。若苾刍精舍亦选可知。当于其处作诵咒场。

二立道场法。若国王臣庶并须预空其屋。净洁扫洒香泥涂地。随看广狭而安道场。于香坛上正面安释迦像。以曼殊普贤观音等像从之。四方安护世四天王像。坛中佛前安忿怒明王像(圣捺迦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轨仪经上卷。金刚藏菩萨云。画菩萨法。取白氎用牛尿洗。复用香水濯之。于闲静处。对佛前舍利塔。不应用皮胶和彩色。画笔色盏须新者。画匠澡浴着净衣受八斋戒。勿吐气以冲其像。亦不与画人论其价直。其像独身从海涌出。如吠琉璃色。身有六臂。臂膊佣停相貌充满。面有三目。其目赤色。首戴宝冠。狗牙上出口咬下唇。颦眉威怒。又于海中画一宝山。像以左足踏于宝山。山上有妙莲华。以承其足。右足在海水中立没其半膝。右第一手持金刚杵作掷势。第二手持母婆罗棒。谓棒一头如铁杵形。第三手执钺斧。左第一手把棒。第二手如拟势。作金刚拳舒头指。第三手持剑。以大蛇于身角络系。又以一切毒蛇。膊钏臂钏腰绦璎珞及耳珰系发。又以大蛇绕腰三匝。身背圆光火焰围绕。于火焰外有其云电。以相辅翼也)以设睹噜形对之(梵语设睹噜。此翻为冤。即画冤家形于忿怒明王像前也)余绕四壁。列诸星曜净居天等位。供养取意自裁。

三供养者。并悬新缯盖旛华。珍果名香饮食。种种精美竭诚尽力。若实贫乏亦随己所有尽出供养。无令隐惜诳圣欺心。

第二示方法经云我今说过去娑罗王如来所说。炽盛光大威德陀罗尼除灾难法。若有国王及诸大臣。所居之处及诸国界。或被五星陵逼。罗睺彗孛妖星。照临所属本命宫宿。及诸星位或临帝座。于国于家及分野处陵逼之时。或退或入作诸障难者。但于清净处置立道场。念此陀罗尼一百八遍或一千遍。若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依法修饰坛场至心受持读诵。一切灾难悉皆消灭不能为害。乃至云。若有苾刍苾刍尼族姓男族姓女。受持读诵此陀罗尼者。能成就八万种吉祥事。能除灭八万种不吉祥事等。据于经文具乎四义。一所消三障。二能消胜法。三明力用。四显陀罗尼。经云一切灾难悉皆消灭。一切之言包乎三障。而业障经分明。然由烦恼故有业。业必招报也。又内身外报灾难等事。是报障也。专明内心。是烦恼障也。若起决定心动发身口。必牵来报者。是业障也。若尔恶星灾星异都不关心。云何是业障。答此乃外相表业将起。是业责报之相。业障感报。故其相现前。业障外彰报对不久。若无方法何以禳之。所以第二有能消方法。若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诵此陀罗尼一百八遍。表破一百八烦恼。成就百八三昧。或一千遍成就千种法门。故约三业持咒。作三德方法。以事表理但于清净处。置立道场处。清净身须沐浴。以外明内表作法身。念此陀罗尼。欲知智在说表作般若。至心受持。信力故受念力故持。拟作解脱。作法若成。必恶灭善生。故第三明于力用。夫人身本于不净。莲华本于淤泥。今近因三业规矩。远成三德妙义。身业成能禳报障。口业成能禳烦恼障。至心能禳业障。三业既消即成三德。故第四显陀罗尼。体三障既其以转理数成于三德。报障转成法身德。烦恼障转成般若德。业障转成解脱德。如此三法即陀罗尼三德妙体非空而空慧光炽盛。非寂而寂具大威德。遮九界恶持佛界善。遮持不二举一具三言三即一。苟非三德秘咒。安能成就八万种吉祥事。能除灭八万种不吉祥事耶。略示如此。委陈行相。如摩诃止观具明。

第三拣众清净经云。若有国界不安灾难竞起。请清净众拣众为二。一旧行清净。二入道场行清净。旧即出家已来精玩律范定慧循修。遍检七支曾无一过。大集开其悔净。尚名污道。近世三学难具。四仪易颓。但取随分如法之僧。不犯重戒曾无丑露。檀越信奉亦得清净。恐拣众太精世少良导。若尘埃过甚三业彰露。及为贪供养诳说清净。南山云人前似人屏处如鬼。天龙恶见鬼魅嗤诮。如此又何能持咒却灾乎。又何能使列宿收光妖怪灭影乎。二入道场行清净者。众虽旧行净洁堪为福田。至入道场更加严肃。先须洗染新净衣服料理威仪。令去就安庠生人善敬。每日沐浴饮食洗漱。勿得语笑为施主调谑。瞻望堂室道场未满。预筹信施喜恚多少。非时汤果无度须索。饮食粗细勿起恚爱。勿睡勿倚。謦咳弹指警喧俗舍。当可意知勿使生人讥诮。或为国王大臣。弥加至诚肃清三业。可以意知。

第四诵咒法夫诵咒法者。历览念诵部。诸文设轨不同。今取大意略示。或礼佛前及礼后诵。皆须一上满一百八遍。据此文须厉声令声不得有间。如钻火法。若运手间断则烟燧歇灭取火不成。今亦如是。又如【虫*莆】蠦祝虫为子。声声不绝咒成方罢。今亦如是。若一上发声咒未满百八。则咒功不成。所作空过兼有障难。若水火事急起时须心念言。我咒法未断即来续之。至去须心悬不断。中间不得接人言语。来时复心念言。我已复来续满咒数。除此急外余事不得辄开。若故开者定得障难。宜专慎之。切不得行来做作手运口诵及正诵持应接人语。快须满数然后作事。兼并须界内或跪或坐。诵之辄不得离界又坛内若一日若二日至七日。不得一弹指顷阙人诵咒。唯除礼佛及饮食时。多见时僧不识触犯。任意乱为笑语不拘。出入无度饮食不节。恣餐药石果蓏及食供养三宝并鬼神斋食。坐立行住皆口诵咒不拘界内界外。眼耳不禁声色。身心不奉节度。非唯自生障道。亦令施主返得灾殃。纵未现应亦全无益。虚消信施不念地狱。哀哉苦哉。望善思之恶切之。语不在读过意在行持。近世滋彰卒难改革。有识之者寒心思之。

第五三业供养。礼请陈意自为七。一者三业供养。二者奉请三宝。三者赞叹三宝。四者作法持咒。五者礼佛。六者忏悔。七者行道。旋绕将入道场。先令一人持咒。结界护持恐有留难。结界竟然后可以作法。

第一行者修三业供养法

(方法如法华中所著)

一切恭敬信礼常住三宝(一礼各想三宝性海。无能无所毕竟平等。一切众生同入此三宝海中。起已各胡跪。手执香炉端身正意。口自唱言)

严持香华如法供养。愿此香华诸佛受用。遍满一切佛法僧前。诸天仙众日月星宫。为光明台广作佛事(运想如常)

供养已一切恭信。

第二行者召请三宝方法

(各各胡跪手执香炉。一一专想召入道场。证明持咒放大光明。照彼家国及其分野为除灾难应当目注。心存如见三宝圣众。入于道场念念不移。首者唱云)

一心奉请。总持教主释迦牟尼佛(每位三请运想如常)

一心奉请。南无过去娑罗王佛。

一心奉请。南无过去七佛。未来弥勒。贤劫千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奉请。南无陀罗尼藏一切密言清净法宝。

一心奉请。南无忿怒明王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圣捺迦金刚童子菩萨成就轨仪经中卷。尔时金刚手菩萨告大众言。此忿怒王有无量威德大神通力。善能调伏难调伏故示诸方便。从于三昧生此菩萨。适才忆念一切鬼魅悉皆驰走。一切恶心众生皆当损坏。一切灾祸悉皆除灭。经云。此忿怒王菩萨即金刚手。是坛场主。弥加虔请必希降临)

一心奉请。南无曼殊室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总持王菩萨。金刚藏菩萨。及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声闻缘觉一切贤圣僧。

一心奉请。南无梵释天等净居诸天。护世四镇一切天众(此位已下。惟俗众作礼比丘立)

一心奉请。南无游空天众九执大天。二十八宿十二宫神一切圣众。

一心奉请。阎罗王界十八狱主。主善罚恶一切灵只。行病行药行灾鬼王一切圣众。

一心奉请。此所住处护伽蓝神守正法者(为施主。此位不须请)

一心奉请。此一境邑灵坛社庙五圣王子。城隍神等一切圣众。

一心奉请。施主宅内护宅龙神。方隅禁忌坊务库店守护神众。宅中长幼宫宿元辰。除灾注福一切神众(若国若家。但看住处各有所事。随意加减周旋三请)

上所奉请一切三宝。释迦牟尼娑罗王佛。惟愿不舍大慈大悲。领诸眷属到我所居。受我供养及诸星曜。一切灵只各承三宝威光。皆来集会。我今此处作大吉祥。诵持神咒惟愿守护。使无留难令诸有情。获福无量如是至三。此召请法但只入时用。余则削之。须当恳告希望降临。

第三赞叹三宝法

(请三宝已。众名起立合掌。令施主手执香炉。跪对三宝专听陈意。须流泪恳告。必取所成求大吉祥。除灭灾障。心念三宝。微妙功德。口同宣偈。赞叹咒愿)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

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

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

(赞叹已述建道场意回向菩提所求吉祥随意陈述)

第四依法持咒

(叹述竟。众名一礼胡跪同声称云)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过去娑罗王佛(三称竟即作是言)

我今当诵过去娑罗王佛所说。炽盛光大威德陀罗尼曰。

曩谟。三满哆(一)母默喃(二)阿钵罗(二合)底(丁以切下同三)贺多舍(四)娑曩喃(引五)但儞也(二合引)他(六)唵(引七)佉佉(八)佉呬佉呬(九)吽吽(十)入嚩(二合下同)啰(十一)入嚩啰(十二)钵啰(二合下同)入嚩啰(十三)钵啰入嚩啰(十四)底瑟姹(二合下同十五)底瑟姹(十六)瑟致哩(三合下同十七)瑟致哩(十八)娑发(二合下同)吒(十九)娑发吒(二十)扇底迦(二十一)室哩(二合)曳(二十二)娑嚩贺(二十三)

此陀罗尼者。一切如来同共宣说。若有苾刍苾刍尼族姓男族姓女。受持读诵此陀罗尼者。能成就八万种吉祥事。能除灭八万种不吉祥事。乃至一切四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第五礼佛方法

行者既持咒意。应一心正身威仪次第。礼诸佛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对目前。一一皆然。行者自知身心空寂。影现法界一一佛前。悉有此身头面顶礼。令施主随礼一一起伏。齐整勿令失仪。唱云。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遍法界诸佛(运想如常)

一心顶礼。过去娑罗王佛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过去毗婆尸佛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过去尸弃佛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毗首尸佛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迦求村佛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迦那舍牟尼佛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迦叶佛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当来弥勒佛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十方三世诸佛。贤劫千佛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十方诸佛舍利形像支提宝塔。

一心顶礼。总持法藏大威德神咒。及一切尊经清净妙法。

一心顶礼。忿怒明王。金刚手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总持王菩萨。金刚菩萨藏摩诃萨。

一心顶礼。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十方一切诸大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声闻缘觉得道贤圣僧。

(跪膝手执香炉。心念云。我及众生无始常为三业六根重罪所障。不见诸佛不知出要。但顺生死不知妙理。我今虽知犹与一切众生同为一切重罪所障。今对释迦十方佛前普为众生归命忏悔。惟愿加护今障消灭)

普为梵释四王游空天等。及一切众生。悉愿消除三障。归命忏悔。

第六忏悔方法

行者既礼佛竟。即于法座前。正身威仪烧香散华。存想三宝畟塞虚空。如对目前一心一意。普与众生行忏悔法。生重惭愧。发露无量劫来。及至此生与一切众生。三业所造一切恶业。断相续心。从于今日乃至尽未来际。终不更造一切恶业。所以者何。业性虽空果报不失。了空之人尚不作善况复作罪。若造罪不止悉是颠倒因缘。则受妄果。是故行者以知空故。生大惭愧发露忏悔(逆顺十心如常)

至心忏悔我比丘(某甲)归命顶礼。十方一切常住三宝。释迦牟尼娑罗王佛曼殊室利。忿怒明王。金刚手菩萨摩诃萨等。愿起哀怜现前明证。我与法界一切众生。心性平等威德炽盛。具足总持。同佛所证。清净涅槃最上安乐。我无始来迷惑不了。随无明流于生死中受诸热恼。为身口意造诸恶业。十不善法五逆七遮。破佛律仪侵损常住。谤法谤人谤无因果。如是罪障无量无边。当堕阿鼻及诸地狱。畜生饿鬼恶道受身。百劫千劫永无出期。以恶业故现感灾殃。五星陵逼本命宫宿。及诸星位罗睺彗孛妖怪恶星作诸障难。或现身疾病王法所加。水火盗贼劫夺漂烧。冤家谋害诸恶横事。厌祷咒诅一切不祥。今奉本师释迦文佛教。我诵持威德神咒。如是灾难皆悉灭除。一切吉祥令得成就。惟愿世尊诸大菩萨。受我忏悔满我所求。令我熏修庄严福慧。弘通佛法开化众生。三宝光扬法灯相续。诸天星宿增长威权。风雨以时护持国界。圣君圣化臣宰忠贤。万姓四民各臻福寿。十方信施父母师僧。法界众生一切含识。三障消除同成佛道(忏悔已归命礼三宝)

为施主当诵此文至心忏悔我在家弟子(某甲)稽首归命。十方三世三宝。本师释迦牟尼佛等。娑罗王佛。七佛世尊惟愿大慈大悲受我忏悔。我与法界一切众生。无始迷妄。随贪嗔痴造诸恶业。由恶业故。堕在三涂受诸苦报。罪毕得出偶受人身。恶习难除余业残报。及以今生更造。杀生劫盗嗜酒贪非。欺诳无道背理求财。以是因缘未来恶报。现感灾殃横罗恶事。或五星陵逼罗睺计都彗孛妖怪镇临宫宿。灾难并起种种侵陵。及宿世冤家竞相谋害。诸恶横事口舌厌祷咒诅毒药。官事所牵禁系枷锁。受诸楚痛。水火盗贼劫夺漂焚钱财舍宅一切破坏。所有眷属离间斗诤互相残害。如是等种种恶报。由心所生惭愧克责。今日严净道场。归命三宝诸佛贤圣。惟愿悉来受我忏悔。发露众罪不敢覆藏。烧香散华诵持神咒。作除障难法求大吉祥。一切恶曜灾星傍临正照冤家咒诅诸不吉祥。永得消除无使侵害。又愿十方三宝菩萨天仙威德咒王加持覆护。变灾为福皆得吉祥。富足钱财充盛眷属。所求皆得一切随心。饮食丰盈寿命长远。六亲和穆围苑滋荣。长幼同心常奉三宝。深信因果无敢为非。读诵大乘愿求净报。生生之内常住佛家。受受之身行菩萨道又愿。

皇帝圣主。仁慈广大覆育黎甿。雨顺风祥边安中静。州县官属。常受宠恩弥加清显。境邑之内百姓咸安。彗孛诸星不兴灾难。然后虚空法界六道四生。我此道场所有福业。一切回向同成佛道(忏悔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第七行道方法

(行者当正身威仪。右绕法座安。庠徐步。称三宝名课诵经典了。音声性空亦知身心如云如影。举足下足心无所得。亦知此身影现十方。充满法界无不普现。围绕诸佛三宝称云)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娑罗王佛南无过去七佛南无十方诸佛南无炽盛光陀罗尼南无总持王菩萨南无金刚手菩萨南无曼殊室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三称已诵炽盛光经供养三宝然后三归依)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竟方共坐食此是初日法余时但除召请一日乃至七日昼夜准此)

第六释疑疑者曰。斯经作法。专以持咒为主。近孤山法师。于请观音记中。不许梵诵。故令华音不遵梵诵。有梵诵者排彼华音。疑既在心功何成就。释曰。华梵雨存适时之变。依法持诵功力弗殊。其有偏弘恐妨通论。如无梵学指教可以从华。若其专据华音不许梵诵。则二合三合之例无用空翻。荆溪云。当知西方有三合声。如翻译流类有音字俱。翻如如是我闻等诸显教能诠。若翻字不翻音如陀罗尼。或句绝处引。或有须急呼。斯皆译人。指示此方声势。故僧传十科翻译为首。智者详之无劳致。惑或日。变灾为福。报应之说出乎释典。儒宗则天命所赋。何所祈禳。解曰。尚书金縢历代所宝遇有灾变。开取其法以禳之。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周易所谓一言善千里之外应之。一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如宋景公。一言善荧惑三徙。布在方册明如日星。有见作法持咒即引。仲尼云吾祷久矣。且仲尼圣人也。圣人无过言岂虚哉。仲尼之徒皆其弟子。同乎圣人无过。岂免滥圣之非且子夏丧明乃云。天乎予之无罪。友人谓曰。子居河上。人疑汝如夫子。而罪一也。亲奉圣师尚或惑之。徇名之徒坚守偏见。虽曰排释实是破儒。或云。此法专为国主大臣。一切庶民及诸眷属。除灾难法得大吉祥。出家之人视身如寄。小乘乃无常苦空念念生灭。大乘则心安实相造境即中。何灾可消何福可禳。今谓不然。经云。若有苾刍苾刍尼。族姓男族性女。受持读诵此陀罗尼者。能成就八万种吉祥事。能除灭八万种不吉祥事。据乎经文何隔道俗。圣人以秘密语诠微妙法。非凡所知。况三乘行人引道修行。或遇梵命及诸灾难障乎。道法不得熏修。讵有守愚弗遵胜法。世有苟名之徒。挟邪拒正。如经所谓。口虽说空行在有中。见有变灾为福之言。又弗细寻经旨便云俗事岂非偏执。且生善灭恶诸经率同。何非此而是彼乎。如金光明中恶星灾异令当听是经请观音经生身。十地未免虎狼师子等难。当须称名持咒。在圣尚然居凡奚舍。纵是内有实德。必须外假熏修。障道因缘以之寂灭。是故经云功德无比良在兹焉。

第七诫劝檀越夫修福慧之门。置于菩提之道。实难实易。得之即易失之即难。如善钻摇醍醐可获。其不善者浆犹难得。此亦如是。善用心者。一华一香功等虚空。一偈一句累灭道成。其不善者。人天近果尚失。何况菩萨胜因。夫沙门者。名世间眼。世间盲瞑即须导之。不然则非沙门。如来遗嘱令无悭吝法财施人。既奉圣言故斯诫劝。近见檀越之家。深有信向请僧归舍。设食读经望其福慧。势力损财无善仪则。敬慢不分是非宁别。或倚恃豪富。或放纵矜高。反言衣食庇荫门僧。请唤道场便言恩幸趋瞻失节朗责明诃。铺设法筵稳便驱。使门僧无识恐失依栖。苦事先为免劳施主纵有法则岂敢辄言。檀越不询门僧不说。讹谬之迹自此滋彰。不扫厅堂便张法席。未断荤秽辄请圣贤。至于迎像延尊。殊不避座旋踵致敬。儒典所谓过尊之位必趋况其三宝。荆溪大师云。凡建道场。应先严净然后请像。世人口云求道灭障。置道场时。令愚童慢竖猥服裸形。云将像来取像去。以此观之可悲之甚。又云。虽置道场傲慢尊像。反招罪累灭障良难。又经云。佛灭后供养像者。与在世无别。云何世人视同土木迎之大慢礼时薄敬。而怪无福报者可弗暂思。又石壁大师云。断奠斋筵不如礼席。诚哉此言谁肯暂听。徒丧财力实无福报。故使世间。贫穷者多富足者少。由此而然。今观檀越。常亲有识请问佛法。甚深福慧云何修行。下气低心屈膝接足敬奉为师。凡设法筵先往取则。严洒厅观斋洁身心。名香异华珍果美食预备支储。请迎勤重承按众僧。虔想十方三宝众圣。来入我家惭悚惊惶。如仆奉大家。如婆罗门事火。遵依法式不得师心。勿惮勤劳事事供给。皆可意裁。此事千条不可尽说。今略示五事粗可行持。第一欲陈法会。家中长幼尽须同心。去其酒肉五辛等物。施主每日随僧礼佛陈吐忏悔。第二当斋僧次躬须给侍。不得坐于僧上。称是主人放纵谈笑。第三佛前供养须倍于僧。凡圣等心事事精细。第四尽其所惜施佛及僧。勿得隐细用粗。世世招失意果报第五道场缓急不得使僧。此是福田翻为僮仆岂得然乎。我今此说智者知之。有愚者为檀越之家。嫌难遵奉。门僧无识见有拣众之言。恐为所鄙不能尽行。吾知此文将被烧灭。愿。

十方三宝。及有识者用力护持。

2024-03-17 13:52

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 阿弥陀佛

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续一)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佛说阿弥..

忍得过,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

忍得过,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一是忍得过。忍一时之气,消百日之灾;能忍,不一定是懦弱。二是看得破。最大的淡定,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看透人生以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三是拿得起。做人要有担当,不推诿逃避,直面惨淡..

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 两种熏习义③

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 两种熏习义③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续前)在唯识学中,讲到熏习义的经论很多,比较著名的,有二部论。第一部是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此论以如来的十相殊胜殊胜语摄尽一切大乘佛法,所以名为..

心静身动的黄铁匠念佛成就:叮叮当当 我往西方!

心静身动的黄铁匠念佛成就:叮叮当当 我往西方!文:大安法师宋朝时,有一位姓黄的铁匠,大家都叫他黄打铁。他通过打铁感觉到人生很苦,一天不打铁一天就没有生计。天天在火炉旁烤着,抡着沉重的铁锤,想想看这个活..

嗔恨心、发脾气、骂人果报很厉害!

嗔恨心、发脾气、骂人果报很厉害!1、对凡夫和菩萨起嗔恨心的后果如果你嗔恨的对象他表面是一个凡夫, 内在是一个菩萨(不是指修行高深的人,而是有慈悲心的普通人), 你对他起了一念的嗔恨心, 你就麻烦了, 你一千个大..

忍养福,慈养心,宽聚气忍能养福

忍养福,慈养心,宽聚气忍能养福忍能养福人活着,不过一口气。谁都有不顺心,谁都会不顺利。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成大事者必有大气,有大气者必有大忍。忍不是逃避,而是能量的一种积蓄,等到一定的时机选择爆发。善..

怎么样才能彻底放下一个人?

怎么样才能彻底放下一个人?喜欢一个人很容易,但是如果要放下一个人真的有点难,特别是对于那些初次投入爱海的小伙伴们。虽然很难,缘分尽了,感情也就不复存在了,本人向来追求的是对人对事,讲的是好聚好散,没有..

告诉你3点:如何确定婴灵被超度了?

告诉你3点:如何确定婴灵被超度了?各位缘主安康,我是师傅。接下来和大家继续说一说有关“婴灵超度”的事,此前向一些苦于婴灵的缘主们介绍了一下在家中自己超度婴灵的方法,很多人都说我按你说的去做了,如何确定..

心累之人

心累之人常听有人抱怨:“哎,活得真累!”一个人最大的劳累莫过于心累。心累,凡事看不开,就会导致肌体内各器官调节作用的失衡,久而久之,疾病就会缠身。两个一起跑步的人,跟在后面跑的总会显得累些;社会在发展..

心理养生四要素:善良、宽容、乐观、淡泊

心理养生四要素:善良、宽容、乐观、淡泊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

心间有福田

心间有福田从前,有一对母女过河,母亲希望女儿能平安到达彼岸,女儿也希望母亲能平安到达彼岸。母女之间的利他心是人之常情,不是很伟大,凡是有良知的人都会这样想。河水特别急,两个人可能都会被冲走。女儿想:我..

慈诚罗珠堪布:往生净土的四种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

慈诚罗珠堪布:往生净土的四种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麦彭仁波切也讲过,虽然往生净土的条件有四个,也即净土四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如果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往生就没有什么问题。第一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第..

怎样优雅起来

任何一个理智正常的人,身上都有一种良好的教养。这是最基本的教养,潜在的善良的人都会去努力维护,它没有固定的形式,与道德也扯不上什么关系,在一个人去努力取悦他人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来。一个举止优雅的欧洲人..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我们得来很容易的经典,都是前人的生命换来的,我们确实应该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因为那字字句句都是圣人的血泪。 印光大师教我们,佛法从恭敬中求。..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心灵的外现。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说话态度恶劣、语气生硬、暴躁无礼的人,任何人都不喜欢,他们势必招来诸多不满,甚至怨恨。先..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梵网经》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